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作文900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的作文900字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宵节的作文900字 篇1
总算又到了元宵节了,过了这一天也就将年这个节基本上慢慢的淡了.掌灯的时侯,妻子在院里供了些食物,点着了香,及蜡烛,该放炮了,她不敢放的只好叫我去放了,推开了门走到院内,外面的炮声已隆隆了,随之我也点了起来,一阵噼噼啪啪的声音,好是热闹.
回到家中家中还是那样的平静,只有女儿在不停地学习,一年一年的就是这么个样子呀.都快五十的人了,多么想重新回到那童年的时代呀
我们的童年是一个很苦的童年,记得那时过年的时侯,穿上妈妈给缝制的衣服,那布是粗制的棉布,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穿在脚上硬棒棒的,有时对脚趾很不舒服的,就这也是挺高兴的.初一的早晨妈妈在天不明就起床做饭了,我们全家早早就把饭吃过了.好象谁家吃的早谁家就预示着来年顺当,平安吉祥.吃过饭后,天亮了但还不是太亮,这就上街了,兜中装着抖落了的鞭炮,手中拿着一柱点着的香,走一会儿放一个小鞭炮,一边跑一边放鞭炮,一边看那些家的门开了,那一个好朋友也出街玩了,等到有好几个小朋友都出来的时侯天也就大亮了,因为总有的人家吃饭会迟的,然后在一起玩到前半晌就回家了.记得小的时侯,有几年的春节我们家就没有吃上白面饺子,那是吃什么面的呢?一是荞麦面的,还有一是高梁面即红面饺子,里面的馅是红萝卜,有少一点的肉,有那么一点肉味足也.过年的白天就是瞎玩一次,到晚上有时是没有电的,点上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玩一玩扑克,不一会也就要睡觉了.那时是没有电视的,大部分家庭没有收音机,我家因为父亲原来在外上班,好在家中还有一个电子管收音机,这也就算得上是不错的家庭了.但那时我家兄弟姐妹多,生活非常困难呀,有时过日子就很难的,所以过年就更不能讲究了,只要能象上面说的那也就不错了呀.尽管这样我也非常怀念童年的时光呀。
童年什么也不想,只要今天吃饱了就高兴了,吃好吃赖是无所谓的,那时虽然不象现在这样的发达,人们生活的富有,但人们的心地都是一样的呀.相互依存,相互关怀,没有相互之间的不恻之心呀,谁也不会有看不起谁的思想,因为当时家家都一样的,没有穷富之分呀.
天真的想法,现在想起来不知道我们的父母是怎样把我们兄弟姐妹七人拉扯大的,我记得我们家比较穷,但我的妈妈没有给我们穷的破破烂烂即使是烂衣服也是缝补的完好的,洗洗的干干净净,从没有拖鞋破衣的样子.想到这里,我们那善良贤惠的妈妈年轻漂亮的形象就会出现在眼前,我的妈一生,为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人的成长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的艰辛,为了自己的儿女,宁可她不吃也要给我们,宁愿她受罪也不能我们受苦,一辈子操劳过度, 没有保养一个好的身体呀,一直是很瘦的,身体兑下了一身的毛病,哎不能再想下去了,要不就要落泪了.
这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过了今天就各自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去工作了,各自为今年的生活去奔波了.但愿今年有一个好的收获,祝愿我亲爱的父母在今年快乐无比,健康长寿,也祝愿我的女儿今年中考成绩喜人,更祝愿我的兄弟姐妹在新的一年中发家致富,平安幸福!
元宵节的作文900字 篇2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因为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更多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更多人看热闹。鳌山中除了干姿百态的大小花灯之外,多还摆设一些名贵的手工艺品、古董等加以点缀装饰,构成“鳖山胜景”,甚为壮观。
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欢迎的节目,龙灯长数1O尺,有头有尾。龙身有九节或十一节,以长帛彩绘鳞甲披盖其上,各节燃蜡烛,前导一灯球,由十数人手执舞弄,屈曲盘旋,随灯球而上下,前后敲锣打鼓以壮声势。龙灯于元宵夜在街头巡回,谁家有放鞭炮以示欢迎者,即进入该家庭院舞弄,让人们观赏,舞毕主人以薄礼相送以示答谢。这种舞龙灯,福州人称为“舞太平龙灯”。舞龙灯的龙灯,由各地寺庙札制,节后收入庙中.来年重加修饰后再用。
元宵节的作文900字 篇3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 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 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 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元宵节的作文900字 篇4
我的家乡有一座始建于明朝弘治丁巳?1497 年的龙泉古寺。自龙泉寺建成后,附近的村民每年都要举办元宵节的龙泉盛会,坝子中的关索戏、龙灯、狮子、花灯、打秧佬、般打等古老的文艺表演都要在山上表演。龙泉盛会期间,立在龙泉寺大门外的两炷大香可称得上“世界之最”。大香高6米,顶口最大直径为1.3米,底部直径为0.33米。两炷大香如倒锥形插在专门用青石打制的香座上。由于制好的大香彩绘得五彩缤纷,又高又粗,远远望去,犹似两座倒立的彩塔,蔚为壮观。
大香的制作要经过几十个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其做法是:先选一棵碗口粗、6米长的树干为支撑,除留出约一米长的干做插香用外,用篾圈按圆锥形往上编扎,并每隔一米左右用横木做一十字架将树干固定于中心,同时也为在香内装香面的人好上下,两炷香的骨架编扎完后,表面用白纸糊好,由民间艺人绘图、扎花或贴上民间绘图。香面要待两炷香在龙泉寺门外竖立起来后再装,因为大香是在新街编扎,新街离龙泉寺还有近三公里的山路,若在山下就装香面,送上山时就抬不动。并且送大香时还要举行隆重的送大香仪式才能起抬,从新街起抬送大香的日子为正月十五日,两炷香一炷在前,一炷压后。抬大香是用木架支撑,每炷香由四人抬,还有四人用拉绳在四周平衡。这天,送大香时关索戏、龙灯、狮子、花灯、打秧佬、般打等文艺队伍开始表演,锣鼓声、鞭炮声、龙舞、狮舞、花灯的崴步,关索戏、般打的表演,包括穿红戴绿送香的群众约两三千人的队伍,塞满行进的大道,长达一公里多,气氛相当热烈,大香一直要送到龙泉寺大门外。待两炷大香插入坚硬的青石香座竖稳后才息鼓、停舞。继后,选派十几名青年抬上竹梯,分别爬上两炷香的顶口,钻入香内,装填已准备好的香面。香面为一层细锯木,一层柏枝面,一层碎树叶、一层薄细砂?主要防止燃明火 。按此顺序将两炷香装填到顶口。中午开始点香。由青年人从梯子爬上大香,把点燃的小香插入顶口香面上,大香随着燃起来。这时广场上的演出开始进行,这天也即是盛会的高潮。这两炷香一直要燃一个月,每天有四方八面的群众不断来参拜庆贺。大香燃完也正是当地备耕春耕开始,故而据传,龙泉寺盛会点大香是为了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在已变为当地群众以娱乐为主的民俗活动,并且这一民俗活动一直相沿至今。
家乡的春节多姿多彩,最快乐的当然要属我们小朋友了。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玩耍。男孩子们可尽情地点放鞭炮,每一次响亮的爆炸声,都预示着一次快乐的欢呼,哪怕是冒着耳朵也能感受到心跳的精彩。
元宵节的作文900字 篇5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今年我也不例外,中午吃了一餐香喷喷的牛排之后,晚上就到姑奶奶家吃了汤圆,有黑芝麻馅的、豆沙馅的、果仁馅的,令我眼花缭乱,我随便夹起了一个,一嚼,啊!满口的豆沙香飘了出来,发出迷人的香味,我情不自禁的夹起一个又一个,吃得我满嘴飘香。
晚饭后,我们和姑奶奶一家一起去南湖广场看焰火,一路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很多警察叔叔在维持秩序,公路上连汽车都没有,人们把公路当成了人行道,人群缓缓的流向南湖广场。当我们走近广场,哇!那里已经是人头攒动,看样子我们只能挤进去了。八点钟一到,开始放焰火了,一颗颗礼花腾空而起,在黑色的夜空中爆开,有的像有节奏飞舞的流星,有的如闪闪发光的金环,有的像绽放着菊花,有的还像满天的繁星刹那间,又一声巨响,一个礼花在天空中爆开,发出耀眼的彩光,在场的人们随着礼花的绽放而轰动,夜空被装扮得五光十色、色彩斑斓,广场上沸腾了。
元宵节的作文900字 篇6
我很怀念小时候闹元宵的时光。家乡有句俗话,“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元宵节就是要热闹。
元宵节闹花灯。孩童最高兴的事就是吃过晚饭后提着花灯找自己的小伙伴。二十年前经济条件都不好,所谓的花灯,大多不过是自己用酒盒子制作的,挖成各种形状的空洞,用透明的带有图案的塑料纸贴上,再用泡沫凿个洞安装蜡烛,当做底座,用一根绳子穿上,找根木棍做把手,就是一盏灯笼,能够玩上一个晚上。那时候也有塑料的成品灯笼,但是我觉得暗淡,不喜欢。最豪华的就是装电池的现代花灯,有的还带有音乐,比较流行的是《渴望》的主题曲。那会儿电视剧《渴望》热播,贤惠善良的刘慧芳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如果有谁提着这样的花灯在村里谝,其他人都会投以羡慕的目光。这可是最高级的玩意儿了!
对于元宵节吃元宵的记忆我倒是很模糊,因为我向来不爱吃那东西,甜的腻人,我不喜甜食。但是元宵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会蒸干菜包子,有干荠菜,有干豆角,用肉和馅,出锅后特别香。干菜本身蕴含的菜香和肉的腻人的香正好中和,相得益彰。那天的包子也不是圆形,而是半月形的,就像是大号的饺子,家乡叫“角子”。这种习俗从何而起,有何寓意,我倒从来不得而知,老年人也说不出为什么,只说是老辈儿传下来的。
在蒸包子的同时会蒸面灯。十二个或者六个,分别象征一年和半年。面灯必须用没有发酵的面制作,否则无法成型。面团抟成品茗杯的形状,边缘还捏一圈花边儿。出锅后,老人会看看灯的情况,如果哪盏面灯有水,说明哪个月会有降水。用火柴或者牙签做灯芯,一头缠上棉花,栽在灯里,倒上油,就可以点了。如果家里有人属龙或者属蛇,还要蒸相应数目的龙灯。家乡人认为蛇是“小龙”。这个习俗我也不知其寓意。点着的面灯要拿到每个房间去照照,犄角旮旯都要晃一遍,说是这样家里不闹蚰蜒。等到面灯油尽灯枯,看看灯芯爆裂的形状,家乡人据此会得出今年丰收的是大豆高粱,还是小麦。我那时便不以为然,直呼迷信。是迷信吗?与其说是迷信,倒不如说是庄稼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期待。
今年,我家元宵节也蒸了六个面灯,奶奶去世后,时隔多年,再次见到面灯。家乡有个风俗,家里有人去世,三年内不能蒸面灯,但是别人送的可以点。今年有些新奇,却没有了点灯的童心,更没有兴趣看油尽灯枯后灯芯的形状。村民多是如此。如今没有多少人种庄稼了,村里的田地也都被承包了,还有的被开发成了小区和公园以及广场。城镇化的速度非常惊人,每年回家都会感到一丝陌生。小孩子倒是还有提花灯的,但是绝对看不到一个孩子提着自制灯笼,都是电子的。现在的孩子,保不齐都不会自己做。一零后这一代完全是在电子产品的陪同下成长的,他们没有体会过乡村生活的童趣,也没有机会。
元宵节那晚,烟花灿烂,一盏盏孔明灯,载满人的愿望,慢慢悠悠飞向辽阔久远的夜空。那一晚,很多人都在观赏绚丽的烟花。我在房顶,仰望夜空,一轮明月照天心。
元宵节的作文900字 篇7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今年我也是不例外,中午吃了一餐香喷喷的牛排之后,晚上就到姑奶奶家吃了汤圆,有黑芝麻馅的、豆沙馅的、果仁馅的,令我眼花缭乱,我随便夹起了一个,一嚼,啊!满口的豆沙香飘了出来,发出迷人的香味,我情不自禁的夹起一个又一个,吃得我满嘴飘香。
晚饭后,我们和姑奶奶一家一起去南湖广场看焰火,一路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很多警察叔叔在维持秩序,公路上连汽车都没有,人们把公路当成了人行道,人群缓缓的流向南湖广场。当我们走近广场,哇!那里已经是人头攒动,看样子我们只能挤进去了。八点钟一到,开始放焰火了,一颗颗礼花腾空而起,在黑色的夜空中爆开,有的像有节奏飞舞的流星,有的如闪闪发光的金环,有的像绽放着菊花,有的还像满天的繁星……刹那间,又一声巨响,一个礼花在天空中爆开,发出耀眼的彩光,在场的人们随着礼花的绽放而轰动,夜空被装扮得五光十色、色彩斑斓,广场上沸腾了……
今年的元宵节真的让人难忘!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zszw/jiubaizizuowen/202205/2919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