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参观兵马俑作文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观兵马俑作文 篇1
今天,我来到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听导游介绍在1974年3月29日,正是冬去春来,农民忙着耕种的时候,临潼区西杨村的村民在村南打井,他们没有打出水来,却意外发现了一些破碎的陶片和青铜器,其中当过兵的杨老先生觉得这是古代文物,就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国家高度重视,从此秦俑考古队开始勘察、挖掘、清理和修复,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对外展出。
我来到一号坑,眼前一片豁然,一排排威武的兵马俑尽收眼底,太壮观了!这些陶俑都是按秦军将士的形象塑造的,身体高大,体格魁梧,神态逼真,他们有的沉思,有的微笑,有的严肃,有的全神贯注,有的……其中将军俑和武士俑更是气宇轩昂。陶马高1.5米,长2米,匹匹昂首伫立,就像奔驰在战场上的骏马。这就是秦始皇千军万马打天下的气势。兵马俑的艺术太精湛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站在坑前,我觉得我就是一名指挥官,一声令下整个军阵就会风驰电掣般地冲杀过来。太威风了!
二号坑由于破损比较大,还没有开始挖掘。边上只陈列着五个陶俑。其中跪射俑最精美,它背后绳结上的彩绘,梳成三股的小辫,铠甲的走向和鞋底的针脚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我太佩服秦代的工匠了!是他们精湛的技艺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三号坑的规模最小,是军事指挥部。
走出遗址大厅,我来到综合陈列馆参观。走进展厅,只见铜车马前人山人海,被围得水泄不通。等了好久才到了铜车马的跟前。这里展示着两辆车,都由四匹马驾车。一号车叫高车,是为二号车开道的。它设计的美观实用,车上有一把圆伞,站在伞下驾车的御手就不用担心日晒雨淋了。二号车叫安车,是车主乘坐的车。车主乘坐的地方就像一间小屋子,它有三个窗一个门,而且可以自由开合,有通风保温的作用,主人坐在里面很舒适。秦始皇出游的场面真风光,真豪华。秦始皇太会享受了。
参观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我仿佛看见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雄伟辉煌的气势。太震撼了!
参观兵马俑作文 篇2
在这个色彩缤纷的寒假,我与文学社的伙伴们一起研学游古长安—西安。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那雄伟的`秦兵马俑博物馆。
2月7日上午,我们一行人经过二个小时的车程,来到博物馆。大家领了门票,过了两道大门。迎面,三座兵马俑坑出现在我的面前,右手边彩绘铜车马博物馆。我们的辅导员魏老师先带和我们参观彩绘铜车马。
一进大门,一张照片吸引我的眼球。这张照片是但是挖掘铜车马前的模样。上面的两辆马车已是破烂不堪,破碎的零片互相辗轧,惨不忍睹!魏老师和我们说,这里展示的是1号铜车马和2号铜车马。我们跟着魏老师参观了2号铜车马,这两彩绘铜车马虽是仿制品,但是能感受到战国时期秦国的高超炼铜技术。2号铜车马的车顶是一块5毫米厚微微弯曲的铜板。车前是四匹矫健的战马,一位车夫握着缰绳,笔直站立在车门前。这辆马车的奇特之处就在于设计精巧的车窗,如果你想从车外看车内,就是徒劳之举,即便凑近了也看不真切。这可是利用了针孔原理。从车内往外瞧,外面的景象一览无余,十分清晰。
面对这些精巧的彩绘铜车马,大家啧啧称赞。进入二号俑坑,我的呼吸差点停止。眼睛盯着最完整的一座兵俑细看,我从老师的解说中了解到他是独一无二的跪射俑。他造型奇特,从侧面看就像一张陕西地图,他身材魁梧,单跪在地上,炯炯有神的眼睛直射前方,哪怕敌人再凶悍,他也毫不畏惧。
将军俑威武雄壮,气压四方。看他昂首挺胸,嘴角微微上扬的样子,定是对自己的部队感到骄傲。
这些栩栩如生的兵马俑都是用古人的汗水和智慧创造的,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参观兵马俑作文 篇3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西安,爸爸在西安的好友邀请下带我去兵马俑游玩,我们开车来到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
叔叔带我们进了兵马俑的一号坑,这位叔叔好热情,一边带我们游玩,一边充当导游给我们做着现场讲解,他讲的是一个关于发现兵马俑的故事,故事的发展要追溯到解放后不久,有一次,几个村民打通了一口井,他们发现往井里无论放了多少水(这可能是当地人的习俗)水放进去后奇迹发生了,放入井里的水冒了许多许多泡泡,然后水就消失了,他们一连放了几次水,都是同样的结果,有一个胆子大的村民进了井里看看,他从井里挖出了许多许多的泥人,那些村民一位是神像,就把这些泥人供了起来,这实际就是兵马俑,后来专家闻讯立刻赶了过来,并挖掘出了一号坑,就此秦始皇的陵寝才正式开始了挖掘工作。随后专家们一步一步的挖掘有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
进入一号坑,你会发现这个坑是个拱形的大厅,因为一号坑是先锋部队,这些兵马俑一个个如真人般高,他们密密麻麻的站在坑中,再现当时秦始皇英勇所向无敌的勇猛部队。在拱形大厅上还有一些比较有个性的兵马俑,如将军俑,跪射俑,骑兵俑等,所有已挖掘的兵马俑中只有七个将军俑。此外我还游览了二号坑和三号坑。二号坑实际上是一个军阵,由骑兵俑,战车,步兵俑组成的多种特种部队组成。三号坑是ig三军指挥中心,挖掘出了四匹马俑,七个将军俑,六十八个步兵俑和一辆战车。这些兵马俑没有一张相同的脸,而且每一个俑上都有制作人的名字,据说如有质量问题,都是可以追查问责的,严重的可是要接受五马分尸的酷刑。我想啊,所以这些也是兵马俑质量在历经了几千年都还保存的完好原因吧!
游玩了兵马俑,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秦兵辉煌了战绩,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盛大的场景,让我不由心生敬意,我的祖先实在太伟大了。
参观兵马俑作文 篇4
春节期间,我们全家开车去美丽的西安参观兵马俑。
我们来到兵马俑博物馆时为了更好的了解历史,妈妈请了一位讲解员阿姨为我们讲解这段历史。阿姨告诉我们整个博物馆由一个陈列馆和一个兵马俑馆组成,而兵马俑馆又由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组成的。
阿姨首先带领我们来到陈列馆参观青铜战车,我们看到的第一辆车叫高车,这辆车大约1吨重,这是给秦始皇开道的古时候第一辆警车。我们看到的第二辆车叫安车,这辆车它的封闭性特别好,在车外的人是看不见里面的人,还有这辆车也叫空调车,里面坐着的人,只用把门窗开大或开小就可以调节冷热了,而这辆车只能是皇帝坐的。
参观完陈列馆后,阿姨接着带我们来到一号坑参观,刚一进门我们就被壮观的景观震撼住了。阿姨告诉我们一号坑最大,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坑的深度大约5米,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俑坑的底部用青砖铺设。武士俑们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队形整齐划一,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队处于整装待发之势。陶俑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他们所站的队形是按照当时打仗时的队形排列的,分了左军 、右军、中军,左军是防止敌人从左边偷袭,右军也是防止敌人丛右边偷袭,中军是进攻。还有很多类型的俑人比如将军俑 、武士俑 、文官俑、蹲射俑等等。阿姨还说兵马俑刚挖出来身上的颜色和现在不同,我们现在看到的武士全身颜色呈古铜色,因为遇见空气后氧化和风化了。
接下来阿姨又带我们参观了二号坑、三号坑,二号坑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车兵、步兵和骑兵组成曲尺形军阵。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呈“凸”字形状。它是秦军阵的指挥中心。
这一次旅游我收获了很多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让我知道多出去旅行都会让我增加很多学识。
参观兵马俑作文 篇5
在一个下着蒙蒙细雨的星期天,我和妈妈到西安博物馆看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
兵马俑规模宏大,十分壮观。它们一个个形态不一,精美无比。有的兵俑用严肃的神情看着我,好像在说:“我可是最好的士兵哦!”有的兵俑则转过身子,好像在说:“哼,你无法和我相提并论,我可是秦二世的朋友。”还有的兵俑向左或向右转,不愿意到自己的神态展现给游客看。我看见这些一排排一列列整齐的队伍,让我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以及秦朝朝代军队的强大。
随着人流我们来到了大厅的后面,发现那里的人摩肩接踵。里面的兵马俑更加精致,将军昂首挺胸,骏马膘肥体壮,跃跃欲试,士兵健壮如牛,好像马上就要上战场。耳边仿佛战鼓隆隆,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兵马俑那么精美,那么雄伟,前后可都是人民的汗水和血泪呀。
参观兵马俑作文 篇6
秦始皇兵马俑大家都知道。它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兵马俑后感慨地说:“世界上八有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这不,今天,在慈溪市图书馆里看到了兵马俑。爸爸给我买好了票,让我独自参观,领略兵马俑的灿烂古老文化。走进一看,几个兵马俑栩栩如生,美伦美奂。据我所知,放在这儿的兵马俑不是真正的兵马俑,因为不可能把俑和马搬到这儿来。我走到一个角落里,看见一个跪射俑,只见它身穿交领右衽齐膝长衣,外披灰色的铠甲,胫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绾圆形发髻。均作跪曲,右指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双目炯炯,凝视前方。这里人很多,有的在用手机和照相机拍摄这段美好的片段和神态逼真的兵马俑;有的同学在抄关于兵马俑的资料…………
今天真高兴!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wenhuazuowen/202205/2874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