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教育本是高尚神圣的育人事业,但在中国却备受诟病。
2012年2月7日,河南郑州某著名高中爆发惊天血案,一名17岁的高二学生因不堪学习压力,将对其管教甚严的亲生母亲用哑铃活活砸死!惨案的发生,引发人们对中国教育制度一系列弊端的思考。因为像这样的由学生手刃自己父母的残忍事件,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过。
中国的教育沿袭了前苏联的教育方针,时至今日,弊端重重,严重扭曲,成为压在家长和孩子们身上的一座“大山”。第一是分数教育,分数至上。所谓“分分小命根”,差一分考不上,差一分得多花几万元。只看分数,不看能力,高分低能盛行。第二是应试教育,孩子们得为考试活着,一考定终身。选择好的小学,考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再努力拚命考上好的大学,一步一步几乎成为孩子们的必然选择。人说中国孩子擅长考试,其实从另一角度看是因为所经历的各类考试太多太多,平时小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加上统考、抽考、模拟考、过级考„„学校或主管部门喜欢“命题”,学生只好被动应考,从小到大不停地学习,伴随而来的就是不停地考试,这是中国学习教育的主要特点。第三是收费教育,这大概是中国特色之一。在校内需要缴学费等各种费用,校外得参加各种补习班辅导班,花钱更多。所以,中国的学生是靠钱培育起来的。第四是教育产业化。把教育专门打造成一个产业,一部能够赚钱生财的机器。使教育成了全社会最赚钱的行业之一。第五是教育的等级化、差别化。过去古代讲“有教无类”,现在是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什么重点、非重点、一般之类,高校也分一本二本三本,“985”、“211”等,学生因就读学校的不同,自是就划分出了等级,人为地产生了不平等不公平。 第六是党文化教育,马列课、政治课,学生集体入队(少先队)入团(共青团)及入党。第七是学习的负担太重,使中国孩子成为世界上负担大概最沉重的一族。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得背上厚厚的大书包。而且,不仅学生受累,家长也跟着遭受同样的命运。上面郑州学生弑母惨剧中,其母平时给其子报4个补习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年前寒假一口气又报了5个,过年的一周休息时间,还得在家写作业。所以,中国孩子是为学习而生的,被套上沉重的学习枷锁。„„
这种教育方式,何谈什么创造性、素质教育?“书呆子”就不说了,身体虚弱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也不提了,从本质上说等于抹杀了孩子们的天性,摧残了广大青少年的人性,让他们从小就与世隔绝,何谈社会责任感为了国家民族;所谓“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些精髓的东西,更是奢谈。有人说中国的教育不是“教育”,而是“教愚”,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话虽绝对但不能不说没有道理。
教育的弊端已经存在多年,很多专家学者也多方呼吁过,素质教育年年在提,教育改革不时在搞,但弊端还是依然固我,枷锁似乎越套越紧。原因何在?关键还在于制度本身。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恶。教育既然是“党和政府”的事业,那么必然打上“党和政府”的烙印,归根到底教育要为“党和政府”服务,为政治服务。因此,中国的教育不过是政治统治在教育领域的继续,出现一系列弊端就不奇怪了。
官权通过教育,以达到控制人民,掠夺财富,麻痹愚弄人民的目的,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剧根源。中国人很穷,经济虽然迅猛发展,绝大多数社会阶层社会成员一生都得为生计操劳,上学、就业、房子、工作、结婚、孩子,几乎陷入这个循环圈里不能自拔。穷,表面是一种自然状态;但在中国,穷却是官权力用以控
制社会摆布人民的统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心于“党和政府”领导,甚至给点小恩小惠都感激涕零。否则,老百姓都富裕了,无需为生活操心了,参与政治要权要民主怎么办?到那时官权力肯定愚民不了。教育也是如此,把亿万学生圈进层层加码的紧张学习环境里,不仅身心劳累健康受损,还得忍受高额学杂费,这与经济上遭受官权力盘剥剥削别无二致。所以,教育的弊端并非教育本身的问题,它仍然是权力本质的体现。当教育严重背离教育发展规律,成为官权力统治工具,成为“大山”的时候,任何悲剧的发生也就有了必然性。
不过,这次的两会终于出现敢言直谏的政协委员,直接对权力发威。令人拍案叫好的是,他还是一位教师,也是对教育问题对官员发威。据悉,政协教育界别会议上,在教育部长发言前,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突然起立喊道:“我要求教育部对2012年考研洩题事件作出答覆,并向全体考生道歉。”他说,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一次,怎样弥补考生的损失,究竟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内部存不存在腐败犯罪行为?!
中国大陆近几年,频传学术造假、论文抄袭、花钱买学位等学术腐败问题。对此现象,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批评教育管理部门的“零作为”,致使学术腐败现象在中国愈演愈烈。据官媒报导,葛剑雄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教授——当然从这个意义上说,葛剑雄也是官的一份子。不过,葛剑雄深刻认识官权的危害,经常对官权说不。他曾说,在现行体制下,绝大多数科研单位和学校都属公办,无法摆脱掌握权力和经费的主管者的影响;一旦出现企图利用权力和金钱换取学术成果、地位或声誉,一般是难以拒绝。他说,近年来,大陆科研和教育经费总量急剧增长,这些经费中大都集中在主管部门和官员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制度和机构的缺陷使得学术腐败得不到及时查处和有效的惩治,往往纪检部门以学术问题难以界定为由,不受理对学术腐败的举报。教育部设立的学风建设协调小组也难以发挥作用。即使案件涉及党政首长,当局并不移交第三者监管,无法做到公正透明。葛剑雄还说,要赋予科研机构和学校必要的自主权,保证科学和学术研究的独立和尊严;不要将科研和教学人员的职称、待遇、地位简单地与项目、经费、成果挂钩,不要“逼良为娼”。葛剑雄还说,要建立保证学术独立机制,而不能听命于领导或行政部门。„„
其实,象葛剑雄这样“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教师,在中国普通教育者中,不乏其人,代表着中国教育的良心和未来。比如2011年5月13日,华东政法大学教师张雪忠博士,就曾以公开信形式致信中国教育部长袁贵仁,呼吁取消中国大学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以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程从大学公共必修课程中去除。张雪忠称,此信是依据中国宪法第41条关于“公民建议权”的规定,以个人名义向教育部提出的“公民建议书”,全文约1万余字,张雪忠将其发表在个人的SINA博客后,在互联网上引发了许多讨论和反响。
建议书中,张雪忠首先提出,“在教育领域用强制或变相强制的方式,向人们灌输特定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不但无法使人真正接受被灌输的内容,而且还将极度扭曲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人格,扼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良知,贬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尊严。”;“行为或许可以用奖惩来驱动,信仰却只能以说服为基础。”他说,在准备政治考试以及修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等课程的过程中,人们不能自由地对相关学说进行批评和质疑,而是必须放弃自己的判断,完全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思想和观点。
如果对最重大的问题及最高层次的原则,人们不能进行自由的思考和充分的探讨,那么一个民族不管人口有多少,都不大可能产生真正杰出的思想,整个民族的理智水平也不可能到达令人尊敬的高度。
在一个连上帝的全知、全能,甚至上帝的存在都可以任人质疑的时代,13亿中国人还要将一个德国人的学说视为不可质疑的神谕。对此,张雪忠说,“真想问问我们的教育决策者,到底是什么样的想法和企图,竟然会让你们如此处心积虑地禁锢13亿中国同胞的理性,如此想方设法地贬低13亿中国同胞的尊严?”
张雪忠质疑,在教育领域用强制或变相强制的方式,迫使人们接受并表达特定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违反中国宪法第35条的规定,侵犯了公民的思想和言论自由。根据目前的教育政策,大学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政治科目,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公共必修课,这事实上是将承认某种特定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作为人们获得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将剥夺教育机会作为一种胁迫手段,压制和侵害人们在哲学和政治问题上的思想和言论自由。
这种做法的危险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份。因为我们实在是无法确定这些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到底是对是错,而一旦它们确实是错误的,我们的教育决策者就等于在强迫所有的中国人同时在最重大的问题上犯错。张雪忠认为,在信仰问题上,政府不应享有任何权威。政府既不能在信仰问题上提供比个人更可靠的判断,也不能帮助个人为来世的生活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在这方面,政府的权力不可能起到任何作用,因此也不可能具有任何正当性。一个人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判断,完全听任他人——不管是一位国王,还是一个政党——来决定自己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即使我们的教育决策者真诚地认为灌输给学生的思想是正确的(这一点实际上大可怀疑),他们也没有任何资格对学生进行这种强制性的思想灌输。由于教育决策者自己并不是全知无错的,因此他们并没有资格代替13亿中国人进行判断,更没有资格剥夺其他中国人进行判断的权利。如果他们断定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并且不容别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就等于是把自己视为全知无错的,也就等于把自己视为人世间的上帝。如果他们握在手中的权力,使他们到处听到的都是赞同而不是质疑,那就必将进一步加强了他们自以为全知无错的幻觉。他们只不过是占据了最容易让人狂妄自大的权位,却误以为自己掌管了代表着全知全能的神砥。
在教育领域用强制或变相强制的方式,灌输官方学说的办法,将使整个社会长期处于一种理智蒙昧状态,还将使这种学说本身失去活力,同时阻碍这种学说的信奉者理智的成长。在中国,那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进行直率批评的人,很容易在教育、就业或升迁等方面遭遇不利的后果。因此,在各种重大的原则性问题上,即使是那些最富探索精神的学者,也不得不把自己真正相信的原则隐藏起来,并极力使自己的言论看上去合乎自己并不相信的官方学说。
这样的学者也许算得上很聪明,但却很难成为毫无畏惧、逻辑严谨以及前后一贯的真理追求者。更多的人为了不触怒掌权者和官方学说的信奉者,干脆避免谈及那些重大的原则问题,而专注于一些更为具体的技术性问题。
而这种确立官方学说的做法,对特定学说来说,也是一种损害。当人们不能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是必须被动接受官方指定的学说时,人们就不再有必要去努力反驳不同的学说,甚至没有必要去真正理解被灌输的学说。人们只是接受了这种学说的僵化的、空洞的言辞,但却丢弃了其深刻和鲜活的内涵。
现在,许多人都可以郎朗上口地诵读出一条条所谓的“基本原理”,但他们这样做只是出于一种习惯的盲从,而不是出于内心的理解与信服。这样一来,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也就不可能不逐渐演变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鹦鹉园地,而鹦鹉是绝不会以追求真理而见长的。„„
第二篇:《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与悲哀》
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与悲哀
时间: 2010-05-15 02:56:24 | [<<] [>>]
摘 要: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中有应试教育倾向,使之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之走向极端;导致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化、传统化;阻碍学生的发展等等。使当前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解决好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采取一些与之相适合的措施,使教育体制更为完善,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关键词 :应试教育、能力、观念、素质
1应试教育的弊端
1. 1应试教育中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从素质教育提出至今,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们现在提出要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要普及义务教育,不要重少数轻多数。但仍有不少同志提倡他的“应试教育”,鼓吹要理直气壮追求升学率,搞英才教育,对“应试教育”产生的触目惊心的后果,竟然熟视无睹。然而“应试教育”引发的恶性案例,一次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从1985年以来,各类恶性案件从来没有断过,例如1985年某市发生了十二岁女生隋某因父母逼迫考高分服毒自杀案件。
1987年11岁小学生夏斐因考试未得高分,被母亲活活打死,母亲在狱中自杀,从而使一个家庭从社会上消失了。
1990年4月,某高中女生邓某某,因照顾重病的父亲导致成绩下降,被学校列为计划外学生,要交500元学费,服农药自杀。
1992 年4月,《解放日报》有一期情况简报报导,在分数与升学率重压下,有多名中小学生自杀。
1995 年1月,某中学女生毛某某因不堪忍受教师罚抄作业,服毒自杀。
1995 年4月,某小学生刘某某考试成绩略低,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适当的批评,跳楼自杀。
1995年5月,某大学附中一女生因考试成绩差,受到老师的冷落,上吊自杀。
1995年6月,某初中学生李某因违反学校早读不能看课外书的规定被学校老师罚款和打骂,自杀。{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1996年6月,某县13岁小学生郭某某因考试成绩差,被老师罚款,在外游荡两天后回家服毒自杀。
1996年10月,某市学生周某因参加数学奥林匹克赛被淘汰,在教室上吊自杀。
1996年12月,某市13岁小学生王某因停电,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罚款,服毒自杀。 1997年3月,某市高三的林某因考试压力大,写了一份遗书,放煤气自杀。
2000年 , 浙江金华四中学生徐力杀母事件。
上述这些事件都是不该发生的,但是已经发生了,而且还在继续发生。到底是谁的过错呢?家长?校长?教师?家长望子成龙何错之有,校长从严治校责无旁贷,教师呕心沥血更是劳而忘私啊。但一旦出了恶性事件,在震惊、感叹、并引发一阵议论后,谁也不愿承担一点责任,往往以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差,缺乏抗挫折能力等借口来平息事端,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往往缺乏认真深入的分析研究。好,就承认是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差,缺乏抗挫折能力,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应值得我们深思。
1.2应试教育导致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化、传统化
近几年来,虽然有一些青年教师从师范院校走上农村中小学教育岗位,给教育战线“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仍然微不足道。教师队伍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给农村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原有的老教师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产生了所谓的“经验”,他们教法相对陈旧、思想保守、缺乏对教育改革心,教学手段落后,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都是重智轻德,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课堂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陈旧的教学方法根本不能适应新时代中学生的需要、不适应学生年龄掌握知识的特点。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平时搞“题海战”使学生成了解题的机器。总是频繁统考、统测,搞分数排队,而使学生成了考试的奴隶,学生常常处于一种精神压抑下的苦学、厌学,甚至逃学、弃学,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而一些青年教师,由于刚走上工作岗位,本想采用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但被考试所逼,又缺乏教学经验,最后不得不向应试教育低头。也只好沿着一些老教师走过的路前进,搞起“应试教育”,学习他们所谓的教学经验。
1.3应试教育阻碍学生的发展,使之不能适应社会
“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目标,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并围绕考试来构建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的教育。它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其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使学生除了只会解题,而无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无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交流的能力、无推理的能力以及了解知识和联系实际等终生受益的能力。使学生中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就是说,学习成绩很优秀,但无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等。就拿化学这门学科来说,化学本来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一些学生虽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无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只懂得照搬书本,不知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去发明创造。也不能对一些实验装置提出问题,加以改进、创新。对一些知识没有怀疑的态度一味地相信书本,认为书上说的、老师讲的都是对的,没有创新意识。这叫我们的学生如何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2、对存在应试教育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中升学竞争大,教师的“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造成这些问题主要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有应试教育倾向,而存在应试倾向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2.1英才教育体制急功近利
在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以前,我国教育实施的是层层选拔、层层淘汰的英才教育体制。由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升学得人数逐级递减,成金字塔式。目前,大学招生人数在同龄人当中,大约仅为9 %左右,升学竞争之激烈是可想而知的。
2.2就业压力大
目前,除了上大学,能找到理想的岗位外,其他的就业渠道多半不畅通。非大学生能否就业,还常常取决于其家长的地位、权力、关系或是金钱来决定。因此这也是众多家长逼迫子女考高分的原因。
2.3人事制度对学历的不适当要求,加剧了升学竞争
现在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味追求高学历的结果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提高学历层次,连普通劳动者的岗位也开始不让义务教育毕业生就业。甚至不恰当地规定不许初、高中毕业生直接进入劳动市场。对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讲,要开拓就业渠道,不能仅凭学历。
当前这种用人制度使得仅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难以找到工作岗位,大大局限了其生存空间。我们现在的文凭,尽管是低工资,但从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张文凭关系到普级、调资、提干、分房、就业、评职称,而且还能惠及家属,价值是很高的。难怪人们说,21世纪,大
学本科生是人生的起跑线。可见,对文凭的追求已达到非常激烈的程度。
唯学历论曾经给日本带来许多问题,对此,日本已开始反思这些问题。目前,我们尚未达到唯学历论的时代,但对学历的追求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为此,我们应有高度警惕。
2.4城乡差别大
中国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农民收入比较低,劳动条件差,工作强度大,生活较贫困。农民的子女希望跳出农门。原来还可以通过参军,招工等渠道,现在农民的子女改变世世代代做农民的方式大概就只有考大学这一条出路了。虽然大学不包分配,但毕业后工作还是有保障的。这都是造成升学竞争的重要原因。
以上种种原因,都使升学竞争十分激烈,以至于各种矛盾转化为压力,压到学校身上。并出现地方行政长官以升学率高作为自己的政绩,还存在着教育局长因升学率下降而被撤职的现象。完成升学指标有奖励,完不成指标就得受罚;局长把指标分给校长,校长又把升学指标分到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尽管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发现了要处理的,但事实上是屡禁不止的。因此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政府部门压教育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压学校,学校压教师,教师压学生,而且还有家长压学生,排名次就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家长、老师和学校利用种种手段对学生施加压力,学生的生存空间如此不宽松,怎么能谈得上生动活泼地发展,怎么能谈得上主动发展,又怎么能谈得上培养创新人才?这种层层施压,最后都压加在学生的身上,势必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3、避免应试教育而采取的对策
3.1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
由于升学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应付考试,学校各种各样的统考、统测、模拟、摸底、期中、期末考试以及各种会考,使中小学逐渐陷入了深重的考试灾难。而这些年考试已经异化为束缚中小学的手段,束缚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手脚的绳索。校长、教师手脚束缚后,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就变得不科学了,学习科学知识的人也变得痛苦了。
所以要对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进行切实的改革。首先,应淡化考试的选拔作用,增强考试作为检查教与学得失的评价功能。其次,考试题目数量要减少,内容要科学,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要取消用来给学校,给教师或学生排名次,并借此给予奖惩的各种统考统测的考试方法。把考试作为一种手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原则是“注重知识,突出主力,加强平时,取消期中,淡化期末”。再次,考试形式采取口头测试与阅读测试相结合;听力测试与动手操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的成绩可采取等级+特长+评语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自己。
高考的改革,我认为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改变目前的高度集中,一卷定终生的做法,进行多种考试模式实验,使试卷题多样化。二是由主要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了什么转向为检验学生是否具有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能力。
3.2实行教学改革
改革教学模式,由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而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变为以“引导—探究—发展”作为教与学的基本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新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我认为可构建如下模式:
以“引导—探究—发展”作为教与学的基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ezw/227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