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生作文 > 初二作文

初二语文文言文

admin 初二作文 2020-04-23 02:45:18 的人太守

【篇一】初二语文文言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原文及译文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西东。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动听。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已经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忡于发财做官。”这句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23、马说

韩愈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好马,也只能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做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24、送东阳马生序

宋廉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隆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穷且艰若此。

[译文]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找到书来读,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来(按时)归还。天特别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屈和伸直,也不敢放松。抄写完了,(赶快)跑去送还所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的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没有才学渊博的师和名人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表情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态度更加恭顺,礼数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去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冒着)隆冬凛冽的寒风,(踏着)有几尺深的大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上比不上其他人。我求学时的勤奋艰苦大概就是这样了。

25、诗词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6、小石潭记

柳宗元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似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基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了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27、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庆厉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了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下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州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的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忱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写于说不清厉六年九月十五日

28、醉翁亭记

欧阳修

【原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滁州城的四周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的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间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的欧阳修啊。

【篇二】初二语文文言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译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译文

21.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â)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â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â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

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

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

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初二语文文言文

注释: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下船”丢弃。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â),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ã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â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出现)

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问有此人(听说)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

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②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3.是:

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

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

4.名:

①著名: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

独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有

的版本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â)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草木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的陶渊明独爱菊花;自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艳,它的茎里面是中空的,外面则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越是离得远越觉得香气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不庄重地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

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注释: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助

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23. 刻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

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

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

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

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

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

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注释:一次多用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

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 是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右端”)

2.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木:1.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2.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者:1.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以:1.能以径寸之木 (用) 2.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语:1.如有所语(说话) 2.此中人语云(告诉)

24. 大道之行也 选自《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通“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ân),女有归⑽。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âi)己。是故⒀谋闭而不兴(xīng),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

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抚育自己的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注释:

修——讲信修睦 学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修长

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雕刻 天下为公 是

能——选贤与能 能人 能以径寸之木 能够

分——男有分 职业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长度单位

闭——某闭而不兴 杜绝 故外户而不闭 关闭

归——女有归 女子出嫁 归来见天子 回

25.杜甫诗三首

岳 春 望

杜甫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篇三】初二语文文言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与朱元思书》习题

一[基础知识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

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从流飘荡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 蝉则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互相轩邈

猛浪若奔 任意东西 蝉则千转不穷

(三)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初二语文文言文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五)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蝉则千转不穷。( )

①. 欲穷其林。( )

猿则百叫无绝( )

②.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③.果如鹤唳云端。( )

(六).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 介绍 了优美的景色。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

的特征。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

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

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

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初二语文文言文

2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 __②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

的处世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视觉: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

7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

同工之妙?

9、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

想感情?

10、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11、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12、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语段阅读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

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

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B 水皆缥碧:青白色 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 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C 有时见日:同“现” 互相轩邈:高大 横柯上蔽:树木

D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负势竞上:凭依 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

2、翻译句子: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

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4、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 的思想,他的《饮酒》(之

五)中“ ,

”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5、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是,抓住了山 水 的特点,反映出

作者

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花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花源人 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6、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

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7、从写景方面看,甲文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参考答案:

(一)略(二)略(三)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四)1.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3.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当人们仰望盘旋峰顶的老鹰,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

5.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6.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五)①尽,完 走完 ②停止 消失 ③至 叫

(六)山水小品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二、1.C 2.B 3.①形容词作动词 消失 ②使动用法 使„„平息

4.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

成韵。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7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8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9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10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11泉水激石,泠

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12望峰

窥谷

七、1 D 2知了长久不停的叫,猿猴接连不断的啼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田园生

活(乡村生活)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5、 奇(清急) 水

异(高险)沉迷山水(寄情山水、热爱山水)安宁、闲适

6、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7、由高到低,由远及近 视觉,听觉

《与朱元思书》习题精选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参考答案: 1.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3.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当人们仰望盘旋峰顶的老鹰,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 5.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6.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造饮辄尽( ) ②箪瓢屡空 ( ) ..

③短褐穿结( ) ④衔觞赋诗 (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每有会意: ②造饮辄尽: ...

③环堵萧然: ④晏如也:....

⑤不戚戚于贫贱: ⑥不汲汲于富贵: ....

3、翻译:好读书,不求甚解

4、本文是一篇 ,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期曾学过他的散文《 》。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5、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_______ __ ②衔觞赋诗____________________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赞美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8、“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22、《五柳先生传》

1、略 2、①对书的旨意有独到的体会 ②就 ③冷清的样子 ④安然自若的样子 ⑤忧愁的样子 ⑥心情急切的样子 3、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 4、传记 陶渊明 东晋 《桃花源记》5、①往、到 ② 酒杯 6、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7、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或隐士) 8、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9、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

五柳先生传 》习题精选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⑪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

⑫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期:

⑬ 箪瓢屡空,晏如也 宴如:

⑭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

2、填空。

【篇四】初二语文文言文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

①②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

③‘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④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私臣: (2)齐地方千里: ...

(3)吾知所以亡矣: (4)内外不闻吾过: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4分)

(二)汉明帝尊师

①②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

③④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

⑤⑥疏谢恩,让还爵士。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

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

⑦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

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②幸:驾幸,到。③执业:听讲。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爵士:爵位和封地。⑥起居:此为病情。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太师在是( ) 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 ..

③拥经而前( ) ④抚荣垂涕( ) ..

2.翻译句子(2分)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2分)

(三)范滂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

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

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

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

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⑩⑨⑥⑦⑧③④⑤①②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 ②厉:磨练。 ③掾属:下属的官。 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

好坏的歌谣。 ⑤猥:众多。 ⑥叨秽:贪污腐败。 ⑦简札:指奏章。 ⑧会日:指三公

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

书者休息的地方。 ⑩塞:消弭,平息。

1.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土砾凸者为丘 B. 以其境过清

C.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 俯身倾耳以请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

为清诏使。

B. 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

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 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 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

仰。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⑪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⑫疑有私故 ..⑬即自诣狱 ⑭引与俱亡 .4.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⑪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2分)

⑫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2分)

(四)

①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密语曰:“非秀才之文。”

②③④对曰:“某苦心忧课,非假手也。”公曰:“此某所为文。兼能暗诵否?”客词穷,吐实曰:

“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惶惶欲去。公曰:“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初二语文文言文

之。”

比去,问其所之。曰:“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公曰:“大梁尚书乃亲

⑤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此说,想又妄耳。”其人战灼,若无所容。公曰:“不

必如此。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

【注释】①投贽(zhì):投递求见的名贴,这里指秀才把文章递进去,求得提拔的意思。②某:

自称,相当于“我”。③课:功课,学业。④兼:这里可译作“也”。⑤战灼:哆嗦,打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非假手也: (2)客词穷: (3)秀才但有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比去,问其所之。

3、选文中秀才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

(五)周幽王失信身亡(9分)

周宅丰、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及戎寇至,

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③①②

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

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注释】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②戎:西北地区的少

数民族。③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4分)

(1)戎寇尝至( ) (2)褒姒视之大说( ) ..

(3)因数击鼓( ) (4)为天下笑( ) ..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及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2)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至而无寇。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六)苏世长讽谏(选自《唐语林》)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

“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

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

①“陛下废万机,事畋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

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

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

②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

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

③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注】①畋:打猎 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鹿台:纣王所修的台。这里指披香殿的

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 B.万夫敛手(收) ..

C.陛下废万机(废除) D.诚非所宜(应当)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

A.遂笑而释之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今因隋之侈 无案牍之劳形 ....

C.实谓惩其奢淫 既克,公问其故 D.今于隋宫之内 骈死于槽枥之间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分)

(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

4.从第二段苏世长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4分)

(七)肃王与沈元用(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②①

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

⑤⑥③④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

我者更多。”信不诬也。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封肃王,后出使金

国不归。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偶俪:对仗工整。④矜:夸耀。⑤他语:

说别的事情。⑥骇服:吃惊佩服。⑦诬:虚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元用素强记( ) ..

(3)取纸追书之( ) (4)略无矜色(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即取笔尽补其所阙”中的“其”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而竖其左膝 ..

C.其真无马邪 D.必先苦其心志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2)(肃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4.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2分)

(八)八大山人 清·陈鼎

①②八大山人,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

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

徐 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

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

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

③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

④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注】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②介:耿直。③攘臂搦管

(nuò guǎn):伸长胳膊,执笔为文。④镒:二十两。

1.用斜线(/)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标两处)(4分)

张 堂 中 如 清 风 徐 香 气 常 满 室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尝写菡萏一枝 ②盈纸肮脏 ..⑦

③或成山林 ④数十幅立就.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4.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评价八大山人,根据选文,你是如何看待八大山人的“颠”的?

(4分)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一)

1.(1)偏爱 (2)土地方圆(3)的原因(4)过错

2.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3.齐威王胜于朝廷是因为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劝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大臣的劝谏。(2分)。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是他失败之后能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亡而能悟)(2分)

参考译文:

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者卫士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二)汉明帝尊师

【答案】 1 这 全部 走上前 眼泪

2 每当桓荣患病,汉明帝就派使者去慰问。

3 围绕“尊师”回答即可。

【译文】明帝自从当太子时,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执弟子礼节;诸生提问题时,有的避位表示尊敬皇帝,明帝谦让说:“太师在这里。”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每次桓荣生病,皇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桓荣病势沉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明帝亲自到他家问起居情况,进去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拥经上前,抚摸着他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才离去。从此后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桓荣死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之阳修筑坟墓。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

(三)范滂

1.(2分)B(因为)

2.(2分)C(并非主动揭发,而是受诏奉命。)

3.(4分)①情绪激昂的样子 ②原因,缘故 ③到,到„„去 ④逃跑(每个1分)

4.(4分)⑪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 官而去。(2分)(臧污、望风、解印绶)⑫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 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3分)(举、自、奸暴、岂、以、 污)

[译文]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砥砺清高的名节,为州里人所推服,被举荐为孝廉。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于是以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去查明情况。范滂走马上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等到到了冀州境内,那些太守县令自知藏污纳垢,于是纷纷离职逃跑。

后来皇帝下诏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属官上报民间那些反映官吏贤能与否的歌谣,范滂因此劾奏了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多人。尚书责备范滂所劾奏的太多,怀疑他掺杂了私人恩怨。范滂回答说:“我所劾奏的人,假如不是才力不能胜任、污秽、*猾贪暴为害百姓者,我

【篇五】初二语文文言文

初二文言文《问说》原文加翻译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

【篇六】初二语文文言文

初二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初二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

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ezw/241942.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