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评判一个人是否善良,那一定要看他是否懂得给予,懂得帮助他人,我们从小的人生就是这样被定义的人生。学会给予,乐善好施,可从未有人告诉我们要学会接受,可能这样会打破你固有的思想,但我还是想告诉你:接受它并不比给予低一等!当然老师的教导也并没有错,只是不够那么完美罢了。
有时候你的一个不经意间给予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暖心的动作都会帮助他人找回信心,拥有继续前进的力量,一个会给予他人的人一定会得到的更多,因为只有有了空隙,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东西输送进来。乐于助人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美德。尽管如此,我认为接受比给予更胜一筹。
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满足,我们要学会着去接受他人的爱与帮助,因为他并不是累赘。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燕昭王从善如流,很多贤人都来投奔他。而他也依靠他们的帮助,最终打败了齐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收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可以说,路人对于他著作的贡献是不可抹灭的;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不爱读书,经常把书本一抛就去玩耍,直到有一天在河边遇到一个拿着大铁棒在石头上磨的老婆婆,经过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教诲,李白深受感动,从此用功读书,终于成为一代文豪……由此得出:我们要善于接受关爱与帮助。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也要学会着去接受批评,因为它能够使你强大起来。唐太宗李世民对于县丞皇甫上书内容很不满意,并想要治他的罪。魏征却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最后他还批评说李世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接受了他的批评。可以说,魏征的批评成就了李世民“明君”的英名;齐威王下令说:“能当面说出他过错的受上等赏赐,能够上书说出他过错的受中等赏赐,能够在街市上说出他的过错传入他耳中的受下赏”最终他战胜于朝廷。由此可见,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和优秀,接受批评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别人的批评会告诉你,现在你是一种什么状态,并促使你去改变。其实,一个优秀的人的成长,就是接受批评与自我完善的过程。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我们还要学会着去接受他人的质疑,因为它能够使你做事更加严谨。《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敢于听取和接受曹刿的一切关于战争的质疑,并且由此改变作战计划,最终成功击败齐军;相反周厉王用暴力手段压制百姓舆论,对于百姓和大臣的质疑他毫不理睬。周厉王不听国人呼声,不能调和各阶级、阶层的相互关系和物质利益的冲突,而是以政治镇压激化了自己和国人的矛盾,最终沦落到被逐死彘邑的下场。由此可见,他人的质疑并不一定都是不可靠的,要善于接受质疑,联系实际思考。
不经历巨大的困难,就不会有伟大的事业。我们更要学会着去接受失败,因为失败是人生必经之路,失败乃成功之母!马云高考落榜后求职因长相被拒两次。第一次创业和朋友一起创办翻译社,一开始面临资金困难为了能够支撑下去,他去批发小商品出售,甚至挨家挨户推销发传单,拉横幅宣传。第四次创业,他带领阿里巴巴团队到北京干一个政府项目,十四个月后,他决定再次到杭州创业,这也意味着他第四次创业失败。这其中的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和煎熬只有他自己知道,马云说道:“男人的胸怀都是靠委屈撑大的!”当我们今天看到阿里巴巴和马云的成就时,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基于他之前所受的苦难和失败。由此可见,一时的失败不要气馁,应该照着自己的理想一路走下去。成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你努力并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如果你不努力,就一定会失败!
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接受帮助和关爱,接受批评和质疑,接受失败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要接受自己。或许你看不起自己的容貌,亦或是看不起自己的家庭,但这些令你瞧不上眼的东西却是你无法改变的,所以也只有学会去接受方是道理。著名作家史铁生,从小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十八岁因腰腿病在京治病,后回农村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二十岁腰疼加重又回京治病,二十一岁时结束了大概一年的治疗后开始了他的轮椅生涯,三十岁被确诊为尿毒症,靠着隔日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去世并做了肝脏移植。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面对自己的一生,他放弃了自暴自弃,放弃了怨天尤人,他选择微笑接受,接受残酷的生活也接受残缺的自己。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在漫长的轮椅生涯志强至尊,堪称文学的高峰。我们不能去改变已有的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接受它,从而去改变自己。换个角度说就是要善于接受自己,独一无二的你是上天馈赠给你的最好的礼物。
“接受”可能在他人的眼里看来有些自私,不如“给予”伟大,但是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们用事实证明了“接受”的人生不比“给予”的人生差。即使你不善放弃,不善给予,但你可以善于采纳,善于接受。若未给予,也可接受!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zwtc/xinqing/260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