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话题作文 > 文化作文

国学作文

admin 文化作文 2022-02-27 08:18:00 国学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学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学作文 篇1

  星期天上午,我班上课,刚上课“慢羊羊”老师就说:“今天我们去外面玩,”太好了,同学们都欢呼起来。

  我们选好了队长,站好队,老师带着我们走出了教室。我心想老师会带我们去哪里玩呢,是去摘桃子,还是去钓鱼呢?想着想着,我们走到了国学馆。老师让我们穿上朱子沉衣,我想这是玩穿越么?带着千奇百怪的想象,我走进了国学教室。

  国学教室的中间,挂着一幅孔子的画像,画像画的惟妙惟肖,我欣赏的都入神了。“走了走了”,同学小声提醒我,我才回过神来,跟着大家坐到了座位上。哦,原来今天老师要教我们学习写毛笔字。首先,老师教我们握笔的姿势。“老大老二对对碰,手指中间有空间,老三下面来帮忙,老四、老五下面藏”,我们跟着老师的口令练习。写毛笔字,怎么没有墨汁呢、老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似的,说:“大家看到桌子中间的圆石盘和墨块了么?” “我们要用墨块在石盘上磨墨,用磨出来的墨汁写字”老师说道。不是吧,这能用来写字么、,我们全都惊呆了。这时老师又开讲了:“老大、老三碰碰头,老二就在最上面。”我们立刻往石盘里滴了几滴水,跟着老师的口令磨墨,终于把墨磨好了。我们用自己磨出的墨,认真地学习写毛笔字。

  这堂国学课真有趣!

国学作文 篇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国学又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学习国学,让我们领悟其中的精髓,并学以致用.

  记得《论语》中有一句话是“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就在几天前的一个傍晚,我写完作业在院子里玩。这时,邮递员送来了我们家订的报纸,我拿起报纸跑回家,开始翻看。翻着翻着,我被一则文章吸引住了,文章的大体内容这样的:一对母子在逛商场出来的时候,母亲很不经意的把一个矿泉水瓶扔到了路上,孩子看了看母亲说:“妈妈你把那个瓶子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吧!”妈妈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扔小瓶子没事的。”而那个孩子 却不这么认为,他跑过去,捡起瓶子扔进了一个离那里很远的垃圾箱里。读完这篇文章,我合上报纸,思绪万千:“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就有如此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一个大人却没有。”“五城连创,人人有责”你看,我们的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一天天起早贪黑的工作,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城市清洁。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她们的劳动,另一方面,城市的卫生也要我们所有人都 来保持。我们都应该有文中孩子那样的思想品德,要从自我做起,从细节做起,贵在坚持。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香九龄能温席”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黄香九岁里的冬天,每天晚上都用自己弱小的身体替父亲把那冰凉的被褥温暖过来之后,自己才去睡觉。而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小皇帝”们,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的生活。无论做什么事总是想让别人替自己做,而自己不想动手,更不用说去帮助别人了。学习了黄香温席以后,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做法,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关心体贴别人,多给别人一点爱,因为爱是信任,爱是承担,爱是分享,爱是荣耀。

  学习国学,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处事,懂得了感恩,我爱国学,更爱中华文化。

国学作文 篇3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先辈们为祖孙后代留下了许多国学经典,如:《唐诗》《宋词》《论语》等,都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

  小时候,我住在老家时,爷爷也总是坐在竹椅上教我读《唐诗》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这一老一小的声音总是从老家书房里传出。后来,在我四岁时,父母把我接回了城里。我在那里没有朋友,爸爸妈妈怕我寂寞,便给我买了很多少儿版的书籍。从此,书成了我童年时期的重要伙伴。随着年岁的增长,读书已成为我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我读过的书越来越多,逐渐也把书从少儿版变成原著。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读书要懂得复习,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习更深的知识。我小时不动这个道理,经常看书只是一看而过使我对这些知识映象并不深刻,但在看《论语》时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从书中得到了不少东西。

  《唐诗》是唐代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的诗歌首首都富有哲理。单看这里面的诗就可以看到大半个中国的宏伟景象。

  每当夜晚我站在窗前,望着一轮明月,便会不禁念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再看看小路上散步的爷孙,孩童看到了月亮,大喊道“爷爷,快看快看!盘子跑到天上去了。”那位爷爷听了孙儿的话大笑了起来也不作解释。看到这一幕我也想起当年的我亦是如此。正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大概每个小孩子小时候都会把月亮当作盘子吧。

  诗描绘了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象。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的《春夜喜雨》写出了春雨无私奉献的精神。“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白居易的笔下我们见到了江南春天花的红,水的蓝。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都是描写夏天荷花的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写出了洞庭湖的美丽。“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秋天的枫林要比二月盛开的花朵还要红,还要艳。

  “忽如一夜春天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天树木的叶子已经落完,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当一场飘飘洒洒的雪花落下来,那细小的雪花落在树枝上,仿佛是梨树一夜之间开满了雪白的梨花。

  国学是进步的阶梯,使我得到明白道理,得到知识;国学是一杯香茗,让我品尝到知识的香甜;国学是一位良师,教会我做人的道理;国学是一本教科书,让我提高写作能力,开阔视野……

国学作文 篇4

  曾几何时,黑夜漫漫无边,独自一个人站在月光楼。俯览天下盛世,六朝替换,一夜繁华落后,落幕。

  望明月,长叹昼与夜,光与影的轮替,风过天地。半卷红旗,飘逸在祖国上空。

  踏着这深深的沃土,洋溢着温暖,格外明媚的光阳照耀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炙热的骄阳深深的照在黄土上,心也随之跳动,岁月的轮替,仰首挺胸,指尖轻轻拾起一份骄傲。

  纵观历史长卷,长江黄河依旧向前奔流不停。华夏文明,炎黄子孙,岁月纵横。5千年的文明,俯览不朽的中国文化。如今中国风依旧盛行,唐朝盛世,使的为之骄傲,拍案叫绝。元朝岁月半枯半荣。历经坎坷,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历经风雨依然挺立。翻涌的中国心,随着河流翻腾着……

  磨难铸就不灭的中国魂,一路走来,历经磨难,但磨难造就民族不朽的灵魂,纵观历史,抗日战争的伤痕一直是我们忘不了的伤痛,挺起民族的脊梁。用生命铸就的灿烂明天。纵观历史,灾难再一次降临在勇敢的中华民族身上08年我们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多少人的妻离子散,又有多少的珠泪旁空?08年的奥运会欢乐祥和,更快,更高,更强在一年以后依然传递着,在赤诚的华夏儿女的心里沸腾着……

  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到彩虹,磨难让中国挺起的脊梁更加直,在世人面前我们庄严宣告;我们是不朽的民族。纵观历史的长河,一路走来有多少豪杰,虽渐逝,却铸就了今天民族的灿烂文化。李白,苏轼的豪放,清照,晏殊的婉约让我们读懂了历史。成吉思汗,岳飞的一代天骄,亲临感受到了他们的豪迈英姿……

  编织的中国结,已经深深的映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五星红旗是我们的标志,在这炙热的沃土上,我们昂首挺胸,让世人倾听我们的声音,那是中国人特有的声音,别人无法取代。中国人的魅影将永远展现,我们是不朽的民族,我们拥有不朽的文化,我们的脊梁依旧傲立。

  英姿飒爽,我们不会被打到,中国的宏伟蓝图正逐渐清晰。五星红旗飘扬在祖国上空。在祖国68年华诞之际,祝福祖国的明天会更好。风过天地。打开历史尘封的画卷,呐喊!用最嘹亮的声音,呐喊!

国学作文 篇5

  为了迎接学校的国学盛典,我们经过了好几天的辛苦排练。

  今天,全校师生都早早地起了床,为了‘传承国学、咏颂中华’,学校特邀家长也来感受文学氛围,并检验我们在学校的才艺和学习。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只是静静地排队等待着。一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也过去了,时间就像沙漏一样坠入我们忐忑不安的心房。

  “ 五年级,《满江红》准备”,当我们听到吴老师的口令,立马转向舞台,来到卓同大厅,“啊!好多人呀!”一位同学惊叹到。我是旗手,便拿着旗子在旁边等候,握旗的手在不停地在颤抖,真有点紧张呢。

  “下面有请五年级同学上场”“他们带给我们的是――《满江红》”,我心里又激动又紧张,当一听朗读人说了“豪情壮言”这一词,我们马上上台,举着旗子绕了一圈,顿时场内气氛热烈,掌声不断。一曲《满江红》,使场内的气氛高涨,那古诗的韵味,回味绵长,似乎场内所有人都穿越到了古代。甚至有的家长也跟着念起来,场面气势磅礴,直冲云天。

  一到四年级的同学分别朗读了《道德经》、《离骚》、《论语》,声音稚嫩但肯定、气势、柔美如画、温馨感人。

  一位家长即兴走上台来唱歌,舞蹈演员们跟随着唱歌的家长伴起舞来,台下掌声热烈,台上彩灯四射,有节奏地跳动,时而冒出了一缕轻烟,似乎也在舞蹈。

  回来过神来,我们开始有节奏的摇旗子,我发现有的同学会有的慢,有得快,旗子有的高有的矮,大家似乎也看呆了。

  当练到“朝天阙"的时候我们的旗子像是也很开心样子。只能听见“呼呼呼”的舞动旗子的声音。彩旗飘飘,歌声嘹亮,读书朗朗,将古诗古韵发扬光大。

  表演结束,我们向台下的观众敬礼谢意,观众将雷鸣般地掌声送给了我们,同学们的脸上乐开了花。

  直到主持人宣布本次盛典结束,礼堂里的人久久不愿离去,似乎还在品味古诗古韵。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wenhuazuowen/202203/2513652.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