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读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吗?如果没有,我只能说你的少年缺了一份“活力”,你的人生少了一段佳话,你的心灵没有那与众不同的成熟,更可恶的是,你丢了“长命百岁的灵丹妙药”。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海伦凯勒,他在这个世界的第十九个月,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孩儿,可是却惨遭不幸:成了一个盲、聋、哑的残疾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自传记叙了她艰难的一生,写了她渴望光明,在三天拥有眼睛的世界能看些什么,做些什么……
海伦凯勒拥有眼睛的第一天,她想好好看看人,看看身边的小东西,去森林远足一次;第二天,她想看曾在书上“看”过的黑夜变白昼的奇迹、日出,去感受世界的艺术;最后一天,她会再去看黎明,体会温馨迷人的日常生活……
这是一个残疾人对生活、对光明的渴望。“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会在这三天干些什么?”这么一个问题,我们正常人何曾想过,就算是别人问你,也许你也是不经意的笑着,说:“这种假设不成立”或者“就这样。”看完这本书后,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失眠了几个晚上,也没有答案,或者说对于我们,根本就没有答案。
有人疑问:为什么会没有答案?原因很简单,我们对这类问题不以为然,认为曾经没有过残疾,以后也永远不会有那么一天,认为明天过后仍是明天,源源不断,无穷无尽,死亡离我们很远很远。我们把人生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把视觉、听觉和语言能力这一天赋的才能,作为一种起码的官能,不懂的感激我们所拥有的,知道有一天真的失去了。
有人否认说:因为海伦凯勒是作家,所以才能写出这样一篇文章。真的是这样吗?至少我不觉得,我不相信那些正常的作家会写出这样一篇文章,就算是写了,不管那个作家水准有多少多少好,也绝没有像海伦凯勒那样写的真实,读者对那篇文章也绝不会有太多感触。只有那些“死过一次”的人,那些突然身陷残缺的人才会与从前大不相同,因为他们领悟了生命及其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对所拥有的一切似乎都赋予了真诚的感恩,失而复得,才更懂得珍惜。
但是也有那么一批人,在检查出癌症晚期或治不好的病时,才领悟到生命的脆弱,也许你上一秒还是好好的,下一秒,便永远离开了世界。他们在生命不久将逝世时,才后悔曾经没有珍惜活着的日子,才感悟人生的短暂。可惜,晚了,俗话说的好“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世上活着的人,还好好活着的人,请警记那些离开这个世界的人的教训,珍惜生命,感激你所拥有的,把你的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活着,你的人生便是一部暂新的绚烂片子。
生理上的残缺便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盲聋哑了,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残缺。唯有读书,才能唤醒心灵,像海伦凯勒、史铁生这样的著名残疾的作家,你敢说他们曾经没有因为残疾而堕落过吗?是书籍给了他们力量。
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样,带给我们很多的感悟,每读一次,都是一次新的体验。因为书籍,我们的人生会少一份可惜,多一份感悟。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ezw/19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