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寻找最佳立意角度
我们先来看一道材料作文题:
芦苇与橡树比赛看谁更有力量。高大的橡树看着纤弱的芦苇,认为自己一定能够赢得胜利。一阵猛烈的强风吹过,芦苇弯下腰,顺风俯倒,幸免于被连根拔起。而橡树迎着风,笔直地站立,尽力抵抗着强风。结果却被乱倒在地。
橡树正在为失败而伤心,但看到身后由于自己的保护而在狂风中幸免被毁的小木屋,不禁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有人认为这是一道尴尬的材料,尴尬在审题立意上的左右为难。若直接赞扬橡树的正直,挺拔,直面困难、挫折,有大勇,号召人们学习橡树倔强刚强的奋斗精神,似乎不牵涉小木屋,立意上就关注不到结尾奉献爱心的材料指向,末段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一旦关涉到小木屋,第一段的芦苇与橡树的比赛也就毫无作用,因它们比的是力量,不是品德,不以保护小木屋为目的。因此,第二段橡树比力量方法不对而失败,却保护小木屋只能算个意外收获,忽然发现自己奉献了,向小木屋付出了爱,因而露出欣慰的笑,只能是橡树失败后的自我安慰,这不是第一段材料的寓意范围。
如果说此题尴尬,就是因为没有全面理解材料。如果从整体把握材料,会发现此题不仅不尴尬,而且命题人的命题意图相当高明。
首先,芦苇与橡树比赛只是提供一个情景,提供一个橡树失败的情景,可能是芦苇,也可能是小草,也可能是其他的事物,但不管哪种事物,都是为了衬托橡树失败的。更重要的是,这则材料如果去掉后两句,芦苇与橡树的关系是并列的,但命题人有意加上后两句,“橡树正在为失败而伤心,但看到身后由于自己的保护而在狂风中幸免被毁的小木屋,不禁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整个材料叙述的中心就是围绕橡树展开的,跟芦苇没有关系了。而材料的审题和立意就增加了难度,立意的境界也比原来开阔了许多。如果仅从芦苇和橡树的“PK”(即第一段文字)中来确定立意,把注意力放在两者比赛上,如从芦苇角度立意谈弯腰的学问:以柔克刚、弹性人生、学会顺应(谈为人处世之道);从橡树的角度谈敢于挑战、永不低头、刚强挺拔、正道直行(谈对待困难的态度和精神,谈不屈于恶势力)就属偏题。这样的观点与立意,不足以体现高考作文中要求的“全面理解材料”。因为这个材料的中心意思不是比赛谁赢谁输,而是先说“橡树”在“PK”中的失利——“失”,后面是说“橡树”的得到——“得”,所以材料就是围绕橡树的“得与失”而展开的。这显然是一个辩证的主题,在行文中一定要突出思辩色彩。因此,对材料应从这样几个角度立意:失败与胜利,倒下与站起,得与失;不以成败论英雄等等。“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绝不是断章取义,是基于“全面理解材料”之上的,是对全部材料从不同角度的解读。
为避免对材料的片面理解,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了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流程,概述如下:
一、概括内容:概括材料主要内容。
二、明确对象:明确材料陈述对象。
三、划分层次(主次):分清材料陈述对象的主次或层次。尽管材料涉及很多人或很多事,但有的人或物只是议论的对象,在文中不起什么作用。审题时,要全面理解材料,分清整体与局部、主要与次要的关系,要从重要人或重要物的角度入手思考。
四、选取角度:选择立意的角度。几个对象孰轻孰重,材料重点写哪个对象,就从哪个对象入手,这是立意的根本点。
五、抓关键:抓材料陈述对象的关键句或关键点。材料中往往有对重点对象评论的句子,暗示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整个事件的关键点,抓住关键句或关键点来立论将事半功倍。
六、辨明是非(寓意):这些关键语句是对是错、是善是恶、是肯定还是否定,材料陈述对象的做法对不对,材料塑造形象的寓意是什么,这就是命题人出题的意图。
七、分析原因:分析材料表述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时一个结果可能缘于多个原因,可以多角度分析这些原因和结果。一般来说,有几个原因就有几个写作的角度。
这七个环节确定立意的方法特别适合复杂的材料作文或寓言类作文。
可以根据这一思维流程分析上述材料:
概括内容——芦苇与橡树比赛看谁更有力量,结果橡树失败,正伤心时,却看到因自己的保护幸免被毁的小木屋,于是欣慰地笑了。
明确对象——明确材料陈述对象分别是芦苇、橡树、小木屋。
划分层次(主次)——分清材料陈述对象的主次或层次。这则材料如果去掉后两句,芦苇与橡树的关系是并列的,但命题人有意加上后两句,材料陈述对象就发生质的变化,陈述的主要对象只能是橡树,芦苇只是议论的对象。
选取角度——材料重点写橡树,就从橡树入手。
抓关键——抓材料的关键句或关键点。找出描述橡树的关键句:比赛失败伤心,保护幸免被毁的小木屋,欣慰地笑。
辨明是非(寓意)——辨明材料陈述对象橡树这个形象的寓意。
分析原因——橡树失败却欣慰地笑,为什么呢?它看到自己的失败并不是一无用处、毫无价值,还能因失败无意间保护了小木屋,这是意外的收获。
由上述分析,就能得出准确的立意:失败与收获(注意这里的收获是意外的收获,不是主动地奉献),倒下与站起,得与失;不以成败论英雄,如何看待失败,失败的精神意义、精神价值等等。
根据这一思维流程分析以下二则材料,不难找到准确的立意角度。
一、陈小姐带着在婴儿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婴儿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反响,议论不一。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概括内容:陈小姐带着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为该不该多交1元钱与司机发生争执,造成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
明确对象:陈小姐、司机、警察、乘客。
划分层次(主次):这一材料的陈述对象没有主次之分。
选取角度:陈小姐——从影响和结果看.造成“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
司机——要这1元的行李费,是遵照公司的相关规定。
警察——“警察两度出警”,人民公仆为人民。
乘客——其间没有一个乘客出来调解.可见乘客的冷漠与无动于衷。构建和谐社会靠大家。
综合的角度——也就是从陈小姐与司机“对峙”的行为及影响角度来考虑。
抓关键:整个事件的关键点在于该不该交l元钱。
辨是非(寓意):考虑两人是不是就为了1块钱?陈小姐做得对不对?司机做得对不对?警察做得如何?乘客呢?
分析原因:对峙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造成这种后果是谁的责任?谁是最后的赢家?这里没有赢家,只产生社会负效应,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正确的立意是:
1.如何构建和谐之美。
2.让制度更具人性化。
3.增强服务意识。
4.多考虑公众利益,如何兼顾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
5.为他人着想。
6.从传统美德人手考虑,如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让等。
偏颇或错误的立意如:
1.多点沟通。
2.多点关爱(母爱、爱的方式)。
3.小题何必大做、勿以善小而不为。
4.金钱的威力:双方那么看重1元钱,可见金钱的魔力。
5.生命的重要性:1元钱与小孩、乘客比,当然是后者重要。
二、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嘲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所以材料的主要陈述对象是孔子。
选取角度应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
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道德和利益统一。
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
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运用这一思维流程,并不能解决所有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问题,但至少能避免学生片面理解材料,因为思维流程的第一步就是提醒学生全面理解材料。同时,这一思维流程还促使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利于把握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一思维流程简单,易于操作,通过短时间的训练就能掌握正确立意的方法。
高考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名师教你五大技巧
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 “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高考作文复习也是需要方法的,我们知道高考作文复习还是非常关键的。高考作文复习很重要,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进行了解。
一谨记:审准题,找到最佳立意角度
所给材料,要一字一词一句地仔细研读,至少要读两遍。初读原材料时,为了准确地把握材料的整体意,应注意勾画出材料的重点内容。然后细读,认真审度,把握材料的核心内容并领悟其含义,最后才是选择最佳的角度进行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要做到整体认知、总体把握材料主旨。
第二点、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悟出材料的暗含意义。
第三点、谈物的材料,要善于由物及人;谈人的材料,要善于透过材料现象看其实质;涉及辩证分析的要注意辩证思考。
二谨记、拟写一个好标题
标题要准确的扣住原材料的核心点,要醒目,表意要清楚明白,要富有诗意。标题要想好后再动笔写,千万不要涂改标题。
拟写标题的技巧:
可以借用好的诗句、歌词、名言、成语,或化用诗句、歌词、名言、成语等。
如以“洁身自好,反对腐化堕落”为主题的作文,可以拟出这些标题:
1、要留清白在人间
2、留得清气满乾坤
3、莫让贪欲迷人眼
4、守住心灵的净土
5、正道直行
6、独善其身
7、干净的手 ……
三谨记、安排好结构段落(建议以六段为好)
第一段、用两三五行文字提出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分析,或阐释题目。观点、分析、阐释都要扣住材料的核心点和题目。
第二段、恰当引述原材料的核心内容,并扣住观点和题目进行分析,以此点题和支撑观点。引述原材料要引述核心内容的精要,切莫全文或全段照抄。也不要变换说法去讲述材料。
第三至五段、举例分析论证观点。要善于运用古、今、中、外的多个例子,多角度、多层面的去证明观点。(所举例子以新颖为好)
适当时可以采用正反对比分析。千万不要用一个例子或一个故事充塞全篇。例子一定是实例,切莫编造例子。
最后一段、写几句回应题目、扣观点、扣原材料核心内容的话。
四谨记、恰当使用(或引述)原材料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如果通篇不引原材料就容易偏题甚至离题。恰当引述原材料,一般不会被判为走题作文。
引述原材料的方法:在提出观点后,用三言两语引述原材料的核心内容,接着扣住观点和题目进行分析,以此点题和支撑观点,有时也可以作为论证观点的一个证据。在文章中间,文章结尾恰当的点一点原材料,或回应一下原材料。这样的文章易扣材料和扣题。
在引述原材料时学生常犯的毛病:
1、一开始或文中一字不漏地照抄原材料;
2、对原材料随便提及几句;
3、随意改变了原材料的意思;
发现命题的巧妙,选择独特的角度,表现出思维的独特性,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写作效果,这是每位考生在考场上都想达到的理想境界。但是,为什么有的考生能从新颖的角度表现作文的内容,有的考生却总是写陈芝麻烂谷子似的老套作文。这只是作文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吗?其实,优秀的作文答卷与平庸的作文答卷,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还不是十分明显的,明显的差异是思维的水平和方法。前者敏锐,后者迟钝;前者能发现最佳的表现角度,后者只能从一般的角度写一般的作文,甚至是和很多人重复的角度。如此这般的平庸作文,怎能不引起评卷老师的厌倦呢?
本文就将帮你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新奇的内容,去寻找最能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角度,最先领略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胜景,赢得评卷老师的喝彩!
一、化宽为窄
有的话题拟得很宽泛,难以把握。对于这类话题可以采用添加因素法,即在原话题基础上适当增添新的因素,使题旨显露出来,化难为易。比如“挫折”这个话题就比较宽泛,我们可在“挫折”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一些新的因素就立意明确了。添加因素有三种形式:1、后添因素法:挫折,使人颓废使人兴;挫折,成才的磨刀石;挫折的辩护;挫折的联想等。2、前加因素法:自信能战胜挫折;感谢挫折;欺软怕硬的挫折等。3、前后均添因素法:在挫折中拼搏;在挫折中成长;在挫折中书写人生等。这样,话题的意思就很明显了。
二、化浅为深
如“我长大了”这个文题,是一个宽泛的作文命题,谁也不会在取材上发生困难,看样子真是浅得不能再浅了,但实际上,这个题的关键在于对“长大”的理解。如果在审题之中认为“长大”的含义只是生理、身体的变化或是学会了某种生活技能、能够料理自己、胆子变大了,或者能对付别人的欺负等等,那这种理解就很肤浅,写出来的文章在选材立意上也就上不了档次。如果说能够寓理于事,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正处于花季年龄的初中生成长中的追求、向往、烦恼和困惑,以及对人生的初步认识,写出人生中的各种各样的责任感已经在心中出现,那么,这样的思考就是准确地把握了文题的含义。
三、化实为虚
如以“风景”为话题写作。写好这个话题,就要去拓宽思路,化实为虚。“风景”不仅指自然环境,还可指美好的人和事物。如生活中的风景随处可见;校园中寻求知识是一道富有诗意的风景;家庭中感受亲情是一道充满温馨的风景;社会上某一种新的、健康的气象是一道多彩多姿的风景;一个人冥思静想的意识中也会出现一种风景……认真地想过这种种“新风景”后,我们再去构思自己的文章,显然就要高明得多。
四、化整为零
有一类作文命题先出材料再出题,所以必须先“读”后“写”。作为议论文,它可以是材料作文,但作为记叙文,它有时候只是暗示着一种作文的角度或者作文的方向,或者说是暗示要求表现的中心思想。请看下面这个作文试题:“世界,充满七彩阳光,人生,充满美好向往,在通往理想的攀登之路上,每一步都弹奏着苦与乐的乐章。”根据这首小诗的含义,以‘攀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对这个文题,不论你写哪一种文体的文章,恐怕都得注意“苦与乐”这三个字,它是材料中暗示的“方向”。因此你在审题时必须先读懂材料,对材料进行化整为零,然后把材料中隐含的要点“审”出来。五、化熟为生
有些看似很熟悉的题目,比如“美在课余”这个文题,可供取材的内容是不少的。其实这个题目有一个“迷惑点”,这个“迷惑点”在那个“美”字上。稍不注意,就会由于觉得这个文题似曾相识而忽视对“美”字的品读。由于没有抓住这个“美”字,就会写出“丰富多彩的课余”、“好玩的课余”、“有趣的课余”、“热闹的课余”等等内容,而就是没有突出这个“美”字。要记住,不管命题作文的形式多么复杂,你的眼睛要永远盯着它的题目。在熟悉的题目面前不要激动,不要以为它就是你做过的“原题”,仍要认真全面地审题。
六、化生为熟
先看试题:数百年前,一位聪明的老国王召集聪明的臣子,交代了一个任务:编一本《各时代智慧录》流传子孙。聪明的臣子工作了很长时间,完成了一本十二卷巨著。国王看后,认为书太厚,要求臣子把它浓缩一下。几经删减,浓缩为一本书。国王还认为太长。聪明的臣子把一本浓缩为一章,又把一章浓缩为一页,又把一页浓缩为一段,最后把一段浓缩为一句。国王看后,十分满意,说:“这是各时代智慧的结晶,人们一旦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担心的大部分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句千锤百炼的话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请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话题,自拟题目,自择文体,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这个话题,是从材料中引出的,但是,材料不能作为作文的内容。原因是话题和材料没有因果关系。命题的这个特点,在审题时要明确,这样才能避免写作的失误。由于话题是一个比喻形式,所以在确定作文立意的时候,要明确比喻的具体含义。免费的午餐,这是西方人常用来说明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的道理,即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奋斗才能获取。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也是说的这个意思。明确了话题的含义,就会化陌生为熟悉,就会有话可说。
七、化一为万
比如“读书”这个话题,有的同学尽管整日在书海中泛舟,但面对这一话题感觉还是有点“单一”,似乎无话可说。其实,只要打开思路,挖掘得法,有关“读书”的话题是一座取之不竭、掘之不尽的丰富宝藏。做到内容丰富是不难的,但你必须善于联想。围绕“读书”这个话题,你可以讲述读书的故事,奏响想书、买书、借书、“偷书”、读书中的小插曲;可以记叙读书的经历,见证读书陪伴成长的过程;可以介绍读书的方法,选书、精读与浏览,读书札记,经典诵读,读书与实践;可以品说读书的滋味,酸甜苦辣咸,味道各异,一一道来;可以漫谈读书的感受,读后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抒写读书的收获,书中自有为人之道、作文之法;可以渲染读书的陶醉,沉醉书海,自然如入仙境;可以推介所读的好书,或简叙书文内容,或罗列推荐理由;可以鉴评所读的书,赏析精彩片段,评价细小瑕疵;可以评价对书的态度,说长道短自有一番道理。如此等等,你尽可以选择其中一点进行作文。
八、化大为小
如“我向往这样的环境”这个文题。“环境”的内涵是多种多样的,有“家庭环境”、“学习环境”、“自然环境”等等,不管你写向往什么环境,都要注意选材料的方向性,不要在一篇文章中涉及到对多种环境的向往,如果思路过于开放,也许会得不偿失。
总之,能敏锐地感受命题意图,对快速写好考场作文的确很重要,也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你敏锐地捕捉到命题对于自己最敏感的地方,并由此来作为构思立意的着力点,这样写起来就会扣题,就会写出新意。
【深海网作文频道https://www.shenhai5.com/zuowen】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176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