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二作文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admin 高二作文 2020-04-22 23:54:18 鉴赏诗歌

【篇一】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江苏省丰县顺河中学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语言部分教案(苏教版高三)

一、考查方向

1、品位关键词语(含义和表达作用)

2、理解关键诗句(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析诗眼、析炼字(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二、考查类型

(一)、炼字类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求品位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得把该字放回句中,并结合全诗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形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 炼动词——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2、 炼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例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3、词性改变的活用词——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

“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

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4、特殊词(板书):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例析1 :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例析2、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

风已老,莺正年轻。梅子熟了,果肉鲜圆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例析3、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藏泉由于岸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随堂演练1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随堂演练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 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随堂演练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随堂演练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随堂演练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二)、语言特色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答题步骤:①用一二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析: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随堂演练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问: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随堂演练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随堂演练8、阅读下面这首诗,请分析此诗

的语言特色。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篇二】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老师用)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一、诗歌鉴赏之形象

授课人:郑尔利 地点:高二(2)班 时间:2015年5月20下午第二节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常规考点、题型。

2、掌握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及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阅读古诗的方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朗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次石湖书扇韵① (全国卷Ⅰ)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释。

4、要注意题材。

5、要注意意象。

四、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 :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的“事物”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五、人物形象鉴赏:

1、明确什么是诗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2、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但比较常见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英雄的形象: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羁人的形象: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宫女的形象: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突出宫人之“怨”。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4)思妇的形象: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这类诗歌中思妇思念的对象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一是为征战而远征等。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5)隐士的形象:多描绘隐居田园的人物形象,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正是体现了诗人对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3

鉴赏要点:

(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答题步骤 :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性等)。

4、刻画人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

古诗刻画人物形象,展示性格特征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对比等。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5、 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例文展示

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简析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 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

(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

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

2、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步骤:性格、身份+依据+主旨情感

(步骤一)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形象。“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步骤二)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步骤三)“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

六、小结。

诗中的形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是解读诗歌的关键,我们要学会按照科学的方法,规范的答题,去探寻那份神秘,让它变得清晰,让你感到精神的愉悦,激励自己的人生。

七、作业。

找出近三年高考卷中关于诗歌形象的相关题目并归类。

板书设计

抒情诗

诗 人物形象

意象(写景诗)

【篇三】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2017(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公开课教案

2017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考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答病例与规范答题的比较明确答题思路。

在讨论、练习中归纳、掌握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感情比较鉴赏

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比较中进一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难点:

在整体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求同辨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情回顾:

命题特点: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同一诗人作品的比较。

命题考点:1、比较形象2、比较语言3、比较表达技巧4、比较内容情感

三、合作探究

1、真题示例(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 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 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问题例析

3、从上题中可看出诗词比较阅读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鉴赏,即“求同辨异”。比较阅读与单篇

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步骤。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 寻“异”关键词 。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键

词来更好地分析异同。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体的词,要结合诗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

4、其他题型示例

【比较语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

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求“同"关键词:望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高楼 帝京 若为 峰头 故乡

参考答案:柳诗之“望”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以自己化身千万置身每个峰头这一奇妙的想

象来收束全篇,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强烈怀念。

【比较表达技巧】(2016龙岩市质检)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捣练子令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9.张若虚诗“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与李煜词的末尾两句“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都是借月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它们表现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求“同"关键词:月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数声 月 到 徘徊 卷不去 拂还来

参考答案:李煜词采用视听结合、声色交融的方式,写出秋月的清光和断续的捣衣声共同触动了词人内心孤独的心弦,引发了他的满怀愁情。张若虚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月”。闺中思妇睹月生愁,但月光多情相依,卷不走也拂不掉,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无法摆脱的愁苦和迷惘。

【比较内容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①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觮③ ,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⑤ ,换得东家种树书⑥ 。

注:①锦襜(chā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②夜娖(chuò):整理 ③银胡觮(lù):箭袋 ④金仆姑:箭名。⑤平戎策:指辛弃疾上书给皇帝为光复中原、抵抗金兵出谋划策的《美芹十论》、《九议》等⑥换得东家种树书:指归隐山林,过田园生活。

这首《鹧鸪天》的上片和下片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壮岁 拥万夫 渡江 汉箭朝飞 叹 白髭须 换

参考答案:上片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下片表达了词人韶华易逝的感叹,英雄空老的无奈。两相对比,更突出词人不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苦闷,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词人的人生悲剧色彩更加浓郁。

四、课堂练习

阅读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

半缕轻烟柳影中。 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 荷花入暮犹愁热,

一时回首背西风。 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求“同”关键词?(学生找出)恨 愁→拟人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回首 背 低面 藏

参考答案:都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杜诗凄怨低沉。“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感伤迟暮之恨,表露作者伤感不平之情。杨诗活泼有趣。“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五、课堂小结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简易口诀:读标题,解要素

看注释,推主旨

品语句,体情感

细辨析,找异同

六、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崔融 杜审言①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③。

[注]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杜审言:(645-708),湖北襄阳人,官修文馆直学士。杜甫祖父。②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③北平: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1)、“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二者各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5分)

(2)、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6分)

2、阅读下面两首李贺的诗,完成后面的题。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 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④, 快走踏清秋。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5分)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抒情方式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6分)

教学反思:

【篇四】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2016(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教案

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考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答病例与规范答题的比较明确答题思路。

在讨论、练习中归纳、掌握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感情比较鉴赏

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比较中进一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难点:

在整体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求同辨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情回顾:

命题特点: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同一诗人作品的比较。

命题考点:1、比较形象2、比较语言3、比较表达技巧4、比较内容情感

三、合作探究

1、真题示例(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 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 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问题例析

3、从上题中可看出诗词比较阅读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鉴赏,即“求同辨异”。比较阅读与单篇

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步骤。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 寻“异”关键词 。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键

词来更好地分析异同。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体的词,要结合诗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

4、其他题型示例

【比较语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

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求“同"关键词:望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高楼 帝京 若为 峰头 故乡

参考答案:柳诗之“望”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以自己化身千万置身每个峰头这一奇妙的想

象来收束全篇,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强烈怀念。

【比较表达技巧】(2016龙岩市质检)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捣练子令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9.张若虚诗“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与李煜词的末尾两句“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都是借月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它们表现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求“同"关键词:月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数声 月 到 徘徊 卷不去 拂还来

参考答案:李煜词采用视听结合、声色交融的方式,写出秋月的清光和断续的捣衣声共同触动了词人内心孤独的心弦,引发了他的满怀愁情。张若虚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月”。闺中思妇睹月生愁,但月光多情相依,卷不走也拂不掉,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无法摆脱的愁苦和迷惘。

【比较内容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①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觮③ ,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⑤ ,换得东家种树书⑥ 。

注:①锦襜(chā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②夜娖(chuò):整理 ③银胡觮(lù):箭袋 ④金仆姑:箭名。⑤平戎策:指辛弃疾上书给皇帝为光复中原、抵抗金兵出谋划策的《美芹十论》、《九议》等⑥换得东家种树书:指归隐山林,过田园生活。

这首《鹧鸪天》的上片和下片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壮岁 拥万夫 渡江 汉箭朝飞 叹 白髭须 换

参考答案:上片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下片表达了词人韶华易逝的感叹,英雄空老的无奈。两相对比,更突出词人不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苦闷,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词人的人生悲剧色彩更加浓郁。

四、课堂练习

阅读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

半缕轻烟柳影中。 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 荷花入暮犹愁热,

一时回首背西风。 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求“同”关键词?(学生找出)恨 愁→拟人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回首 背 低面 藏

参考答案:都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杜诗凄怨低沉。“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感伤迟暮之恨,表露作者伤感不平之情。杨诗活泼有趣。“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五、课堂小结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简易口诀:读标题,解要素

看注释,推主旨

品语句,体情感

细辨析,找异同

六、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崔融 杜审言①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③。

[注]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杜审言:(645-708),湖北襄阳人,官修文馆直学士。杜甫祖父。②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③北平: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1)、“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二者各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5分)

(2)、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6分)

2、阅读下面两首李贺的诗,完成后面的题。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 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④, 快走踏清秋。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5分)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抒情方式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6分)

教学反思:

【篇五】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2)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一、 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想:

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

教学时间:

(7课时)

二、考点解析

2002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根据新颁布的2002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内容已做了重大的调整。诗歌鉴赏原来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方面的内容,今年,现代诗歌鉴赏不考了。原来题型为选择题,今年,古代诗歌鉴赏将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试。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我们认为高考不会因为命题形式的变化而加大试题考查的深度或广度,但会增加考生解题的难度,因此,这种变化对具体教学过程中训练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考生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知识点讲解

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为E级。它是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

(2)意境:

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和向“乌啼”(地名)那个方向落下去的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的看到寺庙。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生机盎然。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

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象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仅二十个字的短诗,其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已被河水冲没),共三层,由于楼址的地势高,所以登楼远望,周围景物尽收眼底:远处是中条山,近处是滔滔奔流的黄河,极目远望,还可隐约地看到晋南和渭河两岸的奇景。因此,鹳雀楼在唐代就成为登临的胜地了。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写的两首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月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这两首诗都是名篇,都达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结合。从“境”来说,二者都是气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种浩瀚的气势、雄浑的景象有力地显示出来了。但就“意”来说,二都又颇有差异。孟浩然所抒发的情,只是个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济无舟楫”——想当官无人推荐。而杜甫所抒发的情,虽然也有个人之情,但主要的却是忧国之情,想的是“戎马关山北”——关山北的战事。因此,孟浩然诗就显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诗却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铢两悉称。

(3)抒情方式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表现感情。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作家、评论家普遍认识到了。比如《毛诗序》的作者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意”

例如:杜甫《蜀相》

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他写了好几首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这首诗是公元760诗人初到成都时写的。诗的前两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第一句中的“寻”字,说明诗人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怀着对诸葛亮的无限思慕之情特地来瞻仰武侯祠的。三、四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也是抒情。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极好,表明尽管祠堂的阶下碧绿的花草,树上有黄鹂叫,然而“人去楼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灭,没有人欣赏了。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最后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极度惋惜和悲痛。全诗感情深沉。诗的结尾所说的“泪满襟”的“英雄”,首先是诗人自己。正因为诗人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和怀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挚,所以,就使得诗的艺术形象饱含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渭城曲》

这也是一首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名作。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地点和景色,后两句劝他的朋友在分手前“更尽一怀酒”,因为分手后就见不到“故人”了。这两句,语言是朴素的,然而它不仅出色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深情,也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难怪这首诗在当时就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在各处广泛传唱,在后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抒情的方式有:

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2000年春季高考。

2、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2001年高考(9)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是间接抒情。2001年第8题(4)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5)烘托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来塑造形象。

衬托分为反衬和正衬。正衬又称为烘托。

(6)用典(也是表现方法)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情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7)表现方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烘托、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用典等,有助于披文入情。

其他如“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8)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洒脱,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样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氵预 堆。”欣赏两人的诗,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它们风格的差异。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婉约派,豪放派

(9)语言特色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又如王维之《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这些动词或长或短的持续情,使我们似乎感观月光的倾泻不尽,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

五、诗歌鉴赏方法

(一)厚积博发,注重平时积累

1.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 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2.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

(二)审读作品

1.知人论诗 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当然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 风格。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文和文下注(诸如写作大、小背景 ,心情等)

例如:同为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

2.把握特色 重点突破

3.推敲诗题 以明意旨

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等)

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4品位语言 披文入境

养成逐字逐句品位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阅读习惯。

艺术创作往往是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作品时,由于没有选项这个阶梯可借助,

(三)方法点拨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使学生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

先弄清写了什么?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知否?就是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提示: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提示:诗中有画和精忠报国

(二)弄清是怎样写的?

1.典型细节的理解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2000年高考题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达了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过半的烦躁。在分析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淡的心情。

2.注意全诗的结构

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结构有总式、层进式、对照式待。如1996年的高考题整首元曲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呼应。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如1998年的高考题,这首的前三联都是对李凝居住环境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居处的幽静,这是部分。这里的核心是李凝居处的幽静,也就是整体。在理解上面三联时如果忘了这个整体,就很可能把这三联理解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另外还要注意诗歌中的典故、神话传说也是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

4.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如2001年高考题,作者从微雨、帆重、鸟迟、海门深、浦树远,从远景、近景等角度反复地表达诗人的送别之情。

5.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如1997年的高考题,作者用“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勾画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6.注意环境的渲染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或情绪。如1998年高考题,作者用了草径、荒园、动云根等物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李凝幽居图,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赞美李凝居处的僻静。

7注意用曲的特点

诗词用曲,曲有反常,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明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渭城朝雨邑yi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乐人之景,可它却引出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心之情;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伤人之景,引出的却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之情。这都是反常用曲的例子。

7.注意语句表达

语言表达可从三个角度讲。

(1)从整体上说我们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还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都要注意。

思考:如1995年的高考题是何手法?2001年春季高考题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一波三折,动静结合。

(2)从句子的角度我们要注意一些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总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常见的如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象征、衬托(2001春季卷以动衬静)、双关(1994年高考卷表面上讲自己为什么偏爱菊,其实是对菊的品质的赞美,而赞美菊,其实又是赞美人)。其他还有比拟、夸张、通感等都要注意。

思考:2000年春季卷用的何种修辞手法。

提示:表面上讲“蝉”,其实是讲人。

(3)从词语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

常见问题有词性开拓,如“应是绿肥红瘦”,绿不能肥,红也不能瘦,肥、瘦本无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这里别具新意,形象、贴切;谓语迷失,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分析:“浮云”、“落日”后本还有谓语,但如果加上“像”一类的动词,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就太紧密了,原诗本要表达一种飘荡的感觉,一加动词就失去了这样的感觉;

倒错的因果关系,如“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不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而是作者心中郁结的情感,换句话说,是因为作者心中的情感,才有一种“水寒”的感觉。

(三)表达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如”请分析《鸟鸣涧》(2001年春季高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的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鸣”这一过程中来分析。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课堂训练题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篇六】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

【课前导入】知识情况反馈,引入课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① 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珠箔,把帘子挂起。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2)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打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在改卷过程中,很多同学错误的分析了本诗的情感。总结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写出了诗人一生坎坷,抒发了诗人年华易逝的苦闷。

2、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感情。

3、诗人独自漂泊在外的孤独、落寞、心酸之情。

4、表达了诗人漂泊他乡的思乡之情。

5、讽刺当朝统治者政治腐败,表达了自己的苦闷之情。

【诗歌鉴赏要求】

(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掌握诗歌鉴赏中炼字类试题答题步骤。

2、通过规范设置问题并拟定参考答案,进一步强化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炼字?(2分钟)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换句话说,炼字就是鉴赏一首诗中用的最生动、最传神、最精彩的那个字,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中的诗句,你来找一找,看哪些字用得好?

1、红杏枝头春意闹

2、云破月来花弄影

3、一片孤城万仞山

4、人生几度新凉

5、羌笛何须怨杨柳

找出关键字,并说说他好在哪里?

二、牛刀小试:(5分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①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释】①张罗地:指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首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网,“网住”之意,

2、丝丝小雨像网一样,要把春天网住,

3、诗人运用想象、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惜春之情。

三、自主学习:(3分钟)

(一)自学指导:阅读教材161页,思考:

1、炼字类试题设问方式一般有哪些

2、炼字类试题一般答题步骤

(二)自学检测:明确:

1、炼字类试题设问方式一般有哪些?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他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6)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2、炼字类试题一般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具体阐释或描绘画面。

(3)点出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除此之外,有手法答手法。

四、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2分钟)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释: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问题】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片,说第一句有三个字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字,它们好在哪里?

交流要求:

1、小组讨论时,成员轮流发言,其他成员点评,看形式上是否缺少环

节,内容上情感是否准确。

2、小组内统一答案,指定代表作好记录并发言

【参考答案】

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

“未”,“没有”之意;“先”,“提前”之意; “空”,“白白地,徒劳

地”意思。(步骤一)

写出了胡人还没有被赶出国土,诗人却年老体衰、双鬓斑白,只能徒

劳的流下泪水。(步骤二)

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虚度、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沉痛心情,同时也

表达了诗人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步骤三)

五、拓展练习:综合运用课堂知识,为这首词的下片拟一道炼字题并制定参考答案。(12分钟)

要求:1、两人一组,同时出题,交换回答

2、问题设置符合炼字题的一般问法3、答案要符合解题步骤

菩 萨 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学生点评黑板上同学展示的学习成果。(点评设问方式是否符合炼字类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试题一般问法,答题步骤是否完整,答案内容是否准确)

六、小结(5分钟):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古诗词鉴赏中炼字类试题的一般设问方

式和一般答题步骤,即1、释含义 2、描景象 3、点作用 4、明手法 (板书)

七、作业:在课下完成P161页达标检测题“应用体验”

八、总结: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 通过樱桃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写出了时光的流逝。告诫我们应该把握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努力学习!

九、板书:

《千锤百炼的智慧》

炼字一般步骤:

1、释含义

2、描景象

3、点作用

4、明手法

【篇七】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一、 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想:

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

教学时间:

(7课时)

二、考点解析

2002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根据新颁布的2002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内容已做了重大的调整。诗歌鉴赏原来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方面的内容,今年,现代诗歌鉴赏不考了。原来题型为选择题,今年,古代诗歌鉴赏将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试。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我们认为高考不会因为命题形式的变化而加大试题考查的深度或广度,但会增加考生解题的难度,因此,这种变化对具体教学过程中训练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考生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知识点讲解

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为E级。它是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

(2)意境:

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和向“乌啼”(地名)那个方向落下去的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的看到寺庙。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生机盎然。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象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仅二十个字的短诗,其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已被河水冲没),共三层,由于楼址的地势高,所以登楼远望,周围景物尽收眼底:远处是中条山,近处是滔滔奔流的黄河,极目远望,还可隐约地看到晋南和渭河两岸的奇景。因此,鹳雀楼在唐代就成为登临的胜地了。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写的两首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月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这两首诗都是名篇,都达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结合。从“境”来说,二者都是气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种浩瀚的气势、雄浑的景象有力地显示出来了。但就“意”来说,二都又颇有差异。孟浩然所抒发的情,只是个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济无舟楫”——想当官无人推荐。而杜甫所抒发的情,虽然也有个人之情,但主要的却是忧国之情,想的是“戎马关山北”——关山北的战事。因此,孟浩然诗就显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诗却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铢两悉称。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3)抒情方式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表现感情。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作家、评论家普遍认识到了。比如《毛诗序》的作者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意”

例如:杜甫《蜀相》

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他写了好几首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这首诗是公元760诗人初到成都时写的。诗的前两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第一句中的“寻”字,说明诗人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怀着对诸葛亮的无限思慕之情特地来瞻仰武侯祠的。三、四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也是抒情。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极好,表明尽管祠堂的阶下碧绿的花草,树上有黄鹂叫,然而“人去楼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灭,没有人欣赏了。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最后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极度惋惜和悲痛。全诗感情深沉。诗的结尾所说的“泪满襟”的“英雄”,首先是诗人自己。正因为诗人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和怀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挚,所以,就使得诗的艺术形象饱含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渭城曲》

这也是一首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名作。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地点和景色,后两句劝他的朋友在分手前“更尽一怀酒”,因为分手后就见不到“故人”了。这两句,语言是朴素的,然而它不仅出色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深情,也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难怪这首诗在当时就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在各处广泛传唱,在后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抒情的方式有:

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2000年春季高考。

2、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2001年高考(9)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是间接抒情。2001年第8题(4)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5)烘托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来塑造形象。

衬托分为反衬和正衬。正衬又称为烘托。

(6)用典(也是表现方法)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情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7)表现方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烘托、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用典等,有助于披文入情。

其他如“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8)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洒脱,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样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氵预 堆。”欣赏两人的诗,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它们风格的差异。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婉约派,豪放派

(9)语言特色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又如王维之《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这些动词或长或短的持续情,使我们似乎感观月光的倾泻不尽,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

五、诗歌鉴赏方法

(一)厚积博发,注重平时积累

1.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 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2.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

(二)审读作品

1.知人论诗 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当然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 风格。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文和文下注(诸如写作大、小背景 ,心情等)

例如:同为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

2.把握特色 重点突破

3.推敲诗题 以明意旨

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等) 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4品位语言 披文入境

养成逐字逐句品位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阅读习惯。

艺术创作往往是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作品时,由于没有选项这个阶梯可借助,

(三)方法点拨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使学生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

先弄清写了什么?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知否?就是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提示: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提示:诗中有画和精忠报国

(二)弄清是怎样写的?

1.典型细节的理解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2000年高考题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达了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过半的烦躁。在分析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淡的心情。

2.注意全诗的结构

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结构有总式、层进式、对照式待。如1996年的高考题整首元曲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呼应。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如1998年的高考题,这首的前三联都是对李凝居住环境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居处的幽静,这是部分。这里的核心是李凝居处的幽静,也就是整体。在理解上面三联时如果忘了这个整体,就很可能把这三联理解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另外还要注意诗歌中的典故、神话传说也是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

4.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如2001年高考题,作者从微雨、帆重、鸟迟、海门深、浦树远,从远景、近景等角度反复地表达诗人的送别之情。

5.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如1997年的高考题,作者用“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勾画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6.注意环境的渲染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或情绪。如1998年高考题,作者用了草径、荒园、动云根等物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李凝幽居图,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赞美李凝居处的僻静。

7注意用曲的特点

诗词用曲,曲有反常,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明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渭城朝雨邑yi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乐人之景,可它却引出了“劝君更进一杯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ezw/220997.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