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话题作文 > 哲理作文

论流行与永恒

admin 哲理作文 2016-07-30 08:18:00 永恒作文

  浅浅的笑容镌刻进深深的石壁,那婀娜的倩影,即使穿越千年也不消褪 .

  站在莫高窟前,抬头瞻仰着这一幅幅的永恒,她们的线条里有晋的风骨,有隋的笑意,有唐的张扬,有宋的精细;宛若大漠千年不息的驼铃,在每个时代都摇曳着它那悦耳的声响。这就是永恒的力量!仿佛是九天之上的星辰,亿万年来静静守卫着这片土地;仿佛帕提侬神庙的石柱,历经千年的雨水洗礼,风刻沙磨,依然矗立;恰如飞天,那轻柔的舞姿,巧目盼兮的笑容,早己溶进华夏民族的血脉,任它漠漠广寒,指间梭罗,再无法消弭。

  这就是永恒!是神女峰上的望夫石,穿梭古今,经历风雨,历久弥新。而流行与永恒相比,仅仅是石上掉落的沙砾,风一吹过,什么都不会剩下。只有经过岁月的洗礼,雷与火的磨砺的事物,才能被称作永恒。永恒持久,因为它经得住考验;流行易变,它仿佛是大漠中的沙尘暴,强势而迅猛,然而下一秒,又不知会吹向何方。流行是水,永恒是山,流行一刻不停地行走在消逝中,而永恒就是永恒,纵然天崩地裂,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它亘古不变。

  我们这个时代,是个流行弥漫的时代。太多的流动元素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不可否认,有了流行,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了流行,我们的青春焕发光彩。流行装点了我们的周围,同时也装扮了我们自己。然而,这个世界在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浮夸,越来越轻率。人人都说流行好,是的,流行引领着时代的潮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有多少流行是真正值得人去追求的呢?有相当的一部份事物的流行,是建立在很多人的盲目追棒,近乎歇斯底里的呐喊助威之上,然而这些事物的真正的价值却值得推敲。在人类的狂热之下,很多颓废的,阴暗的东西也被冠以流行之名流传于世,又有很多真正值得去关注,去继承的宝贵财富却在不经意间失去,再也找不回来。流行是时代的旋律但不是主题,唯有那些经过深刻思考的精神文化才是历史不停进行的动力。太多的浮夸的流行元素:让我们的心无法沉静,无法透过这层层的迷雾去探索精神更深层次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永恒。当铅华洗尽,流行逝去,有什么比永恒更值得人们去珍视的呢?

  秦始皇追求永生。在不断派出方士去寻求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的同时,不惜以极大的人力物力,在骊山下修建他的三界万世宫,妄想他的王朝能够万世传承。然而秦始皇薨于东巡的途中,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也不久而亡。躯体的死亡,王朝的覆灭,如风云实变,刹那而己,惟有精神,特别是那些在人类历史中闪烁着光辉的精华,才能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免于寂灭的命运。正如布鲁诺那般,为了支持日心说,被教延活活烧死在刑柱上,然而他的身躯虽然化作了焦炭,但是他的精神,他的坚持却在火光中得到了升华,成为了永恒。自古至今,我们不断地感概于春华易逝,红颜易老,殊不知外物的美丽只是短暂的瞬间,正如流行那般,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真正永恒的美丽,在于内心,在于我们不懈的精神追求。

  永恒的力量在于久远古老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一般,纵使历史沧桑巨变,这些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依然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传承文化。又何尝不是追求永恒的一种体现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这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我们也成就了属于自己的永恒。苏东坡在赤鼻矶下顿悟出的“物与我皆无尽也” 无疑是这份永恒最好的注脚。

  有的流行的元素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难免流于浮躁。然而不可否认,流行是永恒的一部份。流行有时候也会成为经典,剥开那层层华丽的外层,流行也就成为了永恒。就像后现代的设计,怪异,突兀,但是我们必须得承认,那是经典,也是永恒。

  永恒脱胎于流行,没有哪一种永恒是与生俱来的。永恒也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岁月的荡涤中,不断抛弃陈旧腐朽的东西,又从流行中吸取有用的养分铸就新的永恒。这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更新。正如杨丽萍的《藏谜》,古老的藏族文明与现代音乐元素发生猛烈的碰撞,使得藏族的音乐又唤发出篷勃的青春。这就是流行之于永恒的莫大影响。

  永恒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波澜壮阔,而流行仅仅是这条源远流长的河流不时激起的朵朵浪花和圈圈的涟菏。

  永恒是一方浩瀚星空,深邃,幽暗而又不失璀璨,而流行仅仅是这片苍穹中昙花一现的流星。永恒是一曲亘古不变悠远乐章,而流行仅是这首曲子中时而激昂的音符。

  永恒是时代亘古不变的基凋。当奥林匹亚宙斯巨像长满斑驳的青苔;当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成为真正的空中楼阁;惟有人类的精神文明,从九天之上的天河流下,流过耶路撤冷的疮痍,流过斯大林格勒的枪淋弹雨,成为一个个永恒,永远被人铭记。

  当时代的洪流不可阻挡地席卷一切,淘尽六朝一梦的繁华,淘尽一切的浮夸,留下一个个基石般坚固的永恒。它们的周围,巨浪滔天,沧海横流……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zhelizuowen/202201/1810587.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