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骑桶者赏析
2004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分析(待定稿)(网友来稿)
福建福鼎第五中学高中部林承雄
(本文对试卷的分析以及一些看法,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转帖或引用本文,敬请注明作者。欢迎同行参与讨论研究。)(断续写于6月10日至6月22日。)
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包括6道小题,每题3分,共18分。福建卷这一大题的6个小题可以说是“平淡无奇”,可能是初次命题要考虑与全国卷的必要过渡的缘故,这6道题无论是知识点的设置还是语料的安排,都给考生一种格外亲切的感觉。有一点稍微的不同应该指出,全国卷的第一大题单选题涉及语句或语段的选择项的语料的选择的新闻性更强,而福建卷则相对淡了一点,其中第5小题D、第6小题A、B、C、D等项极力消除新闻时政色彩,而向语文(阅读、写作)回归,其语文味更浓一些。
一、
1、 语音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误读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
2003年全国卷是典型的异形同音字考查,要求考生逐一比较。今年福建卷与之不同,它给出需要辨识的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让学生通过拼读以判断字音的正误,这样减轻了难度。这道题考查了8个双音节合成词和8个四字格成语中的加点字的字音,有常用字,有次常用字,也有不常用字;有单音字,也有多音字,选材具有代表性。
A组中“豆豉chi”是一种用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经过发酵而成的食品,可以调味,也可入药。“豉”字与“鼓”字形相似,考生容易因近似联想的干扰而误读作“gu”。这是这道题中干扰角度设计最巧妙的一个。“埋”是个多音字,在“埋怨”与“埋三怨四”等组合中,读“man”。由于这个字的常读音为“mai”,而“man”为不常读音,因此考生会因为习见的干扰而误读作“mai”。“敷衍了事”中的“敷”字应读“fu”。f-h分不清是福建人学习普通话声母方面的一个共同难点。闽方言普遍没有f声母,说普通话时把f读成h;客赣方言f声母字比普通话多,因而把该读h的读为f。这是这道题中较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一个。教师在今后的普通话教学中要注意研究掌握福建人普通话语音训练要点。
B组中“怃然”的“怃”字,不读“fu”,而读“wu”,这个形声字的读音与其声旁读音是一样的。“怃然”是个典雅的文言书面词语,并不常用,这也检测了学生词汇量的积累。“怃然”的常见义项有:①怅然失意、不痛快的样子;如:应之者咸怃然。(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又如:君怃然曰。(唐•李朝威《柳毅传》)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怃”字的常见组合是“怃然不乐”。②惊愕的样子;表怃然为骇。(《后汉书》)
“木讷”的“讷”字,不读“na”,而读“na”。“讷”是个会意字。从言,从内,表示有话在肚里,难以说出来。本义是语言迟钝。也作“呐”。且看古汉语中的语例:
讷,言难也。――《说文》。按,当为呐之或体。
论物明辨谓之辩,反辩为讷。――《贾子道术》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广讷口少言。――《史记•李将军列传》
考生可能会因为常用字“纳”的近似干扰而将其误读作“na”。汉语词汇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承继性,为数不少的古汉语字词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汇中,因此中学词汇教学要注意不断扩大学生的识字量,丰富其词汇积累,尤其是典雅的书面语词。文言文教学在语音这一块还是要充分注意的。
C组中“着落”的“着”字是个常见的多音多义字,在这个组合中,读“zhuo”而不读“zhao”。音随义转,这是判断和识记多音字的一个基本技巧。“锃光瓦亮”的“锃”字,不读“cheng”。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绝对优势,而同一声旁与不同形旁的组合,字音也常常随之而变化。这是利用“形声字读半边”的错误规律来干扰考生。
此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
2、 字形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能力层级为A级。
今年福建卷这道题的考查形式基本上跟2003年全国卷的相同,即只要求考生在每组四个词语(包括熟语)中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
A组中“娇揉造作”中的“娇”应写作“矫”,“矫”是形声字,从矢,乔声。本义是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作动词。“娇”也是形声字,从女,乔声。本义是妩媚可爱,作形容词。从这个成语内含语素的结构与词义、词性看,“造作”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是并列结构;“矫揉”也是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因此写成“娇”,显然是错了。由此可见,判别成语中错别字,可以抓住成语结构特点,注意将词义与词性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割据形声字形旁的表义功能来推断,这样准确率会大大提高。
“闲情逸志”中的“志”应写作“致”。“志”的本义是:志气,意愿;即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而“致”作名词用,本义是情趣;兴致。例如:
[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三国志》
无穷逸致。――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必须强调的是,判断成语中的别子,可以利用成语间语素的对称结构规律来提高判别的效率。“闲”对“逸”,均为形容词,“情”与“逸”对称,可以互释,“情”是“情趣”,那么写成“志”字,显然就是错的。
C组中“寒怆”中的“怆”应写作“碜(chen)”,“碜”是丑陋难看的意思。而“怆”本义是悲伤。“俾益”的正确写法应该是“裨益”,“裨(bi)”字是弥补、补助的意思。常见组合有:不无~益.“裨(pi)”字本义是古代祭祀大夫所穿的一种次等的礼服,引申为副、偏、小。常见组合有:~将,偏~。而“俾”字本义是门役,引申为“使”,作动词。常见组合有:~便考查。~众周知。
D组中“死心踏地”的“踏”应写作“塌”。天塌地陷也不变心,形容定下主意,不再改变。如:肖让听了,与金大坚两个闭口无言,只得死心塌地,再回山寨入伙。(《水浒传》)又引申为心甘情愿。如: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接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水浒》)
“黄梁美梦”的“梁”应写作“粱”。“黄粱美梦”又作“黄粱梦”比喻虚幻的梦想。典出唐•沈既济《枕中记》,说卢生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时,蒸的黄粱米饭尚未熟,只落得一场空。
A、C、D三组中有4个别字都是因形声而致误,另外2个是因同音或音近而致误。这些错误类型都是考生日常学习中大量出现的。
3、 词语
【分析】
这道题考查了两对实词,一组虚词(关联词语)的辨析。实词、虚词一起考查,既节省了题量,又增加了考查面,也加大了考查难度。
第(1)小题,应选“应对”一词。“应付”一词的常用义项有:①采取某种方法对待某人某事。如:应付复杂的局面;②∶应酬;敷衍。如:采取应付的态度。③∶将就;凑合。如:这顶帽子今冬还能应付过去。“应对”一词的常用义项是:对答,答对。如: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现在,“应对”这个词更多的表示准备采取某种方法、策略、手段来解决面临的任务、困难等。根据该句语境,两词似可通用,但根据普遍的语感,“应付”这个词语贬义色彩明显,带有一些消极、被动的情感倾向。相较而言,用“应对”更贴切。
第(2)小题,应选“营造”一词。该句是说明客厅内大型盆景的布置所产生的艺术氛围,应该用“营造”。“营造”一词的常用义项有:①建造;如:营造住宅。②制作;做;如:营造器物。③构造,编造;如:各肆营造,枝叶徒繁。含有相异语素的近义词,应该抓住那个不同的语素来辨析,“营”字重在“营构、构造”;而“创”字重在“独创、首创”。“创造”的常用义项是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第(3)小题,应选“尽管/但”这组关联词。“尽管/但”表示转折关系(含有让步意味)。而“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含有让步意味),从该句群第二个句子(复句)前后两个分句的内在语意逻辑关系看,应该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4、 熟语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这道题选用三个四字格成语,一条格言,来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试题侧重从语用入手,来检测学生的熟语使用能力。
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响。
A选项,属于适用对象的误用(或说是修饰不当),“纸醉金迷”一般用于形容骄奢淫逸的生活,多用于指人的行为。而在该句中,它用作“晋商大院”的定语,修饰建筑物的富丽堂皇,是不妥帖的。
C选项,也是属于适用对象的误用。“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之时。豆蔻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初夏开淡黄色花。常用以比喻少女。如:这些豆蔻年华中的姑娘们对未来充满着梦一般的幻想。在C项语句中它作为“大学生”的定语,显然是不妥当的。
D选项,属于前后照应不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指外表像金玉,里面却是烂棉絮。比喻外表好看,里面却一团糟。如:别看他风度翩翩的,其实什么本事也没有,正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成语可用来指人的表里不一致,也可指文章等内容与形式不统一。正确使用熟语,除了准确把握熟语的意思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结合语境来使用。而判断熟语是否误用,除了语义层面作静态的观照外,还要注意从语境层面作动态的分析。因此,解题时瞻前顾后的习惯是必须养成的。就该句而言,“文字优美”与“金玉其外”可以呼应,但“败絮其中”与“言之有物”则显然不能衔接。
5、 病句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结构性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但这道题很多考生会答错。
参考答案设定A选项为正确选项。其实,这个句子是主语残缺,“谁”读到这样一首颂歌,指称不明确。
B句是句式杂糅。该句的正确说法是“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的影响。”或“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决定的。”“由于”是介词,表示原因或理由。“由于”后面常跟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性非主谓句。例如:由于老师傅的耐心教导,他很快就掌握了这一门技术。(见于《现代汉语词典》)“由”作介词,常见义项有:①表示(某事)归(某人去做):队长由你担任。②表示凭借:人体是由各种细胞组织成的。③表示起点:由北京出发。“由……决定的”、“由于……的原因(影响)”是现代汉语中常见固定的介词结构,二者不可混用。
C句是照应不周。两面与一面不对应。“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是两面性的,“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是一面性的。应改为“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不是地方”。
D句是语意表达矛盾。前两个分句讲“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后一分句却说“含蓄地描写出来”,还是讲揭示了主旨,读起来拗口,应该改为“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将之包容在含蓄的描写中。”
6、 衔接
【分析】此题考查在句式的选用和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方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从理论上讲,语言的连贯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前后呼应。根据第一句的后文“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那么该句的横线处应该依次填入“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与“古”字照应),“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气息”(与“今”字照应)。这里有着时序的制约。根据第二句的横线处的上文“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紧扣“沉淀”这个词眼,那么首先与它接续的应是“压迫着人们的心灵”,然后才是“改变着人生的轨迹”。这里有着情理逻辑的制约,即“母爱”作用的轻重。
这道题要求衔接的四个句子两两成对,结构整饬、和谐,考生只要抓住“序”这一核心,相信是容易得分的。这道题同时也间接地考查了考生对整句与散句使用能力。从考生能否恰当安排对偶句的内在顺序这一言语操作中,可以看出他的言语修辞技巧的熟练程度。
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为现代文阅读。今年福建卷坚持了全国卷长期选用科技文进行考查的传统。它选的这一段文字是有关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功用的一(1)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2)停止射频脉冲,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释放所吸收的能量。
A、B两个选项中“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第二段的一、二、三句“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的叙述,可知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及“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等与无线电射频脉冲无关。
D选项“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和能量变化”这样表述是错误的,根据原文第一段的说明,能量的变化与“无线电射频脉冲”的运行与停止有关。发出射电信号和释放能量的是“氢原子核”,因此该选项中的“射频脉冲会按特定频率把射电信号和能量释放出来”的说法显然是张冠李戴了。
第8题
【分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从读物中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解答这类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上。一段或一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根据“第”字在句中所处位置——主语之后,动词之前,可以推断“第”字是用作副词,来修饰“往”,应该解释为“只管、尽管、暂且”。解释某个实词在句子中的意思,还要注意它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及其组合规律。实词虚化也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平时教学中要注意予以必要的归类指导。
C项“弄臣”一词是个偏正式合成词,意思是“帝王狎昵之臣”,“弄”是会意字,上为“玉”,下为“廾”(即廾,gong)。指双手玩赏玉器。本义是用手把玩;玩弄。根据原文第二段的二至三句——“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可知邓通与文帝关系的亲密,因此该项解释是正确的。解释某个实词的意思,要注意联系语段上下文的诠释来推断。
D项“用事”一词是个支配式合成词,用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象桶。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是使用,采用。《说文》中对“用”字,是这样解释的“用,可施行也”。合成词的释义,有时可以先分析(拆分成两个语素来解释)后合解(根据合成词的内在结构来分析)。“用事”的常见义项有:
①执政;当权。赵太后新用事。(《战国策•赵策》)
②[凭感情、意气等]行事;办事
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汉书•丙吉传》)
③引用典故
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沧浪诗话•诗法》)
根据原文第三段第二句“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可以推断这里的“用事”,是实施变法改革的意思,而非“凭感情做事”。教材中也有类似语例,如“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触龙说赵太后》解答高考试卷中的文言实词解释题,要善于回溯课文,联想到课文中出现过的相同用法。
第12题
【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采用给出4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式。这道题命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每组都有一个选自课本的用例,这样就使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和考生在中学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考查学生对于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项中的两个“其”字,从词性上看,均为代词,从语法意义上看,与后面的词都构成领属关系,都可以解释为“他(的)”。
B项的两个“且”字,从词性上看,均为副词,表示“将要”。中学语文课本中类似用例还有:
①火且尽。――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祸且及汝。――清•魏禧《大铁椎传》
C项的两个“所”字,从词性上看是不同的,“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中的“所”是用作结构助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这是“所”字的一种常见的用法。类似的用例,中学语文课本中有: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②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③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矣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山峦为晴雪所洗”中的“所”与“为”字组合,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关系。
D项的两个“乃”字,从词性上看,都是副词,都解释为“竟、竟然”。
第13题
【分析】此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答好这道题,必须准确理解各个句子的意思。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当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
题感要求选出能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品质的句子,①②③三句都能体现这一点。“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可见他的刚正清廉,“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说明他对邓通的怠慢无礼的憎恶,表明他的耿直忠正;“(嘉)责曰:‘……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这一句表明申屠嘉态度之果决,对礼法节度的重视。第四句是讲申屠嘉对自己的意见不为孝景帝的采纳,而嫉恨晁错,第五句是讲申屠嘉与晁错之间的政治上之争权夺势,第六句是讲双方勾心斗角的结果,显然这些是涉及到的是不同政治集团代表人物因政治主张不一展开的争斗,而与个人品质“刚毅守节”与否无必然联系。
第14题
【分析】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
此题的答案是B。
A、B、C三项是对申屠嘉的生平事迹的阶段性概括,重在叙述。D项是司马迁对申屠嘉的评价,重在议论。B项是中说“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这与原文第二段的“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的叙述明显是有出入的。
A项所述可在原文第一自然段找到,“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余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这就交代了申屠嘉出任丞相的背景。
C项是对原文地三段内容的概括,是正确的。
D项是对原文第四段内容的概括,是作者对传住德行的评价,也是正确的。
第四大题
第四大题包括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赏析、名句名①疑问副词“盍”及固定结构“盍……乎”。“盍”是“何不”的合音。“盍……乎”应该翻译为“为什么不……呢?”②实词“已”的意思,“已”是象形字,本义是停止。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有: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在这一句中可以译做“停止”或“结束”、“了结”。③谓语动词“已”后省略宾语现象。根据文段语境及文后注解中对“系援”的解释,“已”字后应补出省略的宾语“婚事”、“亲事”。
第(2)小题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实词“执”与“纺”的意思。“执”是会意字,右边是人,手被铐住。本义是拘捕、捉拿。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有:被执至南门(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在该句中可以译做“抓”。“纺”字的意思在文后注解中已给出。②谓语动词后宾语省略现象。“执”与“纺”之后要补出“之”,即“董祀”。
第(3)小题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任务对话中主语与宾语省略现象。谓语动词“欲”之前要补出主语“子(你)”,之后要补出宾语“之(东西)”。②宾语前置现象。“又何请焉”即“又请何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将宾语移到动词后面。
今年福建卷的文言文翻译试题入手容易通顺难,考生不可断章取义,割裂理解,它要求考生感知整段文字,注意联系语境和利用注解。
第17题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采用主观性命题的做法更能真实地检测出学生的鉴赏能力。
试题选用了朱淑真的五绝《秋夜》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入点是诗眼与意境。题目要求考生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感悟全诗的基础上,分析诗歌营造意境的技巧。这样设题,可以由点带面,更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
这首绝句言浅情深,辞淡味浓。一、二两句紧扣题目,写深夜无眠。起句交代无眠的客观原因——秋气萧瑟凄清,锦衾单薄,佳人夜永难寝。次句剪辑了一个典型的动作场景——频剪烛花,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一种喜事的预兆,有杜甫诗句为证:“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然而她却无法消解这幽情苦绪。一个“频”字尽显诗人内心波澜。“欲三更”呼应前句的“久”,本是酣然入梦的时刻,而她却要独剪红烛,这就凸现了诗人难捱的寂寞、孤独与愁苦。
三、四句由叙事宕开一笔而写景,如何排遣这无边的孤独?还是睡觉吧,这“恹恹欲睡”与先前的辗转无眠构成一个反跌,形成一个曲折。低眉恰见,床上铺满斑驳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叶影,但那床还是一片冰凉,有谁送来温暖和慰藉呢?一个“凉”字,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不仅再次渲染天气之凉,更是烘托了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结句以“景”收束,意境清高,情味悠远。这一句由室内转而户外,昂首望月,梧桐缺处,一轮皓月,四野空明,诗人的内心似乎暂时获得了超脱,然而望月怀人,心潮又起,她如何能安然入睡呢?一个“缺”字,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的失落、遗憾的心情。三、四句景中融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这次第,人何以堪!
第17题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名句名(1)是选自李白《将进酒》中的两句,要求考生紧接着写出后两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是选自杜牧《阿房宫赋》的有关本文中心思想的一段,要求考生写出中间空出的两句:“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是《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两句,要求考生写出其前面空出的两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道题具有较好的导向性,它意在引导青少年关注并阅读我国古代的传世经典著作。
今年福建省的名句名
印书的字体有许多种:宋体挺秀有如柳字,麻沙体夭矫有如欧字,书法体娟秀有如褚字,楷体端方有如颜字。楷体是最常见的了。这里面又分出许多不同的种类:一种是通行的正方体;还有一种是窄长的楷体,棱角最显;一种是扁短的楷体,浑厚颇有古风。还有写的书:或全体楷体,或半楷体,它们不单看来有一种密切的感觉,并且有时有古代的写本,很足以考证今本的印误,以及文字的假借。
还有第七自然段做了多处语句的改动,原文是:
天下事真是不如意的多。不讲别的,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那琉璃一般脆弱的美人,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樵采,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得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上文中画横线句子删掉了,划波浪线句子做了改换。)
第18题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属于C级。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句不离段,段不离(1)书的主人的命运(第四段段中);(2)作书人的命运(第五段段首);(3)兀傲的文士或含意未申的人的命运(第六段段首)。归纳文段内容要点,要善于抓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有显性(直接在文段中能找得到)和隐性(分散或隐藏于全段,需要读者自行归纳提炼)两类,就显性中心句在段中的位置而言,常见的有段首、段中或段尾;在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些中心句,文段或(1)丰富飘逸,摇曳多姿的联想与想象使文章内容充实而曲折有致。(2)诗意的浪漫的形象化描写使文章意象鲜明,意境深远。尤其是第三段中对汉字形体之美的描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对“飙”与“婚”这两个字的形象化的解说,形、声、色俱佳,简直就是逼真的电影画面,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3)化用“囊萤映雪”等典故,使文章增添了浓重的文化底蕴。(4)排比、比喻、拟人、设问辞格的使用,使文章语句整散错落,形象饱满,引人深思。尤其是第四段对旧书主人的玄想,作者用一种娓娓而谈的语调在向我们倾诉一段不凡的历史,在纡徐的笔触中令我们分明感到作者的茫然与惆怅!
第六大题
第六大题是考查语言运用方面的题目,共有3道小题,能力层级都属于D级。
第22题
【分析】此题是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标点符号是今年《考试说明》中明确说明要列入考查范围的一个知识点。从全国卷来看,自1987年以自1997年(1998年至2003年,停考),本烤电的命题形式有两种,一是单项选择题,一是综合语用题中的改错题。今年福建卷在这一考点的试题设计上是较有创意的。它把标点运用与语意的歧解结合在一起,要求来生分析标点不同句子意思表达的差异,侧重检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道题的选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题语料源自人大二次会议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一项法律条文中一个逗号的删改这个现实事件所做的改造。(可参看《将写入国史:宪法修正案里一个逗号的删改》,原载于《中国青年报》,新华网2004年3月15日6点19分转发。)
下面试引录这
宪法修正案草案中的相关表述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在审议时,点在“并给予补偿”前面的一个逗号引起了有些代表的疑虑。有代表提出,以上两处规定中的“依照法律规定”,是只规范征收、征用行为,还是也规范补偿行为,应予明确。由于对此有不同理解,有些代表建议将“补偿”明确为“公正补偿”、“合理补偿”、“充分补偿”、“相应补偿”,等等。
大会主席团经研究认为,宪法修正案草案上述两处规定的本意是:“依照法律规定”既规范征收、征用行为,包括征收、征用的主体和程序,也规范补偿行为,包括补偿的项目和标准。为了避免理解上的歧义,建议在最终的定稿中将上述两处规定中“并给予补偿”前面的逗号删去,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不是一个单纯语法上的问题,而是强调要清晰地表达立法原意。一个逗号之差,直接关系到公民、集体财产能否得到有力保护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指出。
徐显明说,宪法修正案里这两条的立法本意,是宣布国家对合法私有财产加以保护的态度和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就需要建立包括补偿在内的相应法律制度。只有依靠法律建立起来的制度,才能使规则得到遵守、公民权利得到保障。
“这个逗号删得非常好。”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应松年同样给予高度赞赏。他说:“删除逗号,等于廓清了立法本意,强调对于补偿不仅要依法保障,而且怎么补、补多少,还要依法进行规范,增强了依法补偿的法律力度。”
为了更适合于考生作答,命题者对它进行了加工、改造,淡化了时事新闻的背景,设计了一个更加具体化的生活场景。这道题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理念。对今后的标点符号的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逗号是现代汉语里最具灵活性的标点符号,使用中存在语义误解的可能性。逗号具有分割句子的功能。它既能表示分句之间的停顿,也可能表示分句内部的停顿。①句中在“并”字前加了逗号,“给予补偿”就有了不同理解:既可以理解为“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补偿”,也可以理解为“不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补偿。换句话说,“实行”这个词管到哪里,不清楚。②句中去掉“并”字前的逗号,明确了“给予补偿”是“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的。删去逗号,也就排除了歧义的可能性。法律语言不允许有二义性。法律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通过生活化的改造,也可以进入中学生的阅读和研究的视野,这比单纯的选择题要好得多。
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学的语法教学和逻辑教学所占比重太少了,而且教学方法也比较单调,照搬高校教材语法系统,纯知识讲解,轻实例分析,教者费劲,学者厌烦。相当多的学生语言表达不通顺,标点符号不能正确使用。象这种“言语操作案例”式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充满语文生命力的现实、可行的办法,它值得我们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去认真研究。
第23题
【分析】次题考查的重点是修辞。
这道题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特点的,继承了中国传统语文学习与考试的优点。这钟题型也是2004年高考考前复习与模拟测试中经常出现的,并且很多人都对此题型作了预测。果然不出所料,今年有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对联试题。
对对子,是中国古代传统语文学习的一门必修的启蒙课。对联(对子)是我国独有的文学体裁之一,它跟骈文、律诗一样,只能生存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占绝大优势的汉语土壤中。相传它起源于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的新春门联“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中历宋、元数百年,至明、清而大盛、清人梁章巨在《楹联丛话•自序》中写道“我朝圣学相嬗,念典日新,凡殿廷庙宇之间,各有御联悬挂。恭值翠华临莅,辄荷宸题,宠赐臣工,屡承吉语,天章稠迭,不啻云烂星陈,海内翕然向风,亦莫不缉颂剬诗,和声鸣盛。楹联之制,殆无有美富于此时者。”然自五四以降,白话文迭兴,对子一艺遂日渐式微。
1932年,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叔雅)邀陈寅恪先生代拟入学试题。陈先生拟了一道对子之题:“孙行者”。考卷一出,舆论大哗,咸以为对子一类乃老式文人玩艺,绝不应在倡导白话文的时候作为清华等新式学堂选拔学生之考题。面对指责、非议,他在天津《大公报》发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公开答辩。其中有这么一段:
寅恪连岁校阅清华大学入学国文试卷,感触至多。据积年经验所得,以为今后国文试题,应与前此异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阅卷定分之时有所依据,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阅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别痛苦,而时间精力俱可节省……此方法即为对对子。所对不逾十字,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兹略分四条,说明于下:
(甲)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乙)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丙)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语藏之贫富。(丁)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故可藉之记拔高材之士也。
对联尤重对仗,若上下联无对仗者,并不能视作对联。所谓“对仗”,原指仪仗之相对,后借指语词之相对。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上下两联语句字数相等、词性相类,结构相同,平仄相协,音节相称。
福建卷这道对联试题既是检测学生的语言素养,同时也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素养,文道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是全卷中一道有吸引力的语言应用题。为了降低难度,试题在括号中说明可允许平仄不论。
上联是个判断句式。要注意分析清楚各句子成分的词性与内在的结构,尤其合成词的要注意其内在的组合特点。主语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爱国诚信”,这离的“爱国”是个支配式合成词,“诚信”是个并列式合成词。谓动词是“乃”。宾语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做人根本”,“做人”是个支配式合成词,“根本”是个并列式合成词。
要对出下联,就必须按着上述这个结构来组织语言。参考答案所给的“求学谦虚是治学前提”这个下联是对得比较工稳的。
第24题
【分析】次题考查的重点是语言的得体,兼考简明和连贯。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语用题。
这道题给出的语用场景是“神州五号”首次载人航天发射成功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与第22题一样,在选材上,凸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要求学生假设分别以学生和教师的身份及接受记者对此事的采访,谈自己的感想。这道题与23题一样也是将语文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融合到一处来考查,体现了文道统一的思想。其导向较好:语文学习不仅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用好教材、学好课本,而且要认认真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我以为这道题是对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口语交际这项教学内容在高考试卷中如何体现的一次试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二册)“写作、口语交际”第二单元就编排了“采访”教学与训练专题,列出了两个学习重点:1、进一步了解采访的特点;2、练习采访和答问。可以说这道题是既回归了课本,又联系了生活。
课本在“采访”这一单元中指出“我们既要学会采访,又要准备接受采访,这是两种相辅相成的能力”。回答采访首先要认清采访的目的,把握采访的侧重点;其次要注意答语要言之有物,扣紧中心;言而有序,简洁精练,灵活生动,中肯谦和。在语言选择上,“我们应该谨慎选择能够显示自己文化修养、道德水准、表达能力的语言”(教材中语)。这道题尽管是以书面形式来呈现,它同样有可以检测出学生的答问的能力。
这道题答问的重点是谈对“神舟五号”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的感想,重在自己的主观感受,受社会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制约,受访者的答语选择必然要趋向与公共话语空间的主流方向,那就是民族的自豪感、航天精神的价值等等。考生在回答时要注意角色的变换,以“中学教师”的身份答问,这一道题设计是比较巧妙的,但是考生的作答可能会有言不由衷的倾向,从言语的真实性角度讲,这道题似乎是在诱导学生如何伪饰,那就不是一种真善美的行为了。我想高考语文要求真,为他人作嫁衣的方法并不可取。
第25题
【分析】此题考查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道题在今年众多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中是有极大吸引“眼球注意力”,具有很大看点的一道试题。不妨将它视作体现闽派语文教学观的一个标志性作品吧。虽然是话题作文,但它在话题的选择与材料的设定上,命题者是动了相当的脑筋的。
这道作文试题与近几年来的全国卷的话题作文是判然有别的。如果说北京卷的话题作文和今年其余几个新增的自主命题的省市的作文试题基本上是与全国卷的话题风格亦步亦趋的话,那么今年首次拥有自主命题权的福建省在作文试题上是迈出了惊人的一步,这的确可以看作是福建省高考语文命题的一次有影响的改革。
我以为这道试题的特点主要有:
一、话题的语言形式别出心裁。它既不是1999年的一个假设性分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也不是2000年的一个肯定性判断(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也不同于2001年的一个抽象概念(诚信),也有别于2002年的一个片整洁够的名词短语(心灵的选择)或2003年的一个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它是一个含有待定项目的数量短语——“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别以为这仅仅是形式的变革,其实质是一种命题思路的变化,这几年来,高考全国卷的话题作文尽管在逐年进步着,但它明显地已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不由自主的主题先行或主题预设,其结果是话题沦为了伪话题,全国卷的命题者强调话题作文要增强话题的限制性,以防止套题和宿构,但这中用心却使得2003年的那套题让不少考生为难了。正如浙江省阅卷点的负责人所指出的考生在审视“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型话题,至少要过三道关一样,题目如果认为设置的关卡过多,考生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恐怕就有左右支绌之感。而福建省的这道话题作文象一个真话题,它尽量地规避了主题预设或主题先行,甚至连那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有关审题、立意和取材的提示语都大胆地废弃了,“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福建卷今年的这道话题作文试题显得格外简洁明了,不枝不蔓。给出的五个人物和五个文学形象,古今中外都涉及了,留给考生较大的选择空间。
二、话题的立意空间宽泛自由。“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人物或文学形象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指向、不同方式、不同立场的解读、认知、体验、感悟、审视、评判,因此这道话题作文的的立意必然是五花八门的,其答案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说全国卷的“诚信”、“心灵的选择”更多地指向于自我心灵状态的审问的话,那么福建卷的这道题是引导考生将眼光转向自我外部的丰富多样的人的心灵世界。它强调对人的审视,不管是现实的、历史的,还是艺术的、虚构的,指向人的心灵世界,在读“人”中可以间接地关照写作者的那一个生动的隐秘的自我。以此来窥视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是比较狡猾的或者说比较智慧的。因此我说这道题在某个层面上是遥承了魏晋时代的名士清议、臧否、品藻人物(言行志趣节操性格等等)的遗风。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离开了人,历史必然是脆弱的;“文学是人学”,离开了人,文学大厦就虚空了;文学形象诞生与现实世界的人的生活。因此,与人物(文学形象)对话,就是一种具有非常大的自由空间的对话。
三、话题的定位具有前瞻性。生活、观察与读书、作文本是四位一体的。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桎梏,我们的不少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单调,观察世界观察生活的本领也逐渐退化,读书,尤其是有品位的赌注也在考试升学的挤压下缩水了。读书的匮乏,使得学生的作文越来越童稚化,语言表达越来越粗鄙化。今年福建卷的这道作文试题就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读书积累,否则写作必然要进入无米下锅的尴尬状态。这道题意图是明显的——要重视阅读(包含课内和课外的,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厚积才能薄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用了不少lcx32@msn.com
【篇二】骑桶者赏析
《骑桶者》赏析
卡夫卡骑桶者变形记追寻者精神能量杂谈
飘飘何所似?——《骑桶者》赏析
英国诗人奥登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的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会想到的名字。……卡夫卡之所以对我们重要,是因为他的困惑,亦即现代人的困惑。” (《卡夫卡问题》)
卡夫卡一再逼问的现代人的困惑就是:在信仰自由的时代(袪魅的时代)里,如何寻找一个自己的上帝?也即:用什么样的理由(人生意义)来挂住此生,摆脱那人生的虚无?
卡夫卡说:“人若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持续不断的信仰,便不能活下去,而无论这种不可摧毁的东西还是这种信仰都可能是长期隐匿的。”
卡夫卡终其一生,都在探寻这“长期隐匿”者。无论是是《审判》、《城堡》这样的长“上帝死了。”),现代人只能面对“冷酷的天空”,就得自己在背后生起火炉来温暖自己,但是现在“煤桶空了”,“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必须在“上帝”之外找一位“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即找一种足以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精神能量,一种能够让自己信仰的人生意义。
对于像卡夫卡这样严肃的人生意义的追寻者,找到“煤”并不容易。
“通常的请求”“煤店老板”已经“麻木不仁”,他不会提供真正的“煤”。对于“通常请求”的那些人,煤店老板可以随意地打发他们:比如《变形记》中主人公得到的“煤”就是“亲情”,其他通常的还可以是“爱情”、“友情”、“祖国”、“人民”、“集体”甚至“金钱”、“荣誉”等等。“煤店老板”就是各种道德伦理,人生意义的提供者。小说中“煤店老板”的形象是“在地窖里伏在小桌子上写字”的人,在现实社会中,向现代人提供“煤”,提供精神能量的不正是那些“写字”的么?然而,“骑桶者”是一个特别的人,他曾经得到的“煤”都不禁他烧,都被他烧光了。他“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通过对“通常的煤”的消耗,卡夫卡在逼寻那“不可摧毁的东西”。他期待这一次能得到新的煤。
“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为什么“骑着煤桶”前去?首先当然是为了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的虚空状态。正如骑桶者自己喊道:“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唯有证明自身的虚无,才能打动“煤店老板”,让他产出煤来!
更为重要的是:骑桶漂浮,是一种轻逸自由的状态的象征。在“我的煤桶向上升起来”的时候,“我”感到“妙哉,妙哉”!“我”感到自由带来的绝妙的眩晕感。但是,“自由”并不是一种可以挂靠的终极价值。对于大部分感到“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的人而言,他们强调“生而自由”,但卡夫卡却说:“而我这只鸟却在等待一只鸟笼。” 人没有信仰,就无拘无束;人越贫乏虚无,就越自由轻逸;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所以,这只空桶,期待着被装满东西,期待着也能沉到温暖的地方去。然而,“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齐房屋大门”正是一般人的状态,这表明“骑桶者”比一般人更为虚无轻逸,也表明“骑桶者”比一般人有更严肃更高级的追求。
“煤店老板”也不同于一般人,他沉在“地窖”里,甚至还有多余的“热气”排出去,有多余的能量可供出售。他以为“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但他又感觉到了“骑桶者”这“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的到来。绝望者期待导师的指引,导师们也以给绝望者开出各种药方为己任,因为上帝有戒律“不可杀人”,或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
然而,“煤店老板”却不敢走出地窖来。他显然承受不了外面世界的寒冷。他在“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他担心这一桩买卖会让自己的“肺遭殃”。 “煤店老板”的弱不禁风,暗示着他根本没有可能给饱经风寒的“骑桶者”以能量。所以,“煤店老板”虚弱地跟替他出去招呼的妻子说:“你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他不知道,怎样的“煤”才能满足这位“骑桶者”,他只能把自己已有的和盘托出。
“煤店老板娘”是一个普通人。她“坐在火炉旁织毛衣”,帮他丈夫卖煤。她相信所有顾客都已经被供应了煤。她以为“骑桶者”这样的顾客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是一桩“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所以,她出来以后,面对“骑桶者”是视若无睹,对“骑桶者”的呼喊也置若罔闻。这就是一般世俗人对卡夫卡这样的严肃追寻者的基本态度。她们根本不能理解世界上竟有这样执着的不能被满足的人生信仰追求者。她们甚至相信只要套件“毛衣”就可以抵御这人世之寒了。多少人,只要读读《知音》《读者》,就觉得人生幸福,人间温暖了啊!
“骑桶者”以为“老板娘”应该看到自己,但事实是人家根本不理睬自己,或者根本看不到自己。从这个角度看,说这“大冰山后面的国度看起来是一个空木桶有可能被装满的地方。”让我们能够往里面装多少东西就装多少,但不可有太多奢望!“就这样吧,让我们骑上我们的木桶,来面对未来千年。
【篇三】骑桶者赏析
高二语文(外国小说欣赏 选修)《骑桶者》导学案(有答案)
高二语文 YW—2012—02—000
《骑桶者》导学案
编写人:何雪蛟 审核人:雷华锋 编写时间:20121227
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__ 组名:__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卡夫卡、现代主义和表现主义文学 ;
2、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3、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掌握相关字词。
【学习重难点】
1、领会小说的内涵;
2、“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学法指导】
1、追问法,讨论法。
2、作家对待虚构有三种态度:(1)煞有介事,写得像实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以博尔赫斯为代表;(2)愿意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以塞万提斯为代表;(3)既不说自己的小说是真实的,也不说自己的小说是虚构的,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态度——以卡夫卡为代表。
3、虚构的意义: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虚构的特质: 想象——–夸张——–怪诞———荒谬。
5、虚构与真实的境界:仿佛水消失在水中。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他是一个没有归所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 ‚边缘人‛。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
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2、作品回眸: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2、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作为欧美首先出现的文学思潮,早在上世纪初就传到中国。这种流派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现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什么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3、表现主义文学:
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表现主义文学特点:(1) 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2)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3)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
(4)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5)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
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卡夫卡《变形记》。
【学习过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不啻( chì ) 门槛( kăn ) 地窖( jiào ) 坐骑( qí ) 不复再现.....( xiàn )
2、小说的背景是怎样的?请阅读课文后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
背景:故事描写了奥地利帝国战争期间最艰苦的一个冬天中的真实情况:缺煤。
故事情节:叙事人提着空木桶去寻找火炉用煤。路上,木桶像一匹马一样驮着他,竟把他驮到了一座房屋的第二层;他在那房屋里颠簸摇摆得像是骑着一匹骆驼,煤店老板的煤场在地下室,骑桶者却高高在上。他费尽力
气才把信息传送给老板,老板也的确是有求必应的,但是老板娘却不理睬他的需求。骑士恳求他们给他一铲子哪怕是最劣质的煤,即使他不能马上付款。那老板娘却解下了裙子像轰苍蝇一样把这位不速之客赶了出去。那木桶很轻,驮着骑士飞走,消失在大冰山之后。
3、阅读课文,试分析小说的虚构和真实。
明确:虚构的情节: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
现实生活场景:‚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
‚我‛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
4、小说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个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
性格特征:畏缩、自卑、惶恐。他选择飞翔的方式是因为他害怕失败,并且随时准备飞走。他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
5、煤店老板夫妇在小说中有何作用?是不是作者批判的对象?
明确:表现客观的真实。
不是。‚我‛借不到煤,是因为交流的不成功。交流的不成功是因为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飞在空中,煤店老板(娘)并没有看见‚我‛,所以小说没有强调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6、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老板娘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原因:①‚我‛是骑着木桶去的,人在空中;②‚我‛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
③‚我‛的畏惧心理使‚我‛的话与教堂尖塔上的晚钟声响混合在一起,让人产生了错觉。骑桶者赏析
效果:把借煤这个现实的问题虚化了,让人置身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增强
了小说的虚幻色彩,暗示出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
7、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味。
8、“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是典型的卡尔维诺所说的“用轻逸消解沉重”? 明确:飞翔本是一件浪漫美好的事情,但在小说里,却让人心酸,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这是典型的卡尔维诺所说的‚用轻逸消解沉重‛。寒冷、缺煤、乞求,这都是沉重的话题;飞翔则是很轻灵的举动。用‚轻‛中和了‚重‛,让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
9、“说谎”:不是道德意义上的,是指艺术上的编织与编造——编织、编造已有的世界,还编织、编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为什么说《骑桶者》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明确: 小说中‚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这些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但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增添故事的真实性,把虚构自然地嵌入现实之中,在虚构中做到生活细节、环境与心理的真实,还有语言的真实,这些都使作品能让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真实,一切都变成了现实的,可触摸到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甚至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所以我们说《骑桶者》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学习反思】
读了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想?如: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辛酸与荒诞的生活境遇;渴望与失望的现实矛盾;迷惘与无助的心理挣扎。又如:小说写一个悲惨的事件,但叙述语调谈不上严肃,相反带点冷幽默:设想骑桶飞行,结尾被妇女的围裙扇走。这些地方,都有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式的幽默在。 我的感想:
[能力提升】
解读“虚构”对小说的重要性
如果《骑桶者》不这样写,而是按照写实的手法来写:拎着煤桶去借煤。我们将重构的故事与原作进行比较,来看看情节走向、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以至于创作手法的不同。
明确:第一,情节走向。
拎着煤桶去借煤,势必形成“我”与煤店老板、老板娘(至少是老板娘)的直接接触甚至冲突。“我”借不到煤的原因应该是煤店老板(娘)的拒绝。
“我”骑着煤桶去借煤,借煤失败的原因就显得不那么确定。
从老板娘与老板的对话中,我们看到的是:老板娘“什么也没有听见”“没有人,街上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见”。如果是这样,借煤失败就怪不得老板娘了。因为她可能确实没有看见“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的“我”,也没有听到“我”的“喊”声。
从“我”的所见来看,老板娘“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我”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所见及其判断是不是准确,真实,我们也不得而知。如果真实,那老板娘的冷酷自私就很明显。如果“我”的判断不实,那借不到煤的责任就只能由“我”来负责了。骑着煤桶飞翔的方式,避免了老板娘和“我”的直面和沟通,使情节内容产生多元解读成为可能。
而且,因为“飞翔”,我们就觉得这个事件好像仅仅发生在幻觉里。作品也暗示了“借煤”的幻想性:“‘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而紧接着,错觉果然被证实,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敲六点,我们关门吧。”这一细节将借煤事件彻底置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让人怀疑“我”是否实施了借煤行动。因为“借煤”这个最现实的问题被虚化了。
结论:虚构使情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为读者解读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层面。 第二,人物形象。
从《骑桶者》的描述看,主人公处在寒冷与缺煤的困境中,他有过“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的经历(也不知是真是假。从后文煤店老板的话语看,似乎煤店老板还不至于这样),选择“骑着煤桶”飞翔这种方式去借煤,纯粹是为了避免失败,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怎么去法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对于寒冷的生存世界,他无力改变;对于借煤,他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对于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除了说两句“你这个坏女人”外,便赌气似的“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暗示了他与这个世界的决绝。“我”贫穷,自卑,畏缩,惶恐,怯弱。从“我”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出路以至绝望。
如果“拎着木桶去借煤”,那人物形象就不是这样了。“我”要实现借煤之目的,势必会与煤店老板(娘)有面对。借煤的成与不成,在人物的交流过程中,人物性格就会明晰起来。借煤失败的结果,也许就成了读者谴责煤店老板(娘)的证据。作者的情感倾向也将由此而凸显。
透过《骑桶者》中具有立体感的“我”,我们隐约看到作者同情的眼光,嘲讽的神色。对于煤店老板、老板娘的情感倾向,因为“我”的“骑着煤桶飞翔”而模糊,全凭读者的解读。
结论: 虚构使人物更具有立体感和模糊感。
第三,主题、创作方法。骑桶者赏析
依“拎着煤桶去借煤”来演绎故事,借煤失败,那就成了通常意义上的控诉型小说:控诉人民生活艰难,批判社会冷酷无情。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的情感倾向明晰。
而用“骑”代替“拎”,用“轻”来处理“重”,则使“借”与“被借”双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恰恰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直接正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显现了世人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作者的情感在客观的描述中隐于文字之后,更具有审美魅力。
结论:虚构使小说的主题更具有多义性,更具有审美魅力。
【篇四】骑桶者赏析
语文《骑桶者》学案(人教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2、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的关系。
3、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透视“周围人”的冷漠,学会与人沟通。
4、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二、预习导引
⒈作者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德语小说家。代表作有:《城堡》《审判》《美国》《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
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2.字词积累
一、字音
煤屑 不啻 门槛 费劲与劲旅 平趴 地窖 穹顶 蔑视
二、字形、字义
奔驰与松弛 倒毙与惩前毖后、枪毙 遭殃与怏怏不乐、泱泱大国
三、合作探究
问题1:第一段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问题2:第一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写“我”?刻画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3:“我”为什么要骑桶飞着去买煤?
问题4:试就文中“老板娘”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问题5.文章结尾“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一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骑桶者赏析
问题6.意大利著名作家安贝托·艾柯说:“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请结合这篇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效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2、3题见《学海导航》111页
4.参考答案:文中老板娘是一个生活富足,拥有一定资产的极端自私、势利、冷酷的私营主形象;她自私,一心惦记自己的生意,家人的健康与幸福;她势利,对不能“马上”支付煤款的老顾客视而不见;她冷酷,对行将冻死的乞者毫不同情,非但不予施舍,还试图用围裙将他扇走,得逞后又现出轻蔑与满足的神情。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5.参考答案:这里的“冰山区域”是一种冷酷的象征,揭示了那个社会冷酷的本质,它使无数穷人陷于无助与绝望的境地,以此深化了主题。
解析:理解句子含意应首先理解字面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揣摩其在文中的意思。“冰山”是冷的代名词,“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是“我”生活在社会冷酷的一角,这也就深化了作品主题。
6.参考答案:这篇小说运用了对比、象征、夸张等一系列表现手法,特别是“我”骑着煤桶去讨煤这一情节的安排,看似虚假荒诞,却反映了生活的真实。空桶是匮乏、冀求的象征,正是在艺术的空桶的飞翔中,我们见识了生活的沉重,将生活的沉重用文学的轻逸来表现,是以“轻”表达本质的“重”,表面的不真实写出了文学的真实,这也是作为西方表现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卡夫卡惯用的技法,所以,如安贝托·艾柯所言:“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
四、课堂检测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我极不寻常地高高漂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qióng)顶前。 .
B.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chì)是天空中的太阳。 .
C.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供(gòng)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
响声!
D.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kǎn)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
惨剩的咖啡倒给我。
答案:B 解析:A项,漂浮—飘浮;C项,“供”应读“gōng”;D项,惨剩—残剩。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描写的是人被异化为甲壳虫,最终被人们抛弃的故事,作品在______和夸张中显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
(2)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______于现实的虚构世界。
(3)随着现代小说家们文体意识的______增强,他们让读者认识到,小说是有别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那个现实世界的。
A.荒谬 独力 逐渐 B.荒诞 独立 逐渐
C.荒诞 独立 逐步 D.荒谬 独力 逐步
答案:B 解析:“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荒诞”,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独立”,有不依靠他人的意思;“独力”,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渐”,渐渐;“逐步”,一步一步地,强调步骤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觉新知道他们虽说是来同他商量事情,其实他们还是固执己见,不肯听从劝告。 ....B.有些人对经济建设上的浪费损失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养成了麻木不仁的恶....习。
C.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词,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
D.“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错误想法。 ....
答案:C 解析:C项,“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不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然而,有谁又能说传统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就一定会比K更真实呢?
B.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
C.摩西是圣经中犹太人的领袖,传说他带领在埃及为奴的犹太人逃回巴勒斯坦地区,途中经西奈山,接受了上帝写在两块石板上的“十诫”。
D.当代美国女作家奥茨说,卡夫卡是一个“永恒的谜”——当然,这并非是一个永远猜不透的谜,而是说卡夫卡的作品很有探讨的价值。
答案:A 解析:B项,前两个逗号改为分号;C项,“圣经”应加书名号;D项,破折号改为句号或逗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了解,这种碳酸饮料是专门为年轻时尚一族设计的,其发布活动也别出心裁地利用流行的身体彩绘来表达。
B.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卡夫卡的巨大功绩在于重建并改造了传统小说的“戏剧性”结构。
C.卡夫卡这位西方现代主义各文学流派的鼻祖和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在思想上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世纪末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
D.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答案:D 解析:A项,“活动”与“表达”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应是“改造并重建”;C项,主语混乱,在“反映”前加“其作品”。
6.下列各项中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对应的作家作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13年,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吉檀枷利》获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B.1978年,美国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魔术师·原野王》获奖,获奖理由:“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C.1982年,巴西记者、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获奖,获奖理由:“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D.1954年,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获奖,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答案:C 解析:C项,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人。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打不碎的鸡蛋
[意大利]马菜巴
一只帕多瓦种的母鸡,在靠近帕尔马城的一所农庄里出生长大,它有个毛病:生出的鸡蛋的蛋壳很容易碎。原因在于其他的母鸡都吃小石子和石灰微粒,所以它们生下的鸡蛋壳都结实;而它只吃小麦、高粱和玉米粒,或者吃小虫子,它吃的虫子有玫瑰色的、黑色的和其他各种颜色的,它从来不吃小石子和石灰微粒,因为它消化不了。要是偶然吃下去一颗石子,那石子就整天呆在它的胃里了,而且使它整夜合不上眼,所以,它生的鸡蛋壳很容易破碎。
一天帕多瓦母鸡听到一位卖鸡蛋的商人对农庄的女主人抱怨说,有一只母鸡生的蛋太容易破了,每次运输途中都得碎。母鸡听了十分担心,因为它知道,一旦女主人发现了那些蛋壳易破碎的鸡蛋都是它生的话,那么很可能就会把它宰了。农庄附近有一家大理石匠铺。一天,母鸡试着去尝大理石粉末。石粉既不好吃也不难吃,但跟小石子和石灰微粒一样难消化。第二天,它生下的鸡蛋蛋壳呈大理石的颜色,外表十分好看,但还是很容易打碎。另有一天母鸡从石匠铺面前走过时,看到有一桶罐子打开着,上面写有“硬化剂”的字样。“但
愿这东西没有毒。”可怜的母鸡自言自语道。母鸡在那白色的糊状物上啄了两三下,原来那是石匠用来粘大理石的粘胶。它随后跑回到鸡舍去,因为要是吃了那东西要死的话,它情愿死在自己的窝里也不能死在马路上。它久久地睁着眼睛等着肚子作疼,最后它睡着了,它一夜睡到大天亮。黎明时它生了蛋。
它不像往常那样啼叫以通知女主人来取蛋,它拿了鸡蛋到一片树丛后面去。母鸡先用嘴啄,然后拿一块石子敲。这一回,它生的蛋可真硬,于是,它就把鸡蛋放回鸡舍去。
帕多瓦母鸡生下的蛋在运输途中没有破碎,它被放在市场的货摊上,让一位工人的妻子煎鸡蛋吃。女人回到家,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碗边,她拿起帕多瓦母鸡生的这个鸡蛋在碗边一敲。但鸡蛋没打碎,碗却打碎了。“咦,真怪!”女人自言自语,她拿起鸡蛋,在大理石做的桌子角上敲。大理石被敲掉了一角。她拿来了锤子,试着用锤子敲鸡蛋。还是敲不碎,于是她把那只蛋放在一边,因为她不好意思对丈夫和儿子说自己连一只鸡蛋也敲不碎。
丈夫与儿子吃了用三只鸡蛋煎的蛋,而不是四只。妻子说人家卖给她一只不新鲜的鸡蛋,也许已经坏了,所以她故意没煎进去。
第二天,她那个大学生儿子把几只烂西红柿和那只鸡蛋放进包里,因为那天有部长来参观。那个部长诡计多端,他想与大学生们见面,让他们鼓掌欢迎。大学生们商议好给予他应有的欢迎。当那位部长一出现在学校门口时,烂西红柿和臭鸡蛋朝他劈头盖脸地扔过去,那个工人的儿子瞄准了部长,把那只敲不碎的鸡蛋朝他的前额扔过去。只听见“啪”,像是打过去一块石头似的,部长应声倒地。大家把他抬出去,用冰水袋敷在他的额头上,因为部长的前额正中长出一个大鼓包。尽管用冰水敷,他那个肿包越来越大,活像犀牛的角。
打从那天以后,部长再也不接见大学生了,也不再去参观什么开幕式了,因为不管怎么冷敷和治疗,部长额头上的那块包怎么也消不下去。
(选自2008第2期《小小说选刊》)
1.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叙述,采用了哪种小说手法?请简述其特点。纵观全文,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哪些好处?(6分)
2.小说以“打不碎的鸡蛋”为线索,写了一只帕多瓦母鸡,一位工人妻子,还写了一位部长先生,请问这些形象具有怎样共同的性格特征?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3.鸡蛋,居然“打不碎”,这显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使人想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请从主题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简要谈谈这类小说的基本特征。(4分)
4.从首段来看,作者对只会下易碎鸡蛋的帕多瓦母鸡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有关文字,解说理由。从帕多瓦母鸡的遭遇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简述。(7分)
答案:1.参考答案:手法:延迟(“摇摆”“一波三折”)法。
特点:作者在情节发展上故意设置一些障碍,使人事进展出现波澜。
好处:不仅丰富了情节,摇曳的情节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且使主题的展现更为突出。 解析:这个情节主要是女主人敲鸡蛋,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把结果交代出来,而是让女主人不断地更换敲鸡蛋的方法,这是典型的情节延迟法(“摇摆”)。可以结合延迟的作用简要分析。
2.参考答案:要面子,爱虚荣,自欺欺人。意在揭示并嘲讽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高官者,都存在这种丑陋的人性(母鸡的形象则具有象征意味)。
解析:母鸡为了生不易敲碎的鸡蛋而冒险尝试各种方法;工人妻子“不好意思对丈夫和儿子说自己连一只鸡蛋也敲不碎”而把不易敲碎的鸡蛋放在一边;部长先生“想与大学生们见面,让他们鼓掌欢迎”才被不易敲碎的鸡蛋打中了头部。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要面子,爱虚荣。
3.参考答案:艺术表现:立足于丰富离奇的想象,采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赋荒诞形象以深刻的象征意味;主题:突出现实社会生存环境的荒谬冷漠,突出表现世界的异化、人性的沦落和情感的破碎。
解析:结合两部作品分析,着重探讨它们的共性。
4.参考答案:批评否定态度。理由有二。一是“它有个毛病”“它只吃”“它从来不吃”一系列的词语,都暗藏贬义;二是第二句,有着强调对比的作用,意在突出了它与其他母鸡不同,只会下易碎鸡蛋的原因——“只吃精粮”,娇生惯养。
启示(要点):一个人若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就会有碍自我生存,也势必影响人生价值的实现。
解析:作者对这只母鸡的态度,在与其他母鸡的对比中表现了出来,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可结合自身情况作答。 语言运用
5.(2009山东莱州一中期中测试,17)一位心理学教授在课堂上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我们讨论谎言。关于谎言,我不想多讲,因为我已经在我的专著《谎言论》中详细作了阐述,只需要大家看一看就可以了。现在我想问的是,在座诸君有谁读过这本书?”学生们都举起了手,异口同声地说:“我读过!”教授笑了,因为《谎言论》的书稿昨天才刚送到出版社。
请你为这位教授设计几句话,既幽默,又能委婉地批评学生们是说谎的。(30字左右)
参考答案:看来大家对谎言的理解和运用比我高明得多,我真不该昨天才把书稿送到出版社。
解析:可以结合教授与学生们探讨的话题——“谎言”巧妙地说出对学生们的批评。
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填序号)
①卡夫卡的《城堡》与《审判》中的主人公都叫K,不仅名字简化为符号,性格也几乎荡然无存
②这个人是一群人的缩影,甚至就是人类社会的缩影
③怎样看待现代小说人物个性的消失呢
④在无法获准进入城堡和莫名其妙强加的审判面前,人物被一种莫名的体制所驱使,到处碰壁,又甘受摆布
⑤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派小说与其说是消灭了人物,不如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物
答案:③①④⑤②
解析:通读所给语句,确定中心内容应是小说中人物个性的消失,据此确定首句;①是举例;④阐述了没有了性格的人的表现;⑤和②是总结。
六、学后
【篇五】骑桶者赏析
【原创】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一课一练:23《骑桶者》(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
一、基础知识
1.【题目】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奔驰(bèn) 遭殃(yānɡ) 咳嗽(sou) 杜撰(zhuàn) ....
B.不啻(chì) 供应(ɡònɡ) 蔑视(miè) 飘浮(fú) ....
C.煤屑(xiè) 穹顶(qiónɡ) 扇走(shān) 倒毙(bì) ....
D.门槛(kǎn) 地窖(jiào) 迈动(màn) 沉浊(zhuó) ....
【答案】C
【解析】A项“奔”应读bēn,B项“供”应读ɡōnɡ,D项“迈”应读mài。
【考点】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2.【题目】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盾牌 循私枉法 遗憾 撼天动地
B.当心 饥饿难挡 衷心 言不由衷
C.包裹 食不果腹 喜旺 喜出望外
D.十诫 谆谆告戒 掩埋 奄奄一息
【答案】C
【解析】A项“循”应为“徇”,B项 “挡”应为“当”,D项“戒”应为“诫”。
【考点】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3.【题目】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这一个字琢磨好半天,________穷年累月地去下修辞的工夫,我们不去过多地提倡。
(2)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________一切。这是不可能的。
A.以至 洞察
C.以致 洞悉
【答案】B
【解析】“以至”往往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往往是由于前边有原因而导致的不好的结果。“洞悉”指知道的程度;“洞察”指观察
B.以至 洞悉 D.以致 洞察
的程度。
【考点】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4.【题目】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11月3日凌晨1时29分,“神舟八号”飞船与等待已久的“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在静谧太空中上演了一场属于中国的“天神拥吻”盛景。外媒称,中国正快马加鞭迈向宇航....大国。
B.殒命于广东佛山的小悦悦还太小,她未及领略世界的精彩,就倒在了失心的车轮下,被人性的麻木不仁所窒息。 ....
C.古桑洲有棵古樟树,号称600岁。因居民放火烧蜂巢,树干被烧空了,仅存的枝叶也已奄奄一息。 ....
D.2012年11月,在滨海市第六届书法大赛上,各路好手纷纷舞文弄墨,大显身手,....
创作出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答案】D
【解析】 D项褒贬失当。“舞文弄墨”指①歪曲法律条文作弊;②玩弄文字技巧。
【考点】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5.【题目】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天,骑桶者只剩下一个空无一物的“桶”,生存的渴望驱使着他骑着这个一无所有的桶飞向煤铺老板才可能给予他生存希望。
B.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旁观态度。
C.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D.以往私有概念对人们是陌生和淡薄的,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归属普遍缺乏安全感,现在《物权法》将给私有财产提供法律安全保障。
【答案】C
【解析】A项结构混乱,应改为“煤铺老板,他才可能有生存的希望”或者“可能给予他生存希望的煤铺老板”;B项介词残缺,应改为“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持有旁观态度”;D项语序不当,“以往私有概念对人们是陌生和淡薄的”主客倒置。
【考点】5、辨析并修改病句
【难度】中档题
【题型】单选题
6.【题目】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骑桶者赏析
A.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诗人谢无逸(今属江西)《千秋岁·咏夏景》中“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B.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而我们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代的和平。
C.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D.“怎么回事?亲爱的。”苏艾问道。琼珊说:“它们现在掉得快些了。三天前差不多有一百多片。数得我头昏眼花。现在可容易了。”
【答案】B
【解析】A括号应放在“临川”后。C省略号后逗号去掉。D应为“怎么回事,亲爱的?”。
【考点】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二、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10题。
巴甘的蝴蝶
鲍尔吉·原野
巴甘家在内蒙赫热塔拉村,春冬萧瑟,夏天才像草原。大片绿草上,黄花先开,六片小花瓣贴在地皮上,马都踩不死。铃兰花等到矢车菊开败才绽放。
每到这时,巴甘比大人还忙:采一朵铃兰花,跑几步蹲下,再采红火苗似的萨日朗花。父亲被撞死了。妈妈不知得的是什么病,躺在炕上,额头上蒙一块湿毛巾,许多人陆续来看望她。
晚上,巴甘躺在妈妈身边。妈妈摸着他的头顶的两个旋儿,看他的耳朵、鼻子,捏他的小胖手。“巴甘,妈妈要走了。到那个地方就不再回来了。”巴甘警觉地坐起身。
“巴甘,每人有一天都要出远门,去一个地方。爸爸不是这样的吗?你和大舅在一起。我走了之后,每年夏天变成蝴蝶来看你。”
变成蝴蝶?“我可以告诉别人吗?”巴甘问。
妈妈摇头:“有一天,村里人来把我抬走。那时我不说话,也不睁眼睛了。你不要哭,
不要喊。我不是能变成蝴蝶吗?”“变成蝴蝶就说不出话?”妈妈躺着点头,泪从眼角拉成长条流进耳朵。
她说得真准。有一天,家里来了很多人,几个人抬妈妈出去。人们忙乱着,江其布舅舅蹲着,捏巴甘颤抖的肩头。
从那时起,村里开始大旱。过去,洼地要么有深绿的草,要么在雨后长蘑菇,都会有花。现在全是沙子,也看不到蝴蝶。妈妈变成蝴蝶之后,要用多长时间才能飞回赫热塔拉呢?
后来,舅舅把家搬到奈蔓塔拉,给人种水稻,巴甘读小学三年级。这里的学校全是红砖大瓦房,有升国旗的旗杆。玻璃完好,冬天也不冷。有一天下午,文老师指着一些挂图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蝴蝶。”大家说。图上的蝴蝶张开翅膀,黄翅带黑边儿,两个触须也是黑的。 “这是什么?”“蛆虫。”“对。这个呢?”她指着一个像栗子带尖的东西,“这是蛹。同学们,我们看到美丽的蝴蝶其实就是蛹变的,你别看蛆虫和蛹都很丑,但变了蝴蝶之后„„”
“你胡说!”巴甘站起来,愤怒地指着老师。
文老师一愣,说:“巴甘,发言请举手。”巴甘坐下,咬了一下嘴唇。
“蛹在什么时候会变成蝴蝶呢?春天,大地复苏„„”
巴甘冲上讲台,一口咬住文老师的胳膊。
文老师大叫,教室里乱了。巴甘在区嘉布的耳光下松开嘴,文老师哭了。巴甘把挂图扯下,撕烂,在脚下踩。鼻子还在流着血。几个女生惊恐地抱在一起。
校长来了,用手戳巴甘的额头,巴甘后仰坐地。校长与江其布舅舅向文老师赔笑,舅舅把一只羊牵来了送给文老师。
巴甘到了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成了旗一中的名人。在自治区数学竞赛中获得了第三名,获得了邵逸夫奖学金。
暑假时,巴甘参加了“哲里木盟”组织的优秀学生夏令营。夏令营最后一天去参观黄海学院。他们先参观生物馆,来到昆虫标本室。蝴蝶!大玻璃柜子里粘满了蝴蝶,大的像豆角叶子那样,小的像纽带扣,有的蝴蝶翅膀上长着一对圆溜溜的眼睛。巴甘心里咚咚跳。讲解的女老师拿一根木棍,讲西双版纳的小灰蝶,墨西哥的君主斑蝶,凤眼蛱蝶„„巴甘走出屋,靠在墙上。
蝴蝶为何到了这里?因为青岛有海吗?赫热塔拉和奈曼塔拉已经好多年没有蝴蝶了。蝴蝶迷路了,它们飞到海边,往前飞不过去了,落在礁石上,像海礁开的花。
巴甘走向拿木棍的女老师,鞠躬。他把钱掏出来,有纸币和手绢包的硬币,捧给她:“老师,求您把它们放了吧!放它们飞回草原去。”
“放什么?”
“蝴蝶。”
女老师笑了,看巴甘脸涨得通红并有泪水,又止住笑,拉住他的手进屋。巴甘沉默了一阵儿,一股脑儿把话说了出来。女老师用手绢揩拭泪水。等巴甘说完,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木盒问他名字。
“巴甘,这个送你。”女老师手里的水晶中有一只美丽的蝴蝶,“是昆山紫凤蝶。”她眼睛红着,鼻尖也有点红,说,“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消失,今生是一样,来生还是一样。我们相信它,还要接受它。这是一只巴甘的蝴蝶。”
7.【题目】开头一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描写了巴甘家乡气候与植物的特点,揭示了生存条件的恶劣以及植被生命力之顽强。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春冬萧瑟,夏天才像草原”可体现出气候与植物特点,“萧瑟”可暗示生存条件的恶劣,“马都踩不死”表现出植被生命力顽强;作为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一般要从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等方面作答。
【考点】15.1.4 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难度】中档题
【题型】解答题
8.【题目】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妈妈躺着点头,泪从眼角拉成长条流进耳朵。
(2)巴甘把挂图扯下,撕烂,在脚下踩。
【答案】(1)细节描写,刻画了巴甘妈妈将要离开人世时内心深深的痛苦与留恋。 (2)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巴甘对文老师讲解内容的愤怒与反抗,揭示了巴甘内心对母亲的思念。
【解析】第一句,根据 “躺、点头、从、拉、流”几个关键词,很明显运用了细节描写,有利于把巴甘妈妈的心理活动刻画出来。第二句,由“扯下”“撕烂”“踩”这几个动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把巴甘的内心情感世界表现出来,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内容来答出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巴甘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考点】15.1.5 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了解其作用和效果
【难度】中档题
【题型】解答题
9.【题目】文中的女老师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为巴甘的遭遇落泪伤心.真诚善良,有爱心。②善于引导学生,用心助人。(或:送给巴甘镶嵌蝴蝶的水晶,劝慰巴甘,让他相信真情永存。)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ezw/22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