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黄山作文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黄山作文 篇1
星期五凌晨,爸爸就把妈妈和我叫醒了,催促道快起床出发了,不然搭不上去黄山的车了,我闭目懒洋洋问几点了,爸爸回答说:五点三十分了,我下子跳了起来,比平时的速度不知一下子快了多少倍。六点二十点准时坐上去黄山的大巴车。
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车程,到达黄山。吃过午餐,导游带领我们坐车到了山脚下,在山脚看山顶,朦朦胧胧,忽隐忽现,感觉几天都有不能到达。我们选择了坐缆车上山,在缆车上我感觉好吓人,缆车在很高的地方,进入云层中一样。几分钟就到了缆车的终点,如爬山的话,体力好的也三个小时左右,体力、腿力不好还不知道到什么时候呢!
到山上后,温度与山下相差很大,有点凉,黄山没来过,有那么多台阶。我们一家人爬得上气不接下气,在北海的山与云雾融在一起一样,太美了。导游还带了我们去了旅游合同上没有的景点——西海和大峡谷。走的都是悬梯,而且又长又险,我们腾云驾雾感觉到了仙境一般。
游览到太阳快日落时,又赶到光明顶看日落。天边像被晚霞点燃,太让人陶醉,一会日落结束,我们就到了住宿的地方,吃些东西后倒头睡着了。
游黄山作文 篇2
暑假的一天爸爸妈妈计划带我去游览壮观的黄山,黄山的最高峰是莲花峰,它的海拔是1864米,我国的黄山以五绝而闻名世界,那五绝是: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冬雪。
“到了!到了!”我兴奋地喊到,我们坐了3多个小时的车总算到了,我们先来到了云谷索道,乘上索道好像在飞一样,坐好索道我们要去爬第二高峰光明顶,俗话说“不到光明顶,不看黄山景。”我们爬好了光明顶来到天海,天海上面有一个试胆台那是站在悬崖峭壁上往下看,现在还有一点后怕呢,我们爬完了天海我们就去莲花峰上的玉屏楼看迎客松,迎客松的枝干朝一个方向向外展开,像一个拥抱的样子,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们乘上玉屏索道下了山,来到了车子里我们个个都筋疲力尽了。黄山就是美,我国伟大的徐霞客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的。
游黄山作文 篇3
这个暑假,我去了我们安徽的一大景点——黄山。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我去了一个奇妙的地方。
这天早上,我们坐着汽车就出发了。经过两个小时的车行我们就到了黄山脚下——慈光阁。吃完中饭,我们就准备坐索道上山。
路上导游跟我们说了有关的事项,就上路了。我们先坐索道到半山腰——玉屏楼。在做索道的时候我看到好多的风景,如:“老人峰”、“仙桃石”等风景。过了几分钟,我们就到了玉屏楼。
首先,我们看到了著名的迎客松,它像一把大伞非常神奇,怪不得它那么著名了。走出来,你可以看见一棵送客松,一迎一送,真是一对亲兄弟。接着,我们就上百步云梯,直奔鳌鱼驮金龟里的鳌鱼洞,传说朱元璋在起义时被打败了,逃到这里,他向老天求饶,玉帝看他是个当官的料,就让雷公把山炸一个洞,朱元璋就过去了,当时蜘蛛就一会把洞口织了起来,敌军看见网没破,就没去追了。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洞叫做“升官发财道”。鳌鱼驮金龟是一条鳌鱼驮着一只乌龟,好像它们在水中比赛,看谁游的快。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住的地方——光明顶,海拔1840㎞。到了光明顶时间还早,我们就去了“飞来石”,在路上,我们看到了合掌峰,又看到了“飞来石”,这块石头就像从天上掉下了一样,正好竖立在悬崖半空非常奇特。
第二天,我们从光明顶出发,我们首先看到了“梦笔生花”,它是从石缝里长出一棵松树。忽然,一阵冷风迎面吹过来,啊!是美丽的云海,它如大海一般波澜壮阔,每座峰的峰头就像海中的海礁,碰上去就会波浪滚滚。往上走我看见了猴子观海,远看真像一只小猴子站在那观看着远处的云海。我还看见了许多种松树,如:“连理松”、“黑虎松”、“情侣松”、“龙爪松”、“小迎客松”等各种松树,而且长在不同的地方,还十分奇特。在下山的途中,我还看到很多的奇石,如:“双猫扑鼠”、“天狗望月”、“皮蓬”、“仙人指路”、“仙人翻桌”等一些奇石。终于到达了终点——云谷寺。
两天的游览,让我游览了到了大量的黄山风景。这些风景让我更多的体会到神奇地大自然是多么的奇妙啊!这次的旅游让我亲近了这个神奇的大自然,这个服用生命的大自然。啊!大自然,你真神奇。啊!黄山,你真美。
游黄山作文 篇4
前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去黄山玩,我们5点半就起床了,6点半出发去黄山,到黄山时已经11点了。本来想开车进去,可咋知道必须要坐大巴车,我们无奈之下只好去坐大巴车,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我们的安全起见,因为那个坡很陡,要很有技术的人才能开车上去。
到了山上以后,我们选择坐缆车去山顶,先看了迎客松,爸爸说迎客松一边靠着石头一边对着阳光长,阳光这边长的很茂盛。我们又看了几块怪石,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鲤鱼跳龙门,那条鱼象真的一样。下山时缆车排了很长的队,我们下来是走下来的,累都累死了,到现在腿还疼着呢。
我喜欢黄山!
游黄山作文 篇5
我永远都忘不了那次美妙的旅行。黄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涧都是那么的奇妙。
十月秋高气爽,趁着“十一”长假我们全家去了黄山。黄山七十二峰,峰峰相叠;满山的绿树,憾人心魄,这是我远观黄山的印象。
进入景区中,就是置身于山的怀抱中,每一块山石瘦骨嶙峋,将狭窄的盘山公路逼到了更窄的地步。不知不觉间,已然来到了索道的入口处。走上了索道屋内,我一直在猜想以后的悬在一千五百 米的高空的.八公里旅行会是怎样的感觉?十分钟后我得出了答案,惊悚,刺激。虽说可以赏尽美景,但那时是慢脚下悬空的感觉怎可以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特步,飞一般的感觉。”虽然感觉很惊险, 但是观到的景却不虚此行。每一座山峰都是一副旷古的风景画。怪石嶙峋,朵朵白云缠绕其间那露出的山峰变成了云海中的蓬莱仙岛。
下了索道,我便来到了山中的小路上。小路曲径通幽,路边有着深达百米的大峡谷,如卧龙一般躺在山间。峡谷壁与地面垂直的 ,如同人的肋骨一般,但那肋骨的夹缝中,生长着数百棵黄山松 。你可以说雪山松铁骨冰肌,也可以说碧萝松挺拔秀丽,但我说不出词语来形容这黄山松。在夹缝中求生存饮风霜雨雪,受日晒雨淋。这才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接着往下走,看到的就以奇石居多了。那没有灵松翠柏,只见那秀峰疏杰,怪石峥嵘。放眼望去,只见那不知尽头的远处也有千姿百态的怪岩。
人群挟裹着出了景区,我仍然意犹未尽,细细品味着那一草,一木,一石,一涧。
游黄山作文 篇6
天空中万里无云,天气是风和日丽,鸟儿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还唱着优美的歌曲,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一家,来到了黄山。
我一直听说“莲花山”十分陡峭,远处看就好像垂直的。百闻不如一见,我兴奋地来到山脚下,仰视着这座山,顶我都看不到,真是高耸入云,就像一位高大而又威严的巨人,显得不可侵犯的样子。
我艰难地迈开了第一步,不禁赞叹一声。我一步步地走着,一路旁的花儿随着微风频频点头,仿佛在向我问好;旁边几棵小树在高山中渐渐成长起,生机勃勃。那狰狞的石头阻挡着我前进的道路,我左挤右挤才到了山顶,已是气喘吁吁。
我看着下面几朵淡淡的云,我得意洋洋,又望着远处那一片片茂密的树林,与辽阔的平原,我感慨万千,这就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我下了莲花山,来到迎客松。那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树,从岩石的缝隙中,迎着风沙雨雪成长起,经过几百年,终于撑开了它那手掌般的雨伞,从远处看去,就像山上伸出一只绿色的大手,在欢迎远客到黄山来欣赏美景。
我的心头颤动了,这是一个有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的松树,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它在那不足的土壤中还是那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第二天,我们来到黄山的观日台。起初没有一点儿声音,只看见一些卷起的尘埃,后来,人群多起来了,天边出些了几道金光,是多么灿烂。然后,公鸡叫了,仿佛在催着太阳起床。接着,太阳露出了半个脸,旁边的云都被染红了,最后整个天空亮了起来。
我从未见过这样美丽的景色,在黄山,我见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我乘着车望着黄山,渐渐远去远去……
游黄山作文 篇7
暑假的一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被人们称作”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旅游。我终于也有了机会来到黄山,观赏黄山秀丽的景色。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有山峰72座,黄山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明代大旅家徐霞客游览了黄山之后对黄山推崇备至,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览五岳归来,其它的山不用再看。而游了黄山,就连五岳也可以不看了。黄山的确不同寻常,它兼有泰山的雄,华山的峻峭,庐山的飞瀑,衡山的烟云,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最高的峰是莲花峰。海拔1800多米,那耸立天外的峰顶,云雾缭绕,神秘莫测,使人感到它攀登之难难于上青天。特别是山上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似乎正在下坠,令人心惊胆颤。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就说“仙女弹琴”吧,那美丽的仙女着琴,悠扬的琴声在山间久久回荡,好像在让人们评赞她的琴声。
瞧,那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可爱的小狗,抬头望着月亮,好像是要到月亮上去看看吧,这就是有趣的“天狗望月”。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狮子抢球”、“猴子观海”、“龟鱼对望”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玉屏楼的附近,有几棵古老的松树,其中一棵叫迎客松,好像时刻都在欢迎游客的到来。还有棵叫送客松,它好像在说:“祝您好走,欢迎下次再来!”黄山归来已经很多天了,但那秀丽的风景犹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仍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我想告诉大家:黄山值得一游,如果你不去,将是你终身的遗憾。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ziranzuowen/202205/2879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