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生作文 > 初三作文

芦苇的文章

admin 初三作文 2020-04-23 02:21:18 芦苇苏北

第一篇:《小学作文:芦苇》

芦苇

在我的家乡??靖江这个日益繁华的江边小城,仍有许多花草树木生长在城市的缝隙,让你在闹钟般准时的生活中看到一抹绿色,而芦苇却在远离喧嚣的河流溪川边酿制了一份又一份小小的快乐。

小时候,总很爱一切绿色的玩意儿,无论是爷爷灰绿的军服还是院西掩着河水的芦苇。即便是同一株芦苇,那叶子、那根茎上起伏的绿色也总会带给我无限的遐想与满满的快乐。爸爸很厉害,每每春未夏初时,便挑几片嫩绿的芦苇叶用河水洗净,在手里三折两折,一只神奇的、能吹出鸟鸣般动听的叶哨就诞生了,这时只要用嘴唇轻轻抵住叶哨,吹出一口气,婉转美妙的声音立刻让你陶醉其中……

上学后,回乡下老家的次数渐少,即使回去,一个中午的时间连说话吃饭都嫌短,何况……直到偶然一回头,才发现结了一层薄冰的河水旁不再有芦苇挺拔的身影。幼时在它一旁玩耍的记忆顿时涌了出来,一度的漠视也被曾经的依恋所取代。我固然知道,每到冬天,爷爷就会将它们砍倒,院中一定有它们泛黄而不屈的身影;我也知道,每当春暖花开时,芦苇坚强的身影将再次映入眼帘。但,冬为什么这样萧条?

又是春天,我像幼时那样望着冒出的芦苇,那么嫩、那么绿,新生的枝干、叶子随风摇曳,显现出让人怜爱的神态,自然的清新混杂着泥土与雨露的气息。呵,我闻到了久违的大自然的味道!

夏的炎热弹指一挥间即逝,立秋了,芦苇那洁白如棉花般的花儿也在习习凉风中绽放,真美啊!不知何时,爸爸站在了身后:“我小

的时候,很多人买不起棉花做棉鞋,就用芦苇花代替,芦苇还能编成篮子、帘子呢!即使是现在,芦苇在我们生活中少见了,却被广泛采集入药……其实,芦苇浑身都是宝哪!”

我倚在院墙边,回味着爸爸的话语,望着被夕阳染成金色的芦苇,不禁又陷入了想象的世界。

河西,第一缕炊烟冉冉升起;河东,默默奉献自己的芦苇微笑着,微笑着,颤动着的花儿就是它纯洁、朴实的心灵……

第二篇:《关于苏北的芦苇的作文900字》

关于苏北的芦苇的作文900字{芦苇的文章}.

关于苏北的芦苇的作文900字

众所周知,江南地区山清水秀,经济发达,而寒假期间,我去了苏北农村,却领略了比苏南更野一点儿的山味儿。{芦苇的文章}.

苏北这一片沃土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虽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但新石器时代的悠远擦痕仍依稀可鉴,说明你许多不起眼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宝。

先说芦苇,那当然是骆马湖的芦苇数第一啦。

深秋,是芦苇收割的季节。这时,骆马湖畔的村庄就成了芦苇的世界。翠绿的秸秆上顶出一簇簇可爱的芦花。远看,整个村庄就像掉进了新收的棉花堆里一样,一层层的棉花从天上掉下来,想湮没房屋,可怎么也盖不上屋顶,再看那房屋,是怎么也拔不出来,唉,真是急死人。你若走进这一带,那就像是进了迷宫,村子里的人家门前屋后到处是芦苇,就连那芦叶和一节节的断芦秆也把大地遮了个严严实实。身子一转,是一片芦苇;头扭一下,是一片芦苇;眼睛稍稍斜一下,还是一片芦苇。眼看村子上的人家炊烟四起,我们还是像在戈壁滩上迷了路的小羊羔,就是到不了炊烟升起的老乡家门口。找不到家也好,停留在这样一片棉花堆里,我还是头一回哩。轻柔的芦花亲吻着你的脸颊,真像是天上的那朵偷偷地顺着彩虹桥溜下来的白云,沾着清凉的甘露为你抹去脸上的灰尘,而这时,就连那呼啸着的寒风也成了暖和的春风,伴着夕阳的余晖、袅袅升起的炊烟,组合成了一幅安静祥和的芦苇图。

这时节,田里的活计忙清了,人们就带上镰刀,到苇地里去割芦苇了,只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大片大片的芦苇就被扫荡一空,随后,湖边就热闹了,成捆的芦苇被运上船。不过,每家每户还是要留一两捆的,这样,全家人在正月里就有事干了。打芦芭是老少都能做的,那编芦席、斗笠就是男人们干的活了,他们的手巧得很,从春到秋,街市上黄灿灿的芦席、斗笠什么的,可能都出自他们的手呢!

芦苇全身都是宝,芦叶可作柴,芦根可入药,芦花呢,老奶奶用它编成一双双毛鞴,还可以做出上好的纸来呢!

苏北的芦苇,它多像那朴实无华而又善良正直的可亲可敬的苏北乡亲啊!

点评:

写好一篇文章,除了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更要有一颗善于感受生活的心。小作者正是以这颗心,真切细腻地体味出苏北深秋芦苇满地时>景色的安静、祥和和美好,以及勤劳手巧的苏北人民。单就>写景为例,本来看似单调的芦苇丛到了作者眼中成了棉花、白云,成了迷宫、戈壁滩,而这些感受又无一不是围绕着芦苇多而轻柔的特点来展开的。有了真切的感受,再用简洁、清新、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述。就使得文章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关于苏北的芦苇的作文900字》

第三篇:《写景作文:深秋的芦苇》

写景作文:深秋的芦苇

写景作文:深秋的芦苇

深秋时节,赴崇明岛开会,热情好客的主人安排我们外出游览。在北滩一个叫前卫生态村的地方,我们尽情领略了芦苇的风采。

沿着木板架设的弯弯曲曲的小路往前走,不一会儿,我们便被密密匝匝的芦苇所包围。淡淡的阳光下,苇叶毫不吝啬地挥洒着即将褪去的绿色,似乎努力烘托那泛白的芦花。芦苇丛中湿润的泥土上,布满了核桃般大小的洞眼,偶有蟛蜞悠然地爬行。见到蟛蜞,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夏日的夜晚,不光是蟛蜞倾巢出动匆匆觅食,还有青蛇盘踞在芦杆上伺机捕捉蚊虫,金蛉子与青蛙比赛歌喉而胜负难分,萤火虫忽闪忽闪着跟满天星斗较劲哦,芦苇,原来有如此神奇的集聚效应。它不单单涵养水土,又是特定条件下的植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怪不得这里被命名为生态村。

一只小鸟从头顶掠过,飞向远方,无意间牵引了我们的视角:蓝天、白云,一直拓展到芦苇的尽头。呈现出的,是广袤而又无比纯净。我忽然想起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个中意蕴,与此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微风轻拂,摇曳芦花无数,此起彼伏的沙沙声,把我们带入了另一种情境。公路处编史办副主任田虎南叹道:真好听啊!我戏称:这就是天籁之音,人间乐曲的鼻祖。

在一条小溪的岸边,我们登上了此处唯一的建筑圆锥形的五层木塔。 据深秋之高而仰望苍穹,踏芦苇之空而环顾无垠,不由飘飘然生出几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噫,人生有此瞬间,也不失为一大快事。 夕阳的余晖给茫茫芦花镀上了诱人的金色,连绵不绝,延伸至天际。渐渐地,风势转强,掀起阵阵波涛,沙沙声变成了哗哗声。我们犹如置身于大海里的礁石上,彻底摒弃了困扰都市人的喧嚣与紧张、污染与拥挤,无遮无挡地感受着实实在在的返朴归真。我觉得,这原始的粗犷丝毫不逊于西部地区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其骨子里的清新洒脱,则是后者无法企及的。{芦苇的文章}.

深秋的芦苇魅力无穷。不过,为之黯然神伤的也不乏其人。最早有《诗经》中思念心上人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后来演绎成哀叹个人身世的不幸,如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再后来,所有的深秋景物都被蒙上了灰暗的色彩,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便是一例。有极端颓废者,干脆直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把整个秋季渲染得肃杀凝重,了无生机。

久而久之,芦苇竟沦为嘲讽和挖苦的对象。那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简直把它贬得分文不值。殊不知,芦苇的好处太多太多,它可以入药、盖房、扎扫帚、编帘子等等,必要时还能生火做饭,算得上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最难得的,是它默默无闻地于荒芜之处捍卫人类家园的忠诚和不畏严酷的非同寻常的生命力。这,不正是我们所尊崇与讴歌的吗?

事实上,喜欢、眷念深秋乃至芦苇的更是大有人在,原因恐怕不仅仅在于丰收的季节、单纯的野趣。远的不说,就看刚才发生的:参观完生态村,我们上了车子,领队清点人数,少了田副主任等几个人,左等右等还是不见他们的踪影。回头去找,终于在半路上发现他们。田副主任笑着解释,他们迷路了。这怎么可能呢?大家一块行动,谁也不会拉下。答案只有一个,是深秋的芦苇让他们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而走失的,可谓我言秋日胜春朝啊。

北滩渐去渐远,芦花还在不停地招手,仿佛齐齐呼喊着:热爱秋天的人,必将热爱生活的全部!

第四篇:《陈所巨散文《走近芦苇》阅读》

陈所巨散文《走近芦苇》阅读

走近芦苇

陈所巨

清寒的早晨,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割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今年,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过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但芦苇毕竟真的变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的无可奈何了呢?

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幅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走进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磐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也只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猛然地发现脚下的泥上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那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椎,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9.第段中加线句“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10.文章第段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6分)

11.理清全文思路,简要回答是怎样一步步“走近”芦苇的。(6分)

第—步:

第二步:{芦苇的文章}.

第三步:

参考答案:

9.(4分)我们用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2分),保住我们的本性和本质(守住信念和信心)(2分)。

10.(6分)(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那是”,“那就是”两组排比,节奏铿锵,增强了气势,突出表现了的欣喜之情;(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芦苇的笋尖”比作“宣言”,“生命”,“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1分),揭示了芦苇的象征意义(或比喻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在痛苦和迷惘中坚守本性最终获得新生(2分)。(第一点2分,第二点4分,意对即可,但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芦苇的文章}.

11.(6分)(1)感受芦苇的外在形象,(2)理解了芦苇的生命内涵,(3)由物即人,感悟守住本性的重要意义,领悟到人类传承与发展的人生哲理。(每点2分,意对即可)

第五篇:《五年级作文芦苇的四季》

芦苇的四季

经常在梦里与我不期而遇的东西很多,家乡的芦苇荡便是其中一种。她在我的梦中是如此清晰,仿佛触手可及,但又如此朦胧,仿佛远在千里。

每年春天,大地复苏,村边芦苇荡的水慢慢涨起来,一夜之前,芦苇的嫩芽儿冒出来,远远望去,一片黄绿。一周后,芦苇像小箭一样从地底窜出。芦苇叶随风摆动,相互摩擦发出“沙沙”声,涌起阵阵绿色涟漪。掰下一片苇叶,卷一卷,折成苇哨,含在嘴里,轻轻地吹动叶片,和弦般美妙的乐曲便会在苇丛中飘荡,整个芦苇荡似乎都被这奇特的乐章陶醉了。

夏天是芦苇最茂盛的季节。水塘里的嫩芽变成了一丛丛、一片片的枝叶,密密的互相挨挤着,绿油油的枝叶连接起来,从村南一直到村北边,真似“接天莲叶无穷碧”般。当阵阵干热风吹过,苇叶之间发出沙沙的摩擦声,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久久在村边回荡。雨后的她,仿佛出浴的美人,清新、脱俗,随风摇曳,像是诉说她的喜怒哀乐。这时村里的大人们会钻进蒸笼一样的芦苇荡,摘除杂草,像在去除她的心结。

初秋的清晨,她如此静谧,不再那么张狂,多了几分成熟。路边的牵牛花,缠绕在芦苇叶上。叶子一天天变黄,像是给她换了金色的盛装,如同一位待嫁的姑娘。日欲落,流泻的余晖轻洒在流云之上。厚重的黄晕堆积在遥天一线,欺压着天穹下昏昏欲睡的芦荡。晚风不羁,扫醒了昏沉沉的芦花,刹时“哗啦啦”铺天

漫地狂舞着。白茫茫的芦花,轻轻地拂动,像女子的手臂。真有“芦花白,芦花美,芦絮漫天飞”的意境。乡亲们忙着收获庄稼,无暇欣赏这绚丽的美景,只有孩子们,摘下一朵朵苇穗,挥动着,让白色的苇絮尽情地飘荡,让那无忧无虑的欢笑声随着苇絮飘向远方……{芦苇的文章}.

冬天,芦苇收割后只剩下冰面上的断茬,大片的芦苇打成捆带回家编成苇席,成年男子们用两孔或三孔的椽子把芦苇杆劈开,再抱到村里的碾子处碾成片,再带回来用竹板削去皮,巧手的女人们开始大编、小编的编制,小孩子们也可以帮助完成犄角或者去敲席,最后压平,扛到集市上卖了换钱。孩子们也放寒假了,三五成群地在一起,在冰面上打陀螺,随着一声声鞭哨的脆响,陀螺在冰面上飞快的转动……

现在,芦苇荡被填平种庄稼,但她永远是我童年的谜,少年的乐园,永久的回忆。

第六篇:《依托芦苇文化,走内涵发展之路》

龙源期刊网 .cn

依托芦苇文化,走内涵发展之路

作者:刘俊山等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2期

摘 要:开发以芦苇和湿地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吟诵湿地诗文,书写湿地文章,创作湿地艺术,学习大洼精神,采用多种方法丰富课程形式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芦苇文化;校本课程;多元化学习;综合素质

沧州南大港产业园第三完全小学毗邻南大港湿地,学校附近有全国最大的芦苇市场,学生家长多以芦苇为产业,学校开发实施以芦苇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以芦苇及湿地文化打造学校文化特色,挖掘办学底蕴,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程的开发总体思路及构想

学校地处全国最大的芦苇市场及南大港湿地,选择以“芦苇”为主线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实施,其目的是让学生吟诵诗文,书写芦苇文章,创作芦苇艺术,让学生在“芦苇”课程开发中,把爱家乡、爱祖国、爱环保的教育渗透其中,在读、写、画、制芦苇中,挖掘芦苇的精神实质:奉献、集体主义、顽强等,让师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学芦苇精神,完善师生人格。

本课程在我校实施的主要步骤为:组织编写校本课程《芦苇》,分年级落实校本读本的内容,组织书写芦苇文章,结合体艺活动创造芦苇艺术,活动中挖掘芦苇精神,继而向学校所在地芦苇市场宣读学校校本课程,推进“芦苇文化”。

二、开发实施“芦苇”课程,引领学校文化发展

1.挖掘本地资源,确立“芦苇”课程内容

我校毗邻南大港湿地,学校大多师生世代受“湿地文化”影响,对湿地有着特殊的情怀,而大多学生家长都主营或兼营芦苇产业,以“芦苇”和“湿地”为载体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广大师生及家长,可视、可闻、可使用、易推广,也必将为推进当地社会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引领师生从芦苇及湿地入手,了解芦苇的生物特性、市场作用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湿地的作用、特点、湿地动植物等,使师生表现出深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再延伸到芦苇诗文、芦苇艺术、湿地保护、“芦苇精神”等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学校充分调动教师开发课程的主动性,组织教师编写校本课程读本,于2010年上半年结集印刷,分为六个单元板块:(1)为民造福的芦苇;(2)诗意盎然的芦苇;(3)乡情浓浓的芦苇;(4)宽广美丽的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szw/239980.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