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是一种成全,一种对于自语偶的向往,放开自己也许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作文范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把自己放开
无论创作什么样体裁的文学作品,都需要创作主体具有轻松自由、无所顾忌、敞开心扉地去选材、构思和运笔,这样才能充分全面地反映各方面的社会生活,才能深刻地揭示社会的各种矛盾,才能勇于揭露百姓们生活中的疾苦和存在的问题,才能坦然地表达作者心灵深处的真实感情。写作散文尤应如此。因为散文自身有着自由随意、汪洋恣肆、放浪不羁的文体特征,它最能自由地反映客观世界和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
然而在过去“左”的思想肆虐年代,人们的观念受着“左”的思想严重禁锢和各种条条框框的严格限制,都不敢说真话表真情。在那个年代,作家们同样不敢敞开思想放开手笔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和个人的心灵世界,只能违心地歌颂虚假的光明,违心地歌功颂德,于是就产生一批虚伪的文学、百姓们读之而摇头的文学。而今斗转星移,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特别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实施之后,社会的民主进程普遍加快了,自由度大为增强了,人们可以敞开思想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了,这种和谐社会自然也为文学创作的自由提供了不曾有过的历史机缘。
就散文创作而言,自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即呈现从未有过的繁荣景况,这当然是散文的幸事。散文创作的繁荣,主要表现为:参与散文写作的人益多,创作出的散文作品数量益多,专门发表散文作品的刊物益多,散文的形式也花样繁多,散文作品中也多有创作主体的真情实感。以上说的“五多”,确实能反映散文创作的繁荣景象,而这种景象确实又是前所未有的。但也必须看到,在散文创作的繁荣中也确实存在着明显值得人们深刻思考的问题。新时期创作出的散文作品的数量很多,可是在这很多的数量中,多数作品则是演绎历史事件和人物,描写山水园林、名胜古迹,回忆个人往事和叙写身边琐事,抒写亲情友情和市井轶闻等。总之,写历史写游历写世俗写琐事的居多,而对百姓们对现实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以及民众生活中的疾苦揭示得不够,反映得不够。这样,我们的散文所写和百姓们所想就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同时,在这些散文中,对当今时代最深刻的思想成果和理想智慧却缺乏体现,对时代和民族的灵魂状态也缺乏慎密思考,尤其是创作主体对自己心里最底层的感受缺乏坦诚真实的倾泻。看了这样的散文后,总觉得没分量、不到位、不够劲,没写出应该写的东西,没说出人们想说的话。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来想去,还是在写作人的认识上、观念上、心理上。一句话,就是写作人还没有把自己完全放开。
作者没有把自己完全放开,就是心里还有顾忌,还受束缚。这是多年来“左”的思想和条条框框的禁锢所留下的后遗症。比如:揭露民生存在的问题和百姓的生活疾苦,揭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饥渴,就担心被说是歪曲现实、对现实不满;倾泻内心深处真实的感受,就担心有损自己的尊严,被人说三到四地讥讽或看不起。这都是没有把自己完全放开的原因,这种想法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很不相谐,整个社会放开了,给人们享受充分的民主自由,可是个人的思想观念还被自己束缚着,这怎么能写出社会和民众所需要所满意的好文章呢?看过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的话:“我一向认为,精于权术,城府深藏,把自己包得严严的,面部肌肉擅长阿谀,却丧了大笑的功能,‘成熟’得滴水不漏的人,是不大可能写出好散文的。”雷达同志的这番话说得太准确、太精辟了。我也认为,那种习惯正襟危坐,四平八稳,一本正经,总是好“装”的人,一提起笔来写作总是顾虑重重,考究分寸,又怕伤这又怕碰那,既怕有损自己又怕得罪别人,他写出的文章也一定像他自己“四平八稳”而不能打动人。在我看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敢于坦露真情的作家当属郭沫若先生,你看他在自传中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滑稽不羁的叙写,在《洪波曲》中对自己与于力群浪漫恋爱的描写,真是坦然自若,毫无顾忌,所以他的文章才那么引人喜读。
把自己完全放开写散文,说起来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又是一件很难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性格特征,自己解开或突破束缚自己的网,这要费一番大的力气甚至是个很艰辛的过程。这全赖于作家的责任、坦诚、率真、勇气,其中肩负的责任和应具备的勇气是至关重要的。不过,只要想当一名为民众所接受所满意的作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具有像燃烧着热情火焰的良知的作家,都应该以无畏的勇气冲破束缚自己的一切绳索和罗网,真正地把自己完全放开写作。
言为心声。把自己完全放开,最根本的,是把思想放开,把感情放开,把内心放开,心灵的窗户一旦全部敞开,什么样的话语都可以从这窗户放飞出去。倘若心灵之窗紧闭,真话就都憋在了心里,即使说出的话也是从脖子以上部位发出的假话罢了。假话只能骗人而不能真正地打动人。
按着我自己写作的体会,真正鼓起了勇气,把民生存在的问题和百姓的生活疾苦写出来,把自己心灵深处的话说出来,那是一种酣肠的痛快,那时会感到,这样的文字于民众才真正有用。
因为时下自己正在编散文刊物,阅读散文也就多,而阅读了多篇散文总觉得不解渴不够劲,经过思索才写出了这样一篇文章,也是与写作散文的朋友们共勉。
【放开二胎,与我们无缘】
文/贤者无忧
前几天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政策一出台,立马引起了轰动。电视、网络、报纸。通篇报道。政府部门的权威解释,有专家教授的,有百姓的欢呼,也有无耐。令人搞笑的段子,在微信中广为传播。
为什么这么多人欢呼雀跃,因为生二胎有许多的好处。
首先,是给孤单的孩子找个伴 。我们的孩子这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很孤独了,但至少还有表兄妹吧。如果继续实行一胎政策孩子的下一代连这层关系都没有了,那不是太可怜了。有兄弟姐妹的传统家庭模式相比,独生子女更孤独,幸福与哀伤难与人分享;许多独生子女希望家中有兄弟姐妹能与自己做伴。父母希望孩子能拥有与手足相亲相爱的机会,从孩子到成年,一路相互扶持,即使父母年迈逝去,也能有温暖相依相伴。如果有兄弟姐妹,能让他们学会宽容、关心和照顾别人,也更容易和陌生人交流。
其次,可以减轻子女养老压力。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只生育一个孩子,将来他们年老时,这个孩子将面临照顾2位低龄老人(第一代独生子女)及4位高龄老人(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如今,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也面临着严峻的养育风险。独生子女一旦遇到夭折、伤残等意外,对于父母特别是年岁较大不能再生育的父母,将构成毁灭性打击,形成许多的空巢家庭。失独老人的家庭那就更悲惨了。
再次,多几个子孙后代,晚年会过的更有滋有味。几千年来,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我国传统社会不懈追求的理想家庭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并逐渐积淀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传统的家庭观念崇尚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满足于“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在传统的大家庭里,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并维系家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尊老敬老、“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宗族观念。绝大多数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多子多福、儿孙满堂是家族兴旺的象征。生二胎,将来孩子的孩子就可以让自己带,自己做老人家可以有时间抱抱孙子,带带小孩,解解寂寞,让晚年过得有滋有味。
最后,就是生个一男一女,凑个“好”字。传统的思想都是希望儿女双全,这样就圆满了,凑个“好”字。
90后高兴啊。可以再生一个小孩,让孩子不再孤单,可以快乐的健康成长。
80后痛苦,因为他们都是第一批独生子女,担负的责任重大,何况在他们成长和工作过程中,都是赶上时代赋予的责任。这一代人,买房基本按揭,生活很有压力。尽管他们还有生育能力,但是夫妻二人面对4个老人的生活困境,还要再生一个孩子,负担会更重。
70后很难过。他们首先要考虑的自己身体,最小的也是35岁以上了,基本都是人到中年,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很大。再生育一个孩子,身体会不会适应,经济能否承受。他们应该很纠结也很难过。
60后很无奈。他们都是响应党的号召,实行计划生育的,都只有一个孩子。现在错过了生育年龄,没有办法了。我也是60后,孩子出去了,留下两个孤独的老人,相依为伴。每天苦守电视,等待孩子的电话、短信。也就是逢年过节回来看你一下,都是奢侈品啊。我们慢慢老去。面对生育政策开放二胎,真是与我们无缘啊。
回想当初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那是相当的严厉。农村如果超生,那就是牵猪宰羊、爬房子。搞得很多人远离故乡,到处逃亡。才有了超生游击队。记得当年,乡里怀凝我弟媳有二胎了,大队派人强行闯入我们的老宅,翻箱倒柜,把家里的谷子洒落一地。一遍狼藉。令人气愤,无法形容他们的行为是什么行为。我记得当初政府是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但是后来不知怎么基层搞成了只能生育一个孩子。不知道里面的原因,是不是可以多罚款啊?单位上的人如果超生那就要被开除公职,丢掉饭碗,那个还敢啊。
如今我们60后都老了。孩子出去了,成了留守老人,有的还成了失独老人,每天与电视为伴,以小狗为伴,与空荡荡的房子为伴。日子过得真是凄苦啊,不知道到了七八十岁以后怎么办?
尽管生二胎有许多的好处。我很也很想有两个小孩。可是,现在开放二胎,却与我们无缘,呜呼、哀哉!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五日
【放开】
春去秋来花谢花开
记忆深埋那片心海
所谓纠缠只是伤害
没有人去灌溉一切成黑白
只是我还放不开对你太依赖
只是我还不能够释怀
只是我还放不开内心的阴霾
忘了曾经你把我出卖
一路走来几许尘埃
爱是谁来还谁的债
决定醒来躲开伤害
而命运的安排已无法更改
只是我还放不开给我个痛快
因为我已不能够表白
只是我还放不开对你的期待
无法忽视真爱的存在
只是我还放不开对你太依赖
只是我还不能够释怀
只是我还放不开内心的阴霾
忘了你早已把我出卖
只是我还放不开给我个痛快
因为我已不能够表白
只是我还放不开对你的期待
无法忽视真爱的存在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zhelizuowen/202201/1827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