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三作文

你真的明白高考作文审题么?(六)进阶篇

%title插图%num

        这是网上搜到的图片版原卷原题,我也不知道是否真实可信(如果有去年的考生可以帮助确认或者否定一下),但是比网上很多删头漏尾的版本要合理的多了,姑且采用这一版。
        对比一下:
        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根据此材料写作文。
        最大的差别在哪儿?根!本!没!有!“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这句话!差了这一句,整个题目的导向性完全变了。
        如果在材料最后一句写“裁判认为有争议”,就变成了跟06年的“孩子说它也很可爱”一模一样的情况——在最具提示意味的地方偏偏多出一句反方向的观点。而没有这句话,代之以“引发了……激烈争论”,只是引导大家这件事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温和多了,也中立得多了,据对不至于让学生造成误解。
       这个材料的正向,也就是人们所谓的随大流,其实是一道老题:
       2005年山东高考作文题为:“双赢的智慧”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匠、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责备小徒弟,小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缩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死亡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方法,他把承托长柱的石礅的平坦礅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礅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分姿采。
       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事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也可以“承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慧,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是不是一样的?双赢的角度上,完全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05题材料中多出来的因素是“竞争”,“报复”,“对手”,因为是木匠组自己“窝里斗”造成的问题却是石匠帮忙解决的,还多出了几分“不落井下石”“仗义出手”甚至“以德报怨”等道德层面的意味,但是审题时这些因素都可以不考虑,因为是话题作文,出题人从这个材料中只提炼出了“双赢”这一个因素,并且强调了“智慧”(而不是“品德”),所以其他的因素考生完全不必(也不应该)顾及。而14年的材料中多出来的因素是“比赛”,“规则”,“团体”,“习惯”,“争论”。而且因为是材料作文,这些因素是不可以忽略的。于是这个题目的难度就增加了,支持、赞成“双赢”作为主导思想应该没错,但这些多出来的因素,应该怎样处理才合适呢?
       考场作文想要真正做到“求稳”,最关键的步骤是在定下自己的主题思想后审查一遍:我这个思想的漏洞在哪儿。比如以“双赢”立论,哪里有可能不符合材料?1.他们扰乱了竞赛。——怎么破解:这只是一个体育游戏。——怎么引申:在社会上,我们所面对的大部分竞争,其实都不必要你死我活,不要让过度的好胜心限制蒙蔽了自己。2.他们破坏了规则。——怎么破解:我们的规则能否宽容一些,是否能允许“打破习惯”“另辟蹊径”的人存在?——怎么引申:社会是多元化的,很多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跳出框架思考,也许就会找到更优的解决办法。3.他们没有考虑团队利益(题目中两次强调“团体项目”,“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而他们两个人的做法,他俩是双赢了,对于整场比赛全队的胜利却没有帮助。)这是材料的隐含内容、可争议角度中最为曲折隐晦的一点,也是最不好化解的一点,因为这是他们两人的做法真正的硬伤,保全了自己却损害了集体利益,这使得你几乎无法从道德高度给他们以正面的支持,更何况稍微一想就能发现,如果所有队员都像他俩这样做,这游戏就完全无法进行了。好在既然隐晦,也许化解不了就干脆避开未必不可。我也没参与高考改卷,我也不可能知道当年的评分中到底有没有这一项,甚至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根本就想多了,出题人的意图里根本就没有这一项。不管怎么说,从考生的角度出发,在考场上时间极其有限,而这场考试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不敢冒一点险的时候,我的决定是既然不能解决我就不主动提及,但也不完全忽略,而是在说理和举证时略加暗示,多暗的暗示呢:“敌对的阵营”,“尊重对手”,这样的关键词,就到这,不能再多了。
       注意:上面说的这些,每一条看起来都像一个完整的观点,但绝不适合作为主要论点!我之所以提到,只是为了将审题做充分,为了追求所谓“最佳立意”,“最稳妥的立论”。为了观点清晰,不让这些横生的枝杈影响你的主要观点,想的时候要多想,想透彻想清楚,但写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事实上以上的三个观点,压缩到破题之初的一句话,至多两句话里,就够了,例如:
       “更多的情况下,即使双方处于对立的阵营,也并非一定要拼到你死我活,当我们的目标是“过桥”,而不是“不让对方过桥”——并不是“战胜对手”,而是“将事情做到最好”——的时候,有时换一种思维方式,境界就会豁然开朗吗,达到更好的效果。”就这么一句,所有可能的缺口都毒死了,不可以再多了,过犹不及。剩下的篇幅,中规中矩的写双赢就好,记住举例永远不要太极端,话永远不要说得太难听。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分析好难,或者一分析我就想多了,一想多了就写多了,一些多了就写乱了,一写乱了观点不明确分数就低了……还是那句话:过犹不及!这种情况出现的话,就按其他答案说的“遵从自己的第一印象”吧。
       哦对了,补充一句: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为什么要单起一段,刻意补充说明“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这是老师在提醒你,不必(不要)局限于分析材料所写的这一事件。一个“事后”,一个“相关”,提醒你不要把材料看成一个孤立单纯的事件,可以引申发散到各个领域、不同时空,只有是类似的情况——紧张的孩子们放轻松啊~你们看老师们是多怕你们不敢下手啊!

 

深海网作文频道https://www.shenhai5.com/zuowen】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174428.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