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闻一多《死水》
闻一多《死水》赏析(高三必修)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①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篇二】闻一多《死水》
闻一多 死水
闻一多 死水
题解关键词
原名闻家骅;1922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与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
1928年参加新月社,和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杂志;“三美”新诗主张(音乐
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抗日战争时期曾执教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7
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杀害;有诗集《红烛》、《死水》及《闻一多全集》、《闻
一多诗文选集》、《唐诗杂论》等。
内容提示
《死水》是一首具有浓厚的社会意义的新诗,表现了作者对所处社会的一种
强烈情感。“死水”的形象是一个隐喻,作者用这一沟完全丧失了活力的“死水”,
来比喻腐朽的、必将灭亡的社会现实,以抒写自己对社会变革的期待。但从创作
背景、发表时间和结集命名的不同角度看,作者所赋予“死水”的涵义是有所不
同的。
《死水》是闻一多新诗“三美”理论的经典实践。他自认为此诗是“第一次在
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全诗共五节,整体结构非常完美,第一、五两节表达的
意思是相同的,相互呼应;中间三节以美写丑,充分展现“死水”的腐朽本质;
每节由四行组成,每行九个字,显得十分匀称,这是建筑美。每个诗句由一个“三
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虽然音节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其总数却完
全一致(四个音尺),在变化中保持着整齐;每节换韵,富于变化,节奏感、韵
律感很强,这是音乐美。“死水”象征着黑暗的社会现实,但诗人却用“翡翠”、
“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歌声”等艳丽鲜明的
词语来作描写、形容,使用了“以美写丑”的手法,这是绘画美。
闻一多小传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亦多,又名家骅,号友三,
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09年考入武昌
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
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读书笔记,共十余篇,后总称为
《二月庐漫记》。兴趣广泛,喜欢绘画、演戏和写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
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联成立会议。1920年开始写作
新诗,《真我记》(自编手抄本)录存他1920至1921年间
的新诗十余首,其中《雨夜》等经修改后,选入了《红烛》。
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并开始研
究新诗格律化理论,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
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美术学院,但他
的诗兴不减,继续写新诗、读古诗。次年转学科罗拉多大学
学习美术,同时对英美诗歌进行研究。当年6月发表《女神
之时代精神》和《女神之地方色彩》;9月出版了第一本新
诗集《红烛》,收诗103首,分“李白”、“雨夜”、“青
春”、“孤雁”和“红豆”五篇,其中 包括
发表于1920年7月的第一首新诗《西岸》。1924年又转到纽约艺术学院学习。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 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晨
报·诗镌》,发表了《诗的格律》。1927年北伐战争爆发,曾受聘担任武汉国
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就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
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参与编辑《新
月》杂志,次年春辞去编辑名义。1928年秋出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致力于
古典文学的研究;1930年4月辞职。1930年深秋,就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
国文系主任,1932年夏再度辞职。1932年8月,到北平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先至长沙,后到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
加人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9月任民盟中央执委。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
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
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超凡之人生
据《闻氏家谱》记载,“闻氏家族乃南宋信国公文天祥后裔”。闻一多就在此
书香门第、世家遗风的熏陶下,以及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小的启蒙下,自由勤奋
好学,竞进超凡,从而深藏着一颗慷爽诚真、爱国忧民的童心。
清华10年,是闻一多一生中思想启蒙、性格发展、学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尤
其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使其稚气未脱之少年,迅速成长为一名善于思考、颇具
独立见解而又胸怀大志的青年。
1922年秋,闻一多开始步出国门、博览世界,首赴美国留学于芝加哥美术学
院。其新作名诗《红烛》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诗集充分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浓
烈情感和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对当时诗界颇具影响。
《死水》这一名诗,想象丰富、寓意深邃、文辞凝练、格律严谨、诗风独具一
格,可谓中国新诗自开拓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代表作。强调新诗应讲求格律,应有
音乐美、绘画每、建筑美,应善于“戴着脚镣跳舞”。
1932年8月,闻一多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后,于翌年9月致饶孟侃函中说:
“要向内发展”——指开展学术研究。“卢沟桥事变”之后,当时“蓄须明志”
的他曾经誓语:“抗战不胜利不剃须!”
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则力图通过弘扬中华文化,拯救和振兴祖国。正如他所
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
祸患,文化之征服甚于他方面千万倍之。杜渐防微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
他更在那惊史醒世的《最后一次讲演》中曾以威武不能屈的伟大英雄气概,气
壮山河地发出他那最后的吼声:“我们不怕死!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
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
历史之公赞
毛泽东在其《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曾写下了如此醒世迪人的名言:“我
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者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
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
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当年,毛泽东
与朱德在延安向西南联大发出了他们的唁电:“惊悉闻一多先生遇害,至深悲悼。
先生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今遇奸毒手,全国志士必将继先生遗志,
再接再厉,务使民主事业先抵于成。”当年,在上海的追悼大会上,周恩来曾委
托邓颖超宣读了他那愤慨的悼词:“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
极端险恶,人心异常悲愤。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
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宋庆
龄也为闻一多写下了言简意赅的挽韵:“血溅金沙,允有大名光宇宙;魂招歇浦,
愧无钜笔志功勋。”郭沫若曾为闻一多的古代学术研究写下了深含哲思的评赞:
“千古文章未尽才,„„他那眼光的犀利、考察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
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是后无来者的。他虽然在古代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鱼
而游泳,而是作为鱼雷游泳的。他是为了要批判历史而研究历史,为了要扬弃古
代而钻进古代里去刳他的肚肠。他有目的地钻了进去,没有忘失目的地又钻了出
来,这是那些古籍中的鱼们所根本不能想望的事。”徐志摩曾为诗人的诗论写下
了如此真挚的评赞:“一多不仅是诗人,他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一
个人。我想这五六年来,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响。”
朱自清也曾为此写道:“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乔木更曾
为诗人在诗坛的地位写下了独特的论评:“我相信他是对于现代中国诗的开展,
已有并将有最大贡献的少数大匠之一。要在现代中国诗人中找出能像他这样联结
着中国古代诗、西洋诗和中国现代各派诗的人,并不是很容易的。他在诗坛的地
位是这样独特,以至抱有各种不同见解的人,都不踌躇地承认他的地位。”冰心
曾对先生的人格情操写下了这样的赞评:“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
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
是一束敏感的神经!”朱自清对诗人又是如此地赞颂:“你是一团火,照见了恶
魔,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了一个新中国!”张奚若对先生更写下了独特的评
论:“谁能像你将‘人民’看作国家真正的主人翁、社会的主体,将自己的身体
完全献给它,而不把它当作仅仅是供给大人先生们生存需要的一种工具,或学者
政客们鹦鹉式的口头禅!谁能像你绝对地鄙视那‘明哲保身’哲学,而将‘威武
不能屈’的精神发挥到顶点,为民族增光,为懦夫添耻!”巴金曾这样赞评先生:
“民族的良心,青年的挚友;一多先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张光年曾为先
生写下了如下赞评:“他那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崇高信念是始终一贯的。
他追求时代的踪迹,人民的脚步,革命的真理。越到后来,他的理想与信念更充
实更坚定。而他在1946年7月的壮烈牺牲,正是以自己的鲜血,以自己的全部
生命实现了自己的信念,写出了一首伟大壮丽的诗。”1994年在北京人民大会
堂召开的“闻一多先生诞辰95周年纪念大会暨9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中国民主同盟主席费孝通曾特为先生题词:“诗人、学者、斗士——闻一多”。
创作背景
1922年秋,闻一多开始步出国门、博览世界,首赴美国留学于芝加哥美术学院;不久,他即将其思乡恋国的新诗《太阳吟》和《忆菊》寄国内友人,并诉说:“不出国不知道想‘家’的滋味,„„你读完这两首诗,当不致误会以为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1923年夏,他在为评论郭沫若诗集而发表的《<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两文中,曾引人注目地阐述了他对新诗发展的看法;当年秋,他为攻读西洋文学而转至柯罗拉多大学之后,其新作名诗《红烛》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诗集充分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浓烈情感和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对当时诗界颇具影响。
【篇三】闻一多《死水》
《死水》教案
5(1)《死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2、能力目标:提高读诗的能力,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品味“死水”的象征意义。
3、情感目标: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领会诗歌中蕴涵的爆发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了解诗歌的反讽手法。
3、感知《死水》中的“三美”。
(三)教学方法
1、教法:设计问题、明确要点、参与引导。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家还记得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候那首动听的歌曲吗?”
歌词:“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
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它的作者就是闻一多先生,在这首诗歌中融入了闻一多先生浓浓的赤子之心,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这首名作《死水》,也是这样一首镌刻着深深爱国之情的诗篇。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人闻一多,了解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作者及诗歌背景介绍
1、作者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曾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
⑴、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节奏,平仄,
⑵、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在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
⑶、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2、写作背景:
《死水》写于1926年,是闻一多留美归来的第二年。留美期间,诗人饱受民族歧视之苦,倍感离群孤雁的寂寞和酸楚,思乡思国之情油然而生,回国之后见到的却是军阀统治下的破碎山河和哀鸿遍野的苍凉现实,于是他大呼:“啊,这不是我的中华„„”爱之深责之切,作者正是在这种矛盾悲愤的心情下写出《死水》这名篇的。
知人论世:1925年4月,留美学习即将归来前夕,在美国初创;1926年,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时,
拿出来正式发表;1928年,结集出版,以一首诗的名字作为整个诗集的名字。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①、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
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②、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③、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1、 播放诗歌朗诵。
2、 学生朗诵。【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 朗诵点评:要把握节奏,读出悲愤之情,语言要铿锵有力。
四、研读诗歌,自主探究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思考下列问题:——诗人是如何描写“死水”的?
(提示:找意象,看特点)
引导:
①、 阅读第一段:
(1)、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②、 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 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如:A、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B、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2、质疑:诗人是厌恶“死水”的,但是为什么又要将死水写得如此美丽呢?闻一多《死水》
【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解答】
————明确:①、丑人抹粉往往愈见其丑,往往更令人厌恶。“死水”本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诗人选
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华丽词语描写死水,赋予其艳丽的色彩以及油
画般的美。目的是要营造一种反讽氛围,揭露和批判丑恶和肮脏,把丑的写得越美
越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越能表达诗人对“死水”的厌恶之情。
②、连这么肮脏的死水都有桃花、罗绮、云霞。所以要透过迷惑人的假象看到罪恶。
当时社会中有不少人并不知道自己置身的是怎样的一个黑暗的社会,陶然自足于假
象中的繁华之中。
3、各学习小组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这句话:
——本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意图的是第五段,该如何理解“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教师根据各学习小组对此问题的结论归纳总结】
————明确:①、加速它的灭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②、作者对光怪陆离的旧社会的深恶痛绝。“美”与“丑”的尖锐对立,诗人对“死水”
的彻底绝望,期望旧社会的彻底毁灭!旧事物灭亡了,新事物就会茁壮成长。
阅读第五段,教师指导:
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灭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4、结合写作背景总结“死水”的象征意义:(品味全诗,把握意象、知人论世)
【教师点拨】
教师点拔:
当教学程序进展到解读“死水”象征意义时,可让学生展开广泛的讨论。
——①“1925年4月,《死水》初创于美国。作为一个华人,闻一多先生深受美国社会歧视,所以他对闻一多《死水》
美国社会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厌恶。于是,在他心目中,美国社会便如一潭死水一样,尽管看起
来一片繁华,但本质上却十分腐朽。因此,我认为,‘死水’象征着外表繁华、内里腐朽的美国
社会。”
▲ “从《死水》的初创时间,我们看出了它的象征意义。可是,‘死水’难道仅有这层意义吗?” ——②“1926年,北京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就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刘和珍等人因为徒手请愿
而被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鲁迅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就设计到这个背景。闻一多在这时拿出来正式发表,他是不是要在自己的旧作中增加新的寄托,即象征粉饰太平而
实质上腐败不堪的北洋军阀?”闻一多《死水》
▲“刚才我们《死水》初创时和发表时的不同背景来揭示‘死水’的象征意义。那么,到了1928年,
闻一多先生把那么多的诗结为一个集子,为什么还偏以‘死水’命名呢?”
——③“无疑,他把几年来创作的一些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看作了‘死水’,于是它又泛化为一种生活
处境——黑暗的中国现实。这说明,同一作品,作者也有可能增添或者改变它的意义,初创时
是他的本意,而发表时又有新的寄托,结集时又表达了这一时期特殊的生活感受。”
▲ 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请你们想一下,难道仅仅是作者才拥有增添或者改变作品意义的权利吗?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不可以增添或者改变‘死水’的意义呢?”
讨论,明确:“我们完全可以增添或者改变它的意义。比如,一个课堂没有人发言,没有人积极参与,
没有生气和活力,那么就是‘死水一潭’;又比如,一个学校,取消了体育活动、文娱活
动,只知道要求学生学习,那么就是‘死水一潭’。这样,在我们当代人的心目中,‘死水’又有了更为抽象的含义——指一切丧失生机、生气、生命的环境。”
五、赏析诗歌“三美”
全班品读全诗,赏析本诗的“三美”。【 教师参与、引导、归纳】
引导归纳:
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
⑴、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节奏,平仄,
⑵、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在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 ⑶、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明确:
⑴、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⑵、这首诗中,作者以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绘声绘色,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
⑶、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
六、课文总结
总结: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应该从诗歌之中理解到诗人深切的爱国之情。
连死水都有桃花、罗绮、云霞。但是这并补可怕,可怕的是人有时也时时由失真、失鸣二陷落到假名假象之中。所以我们要透过现象本质。
七、拓展延伸
鉴赏作者另一首诗歌《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闻一多《死水》
【篇四】闻一多《死水》
从《死水》看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
从《死水》看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
2011歙县电大 周剑锋(学号091080228)
指导教师:严华
年10月24日
目录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1、走进闻一多
2、死水的创作背景和释义
3、从闻一多的“三美”主张谈《死水》
4、从《死水》及《诗的格律》略谈闻一多实验新格律诗的得失 三、结论
论文摘要
集诗人和画家为一身的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诗格律的诗人,他的主张和实践不但对匡正五四新诗的诸多缺憾起到了更大作用,而且在中国现代诗学和传统诗学之间架起了通达的桥梁。而《死水》就是这桥梁上的典范性作品。本论文从闻一多其人入手,结合他的精品诗篇《死水》等,重点阐述他对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其中也有本人对闻一多先生实践新格律诗的得失的陋见。
【关键词】斗士 ;背景; “三美”主张;创作得失。
从《死水》看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
一、 序论
闻一多创作的以《死水》为代表的一批格律诗的艺术成就很高,他刻意求工求新,注意炼意、炼句、炼字,构思谨严新颖,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形象鲜明,比喻新奇,音调和谐,令人称赏。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和格律诗创作,在新诗发展史上有一定的意义。文学革命和胡适“诗体大解放”的理论,产生了冲破旧诗格律的自由体白话新诗。郭沫若的《女神》是自由体诗的第一个高峰,但自由体诗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粗制滥造、不讲究艺术质量的倾向。一些文学青年以为新诗是最容易制作的,一些新诗实际上只是分行的散文,不讲韵律、节奏,句子或很长或很短,自由松散,过于散文化。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及其创作,对纠正这种错误倾向,提高新诗艺术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提倡新诗格律,并非是形式主义。闻一多十分强调新诗的格式是“相体裁衣”,是根据新诗内容的精神创造相应的格式,使其具有精神与形体调和的美。《死水》诗集多数是格律体,但每首诗的格式,如《死水》、《发现》、《洗衣歌》、《静夜》等,都相体裁衣,各有不同,各臻其美。在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闻一多是继郭沫若之后又一位对新诗的成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大诗人。 二、 本论
走进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精美,突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如《死水》;诗论以提倡“三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著有《诗的格律》;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其中尤以《最后一次演讲》最为惊心动魄。
1.
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
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
死水的创作背景和释义
诗人闻一多曾经留学美国。在美国期间,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国的民族歧视。这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他的诗作《洗衣歌》就是这种心情的摹画。1925年夏,不堪忍受美国种族歧视的诗人毅然提前回国。他满以为让他魂牵梦绕的祖国一定会给他带来慰藉,然而他所接触到的却是军阀混战,生灵荼炭,如死水一般黑暗的现实。梦想幻灭了,剩下的只是深切的悲哀和愤恨。在诗作《发现》中激烈地宣泄着自己的失望和愤怒“这不是我的祖国,不是不是”。诗人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感到悲哀,对丑恶而腐朽的社会感到愤恨,然而他又对这一切无可奈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情感下,1926年他创作了《死水》一诗。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索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当时,旧中国封建传统势力根深蒂固,渗透于各个领域;帝国主义的入侵,资产阶级的所谓文明,又使一些无耻的中国人滋长了洋奴思想;反动派相互勾结,残酷地扼杀着一切进步的新思想、新事物。正是这一切,使当时的中国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214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