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性的美丽》
人性的美丽
高二、28班 王润芝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中写到:“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只是化妆最后是最后的一件小事,更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
有些人的脸上浓妆艳抹,用苍白的粉末,艳红的唇膏,黑细的眉笔在脸上生硬的抹了又抹,画了又画,这虽然掩住了痘痘和斑点,看上去更漂亮了。漂亮的代价付出了真实,收获了虚伪,在包裹上这层华丽的膜时,人们往往会顺遂这这虚伪而变得虚假。
那什么是真实,什么才是人性的美丽呢?
人性的美丽在郭明义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心中;在吴菊萍热爱生命,单纯善良的心中,他们在这个乱世中依然保持着一颗美丽的心灵,在现代社会中,“戴眼镜,”的多了,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眼镜,”看到的是眼镜还能否保持那份纯净呢?
金玉其表而败絮其中而令人生厌,但保持心灵的美丽则会令人钦佩,这样的人即使不化妆也会闪烁光芒,也会脱颖而出。
那怎样才会变得真实,保持人性的美丽呢?
人生下来就是一杯纯净透明的水,她会被蒸馏,被冰冻,被污浊,被澄清,美丽的人生需要净化。
古人说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生自古谁先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到了么?这些誓词都会净化心灵。咬文嚼字的严谨,博览群书的广阔以及欣赏音乐的陶醉也会为人性抹上鲜亮光彩。
不需要名牌服装的掩盖,只需要干干净净的衣服的吊事,不需要浓妆艳抹的华丽,只需素面朝天的清爽,不需要娇媚妖姿的展现,只需要昂首挺胸的前进。让心灵被知识武化,不要让所示琐物拖累身体,真实就是美丽,善良、活泼、信心就是美丽。
人性的美丽要保持,为人性化妆,脸上的化妆只是枝末的一件小事。
自然,真是才是人性的美丽。
篇二:《拣出人性的美丽》
张洁的《捡麦穗》是我们熟知的一篇关于张扬人性美的一篇文章。故事讲述的是在农村这样一个女性生存艰难背景下,主人公大雁和一个卖灶糖的老汉之间那种纯洁感情的故事。这样看似不起眼的话题,却被作家赋予了灵魂,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一种道德境界的追求。作者这样鬼斧神工的笔调不是很简单就能说明的。我们必须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来看。
从瓦萨利以来的文艺心理学分析家对作家的童年经验有着非常多的关注。包括弗洛伊德对艺术家早期经验与创作的关系的研究都说明作家的童年和文学创造有着深刻的关系。
张洁是生于1937年的,在1937年到1949年之间正是中国处于多灾多难的这样一个时期。对于中国所受的这些苦难,在一个12岁的孩子的心中自然是记忆深刻的。这些经历让她关注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她的内心有一种对苍生苦难的同情。{人性的美丽}.
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这样描述童年经验,“在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世界对我们说来和成年时代不同。在童年时代阳光更温暖,草木更茂密,雨更滂沛,天更苍蔚,而且每个人都有趣得要命。”在巴乌斯托夫斯基看来,“对生活、对我们周围的一切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好的馈赠。”正是这份童年时代的宝贵馈赠,让张洁能够天然地把握和了解孩子,默契地感受童年的心灵轨迹,用诗意的文字传递着爱与理解。
建国后,中国百废待兴,妇女在传统世俗题的压力下并不能得到完全的解放,男人主宰着生活中的一切。这些都影响着张洁的创作。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作者本身,她幼年丧父,在父爱缺失的这样一个生长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男人漠视与敌对。张洁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她试图寻找到一种人世间的真善美,这个美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人性在美好中被凸显出来。她的文笔清新流畅,让人在舒缓的语境中,感受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优美的笔触。但是后期的作品是尖锐,深刻的,她对男人是排斥的,甚至把男人比成长在女人身边的毒蘑菇。这样犀利的语言轰轰烈烈的展示着作者的情感。
《拣麦穗》是作者在1979年写的,这个作品关注的是生活在农村里的那些妇女的境况。在农村这个广袤的大地上,生活中众多的农村女性,她们在田间辛苦劳作,艰难的活着,物质匮乏,婚姻是她们改变命运的唯一的一条路。所以她们怀揣着梦想,想找到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男人,希望这个男人能将他们带到幸福的生活中去。所以她们拣麦穗,备嫁妆。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她们心中的男人和现实中的男人是不一样的。世俗的压力让她们又不能反抗,她们也只能依依顺顺的嫁给自己不想嫁的人,过着自己不想过的生活。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就像是一个简单的梦想,梦醒了就不再去寻找这个梦。{人性的美丽}.
作品中的“我”叫大雁,是一个单纯,幼稚的农村小姑娘。这个小姑娘受那些待嫁的女子的影响,也去拣麦穗,只是她所期待的不是改变她命运的白马王子,而是那个能做出灶糖的老汉。在物质贫乏的农村,一块糖就是孩子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她在追寻着这种生活之美。而卖灶糖的老汉真心的疼爱着这个长的不起眼又比较丑的小女孩。把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爱护悄悄送给这个缺乏爱的小姑娘。这种无欲无求的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人性的光辉在这里闪现。在物欲极流的社会中,单纯而美好的爱不存在了,人性的自私成了人们的眼光前一层薄薄的迷雾,我们不再相信生活中的无私。更多的人是以一种有色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所以,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纯洁的爱。但是作品中的老汉却偏偏是这样一个有着爱心的人。他们的这种情谊打破了世俗的观点,成为一种美的经典。{人性的美丽}.
张扬人性美是张洁一贯的笔调,她的这种人性的追求在文坛上引起过多次的争议,也正是这种争议促使人们更好的去认识她,领悟她内心的细腻。
张洁的文章中表达的是作者对道德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张洁的“猪肚子”烟荷包就是一种纯洁的象征,也是作者一直在追寻的那种美好境界。甚至她希望所有的人都能通过文字来认识美好,记住美好。冯友兰认为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已经对人之所以为人有了真切的感受,不同
于功利境界中人的所为,而是以“助人为乐”、“大公无私”为目的的。我们在作者的目的性上进行分析,她是需要别人能理解这种人性之间的美好。同时也期盼所有的人能将这种美好传承下去。所以作者哪怕在成年以后,在成人的世界里,无法找到那个象征无私的关爱的“烟荷包”时,她仍然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的去寻找下去,在她的人生道路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奇!
<p align=right>宋林霞</p>
篇三:《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人性的美丽}.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黑向荣
[摘要]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投射到男女爱情、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社会与习俗,乃至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从而构筑出一个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世界。而今已经变成一个“诗意”的象征符号,它映射出了人类灵魂深处的那些最为自然温馨的情感。就艺术手段对写作意图的准确表达,艺术要素与艺术要素间的协调有序以及作品蕴含渗透的主观情感对读者心理需求的准确定向来说,《边城》实在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人性美
生命是人的最原始的起点。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摒弃的原始古朴的人性,祛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健康优美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沈从文以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湘西风士人情中蕴蓄的生命意味的把握,追求生命的自由本性、质朴自然的人性美,《边城》也从他的“乡土小说”系列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挖掘人性的文学。[1]《边城》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诗意的笔调,将散文的简洁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通过几个生动有趣的画面,鲜明生动的主人公形象——翠翠,构筑了一幅宁静、祥和、和谐的生活图画,唱响了一曲细致悠远的边城生活的牧歌,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2]下面,笔者就几个方面来谈谈《边城》所描绘的人性爱和人性美,以及沈从文对故乡的风土人情的眷念和挚爱。
《边城》的情节很平凡。《边城》以撑船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互照应的田园牧歌情调,主要通过对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父子手足之间的爱等世态人情的细致镂刻,生动地展现出边城人的健康、优美和质朴的人性爱和人性美的。
在湘西风景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是个乖巧伶俐、天真而不娇嫩的山村少女,是辰河边一朵挂露的蓓蕾,是青山下一只洁白的羔羊,是爷爷脚前脚后的一只惹人怜爱的猫咪,健康美丽、纤尘不染、心机全无、乖巧聪明、羞怯温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忠于恋人,整日与青山绿水做伴,全身闪烁着动人的人性美的光亮。祖孙俩相依为命,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那勤快、热情、勇敢大方的性格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孤苦无依的翠翠独自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在他们心里,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但当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忍痛割爱,成人之美,这更体现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诚,又表现出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优美而自然的“人性形势”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
《边城》结构奇特。秀丽的山水与惊人的贫困相伴,勇敢淳朴的民性与野蛮愚昧并存,歌与哭,善与丑相难分,形成了一个奇异世界。初读,仿佛自己坐在江上,茶峒的民风和生活细节如两岸风光,行云流水而过。就说第一章,有对景的描写:从白河两岸风光,到小饭店门口的客人和老板调笑;有对情的跳写:水灾时男子救人的敏捷可观,妓寨的来历与风情;有忽而定格的特写“永远那么静寂”“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的小城生涯„„不同的空间、时间,不同的情绪、心理,其着眼的视角也都不一样,这样的文字在段落中穿插跳跃,深深浅浅。被很多人称道的翠翠和周围环境的和谐融洽、亲密无间、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正是表现了她的人性美。沈从文对现实的敏感,对世界的爱恋,对人生的洞见都在这个崭新的结构中得到包容,得到释放,获得最大限度的表达自由。
《边城》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3]整个茶峒地区的社会环境如平静清澈的一池秋水,无波无澜、无沟无陵、无杂质无异味。人与人、人与自然间和谐统
一、亲密无间,处于一体化状态。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因此,他的作品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4]
《边城》全文给人以醇厚、安详、自然、闲适的家园感觉,与当时动荡的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没有奸诈,没有欺压,没有鄙俗,没有地位、权势的区别,没有都市小市民的铜臭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天真温柔的翠翠,勤劳朴实的祖父,能干体贴的傩送,个个美好善良。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酋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故事的发展是两岸间夹的一水,与岸天然契合,波流却自成曲折,人物的一悲一喜就是水中潜流,无端而来,无奈而去,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邻里之爱,弥漫在作品中,缓缓地、悄悄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展示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等情感来塑造和表现人性之美的,多角度诠释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优美、
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一、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表现人性美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一个身上不沾一点灰尘,犹如一线山泉,透明、纯净。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竹是天真、美丽、善良、羞怯、忠贞的翠翠的自然象征。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船总的两个儿子同父亲一样有着边城人的淳朴和善良。后来, 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 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 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年轻、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 还是应该忧愁。船总的两个儿子都爱上了小翠翠,即使他们在面对爱情的竞争时,他们也没有失去这种本性,一个走车路,一个走马路。当大老走车路不通时,二老主动提出两个人一同走马路,同在夜间到悬崖上为翠翠唱情歌。大老在比赛失败后负气出走,却意外身亡,二老没有独自享受自己的生活,而是远走他乡,成为一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人。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 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 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 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 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人性美体现在翠翠身上的品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同时体现在天保兄弟身上。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
正如沈从文自己说的关于创作《边城》的主旨:“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5]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讴歌了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
二、通过老船夫与女儿、孙女之间相互关爱表现人性美{人性的美丽}.
《边城》展现人性美的第二个方面:老船夫对女儿、外孙女的挚爱。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主角,是“善”的化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象征,集善良、勤劳、朴实、憨厚、不贪利、重情义于一身。[6]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他更是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担负起抚养孙女的责任。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爷爷管理着渡船。爷爷渡人时,翠翠用竹做出的竖笛吹奏曲子,爷爷快乐地唱。或爷爷渡人,翠翠在家中做饭;或爷爷给翠翠讲故事,讲本城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翠翠父亲便是当地唱歌的第一号,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翠翠的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最后,这种歌唱出了翠翠。„„一幅乐融融的天伦
之乐图,有谁见了,会认为翠翠是个无父无母的孤雏呢,或许还会艳羡翠翠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妒嫉她有一个疼她、爱她、视她如掌上明珠的爷爷吧!{人性的美丽}.
如今他虽然清贫,但也很快活。他唯一放不下的就是美丽、可爱的孙女翠翠,为了能给翠翠找一个可以依托的人,他不辞辛劳。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指出“马路”或“车路”求爱的途径,让天保正式向他提亲,但是翠翠没答应,好心办了坏事,他不气馁,在明白了翠翠心有傩送时,又为孙女与傩送的感情劳碌奔波,受到船总的冷遇,他怕翠翠的自尊受到伤害,不讲实情,忍气吞声,以至于郁闷忧愁,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辞世。从中表现了一位平凡老人充满人性美的宽广胸襟,他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那种原始而又古老淳朴的美好人性。
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性美,通过老船夫与子女间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形成对照,表明了作者那种向往“无悔无忧”的自然生活,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美好愿望。
三、通过老船夫对工作的敬业、对过渡人的慷慨表现人性美
老船夫对工作的敬业让我们当代人自愧不如,且人性之美熠熠闪光。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从年轻时就守在河边,一直充当摆渡人的角色,活了七十年,摆渡五十年,风里来雨里去,坚守岗位,“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人”。他把摆渡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不仅拒收过客的钱财,而且还善待乡亲。老船夫本质上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善良的中国乡下人。不论是早还是晚,不论自己的身体累还是不累,不论心里的情绪好还是不好,„„只要有一个人喊一嗓子要过渡,他便毫无怨言地飞快起身。
老船夫更在拉人过渡这一职业中表现出特有的人情味。有人过渡时,船将拢岸,老船夫“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老船夫的工作为公家所有,所以过渡人不必再另外出钱了。但也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也还是有人为求个心安理得,不管如何都要给钱。老船夫没办法只好收下,但随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这个理。他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人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而老船夫“搭了一大把烟草在那人的担子上,那人也不做计较,爽朗的笑着走了”。他朴实本分得把自己本来就不多的酒送给别人喝,连酒壶也不会去问要回来。似乎,他们都没有经过“文明”社会的玷染,因为自然本能和自然情感都是如此真挚的流露。但以我们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世界似乎不复存在了,而作者却
以他独特的审美观点再加上幻想主义的手法,构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般自然的风光,纯净的风俗,不夹杂泥沙的温暖的人情,一种真挚的、纯洁的、令人向往的、既显示又有高于显示的社会关系呈现在我们面前。[7]
作品正是通过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关心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的。
四、通过邻里之间的互爱互助表现人性美
《边城》中,最能体现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爱和人情美的,应该是沈从文对邻里之睦的生动、细致的描绘,也集中体现了他对质朴、自然的人性美的热烈追求。船总顺顺是人性爱与人情美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只要向他求助,莫不尽力帮助。为人既明事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祖父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乡邻之间相处得是多么真诚、融洽。而更让人感动的是,老船夫死了,全茶峒城里外都知道了消息,河街船总顺顺尽释前嫌,派人找了一只空船,带了副白木匣子,即刻向碧溪山撑去。中午,船总顺顺派人扛了一口袋米,一坛酒,一大腿肥肉,并跟翠翠说:“你不用发愁,一切有我!”真好像他就是翠翠的至亲。城中杨马兵也来了,看看摸摸老友的尸体,又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其他的人也都来帮忙,安葬了老船夫。杨马兵留在碧溪山毅然承担起抚育孤雏的责任。日子一天天溜走,但翠翠在乡邻的热情帮助下,并未感到孤独无助。真个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茶峒地方乡邻之间这种和睦互助的关系,有谁会相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呢?没有明争暗斗,有的只是互帮互助,和睦共处,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温馨的爱的世界吗?与世外桃源仙境何异?
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边城人的性情、行为本身就表现了茶峒子民之间的互敬互爱,相互理解与尊重。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
作者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塑民族品德的希望。
五、通过两兄弟间的手足情深表现人性美
《边城》中,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天保,已十八岁,性情如他们爸爸一样,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小儿子傩送,十六岁,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ezw/22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