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二作文

作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dmin 高二作文 2020-04-22 23:56:1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篇一:《高二学生优秀作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篇)》

高二学生优秀作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篇)

高二学生优秀作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篇)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包一中 高二⑵班 杨颖

兴盛的王朝总是相似的,衰败的王朝却各有各的缘由。但究其根本,先哲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即已给出了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水汩汩,带不走后主的亡国愁绪,却断送了一个国家的兴盛繁华。李煜,亡国之前耽于享乐,亡国之后溺于哀伤,何曾真正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忧患过一回?忧患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心系天下,关心社会。你的眼,看到的是社会的愁;你的手,扶起的是从未谋面的弱小的身躯;你的心,装着的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位卑未敢忘忧国”,忧患意识即是一种责任意识,能担负起责任的人才是国家与社会的脊梁,于忧患中坚持不懈,于忧患处展望未来,从忧患入手,心存希望,正如中国现在的大力反腐、“苍蝇老虎一起打”一样,忧患是国家发展需要把握好的机遇,解决忧患方能焕发新的生机。

然而从古到今,国内国外,死于安乐的悲剧并未停止上演。诺基亚曾是欧洲上个世纪最成功的企业,曾被誉为“皇冠上的珍珠”的它如今却惨遭被收购的命运。只经历了短暂忧患的诺基亚在达到巅峰后开始了长时间的安乐而对市场变化置若罔闻。自以为可以享受巅峰美景之际,便是下坡路的开始之时。安乐就像是极具吸引力的罂粟,娇艳美丽,一旦陷入,即走向万劫不复,是最诱人的毒药。而我们则要像乔布斯“保持饥饿,保持愚蠢”般时刻清醒认识,避免自我膨胀,不要给沉溺于安乐任何借口。

天高地迥,宇宙无穷,沧海一粟的我们穷尽一生也难以掌握人类所有的智慧,又怎能因一些成就而止步不前?我又记起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曾有人向周总理提议删掉这句过时的歌词,但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建国了,我们更要居安思危啊!”看看中国这六十多年翻天覆地的进步,不禁为周总理的远见卓识击掌!居安思危,不正是中国人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最好注解么?!铭记历史的忧患与耻辱,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出生机!

一湾荷花开得最繁盛之际,也是秋天不远之时;一丛傲梅与白雪掩映之际,也是春天将要到来之时。此行莫惧天涯远,只畏沉溺安乐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包一中 高二(1)班 黄海伦

2000多年前,孟子就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时代在发展,国际局势在转变,而这大思想家留下的教诲却始终适用,我们后人应时时谨记。

自安倍晋三上台以来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安倍为首的日本右翼分子忽视中韩等邻国的反对,置多国人民感情于不顾,多次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给国际社会带来巨大恶劣影响。不间断的挑衅为国人敲响警钟: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来对抗被捏造的历史。

国际局势日益紧张,我们却全靠外交部发言人发表的反对意见来抵抗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实际行动。而这样做的结果大家都有目共睹:日本是不会因中国的言论而改变立场的。我们都有一个中国梦,安倍也有它自己的“日本梦”:捏造历史,歪曲事实,让无辜的日本百姓忘掉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但不美好的历史就应该被遗忘吗?日本民众有权了解历史,正视历史,面对现实。所以日本的百姓上街游行了,反抗了,我们的立场是一致的。

那么,中国的国民又该怎么做?茶余饭后将安倍的无耻当做消遣聊天,然后又麻木地投入赚钱养家的营生里去吗?和平的年代里战争一触即发,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自己的下一餐饱饭,也应该有最基本的忧患意识,先有国才有家。国家的繁荣富强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努力工作学习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提,但切不可成为手无缚鸡之力的薄命书生,在敌人入侵前就病死在办公桌前,实在可悲。所以,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去运动和读书吧,强健的体魄和智慧的大脑才是国人真正的武器。别等到战火已经燃起,才鼠窜逃命,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日本政府的狂妄行为就像是没有尖牙的狼安心躺在树荫下,不时对着人来人往嚎叫。安倍的一时挑衅最终会招来多国的抵抗。安倍真的有把握控制世界舆论并且在武力上战胜多个受到日本侵略的国家吗?要想改善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免于陷入孤立无援的局面,安倍政府必须要知道:事实不是说谎就能带过,历史不是捏造就能改变。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包一中 高二(1)班 许晴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自古乱世出枭雄,这不仅在于他们自身有很强的能力,还在于他们有异于庸人的忧患意识与坚毅品质。没有盲目自大,自以为是方能在激烈的生存斗争得以保全,反之则是致命的伤害。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在艰苦的环境下才会奋发向上,而在过于安逸的环境里会变得骄傲自大,固步自封。强弓劲弩,信臣精卒,秦朝在战火中最终成形。秦始皇在忧患的年代里打下了一片江山,而这个自诩关中之固,金城千里的泱泱大国,却在短短十四年后散灭在他贪图享乐的后代的手心里。三国鼎立之时,刘备经过无数挫折与忧患,成就了蜀国,而他的儿子刘禅却安于现状,不知世事忧患,,最终落得个江山拱手,遗臭万年。同样,李世民经过无数忧患才悟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道理,“贞观之治”的美誉响彻史书。而唐太宗却贪图美色,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又一个王朝走上了不归路。

忧患是必不可少的,忧患下的人们有更强的动力登上更高的山峰。固守不是长久之计。诺基亚这个庞然大物,在固执的相信着自己的固有优势后,对外界市场的变化置若罔闻,没有忧患意识,最终惨死于时尚的车轮之下。再看动物界,在晴天里依旧磨利爪牙的狼比贪图享受的狐狸有着更强的忧患意识。为了在自然界的残酷竞争中存活,狼选择放弃眼前的享乐而去磨练自己,保护自己,时刻准备着战斗。而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有忧患意识,才能激发出我们创造的潜能,让我们走向理想的自己。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忧患意识更不可缺。清朝闭关锁国导致中华大地被资本主义的战火所侵蚀,经过多少代中国人的努力,祖国的大好山河才重回故土。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贪官污吏被揭发,他们虽然也是经过无数忧患才走上今天的位置,但他们却不为人民考虑做主,只顾自己享乐,反而成为了社会的蛀米虫,自甘堕落。忧患意识能让人认清现实,感受到危险的存在。世界在改变,不论是国家还是我们自身,都要保持警惕,跟着世界的潮流,掌握最新的信息,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世界的大筛子筛出去。

今天的社会在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我们要居安思危,努力奋斗,创新求活。身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有更大的责任去守护和改造我们的国家。让忧患意识激励着我们向前,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4.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包一中 高二(2)班 刘家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出于《孟子》一书,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留给了后世之人无数的人生哲理与精神财富,这便是其中之一。

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在安乐中趋于消亡。仅从字面分析,这是对勤劳者,谨慎家的歌颂,对贪图享乐之人与自满主义的抨击。这一点是炎黄子孙所深谙的,因为历史给了这句话几近完美的证明。他们奉它为格言,为准则,为时刻所应铭记的真理。然而世间又一真理是,即便一个事物有再多的信奉者,并不意味着它有相同的实践者。于是,在历史洪流之中,许多人口中吟着“忧患”,却亦在安乐之中死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强调的便是忧患意识,就是对即将发生的事物有所预期,有所思索,有所准备,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为了生存。一个人生存能力的强弱便取决于他忧患意识程度的深浅。“安乐公”刘禅,坐拥益州沃野千里,旁有能臣强将不计其数。但他却用了小人,丢了国家,一败涂地。为何?因为他只知道“此间乐,不思蜀”的安逸,不知道蜀汉因何而生,他该如何继承父志,该如何复兴汉室。看不到未来的灾难,自然成了任人摆布的鱼肉。同样,作为一家企业,品牌“诺基亚”曾红极一时,成为全球无人所不知,但现如今却销声匿迹,只剩受人调侃的笑柄,又是为何?因为他唯我独尊,自认为可以独当一面直至永远,自然放慢了探索创新的脚步,当新兴技术的潮流将其淹没之时才追悔莫及。看不到未来的发展,自然成了高速发展时代的落伍者。

试想,此二者难道没有听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他们绝对听到过,并点头称是“嗯,你说得对,是应该未雨绸缪”,但转个身,又沉溺于荣华与名誉的自在。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忧患者”,他们最缺乏的忧患意识就是没有忧患意识所将造成的后果。

那么怎样才算作真“忧患”者?

于个人而言,忧患意识就是完善自己,事前准备,事后弥补。刘彻的忧患意识体现在颁布“推恩令”,防微杜渐;勾践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卧薪尝胆,置之死地而后生。于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就是完善体制,实抓实干,之前的“让一部分人先富”是为了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如今的“苍蝇老虎一起打”是为了创设一个和平清廉的发展环境。于国家而言,忧患意识就是发展经济,提高科技,巩固国防,中国曾因“享安乐”而挨了打,备受屈辱,也曾因“少忧患”而发展滞后,受人嘲讽。但昨日已消逝,明日仍需面对。若要受人尊敬,那就走出去!让世界看一看中国的文化与精神!若要说得铿锵,那就搞经济!人民富裕起来才更有说话的底气!若要行得平稳,那就固国防!打不穿的钢盔铁甲与坚船利炮才守卫得了国土,震撼得了世界!一切都取决于今日的忧患意识!

某一事物可以达到巅峰,却不能达到顶峰,因为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如果要做一个真“忧患者”,只有不断地为将来着想,思方法,做准备,等机会,一刻不懈怠,才可以避免停滞,随时代的步伐一路前行。

这才是真正的“忧患意识”,这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谛。不断产生的危机感正如探索未知黑暗前集聚的火把,即便再黑,再无尽的道路,也总会被照成一片明亮的天地。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包一中 高二(1)班 尚业雯

欧阳修曾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生。小到个人、团队的进取,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世界的发展,无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可见只有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才能使我们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树立忧患意识,在安逸面前保持谨慎,个人力量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在看到同伴休息娱乐时,野狼并没有停止磨牙,反而把牙齿磨得又尖又利。因为它知道当有一天被猎人或老虎追赶时,这样可以保护自己,获得生存。野狼没有安于享乐,而是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没有危机意识就会面临杀机,危险必然悄悄降临,只有在安稳的时候就考虑到潜在的危机,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对于对手,对于未来,我们只有心存忧患,让生命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奋进的姿态,我们才会战胜困难,成为强者。

树立忧患意识,在成绩面前仍思进取,事业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诺基亚作为“皇冠上的珍珠”,在事业巅峰时期,对市场变化不以为然,固执地相信自己的优势。当消费者越来越倾心于iPhone时,诺基亚的风采也就不复存在了。相反,比尔盖茨正是因为“危机意识”才能使微软取得如此优越的地位并长久发展,开发新技术,开拓新领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我们应当有超乎寻常的忧患意识,不能因为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应当保持谨慎,未雨绸缪。如果我们事事比别人多想一点,那我们就可以比别人走的更长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成大事者,需高瞻远瞩。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心有忧患,方能成功。

树立忧患意识,在繁荣面前仍思发展,民族才得以不断进步。

当今世界,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难以预见的挑战,中华民族具有忧患意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在世界经济陷入恐慌之时,国家雄厚的外汇储备,有效的防范措施,使中国成为亚洲的中流砥柱。在发展的同时,还加强自主创新,使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只有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长久的繁荣。

人的生命应当如同河流一样,在平缓细流中不断地积蓄力量,才能越过前方的山丘,继续前行。那些安于现状、无力奔腾的水滴,只会成为一潭死水。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使在最安逸的情况下,也不忘前方的障碍,乃谓之居安思危。

篇二:《高中作文竞赛 生于忧患》

25

生于忧患

广袤无垠的碧绿草原,一群正专心觅食的羚羊。微风不时吹过,草叶与草叶之间发出嘻嘻的摩擦声。多么祥和的景象!似乎羚羊也醉心于此,没有羚羊发现正在悄悄逼近它们的猎豹。当羚羊完全放松警惕的一霎那间,猎豹出击。结果可想而知,猎豹满载而归,羚羊命丧黄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羚羊安于眼前虚假的祥和,注定死于豹口。

在今年五月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中,绵阳安县的桑枣中学创造了全校两千三百多名师生无一伤亡的奇迹。并不是学校所在地域受灾小,更不是上天眷顾,而是校长叶志平时常进行疏散演习,灾难来临时全校师生井然有序的进行疏散,两千三百多人只用一分三十六秒就全员集合于操场上。

看似不起眼甚至原本略嫌多余的演习使全校师生平安度过这场震惊世界的灾害。人生不也如此吗?厄运会冷不丁的冒出来,但只有心中有所警惕,有对未来的忧患心理,至少不会措手不及,可以冷静想出对策。

当然,每个人都不可能一生都顺顺利利,没有坎坷。

遥想当年吴、越两国相争。最初越国不敌,吴军气势汹汹,瞬间越国灭,越王勾践更是沦落为阶下囚。几年后,经受无数困苦的勾践终于回到了吴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以图一天可以重振雄风。而

吴王却依旧沉溺于战胜越国的得意之中。王宫里怕是天天歌舞升平,左右环肥燕瘦,哪里会料到原本已是行将就木的越国会反扑回来,自己竟命丧勾践之手?

由此可见,处境困苦并不意味着一败涂地,而条件优越也不一定成为最后的胜者。重要的是心一定要坚强。我国古代先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假若屈原没有惨遭陷害,史上也许就会缺少响绝古今《离骚》;假若贝多芬双耳没有失聪,他也许就坐不上自己音乐创作的顶峰;假若司马迁未受酷刑,他也许就不会创造出被誉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不仅警示我们应该随时做好受考验的准备,还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苦难会成为弱者的坟墓,但却会成为强者跨向成功的踏脚石。

篇三:《初三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00字》

初三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00字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为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篇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解、练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7)任:责任,使命 (8)苦:使…..受苦

(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5)出:指国外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黾铀痪弑傅牟拍堋?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作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给下列字注音:

畎(quán) 说(yuè) 鬲(gé) 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坚韧

五、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

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因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人。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激发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1. 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定【孟子。告子上】,

2.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 被任用。田间,田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被选拔。{作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室 市井,集市 。

故天降大任于世人也 所以。 责任,担子。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为。 空乏其身 资财空乏,即贫困。

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 。 衡于患 同横, 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 ,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死于安乐也 安乐享受 。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弻, 辅弼。

3. 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 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 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4. 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 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

列举这些人物

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5. 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

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6.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 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7. 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8.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 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

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 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

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 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0. 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11. 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作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ezw/221438.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