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明白高考作文审题么?(五)材料作文的破题篇
下面主要说给材料作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包括了给出一小段材料后的话题作文和命题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首先,最最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通!读!材料。全面理解。每一句话都不要放过,同时认真思考每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哪句是中心?哪些是哲理,哪些是例证?不把材料完全读懂,就绝没有可能精确把握题旨。举个例子:
重庆卷:租房
一个游客前往租赁一个房东的房子,在没有签订合同签将房东的一个玻璃杯打碎了,他打电话给房东道歉,准备赔偿,房东前来签订合同时就询问,游客说,我已经将玻璃碎片收集好了,房东让游客交给了自己,同时说,不会把房子租给他了。自拟题目写文,题材不限,不少800字。
分析:说实话,出题的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不过你必须得猜对他到底想说什么。猜对了给分,猜不对写得再好也低分。
把题目看成这样,你要能猜出出题人要表达什么才怪!来看看原题到底是怎样的:
材料内容: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
1、结核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不把题目看全而抱怨不知所云,只有俩字可以形容:活该!
至于“网上看到的题目不完整,跟考卷上的肯定不一样”这一类的说辞,我只想问一句:是要有多不负责任,才能面对这样不知所云的题目不做任何查证,还拿来当成例子面对对你充满期待的晚辈后学大放厥词?
2014 年各省市的考题中,有很多需要通读并且仔细分析材料才能做出判断的优秀题目,(跟别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在遍地吐槽声中,我从不吝夸奖某些作文题为“优秀题目”,要永远记得吐槽从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会在下一部分逐一详细分析,这里先略过。
2006年高考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题目是高考作文审题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因为即使你现在查网上流传的“优秀作文”甚至是“满分作文”,都能找到很多以支持乌鸦、赞同尝试精神等角度立意的文章,但一线教师回传的信息,当年改卷的实际情况是:一类立意:乌鸦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知。而所有支持乌鸦的答卷全部归为了次一等立意,一般不超过45分,少数特别优秀者酌情判定为一类下,不超过50分(如果有当年的考生,甚至当年的阅卷老师能证明当时的情况并非如此的,欢迎在评论中提出。我作为学生也是听参与阅卷的老师说的,并且困扰了我很多年了,非常欢迎争议)。所以这类立意绝对没有满分作文,按照严格标准也算不上优秀。(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网络上的所谓优秀作文并不一定靠谱。)
这样的评判标准,在当时的我们是很难理解的。我们没有练习写这篇文章,但老师专门以此为例讲了话题作文的审题,全班当时就炸了,很多同学此后的几周不断追着老师探讨到底为什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道题坑人的点在哪儿呢?在于他偏偏结尾要加上孩子的那一句话。“它也很可爱啊”,这明显是赞扬,那么为什么不能这么写?尤其是,根据一般行文中先抑后扬,卒章显志的手法,孩子的这句话放在材料的最后一句,更凸显了其地位,审题时很难不被它带歪的。最后,题目看似要求很宽松啊,“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为什么你明明是这么说的,改卷的时候却不这么改?这不是故意坑人吗?
事实上,这个题目如果放在几年之后,如果现在,也许评卷标准确实会变得更宽松合理。甚至在当年,毕竟也只是阅卷组讨论后确定的集体统一标准,如果后面有人站出来承认当年定的的确有错误,也是可能的。但问题是高考阅卷是一次性的,纵是当年错,你奈我何?
在接受了这样一个严苛到不近情理的评卷事实之后,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分析,这样评判到底有什么理由?首先是要求中的第一句“全面理解材料”。后面有“但可以……”,可惜事实证明,全面还是最重要的。全面审视材料你就会发现,这个材料并不简单,它包涵以下要素:1.老鹰抓鸟成功了。2.乌鸦羡慕老鹰。3.乌鸦努力练习了。4.乌鸦不可避免地失败了(注意关键词不可避免)。5.牧羊人认为乌鸦“忘记了自己叫什么”。6.孩子认为“它也很可爱”。全面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充分赞扬乌鸦的所谓“尝试”“拼搏”“超越自我”,因为材料所强调的乌鸦不能成功的原因是客观的、必然的、无法回避的。所以有些话是绝对不能提的:“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别人都不相信XX会成功,可他最后用行动证明了一切”,“如果每一只乌鸦都不去尝试,这个世界上也许至今都没有老鹰”(别笑!这是我在别人作文里看见的原话实录!我都无语了,达尔文大爷要被气得从坟里爬出来了好吗!)孩子的那句“可爱”到底提示了我们什么呢?当时我真的不明白材料中加上这句话除了误导一部分人到底有什么含义,后来看得题目多了也就明白了,因为这句话的存在,提醒我们行文时对乌鸦不要恶意地嘲笑和诋毁。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审题的精确区域是这样的:1.大的方向上,要批判“不能正确自我定位”的心态。2.精神上可给予同情,惋惜,但必须正视最终失败的结果。3.批判的立场要坚定,但态度不要过于极端。审好一个题,有那么容易吗?
第二点,当话题(材料)包涵两方面时,一定要理清两方面的逻辑关系再下手。
这一类就是上面提到的“矛盾的对立统一”。很多反对的答案都说了,对立统一不好写,还不如挑其中一方面,站稳立场。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这几年的评卷标准,确实有逐年放宽的趋势,态度鲜明地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的立意,也有拿到能高分的情况。但说实话,在考场上做出一个“选一边站队”的决定是很艰难的,特别是对作文志在必得,一定要拿高分的同学。这个时候,其实还是二者兼顾最为稳妥。但二者兼顾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吗?图样图森破!2014年的例子还是下半部分逐一详解。这里依然只举老例子。
“志向高远与脚踏实地”;“回顾历史与面向未来”,这叫“相辅相成”。这样的双边题目你不是任选其一,而是必须两个兼顾而且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这个词组才有意义。
“痛苦与快乐”;“出世与入世”,这叫“相反相成”。这样的题目看似是矛盾的两方,其实你也必须把二者同时写到,并且超出常规的范围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使二者融合,才能表达出深度。
“人与路”;“门与路”;“墙与桥”;“忧与爱”,这样的题目在关系类中为最难,它的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是隐性的,你所要做的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巧妙地连接点,让二者之间缥缈的逻辑关联有一个着力点。
最后是这几年越来越常见的“针对某某现象(某某说法),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样的题目一般并没有深刻的哲理,只是见仁见智,选定一方立场立论一般是安全的,一定要注意言之成理,逻辑吻合(即自圆其说),论据充分。如果非常想玩安全,一定要写两方面都有道理,也可以,切记:如果你要写两方面,你站的角度一定要比两方面都高!绝不是所谓“搅屎棍”“和稀泥”车轱辘话来回说两边就可以的。两个小孩吵架,只有大人才能当好和事佬,同年龄的孩子还是选一边拉偏手吧。
【深海网作文频道https://www.shenhai5.com/zuowen】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17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