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风民俗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风民俗作文 篇1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纪念屈原,便有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民风民俗作文 篇2
王安石的《元日》里有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又过年了!春节将要来临了,大家都忙里忙外的,连小孩也要帮大人干活,大人们每天都在准备着过年用的,吃的,玩的,连小孩也不能闲,每天都在家里啃瓜子,看电视。专门给大人添乱,即使这样年还是来临了。
除夕是家乡最值得庆贺的时候,因为今天除了特殊原因外,一般情况下,所有的子女,父母都会吃团圆饭的,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会说一年中发生的所有有趣的事情,一年中的所有收获,还有说说下一年的生活目标。吃过团圆饭,所有的人都坐在客厅里,大人们在打麻将,而家乡这些读书人会在一起对别人诉说着自己在学习中的趣事。“嘭!彭!彭!"窗外五颜六色的,哦!原来是每年必要的节目开始了——放鞭炮,每家每户都点燃自己准备的节目——烟花!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希望今年所有的同学们一起努力吧!用一个好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民风民俗作文 篇3
晋南花鼓起源于万荣县,后来流行于整个晋南地区。据说晋南花鼓是在明朝时期由安徽凤阳逃荒的人们将它带到了万荣县。万荣花鼓表演有三种形式:高鼓(鼓置于胸前),低鼓(鼓置于腰间)和多鼓(身体携带多面鼓)。表演者边敲边舞,通常还伴有大锣和铙钹。
象木偶戏一样,皮影戏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间故事。戏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制成,它们的轮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后为戏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民风民俗作文 篇4
夜幕悄悄降临,我们一家人来到屋子的后院,准备一边烧烤,一边欣赏那八月十五的月儿。
我一边等着月亮出来,一边吟唱着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吃着羊肉串望着天空,心想:月亮怎么还不出来啊,难道它今晚不打算出现了吗?
“大家快看,那带着一圈圈金环的月亮终于从后山起来了!”弟弟大声的说,大家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甜美……
月亮姐姐先是金黄黄的,徐徐的穿过一缕缕青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突然,就在一刹那间,月儿的颜色变浅了,浅了!
“白了,又变白了。”我笑着说。它傲然的、高高地升起了。它圆的那样可爱,那样有趣,就像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道道日光。
啊!皎洁的月光,你引起了多少人的想象。
就在这时,爸爸大叫起来:“糊啦,鸡翅烧糊了呀!”我大笑,哎呀!爸爸太沉迷月光了呀!
我,多想和嫦娥作伴,多想去慰问受苦的吴刚,多想去逗那可爱的小玉兔啊……
可你又那么遥远,我多想借大雁的翅膀,在这欢乐的时刻飞向你的怀抱,可大雁也飞不了那么高;我想用长虹架起一座彩桥,去探望你这个地球娇女,可当彩虹出现时,你却不知在何方......
看着这圆圆的月亮,我觉得真的好美,好美……我又思念在香港的爷爷奶奶,此时,他们在做什么呢?难道跟我一样在欣赏月亮吗?呵呵,这几不应了著名诗人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吗?
民风民俗作文 篇5
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锣鼓声和喧闹声,人声鼎沸,我循声而望,原来那是在舞龙灯。走进了看是一条金龙。金黄色的龙鳞,土黄色的龙身,一个大龙头,上面有一双闪闪发光的`大眼睛,嘴巴张的老大老大,锋利的牙齿露了出来。伴随着“咚咚锵、锵锵锵、咚咚咚”,那条龙舞动了起来,时而在空中飞舞,时而绕着地面盘旋,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前忽后,神气十足。我好奇地问一个村上一个年纪大的爷爷:“爷爷,你们为什么要舞龙灯啊?”
只听那位爷爷说:“因为龙是一个代表吉祥的动物。我们舞龙灯就把这份吉祥之气带到了每一户人家,让每一户人家都平安地迎接新年!”我听了爷爷的话,开心地跟着“龙”去每一户人家送喜气去咯!
我到了一户人家门外,发现主人吧100—200元人民币放在“龙”的嘴里。我脑子里又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放钱在龙的嘴里呢?我找到了一位村上的一位奶奶,她告诉我说:“因为这样就表示可以让人家一生平安、健康、长寿。”
后来,我又从村上的一位爷爷哪儿得到了一些关于舞龙的知识:原来,在农村舞龙灯代表村民平平安安、身体健康。在企业里舞龙灯代表生意兴隆、财源滚滚。甚至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舞龙灯也代表全国人民恭贺新年、万事如意!
原来,这小小的一个舞龙灯、竟发扬着中国伟大的历史文化,我们一定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发扬光大!
民风民俗作文 篇6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扭一扭……”听着这熟悉的童谣,我们仿佛又回到春节那欢乐喜庆的气氛中了。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民俗,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也听说过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传说,相信小时候在爸爸妈妈的怀里就听说过,“年”其实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是一头“吃人的怪兽”,那么你知道过年前家家户户蒸馒头的民俗是怎么来的吗?其中又有什么故事呢?
馒头的传说
馒头,又叫馒首。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呢。早年,相传皇宫里有一个太仆,待人善良温和。上至文官武将,下至侍卫宫女,对这个太仆都有好感。
一天午后,太子带着佩剑出来玩耍,正遇上一个雕塑老艺人在精心地雕刻井边亭子的立柱。太子让老艺人趴下给他当马骑,老艺人说什么也不应允。太子大发雷霆,随手拔出佩剑,冲着老艺人恶狠狠地刺去。老艺人急忙躲闪,围着井口转着圈儿地跑。太子猛刺几剑,都未刺中,恼羞成怒,突然大喊一声:“杀!”直冲过去,却跌入井中。这下可把老艺人吓呆了。这一切,都被那个好心的太仆看见了。他跑到井前,忙说:“可不好了,出人命了!你快走开,一切由我安排。”太仆疾步上朝,向皇帝启奏。皇帝马上命人打捞。当捞上来时,太子已经死去了。
皇帝问:“太子何故落井而亡?”太仆答道:“太子欲把老奴当马骑,老奴未应,太子发怒,拔剑刺老奴,失足落井。老奴罪该万死!”皇帝吼道:“刀斧手何在?把他押下去,明日正午时斩首!”满朝文武百官都来替太仆喊冤求情,皇帝硬是不肯赦免。当夜,老艺人和看押太仆的侍卫商议,想了一个好办法。
一夜之间,老艺人用面塑了一个跟太仆一模一样的头,又用蒲草扎了一个身子,戴上了太仆的帽子,穿上了太仆的衣裳。第二天,晌午时,两个侍卫架着太仆的替身,拖出午门外,由刀斧手把头砍下来。事先准备好的血水溅了出来。刀斧手把血淋淋的人头献上,皇帝一看,果真是太仆。晚上三更时,太仆和雕塑老艺人聚到一起,互表谢意。两人商量好,各自带了金银,由太仆牵出了两匹宝马,在侍卫的帮助下逃跑了。
他们骑着马跑了很远很远,来到一座古城住下了。为了谋生,开了一个小馆,用白面蒸了各种模样的人头,祭祀庆贺,表示吉祥,并且取名叫馒首。
为了招揽顾客,他们现身说法大讲馒首可以赎罪免灾,可以得到吉利。人们听了以后争相购买,把它作为年节或祭祀时的祭品。古人也有珍惜米粮的好习惯,不知是谁引的头,把祭过的馒首吃了。于是,专做祭品的馒首又逐渐变成日常食品了。人们为了省事,简化了做法,不再保持原先的人头状,只保留半球形。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语言也有了变化,因为首和头是一回事,馒首就叫馒头了,做法也更简单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吃的大馒头。
民风民俗作文 篇7
按照山西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玲,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民风民俗作文 篇8
“新春佳节”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新春佳节期间,全国是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新春佳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新春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好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是整个新春佳节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因此,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之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是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同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新春佳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民风民俗作文 篇9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响彻着蒙古族男儿的声音,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六月初四开始。“那达慕”有着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的时候,他为了检阅自己的军营,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射箭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射箭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那达慕大会一般举办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wenhuazuowen/202202/2132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