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终于,我读懂了你(高三优秀作文)》
终于,我读懂了你
终于,船队出发了。白色的帆在风中鼓起豪壮的弧度,船只载着君主满腔的壮志和国人的希冀,向浩瀚的海洋驶去。甲板上那抹瘦弱却坚毅的身影晃花了我的双眼,那样义无反顾的执着,那般莫名的坚定。
那是郑和和他的船队。宣德帝朱瞻基的一方圣旨,让郑和再次担起他威服四海的使命。我以为他会拒绝的,毕竟郑和,这个年过半百,头发斑白的老人,在官斗权谋中已被遗忘得太久了。我想,岁月大抵磨平他的锐气了,纵使再澎湃的报国情怀,也该被沉淀到心底深处不知名的角落吧?然而,出乎意料地,郑和在满堂诧异的目光中接了圣旨,义无反顾地踏上他的第七次征途。
我满心疑惑又满心感慨,看着他带领他的船队在波峰浪谷中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看着他带领他的船队穿梭在东南亚各国,将大明皇帝的诏书与恩泽传递四海,又看着他带领他的船队脱离回归的航程,驶向了另一个未知的方向。
船队离目的地越来越近。我眼前一亮,那个神秘方向的尽头不正是圣地麦加么?那片万千教徒和信仰者心中的净土,充满宗教古朴而静默的气息,又洋溢着神殿的光明和希冀,多少年来始终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朝圣者的目光。我眼前仿佛又浮现起周末教堂里那些虔诚的脸,以及他们言语中那带着希冀的,不可名状的向往„„
噢,他的梦想!我豁然开朗。郑和呵,这个承载着沉重使命的天朝使者,这个指挥着无敌舰队纵横海洋的航海家,此时此刻,他仅仅是一个追逐梦想的虔诚的朝圣者罢了!多年的沉寂,也许磨平了他的锐气,也许平息了他的报国热情,但却不曾打消过他驰骋大海,麦加朝圣的梦想。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荣誉可以消弭,但他绝不能没有梦想!我懂了,作为一个执著的梦想追寻者,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他前进的步伐呢?是那斑白的鬓发,佝偻的背脊,还是那汹涌的海浪,可怕的风暴?不,都不能。他的使命,他的尊严,他的追求,绝不允许他在任何困难面前退缩。在他看来,所有的阻碍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梦想,梦想本身,才是他心中永恒的存在。梦想于其,本身就是一个不竭的力量之源,是一双永不会疲倦的翅膀,能够带着他闯过岁月的狱炼,躲过风雨的围剿,飞向他的信念,飞向他心中更高的境界。
彼岸,古里大陆,圣地麦加。我静静地倾听,倾听圣殿上他的诉说与呐喊,倾听他在石碑旁重复着当年“刻石于兹,永昭万世”的豪言壮语。我想说,郑和,你不只是一位被历史铭记的航海家,更是一名成功的梦想的追逐者。万分庆幸的是,我终究读懂了你的心声,读懂了你所热忱的不被世人理解的航海壮举。那是一种生命的追求,镌刻在你心上的信念,那样根深蒂固而无可取代,值得你倾尽毕生的精力为之一搏,无怨无悔,而到达梦想的彼岸后,永恒的光辉将照亮你的生命,如同你的追求一般,生生不息。
篇二:《“终于,我读懂了你”写作指导及实例 (2000字)》
“终于,我读懂了你”写作指导及实例
请以《终于,我读懂了你》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定。
写作指导:
㈠“终于”的理解。终于是一个副词,有“到底”的意思,表示经过较长的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一般指获得成果,有时也指消极的结果。
㈡“读懂”的理解。读懂是一个动补式的动词,“读”得怎么样,“懂”了。细品一下,就会感到这中间有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㈢“你”的理解。①“你”是个第二人称单数的代词,不能扩大为“你们”或“他们”“自己”之类。②“你”可指具体的人或物,也可指抽象的东西。具体的“人”指自己身边的人(亲人、朋友等)、当代的人(球星、歌星、影星、运动员、时代的风云人物等)、现代的人(鲁迅、李叔同、曾国藩、谭嗣同、孙中山等)、古代的人(孔子、庄子、曹操、诸葛亮、嵇康、岳飞、郑板桥等)、外国的人(凡高、贝多芬、伦勃朗、李斯特、莫扎特等)等,具体的“物”指小屋、一条河、一座山(如《泰山赋》中读出泰山的公正阅世,刚正不阿), 一句诗、一首诗、一本具体的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抽象的东西指某种好的品质(诚信等)、某种处世态度(如寂寞等)、酸甜苦辣的生活等。
㈣整个题目的理解。面对“你”的丰富内涵,考生只需找准一点,写出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或写清“终于,我读懂了你”怎么样皆可。
以上四点旨在帮助考生激活思维、拓展思路,从而让考生在平时的作
文训练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最终在山重水复中柳暗花明。
例文:
终于,我读懂了你
庄子,我也许读懂了你,也许我自以为读懂了你!
在我小时候,只是在片断的信息中接触到了你,更多的时候那是加着书名号的——《庄子》。
我虽小,但已知道“子”是对一个人的敬称,就像孔子。但是何以一个人的敬称为书名?这个人一定很伟大,我想,至少没有一本书叫“孔子”。
那时候不能称为我不懂你,因为我不了解。我不知道我不懂的事情自然我就不懂。 小学时候,我从成语词典中时常看到你的名字。有很多成语都标明出于《庄子》。很多的典故也出于《庄子》,其中丰富奇特的比喻也使我对它有一丝期待。
中学时候,我终于接触到了你。
最初是通过濠梁之辩。你站在河桥上看到鱼在水中游动,说道:鱼能出游,这是鱼的快乐呀。你的朋友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啊!你反驳,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这个故事我看了三遍都没明白,因为当时是古文。当我理解了语句,又思索了很长时间,其中智慧又深沉的语言令我对哲学产生了兴趣。{此刻,我读懂了你}.
读到你的文章,有时尽管不能完全理解,但字里行间透出的一股浪漫与神气令我想象出了绚丽而宏大的远古景观,自然地领会了你的观点。
你著作不多,却是字字珠玑。李白用酒和诗发泄愁闷,你却用哲理来发泄。比起李白,你的文章更像一个报国无门的游子的呐喊。李白用酒和诗,世人认为他放浪形骸,你却用诸多的诡辩和歪理令人感受你的无可奈何。
有人说你是精神病,人格缺陷,心理疾患。可是在那样一个时代,浪漫而又惨烈的时代,你的心理是合理的。
诸侯的征战频繁,人民被驱使进行战争,而内部统治越残酷的国家越强大,至少在军事力量上。你痛心,却又无能为力。
孟子忙于奔走各国。善意地夸张着“仁政”的益处,而你却只有独自发泄。人各有志,你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你知道自己太弱小,与人类本身的矛盾抗衡根本不可能。于是,当楚王的相位在你的面前,你断然推辞了,这一点,我本无法理解,这是士人们施展抱负的机会。但你知晓你的目标与贵族们相去甚远,不可能成功。
当我理解了这一点时,我甚至认为我读懂了你。
【点评】从成语到成语故事,从成语故事到《庄子》,从《庄子》到庄子,从作品到作者,作者抓住作品中的精髓来“读”庄子的人格魅力,并把庄子与李白、孟子做比较,突出了庄子的与众不同。在读的过程中,作者产生了不理解,发现了有人称之为“精神病”,“人格缺陷”,“心理疾患”,但通过自己的解读,通过比较,理解了庄子的
一切做法,理解了庄子的人生观点,文中有了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紧扣“终于”和“读懂”。{此刻,我读懂了你}.
终于,我读懂了你
流年似水,岁月更迭,我先高傲地俯瞰你的奸邪,而后再轻抚你童真的脸庞,现今我又仰看你的大气磅礴。
那个在乱世中“众人皆醉而独醒”的曹操。
——题记
窗外,一缕阳光射穿了近几天阴霾的沉闷,射穿了我的思绪,射穿了我初识曹操的童年。
那时做梦都想骂你。
那是我初识历史的时候,一本《三国演义》让我对“三顾茅庐“的刘备赞赏,让我对“七纵七擒”的孔明膜拜,让我对“青龙偃月”的关羽青睐。
惟独恨那个曹操。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那个“宁让我负天下人,勿让天下人负我”的曹操,那个打输在赤壁之战的曹操。
那时我欣喜地看到你落荒“华容道”,痛惜关羽没能斩下你的头颅。
那时的我以高贵的“好人”姿态俯瞰你,打心底瞧不起你。
随着如梭般的时光,我一点点的长大。
我细品《三国志》。
那时多想轻抚你的脸庞,孩子气的脸庞。
那一段偷新娘的趣事尤让我记忆深刻。
那是你童年的小事,和袁绍等哥们一起,你们成了有名的公子哥到处惹事生非。人家的新娘好端端的,怎么就惹得你去偷出来,那大概是一种不驯,一种桀骜,一种叛逆。
篇三:《“终于,我读懂了你”指导》
“终于,我读懂了你”写作指导及实例
请以《终于,我读懂了你》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定。
写作指导:
㈠“终于”的理解。终于是一个副词,有“到底”的意思,表示经过较长的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一般指获得成果,有时也指消极的结果。
㈡“读懂”的理解。读懂是一个动补式的动词,“读”得怎么样,“懂”了。细品一下,就会感到这中间有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㈢“你”的理解。①“你”是个第二人称单数的代词,不能扩大为“你们”或“他们”“自己”之类。②“你”可指具体的人或物,也可指抽象的东西。具体的“人”指自己身边的人(亲人、朋友等)、当代的人(球星、歌星、影星、运动员、时代的风云人物等)、现代的人(鲁迅、李叔同、曾国藩、谭嗣同、孙中山等)、古代的人(孔子、庄子、曹操、诸葛亮、嵇康、岳飞、郑板桥等)、外国的人(凡高、贝多芬、伦勃朗、李斯特、莫扎特等)等,具体的“物”指小屋、一条河、一座山(如《泰山赋》中读出泰山的公正阅世,刚正不阿), 一句诗、一首诗、一本具体的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抽象的东西指某种好的品质(诚信等)、某种处世态度(如寂寞等)、酸甜苦辣的生活等。
㈣整个题目的理解。面对“你”的丰富内涵,考生只需找准一点,写出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或写清“终于,我读懂了你”怎么样皆可。
以上四点旨在帮助考生激活思维、拓展思路,从而让考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最终在山重水复中柳暗花明。
例文:
终于,我读懂了你
刘宸
庄子,我也许读懂了你,也许我自以为读懂了你!
在我小时候,只是在片断的信息中接触到了你,更多的时候那是加着书名号的——《庄子》。
我虽小,但已知道“子”是对一个人的敬称,就像孔子。但是何以一个人的敬称为书名?这个人一定很伟大,我想,至少没有一本书叫“孔子”。
那时候不能称为我不懂你,因为我不了解。我不知道我不懂的事情自然我就不懂。 小学时候,我从成语词典中时常看到你的名字。有很多成语都标明出于《庄子》。很多的典故也出于《庄子》,其中丰富奇特的比喻也使我对它有一丝期待。 中学时候,我终于接触到了你。
最初是通过濠梁之辩。你站在河桥上看到鱼在水中游动,说道:鱼能出游,这是鱼的快乐呀。你的朋友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啊!你反驳,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这个故事我看了三遍都没明白,因为当时是古文。当我理解了语句,又思索了很长时间,其中智慧又深沉的语言令我对哲学产生了兴趣。
读到你的文章,有时尽管不能完全理解,但字里行间透出的一股浪漫与神气令我想象出了绚丽而宏大的远古景观,自然地领会了你的观点。
你著作不多,却是字字珠玑。李白用酒和诗发泄愁闷,你却用哲理来发泄。比起李白,你的文章更像一个报国无门的游子的呐喊。李白用酒和诗,世人认为他放浪形骸,你却用诸多的诡辩和歪理令人感受你的无可奈何。
有人说你是精神病,人格缺陷,心理疾患。可是在那样一个时代,浪漫而又惨烈的
时代,你的心理是合理的。
诸侯的征战频繁,人民被驱使进行战争,而内部统治越残酷的国家越强大,至少在军事力量上。你痛心,却又无能为力。
孟子忙于奔走各国。善意地夸张着“仁政”的益处,而你却只有独自发泄。人各有志,你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你知道自己太弱小,与人类本身的矛盾抗衡根本不可能。于是,当楚王的相位在你的面前,你断然推辞了,这一点,我本无法理解,这是士人们施展抱负的机会。但你知晓你的目标与贵族们相去甚远,不可能成功。 当我理解了这一点时,我甚至认为我读懂了你。
【点评】从成语到成语故事,从成语故事到《庄子》,从《庄子》到庄子,从作品到作者,作者抓住作品中的精髓来“读”庄子的人格魅力,并把庄子与李白、孟子做比较,突出了庄子的与众不同。在读的过程中,作者产生了不理解,发现了有人称之为“精神病”,“人格缺陷”,“心理疾患”,但通过自己的解读,通过比较,理解了庄子的一切做法,理解了庄子的人生观点,文中有了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紧扣“终于”和“读懂”。
终于,我读懂了你
锁砚之
流年似水,岁月更迭,我先高傲地俯瞰你的奸邪,而后再轻抚你童真的脸庞,现今我又仰看你的大气磅礴。
那个在乱世中“众人皆醉而独醒”的曹操。{此刻,我读懂了你}.
——题记
窗外,一缕阳光射穿了近几天阴霾的沉闷,射穿了我的思绪,射穿了我初识曹操的童年。
那时做梦都想骂你。
那是我初识历史的时候,一本《三国演义》让我对“三顾茅庐“的刘备赞赏,让我对“七纵七擒”的孔明膜拜,让我对“青龙偃月”的关羽青睐。
惟独恨那个曹操。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那个“宁让我负天下人,勿让天下人负我”的曹操,那个打输在赤壁之战的曹操。
那时我欣喜地看到你落荒“华容道”,痛惜关羽没能斩下你的头颅。
那时的我以高贵的“好人”姿态俯瞰你,打心底瞧不起你。
随着如梭般的时光,我一点点的长大。
我细品《三国志》。
那时多想轻抚你的脸庞,孩子气的脸庞。
那一段偷新娘的趣事尤让我记忆深刻。
那是你童年的小事,和袁绍等哥们一起,你们成了有名的公子哥到处惹事生非。人家的新娘好端端的,怎么就惹得你去偷出来,那大概是一种不驯,一种桀骜,一种叛逆。
而与你“心有戚戚焉”的我自然觉得少时你的可爱与别人不同,多想穿过时光与你见一面,轻抚你天真的脸庞,看看你邪气的笑容。
渐渐地,对你的那份憎恶悄悄地消退。
初中的校园中,早晨经常响起朗朗的读书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那是怎样一种大气啊。日月星辰全部揽入你的眼帘,你的胸襟广阔让别路英雄低下高昂的头。那时大气的你让我折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你已过骁勇之年,但你的壮心仍跨越疆驰千里之外。尽管你的两鬓已经苍白,身躯已经佝偻,但那份豪气仍引得我
为你喝彩。
后来读易中天的《品三国》,知道你在那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年代临危不乱,顺应民心,发展经济,增强军事。而后你才能和刘、孙三分天下,那面魏国的旗帜多少次竖立在胜利的高坡。
司马家平了天下,而丰功伟绩,曹操你也须分得一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借东坡的豪迈仰看你的大气,在山巅为你司晨。当然,也为我终于读懂你而举杯畅饮。
【点评】初识曹操时,作者是“做梦都想骂你”,是“恨”,是“瞧不起”,甚至于对曹操的遭遇还有点幸灾乐祸。在长大的过程中,开始细品《三国志》时,作者却想“轻抚你的脸庞”,品味到了曹操的广阔胸襟,其作品中的豪气。易中天的《品三国》对曹操的评价,再次让作者以另一个角度来读曹操,让作者真正的“读懂”了曹操。文章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文思缜密。
终于,我读懂了你
吴俊
小时,爸妈因工作忙,把我丢在乡下的奶奶家,点点滴滴,我发现了奶奶的三个习惯:让路,拾遗,泼茶。
让路
奶奶是一个小脚女人,三寸金莲支撑着他走过那崎岖的小路,蜿蜒的一生。
奶奶家所处丘陵地区,沟沟壑壑的路原本就很难走。村子里的小脚女人都呆在家里,惟独奶奶不行。常年有病的爷爷没有让她享福,她必须用那三寸金莲踏遍这羊肠小道。
奶奶走路有个习惯,就是不论前方来了大人还是小孩,熟人还是陌生人,甚至是牲口家禽,奶奶都要让出一条道来,让他们先经过。
奶奶说,给他们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哩。年少的我不懂奶奶的意思,但我知道村上的人对奶奶和我的家人都很好。几次,我家遇到困难,奶奶都不用求亲问友,左邻右舍都会赶来帮忙。
奶奶一双金莲,踏过了八十三个春秋,出殡那天,村子里的人都出来为您送行。他们站在路边,让出一条路,现在的您终于安心地走上别人让出的路了。
拾遗
奶奶的小脚在坑洼的路上很难走。于是,奶奶走路总是低着头,防止踩宝。这也使她在路上拾到一些东西:一串钥匙,一双新鞋,贵的有钱包、手镯。古人云:路不拾遗。奶奶就不会,她把她拾起,回头挨家挨户地问,如果没有找到失主,她便会主动动员全家,等到失主拿到丢失的东西时,奶奶的脸上就会露出欣慰的笑。 奶奶经常拾一些东西,村里人丢了东西,便会到奶奶家领取。农活时家里没人,奶奶为了方便,用玉米叶编了个箩筐,放上拾来的东西,挂在门口的老槐树上。这样,村里的人都方便了。很奇怪,没有人来冒领,连村里的顽童也没来捣蛋。 奶奶临终前说,拾来的东西要保管好,不然失主会着急的。
泼茶
奶奶喝茶前都会倒上一杯泼在地上,奶奶说这是祭先人。
奶奶是吃白米饭长大的,年华流逝,对她有恩的人都相继离去,奶奶很是伤心。但村里规定女人是不可去坟上看的,否则便是诅咒,这也造就了奶奶的习惯,就是泼茶了。
奶奶走了,我都没对她说上几句,我想对她说:“小时候我不懂你,现在我长大了,终于,我读懂了您。您让我知道谦卑,知道与人快乐,知道知恩图报,知道了许多
做人的道理。我感谢您,希望您一路走好。
【点评】作者抓住了生活中的三个小细节,奶奶的三个习惯——让路,拾遗,泼茶,从小事入手,并把对奶奶的正面描写(如“拾遗”中奶奶拾到东西挨家挨户的问)和侧面描写(如“让路”中写“我”家遇到困难,左邻右舍赶来帮忙)相结合,人物形象生动、丰满。生活中的细节,让作者印象深刻,长大后回想起来,终于明白了奶奶这样做的原因,奶奶让作者“知道谦卑,知道与人快乐,知道知恩图报,知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作者也读懂了奶奶的一片苦心。
终于,我读懂了你
仲玉蓉
那是一个破旧的不能再窄的平房。十几年来,风风雨雨,它是我和妈妈最大的财产。 曾经多少次我痴痴地在梦中享受着那宽大舒适的我家的房子,可醒来惟有泪千行。我从小就在努力掩饰这种心情,为的是不让妈妈伤心。
又是一个中秋的晚上,家里尽管穷,但每到这个时候妈妈都会带我出去逛逛买点东西。或许„„妈妈最不愿在这个时候呆在我们的单亲房里。我们依旧先去商场再去超市里转转。说实话,每年都这样,十八岁的我难免觉得有点倒味。本以为妈妈买完东西就会直接回家,可妈妈在路上慢悠悠地走着,完全没有回家的意思啊!又过了二十分钟,我实在忍不住了,拉着妈妈的手一下子松开了,停下脚步,不满地站立着。妈妈不知所措地问:“婷儿,这是怎么了?走得好好的,怎么就„„”“有什么好走的,每年都一样,无聊。我们还是快点回家吧。”我的话刚出,只见妈妈眼睛一红,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这下子可把我急坏了,我边帮妈妈擦眼泪边问:“妈,你这是干吗?我那话是无心的。”妈妈竟一下子抱住了我,“婷儿,那么破破烂烂的房子你竟还把它当作家!妈妈对不起你,没能让你有个完整的家„„”听妈妈说这些,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簌簌地往下流。我从妈妈怀里挣出,双手抚摩她的脸,十八岁的我想给她一个承诺,“妈,你千万别这么想,小屋永远是我和妈妈的家„„知道吗?哪里有你,哪里就是我的家。”说完,我和妈妈都哭得更凶了,仿佛整条街上就只有我们母女俩了。
再次回到小屋时,我的心里很温馨,充满了幸福的感觉,我想妈妈一定也是。这一晚我流泪了,彻夜未眠。我想了很多,关于十八年的相依为命,关于爱,但更多的是关于责任。我发誓要好好照顾妈妈,努力学习,不管有多么辛苦,就像妈妈拉扯我长大。我要默默承受不让妈妈担心,就像她背负失去爸爸的痛苦却不在我面前流露。
小屋,单亲房,我的家。你依旧破旧,矮小,寂寞。但此刻我读懂了你,你承载了太多的爱与责任,妈妈对我的,我对妈妈的。
【点评】虽是小屋,虽是单亲房,虽然破旧、矮小、寂寞,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充满着温馨的母爱。十八年的中秋,逛了好多年的街,这样枯燥、倒味的过节方式使作者终于耐不住性子向母亲开始发话,而母亲的反应,瞬间让作者明白了母亲的一番苦心,明白了和母亲共同拥有的家——小屋。此时,这个小屋已不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了,它已经是深埋在作者和母亲心中的“爱与责任”。作者也终于读懂了小屋,读懂了母亲。
“人生路上的小门”话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据说,凡是报考印度盂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进出
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
在人生之路上,常有需要我们弯腰侧身才可以过去的小门。请以“人生路上的小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作文审题难度加大,是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结合,与南京一模的作文趋向是一致的。
一、审题
小门:1.5米高,0.4米宽。(客观限制)
学生:弯腰侧身。 (主观改变)
倾向:独特行为 受益终身
话题:“人生路上的小门”
提示:在人生之路上,常需要我们弯腰侧身。(作文立意)
思考:人生路上,人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是都有壮观的大门,或者有大门也不是随便可以出入的,尤其是通向成功的路上,几乎所有的门都要弯腰侧身才可以进去。人固然需要刀剑般的锋利,但也需要柳条一样的坚韧,柔中带刚,刚里带柔,方里显圆,园中显方,面对人生的障碍,成功的入口,要学会变通,学会改变自己。 关于审题:
“人生路上的小门”这一话题内涵丰富,启发性强,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绝大部分考生较为准确地理解了“小门”的含义,广泛联系生活,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
人生路上的“小门”可以理解为在人生路上遇到的限制、束缚、困难、坎坷、挫折、屈辱等,在面对它时,人们应该学会“侧身弯腰”即要有策略、学会变通、学会适应、忍一时之屈。
但也有少数考生对话题的理解狭隘、肤浅,有的以门写“门”,没有做到化虚为实;有的仅是强调“要有推开门的勇气”而没有写怎样过“小门”;还有的把“小门”理解为走向成功的终南捷径;也有人片面地认为我们应该昂首挺胸走小门,哪怕是头破血流;更有甚者将“小门”错误地理解为“后门”——后门走不得;要区别开过小门的大智大勇与低三下四,奴颜婢膝。极少数完内容与话题毫无关联全偏离题意。
二、精彩开头:
(事例对举)
1、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才有了日后的叱咤风云;
勾践一时俯首称臣,才实现了越国的复兴大业。
(比兴排比)
2、瀑布因为悬崖才壮丽,
山峰因为云彩而突兀,
大海因为海岸而澎湃,
人生因为善于穿过“小门”而精彩。{此刻,我读懂了你}.
3、河蚌的“小门”,是那壳中沙砾,包容的结果,终于有了圆润晶亮的珍珠; 溪流的“小门”,是那水中岩石,绕行的结果,终于有了奔腾到海的壮丽; 太阳的“小门”,是那空中乌云,等待的结果,终于有了云开雾散的朝晖。
人生路上的“小门”,只要你善于“弯腰侧身”,终究会走进“豁然开朗”的新境界。
篇四:《“终于,我读懂了你”写作指导及实例》
“终于,我读懂了你”写作指导及实例
请以《终于,我读懂了你》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定。
写作指导:
㈠“终于”的理解。终于是一个副词,有“到底”的意思,表示经过较长的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一般指获得成果,有时也指消极的结果。
㈡“读懂”的理解。读懂是一个动补式的动词,“读”得怎么样,“懂”了。细品一下,就会感到这中间有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㈢“你”的理解。①“你”是个第二人称单数的代词,不能扩大为“你们”或“他们”“自己”之类。②“你”可指具体的人或物,也可指抽象的东西。具体的“人”指自己身边的人(亲人、朋友等)、当代的人(球星、歌星、影星、运动员、时代的风云人物等)、现代的人(鲁迅、李叔同、曾国藩、谭嗣同、孙中山等)、古代的人(孔子、庄子、曹操、诸葛亮、嵇康、岳飞、郑板桥等)、外国的人(凡高、贝多芬、伦勃朗、李斯特、莫扎特等)等,具体的“物”指小屋、一条河、一座山(如《泰山赋》中读出泰山的公正阅世,刚正不阿), 一句诗、一首诗、一本具体的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抽象的东西指某种好的品质(诚信等)、某种处世态度(如寂寞等)、酸甜苦辣的生活等。
㈣整个题目的理解。面对“你”的丰富内涵,考生只需找准一点,写出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或写清“终于,我读懂了你”怎么样皆可。
以上四点旨在帮助考生激活思维、拓展思路,从而让考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最终在山重水复中柳暗花明。
例文:
终于,我读懂了你
庄子,我也许读懂了你,也许我自以为读懂了你!
在我小时候,只是在片断的信息中接触到了你,更多的时候那是加着书名号的——《庄子》。
我虽小,但已知道“子”是对一个人的敬称,就像孔子。但是何以一个人的敬称为书名?这个人一定很伟大,我想,至少没有一本书叫“孔子”。
那时候不能称为我不懂你,因为我不了解。我不知道我不懂的事情自然我就不懂。 小学时候,我从成语词典中时常看到你的名字。有很多成语都标明出于《庄子》。很多的典故也出于《庄子》,其中丰富奇特的比喻也使我对它有一丝期待。
中学时候,我终于接触到了你。
最初是通过濠梁之辩。你站在河桥上看到鱼在水中游动,说道:鱼能出游,这是鱼的快乐呀。你的朋友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啊!你反驳,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这个故事我看了三遍都没明白,因为当时是古文。当我理解了语句,又思索了很长时间,其中智慧又深沉的语言令我对哲学产生了兴趣。
读到你的文章,有时尽管不能完全理解,但字里行间透出的一股浪漫与神气令我想象出了绚丽而宏大的远古景观,自然地领会了你的观点。
你著作不多,却是字字珠玑。李白用酒和诗发泄愁闷,你却用哲理来发泄。比起李白,你的文章更像一个报国无门的游子的呐喊。李白用酒和诗,世人认为他放浪形骸,你却用诸多的诡辩和歪理令人感受你的无可奈何。
有人说你是精神病,人格缺陷,心理疾患。可是在那样一个时代,浪漫而又惨烈的时代,你的心理是合理的。
诸侯的征战频繁,人民被驱使进行战争,而内部统治越残酷的国家越强大,至少在军事力量上。你痛心,却又无能为力。
孟子忙于奔走各国。善意地夸张着“仁政”的益处,而你却只有独自发泄。人各有志,你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你知道自己太弱小,与人类本身的矛盾抗衡根本不可能。于是,当楚王的相位在你的面前,你断然推辞了,这一点,我本无法理解,这是士人们施展抱负的机会。但你知晓你的目标与贵族们相去甚远,不可能成功。{此刻,我读懂了你}.
当我理解了这一点时,我甚至认为我读懂了你。
【点评】从成语到成语故事,从成语故事到《庄子》,从《庄子》到庄子,从作品到作者,作者抓住作品中的精髓来“读”庄子的人格魅力,并把庄子与李白、孟子做比较,突出了庄子的与众不同。在读的过程中,作者产生了不理解,发现了有人称之为“精神病”,“人格缺陷”,“心理疾患”,但通过自己的解读,通过比较,理解了庄子的
一切做法,理解了庄子的人生观点,文中有了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紧扣“终于”和“读懂”。
终于,我读懂了你
流年似水,岁月更迭,我先高傲地俯瞰你的奸邪,而后再轻抚你童真的脸庞,现今我又仰看你的大气磅礴。
那个在乱世中“众人皆醉而独醒”的曹操。
——题记
窗外,一缕阳光射穿了近几天阴霾的沉闷,射穿了我的思绪,射穿了我初识曹操的童年。
那时做梦都想骂你。
那是我初识历史的时候,一本《三国演义》让我对“三顾茅庐“的刘备赞赏,让我对“七纵七擒”的孔明膜拜,让我对“青龙偃月”的关羽青睐。
惟独恨那个曹操。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那个“宁让我负天下人,勿让天下人负我”的曹操,那个打输在赤壁之战的曹操。
那时我欣喜地看到你落荒“华容道”,痛惜关羽没能斩下你的头颅。
那时的我以高贵的“好人”姿态俯瞰你,打心底瞧不起你。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21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