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糍粑暖小城】
“热糍粑,一块钱,十二个!”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这熟悉的叫卖声。这叫卖声没有华丽词藻的去修饰,没有甜美的声音来装点,却温暖了我整个童年。
那时候,每天下午,都有一对夫妇推着车在新县城幼儿园门口叫卖糍粑,销量很好。孩子们放学后都会围在小车旁边,期待和急切从他们红扑扑的小脸上溢了出来,而在校外等待着接孩子放学的大人们很多时候手里都有一个塑料小碗,里面装着金灿灿的糍粑。小碗递到孩子手上时,他们总会高兴得叫出声来。 路过小车的大人小孩都会情不自禁地去看一眼:圆溜溜的糍粑团一个接一个的从机器的小孔里争先恐后地挤出来,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旁边围着的孩子也总是迫不及待地数着:“一,二,三……十!十一!十二!”然后看着那阿姨在上面撒下花生面、黄 豆 粉 和白砂糖,孩子们笑得连脸上被太阳晒成的粉红色也要拧了下来放在碗里。
家乡,秋末冬初。该收的收了,该种的种了,劳作的人们该歇口气了,也该犒劳犒劳自己了。趁新打的糯米还散发着清香,舀几瓢,淘干净,煮几涨,捞起来,滤过,装进甑子里,掺水,开始蒸。蒸一会儿,米变成了饭。这时,要挑点出来捏捏,如果硬了,得洒点水,这很重要。硬了,一会不容易舂烂,更影响了口感;水洒多了又不香。当然,做糍粑的行家们是不会出差错的。蒸大约一个小时,好了,趁热将蒸好的糯米倒进碓窝里舂。这倒是需要点时间和力气,最好两个人,一人拿一根削好的手臂粗细的木棒,一人一下,趁热使劲地舂,得边舂边翻。两人的额头上冒汗了,手舂软了,米捣烂了,粘成一团了,糍粑便成了。两人再合力一挑,糍粑被抬到了早已铺好了米面的簸箕里,成了椭圆的一块,可以吃糍粑了。扯下一团,趁热放进嘴里,这时的糍粑根本不用放任何东西,糯米的清香、黏糯会让你的.味觉得到极大的满足。糍粑最好趁热吃,冷了也没关系,用干净的布把它们盖上,就可以保存几天了。
老人们喜欢把花生和黄豆炒熟后碾成粉末,再加上黑黑的酥麻,然后舀几瓢白糖在里面拌匀,就是吃糍粑的佐料了。在冬天,好多家庭会把大块的糍粑切成片儿,放在烤架上烤。要不了多久,它们的肚子开始变鼓,当里面的糯米糍伸懒腰顶破了外层的干壳时就可以吃了。一口咬下去,软绵绵的,就算什么都不加也很有嚼头,还可以把糯米糍扯得很长!歪着脖颈咬一口,里面会很黏,这个时候把它放进佐料里裹上厚厚的一层糖衣,再咬一口,酥香在嘴里到处钻,香甜的白糖和粘糯在口中翻滚。啧啧~巴适惨了!
在这个被群山所捧在手心里的城镇中,人们很容易满足。尤其是在冬天,你在街边买一个便宜又热乎乎的糍粑边走边吃时,总会发出惬意的感叹。白糖和酥麻是绝美的搭配,它们抚摸着你口中的每一个角落,亲吻着你的舌尖和味蕾,敲打你的神经,在你口中发出铃儿似的笑声。你会忘却了工作的压力和尘世的浮华,世间的喧闹声都已被这安宁踩在脚下……阳光洒在你的脸上,洒在手中的小精灵身上。它顺着你的喉咙滑下去,温暖了你的全身,温暖了整个城市,也温暖了市民心中那个小小的世界。
它们没有迷死人的外表,它们不精致,不富态,没有像外地人一样在上面浇上糖浆,更不会给它们染个发,变成妖娆的迷人模样。它们像这里的人一般朴素纯洁,不过分改变和修饰自己,而这也是他们被深爱的地方。
又是一个冬季到来。早晨,每一束阳光都浮在牛奶般的雾气上,它将这个山洼里的阳光城——攀枝花,轻柔地搂在怀中,我禁不住浮想联翩……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ziranzuowen/202201/1327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