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题材 > 读后感

三字经读后感:三字经读后感5000字

admin 读后感 2021-05-14 06:58:18 心得

三字经读后感5000字

主要可以从一个方面去写,先介绍三字经。

三字经读后感500字

《三字经》这代历史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吧,《三字经》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书啊!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读完三字经后,还要透彻理解它们的意思,这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就是不能浪费光阴,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三字经历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间传说融入到一个个字中的。它里面可有一个个故事呢!曰春夏,曰秋冬,运不穷”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呢!她的儿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对她说,只要她的儿子不吃地狱里的东西,他就还给她,他的儿子只是吃了一个果子。冥王只能让他一年回去俩次,回去的时候,万物复苏,而没回去的时候,导致出了春,这四季。瞧,这个故事是多么有趣啊!《三字经》还有许多故事呢!如盖房子,孟子妈妈三次搬家……这些故事都是多么有趣啊!故事的精华都包含在这几个小小的字里。这几个小小的字,却蕴含着这么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好啊!《三字经》不但要背,还要背里面的故事和意思,透彻理解它,才能懂得新知识。

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xinbeijiao1408三字经读后感我对《三字经》非常感兴趣,这本书上讲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比较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性是善良的:虽然人的本性都不坏,由于后天的熏染,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我们不能够轻易地判断一个人是善还是恶,可其中也蕴涵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会闪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处,它精辟地用文字总结、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更加透彻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真告诉了我不少知识。今天读了三字经我学到了很多,显现出我们这方面的不足,一个孕妇上了车,两位老大爷因为争着让座吵了起来。

三字经的读后感怎么写

我读了《三字经》这本书,《三字经》一共一千多字,读起来像儿歌一样朗朗上口。书的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历史、天文、地理、道德和民间传说,也是古代儿童的识字课本。书里虽然有很多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句子,可是我一边读一边看译文,渐渐的就懂得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三字经》里有这样两句话:子不学,幼不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龄大的时候就不会有所作为。就不可能称为精美的玉器。

急需三字经的读后感100字

寒假里,我读了《三字经》这本书,《三字经》一共一千多字,每三句为一句,四句为一组,读起来像儿歌一样朗朗上口。书的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历史、天文、地理、道德和民间传说,也是古代儿童的识字课本。书里虽然有很多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句子,可是我一边读一边看译文,渐渐的就懂得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三字经》里有这样两句话: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说: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龄大的时候就不会有所作为。刚刚开采出来的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和打磨,就不可能称为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从中,我懂得了,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以后才能称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医学三字经读后感

《医学三字经》:我特意来发表评论,但是本书写的真的很好,该讲明白的都能讲明白,作者费心了,字字珠玑!对于浮躁的现代,衷于一个大道是多么幸运啊中国文化环环相扣。

三字经的读后感40字

下面就从读后感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读是基础.读后感包括“读和感”的基础,而触发”读“也就无所谓”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为下面的,酝酿情感“有坚定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立论的确立”而且本身就是为立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其次,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zwtc/duhougan/373129.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