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14最新高考作文素材之赵本山马云德兰修女》
中学高三的教室中随处可见。
有的学校既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种传统含蓄的标语,也有‚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天下无D,人人有A‛的雷人标语,可谓‚中西合璧、雅俗共赏‛。 看看效果冲刺标语鼓了劲也给了压力
! 高考是比知识、比能力的战场,争奇斗艳的高考冲刺标读懂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社会情绪 语,比得更多的是心理状态。以‚拼十载寒窗,赢一生荣光‛高考季临近,各种高考冲刺标语开始盛行于校园。‚吾日‚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为代表的传统型标语和以,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前段时间,这个由‚你的账户余额已不足100天‛‚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如今,它出现在一弟;入北大,与大家巨匠论道谈经‛为代表的幽默型标语,‚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或传统而含蓄、真挚朴实,或轻松幽默,为高三学生起到鼓、‚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高考标语的变劲作用。以‚宁可血流成河,也不落榜一人‛‚提高一分,干2000年前后的标语多是‚努力拼搏‛、‚高掉千人‛为代表的拼命型标语和以‚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永不言败‛等,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二代吗‛‚熬一个春夏秋冬,享一生荣华富贵‛为代表的功利
‚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传统而含蓄。不过短短十余年,型标语,放大了高考的重要性和功利色彩,给原本紧张的考
生施以更大的精神压力。
这是不能不察觉的变化,专家建议关键在于考生尽力而为
与‚拼命‛型的高考标语虽然还是在励志,不过显然,各类高考冲刺标语不断涌现,争议声也随之而来,‚我们:学校高三基本没有那种很直白的标语,在我看来高考标语的,尽管教育成本在逐年攀升,大学生精彩程度是不会和学生的高考成绩成正比的,学生会不会真
,但高考仍然是‚最不坏的选择‛。的下定决心埋头苦干也不是一个标语能左右的。‛长沙一高中,整体上是‚分数高三年级组长寒冰老师表示。
。正因为如此,高考愈加成为下层青年改变命运对于现在层出不穷的‚雷人‛高考标语,长沙理工大学,不能不‚拼命‛。 心理辅导员黄老师认为,这些流行的高考冲刺标语虽然有可然而,即便高考为‚最不坏的选择‛,它改变命运的功能取之处,但其中有一些标语比如‚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就算有高考,普通学生也可能越来越拼代吗‛有些过于激进,会给考生带来更大的压力,在高考冲‚高帅富‛。这一方面,早已被关注。譬如,重点大学中的刺的关键时期,考生更应该要保持平常心。相比一些‚雷人‛,其所占比例的下降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再或消极的标语,高考标语完全可以更为轻松且发人深省,只,不同类型中学的教育差距在变大,城市与农村的教育裂要尽力而为,摆正心态,每个考生都是考场上的赢家。
一些身处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学生,他们其实“过来人”说标语
回忆那些年的高考冲刺标语。‚我们那时候的冲刺标语多如果连上大学都在变得机会不均等,又如何能在社会竞是‘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天道酬勤’之类的,教室前面也
‚胜出‛?以上的种种事实,只挂着‘拼搏’两个大字。‛从长沙理工大学毕业多年的陈小?它指向的,无疑还是高考本身的话题。米表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的标语多是‚梅花香自,高考虽然整体上的公平性依然留存,但其自身的弊苦寒来‛之类的,严肃而含蓄,‚而且那时的社会并没有像今形形色色的高考加分,防不胜防的高考移民天一样对高考标语这样狂热,标语少而精。‛
尤为重要的是,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巨2000年参加高考的左璐同学则认为,现在有些标语不仅,且在不断拉大。而在逐年加码的高考改革,更呈现出一种十分新鲜,而且风趣幽默,用它来激励学生会更接地气,‚比
较羡慕‛。
,高考也就不那么公平,高考标语也只能催人黯然。相关链接 “有型”的高考口号(标语口号汇编)
作为暂时没有替代品的向上流动渠道,读书还是有用的,普通型:我高考我自信 我成功!(挺正常的)
,这是‚吾日三省吾身,高大气型: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与大?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标语出现的深层情绪基础。但家巨匠论道谈经!(颇让人向往)
,不至于窒息社会发展功利型: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太功利) ?在高考标语激起的舆论涟漪后,我们不能不省思这混合型:天下无D,人人有A。(中西合璧)
,高考标语依旧是板结年代最后的励志想象,励志型:现在多流汗,考后少流泪。(言简意赅唯有努力) 放松型:不唯高考定终身,七十二行有能人。(看得开,高考“神标语”:是雷还是累 能缓冲紧张感)
又到一年高考时,高三的学生都已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幽默型:你的账户余额已不足100天。(让人会心一笑又心头一紧)
文艺型:对于世界,我微不足道。但对于我自己,我就‚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标语成功PK是全部。(给自己加油)
雷人型: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高考可不能搭上 性命啊)
标语热闹鼓的是士气,晒的是创意
去年,‚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
‚不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
‛‚我要去学习,十万火急‛‚春风吹,战鼓擂,今年高考
篇二:《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题记
在我读完最后一行字后,我轻轻得合上书。但是我却呆呆得坐在椅子上,很久很久都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那些骨瘦如柴的人们,那些无私奉献的修女和那个令人尊敬的姆姆。无论是印度的贫穷,还是德兰姆姆和修女们对穷人的爱,都令我无法相信。但是,我又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地方:那儿的人没有家,没有钱,甚至连食物都没有,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仅仅是一堆垃圾。虽然那儿贫穷,但是那儿仍然充满着爱。我也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爱穷人,他们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他们不求回报,他们过着和穷人一样贫穷的生活,但他们很快乐。书中描写的,是我未曾了解的世界——贫穷,但充满爱。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她就像拯救世界的奥特曼一样,但她用的不是暴力,而是爱。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姆姆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给她取名为:龚莎。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龚莎小时候就很有爱心,她看见穷人在排队领取面包,就问开药店的爸爸:“爸爸,你那里有只好贫穷的药吗?”看!我们的姆姆多么伟大。她那时只是个学龄前的儿童,她就懂得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而我呢?在我还是个学龄前的儿童时,我在干什么?我还躲在父母的身后,向他们要着糖果,要着玩具,甚至还和别的小朋友抢零食。那个时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饿,什么叫苦。父母把我当成掌上明珠,无时无刻的保护着我,生怕我哪碰伤了,哪摔疼了。那时的我只会说:“爸爸,我要这个。爸爸,我要那个。”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别人,关心别人,哪里会问出:“爸爸,你有没有治疗贫穷的药?”而那时候的姆姆,已经在关心穷人了。姆姆一生都在帮助穷人,就在她还是一个学龄前的儿童时就已经开始了。
德兰姆姆的一生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她遭穷人的误解,遭世人的辱骂,遭其他教会的反对。但她都没有放弃,她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一生都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 再看看我,我在学习的时候,生活的时候,经历的困难与德兰姆姆的困难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却时不时就想要放弃。这道题不会做了,就想着不做了。看见考卷上的压轴题,就直接放弃,有时可能连看都不看一眼。语文看文言文的时候,读不懂了就不读了,随便翻译一下就草草了事。学游泳的时候,呛了几口水就再也不肯下水去了。学炒菜的时候,被油溅了一下起了个胞就不再接近油锅了。我的那些困难是多么的小啊,有的简直都称不上是苦难。只要我稍微努力一下,我完全可以克服它们。但是我缺少的正是德兰姆姆身上那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一生的坚持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啊!
姆姆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姆姆从来都不穿袜子,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她认为只有体验穷人的生活才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没有一个穷人会对那些西装革履满腹经纶的人在乎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高高在上,不切实际。说得多做得少。正是看到了这点,所以德兰姆姆一生坚持贫穷,只要一有钱就把它奉献给这项事业。我想坚持是一件很难的事了,而坚持贫穷就更难了。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对上帝的热
爱,没有忘我的奉献,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我连坚持每天写日记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是一生坚持做一件事。姆姆一生的坚持,让我再一次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她爱世人所不爱,她爱世人所畏惧,她爱世人所遗忘。她努力一生,只是想给那些最穷的人安慰、温饱和做人的基本尊严。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特立独行做的却是所有人都希望做的事。
书后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一个人到上帝那里,要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那个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一大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饥饿而且绝望。原来,虽然他们手里都拿着一个可以伸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他们没法把汤送进自己的嘴里。
上帝又对那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他们走进了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一切都和上一个房间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惟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快乐的唱歌。
那个人就问上帝:“我不懂,为什么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悲苦?”
上帝微笑着慈爱的回答:“我的孩子,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在地狱,每个人只想着自己。他们不懂得互相帮助,他们不懂得关爱别人,因此他们饥饿,他们绝望,他们生活在地狱。
在天堂,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他们懂得互相帮助,他们懂得关爱别人。因此他们快乐,他们幸福,他们生活在天堂。
也许地狱更加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人只想着自己,不会去关心别人。人们贪婪的索取着,却不懂得回报。每当商场有免费赠送的活动时,人们就会里三层外三层的挤过去,把商场围的水泄不通。每个人都有着一颗如此贪婪的心,都想要尽可能多的得到自己不劳而获的东西。
而德兰姆姆呢。她一生都在帮助穷人中的穷人,她一生都在奉献。而她从来都不求回报。她从来都不想着要出名,从来都没有想要让自己变得富裕,甚至她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说:“事实上,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但我愿意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接受这项奖金。因为我相信,你们是愿意借着领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也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德兰姆姆,您怎么会不配领受呢?您有多伟大,您不知道吗?
1997年9月5日9点30分,这位深爱穷人,同时也被穷人挚爱的伟大修女,因为心脏衰竭在加尔各答仁爱传教修女会总部安然辞世。让我们从加尔各答悲伤的雨季回到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如何去做,如何去爱。
德兰姆姆,一个被赐福的伟大的灵魂。
篇三:《李老师作文校本阅读材料4特蕾莎修女(整理精校版)》
李老师作文校本阅读材料4特蕾莎修女
作文辅导
0501 1226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8.27—1997.9.5,又称做德兰修女、泰瑞莎修女),是敬重的慈善工,主要替的穷人服务。于1979年得到。目前德蕾莎的名称也变为真福 (Blessed Teresa)。
2015年10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79年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其他两位是1964年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
人物简介:
1901年8月27日,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她的父亲是个杂货商,家境并不富足,但父慈母爱,手足亲睦,她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成长起来。7岁时她进入一所公立学校读书,不久就皈依了天主教。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她回忆说:“在12岁时,我就意识到我有一个使命,就是去帮助穷人。我想做一名传教士。”
18岁那年,特里萨加入洛雷托修女会。这是一个属于印度加尔各答大主教管辖的修女团体。1928年,这个组织安排她到加尔各答的圣玛丽教会学校教书。1946年,特里萨乘火车前往印度东北部山区大吉岭。沿途那些贫瘠的村庄,那些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穷人使她震惊。她“仿佛听到了一个声音在对她呼喊:„为穷人中最穷的人服务吧!‟”她决心离开与世隔绝的教会学校,去帮助社会上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
两年后,在特里萨的一再坚持下,梵蒂冈终于同意她脱离洛雷托修女会。她在印度的美国医疗传教修女会进行了三个月的快速医疗训练后,只身进入贫民区。她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创办了一所露天学校,专门收留失学的流浪儿童。1950年,特里萨创办了印度爱德修女会,并为它制订了教规:凡教会成员都要立下贫穷、贞洁和服从的誓约。她解释说:“要爱穷人,了解穷人,我们自己也必须是穷人。”这个慈善机构所有的药品都是捐赠的,并无偿提供给贫病交加的穷人。如今,这个机构已国际化:3500名修女管理着115个国家的543个收容所、孤儿院和艾滋病中心。
1952年,特里萨在一座印度庙的旁边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以让那些可怜的人在弥留之际能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这一举动惹恼了寺庙的和尚,他们聚集在收容所外,扬言要杀死特里萨嬷嬷。特里萨用身体挡住大门,大声地说:“你们要杀就杀死我吧,让这些垂死的病人平静地去死吧!”说完,她双手合十,双眼紧闭。她无所畏惧的精神震慑了闹事者,和尚们终于没趣地走了。至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又无家可归的穷人在收容所里度过了他们最后的日子。当记者问到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甚至根本不能理解这个问题的意思,因为这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
此后,特里萨开始考虑收治麻风病人一事。1964年教皇保罗六世在印度访问期间接见了特里萨,并将自己的一辆高级轿车送给她。特里萨后来将这部车卖掉,用拍卖所得为麻风病人建了一幢楼房,并培训了一些护理人员,使这里成了加尔各答唯一的麻风病中心。特里萨的事业得到政府的支持,1962年印度航空公司遵照甘地的指示,免费向她提供各条航线的机票,铁路亦如此。尽管
特里萨声誉鹊起,但她总是对记者说,她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她喜欢说,为一个目的去工作就是幸福。
1982年11月,正当黎巴嫩战火纷飞之际,特里萨却乘机抵达贝鲁特,协助被击毁的依拉斯美亚医院救出了37名弱智及伤残儿童。1985年,她带领28名修女前往受灾的埃塞俄比亚,夜以继日地帮助医务人员料理病人。1985年下半年,艾滋病像野火一样在欧美蔓延,人们陷入恐怖之中。特里萨前往纽约,宣传艾滋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并协助医务人员护理病人。
特里萨嬷嬷曾于1985年1月应中国天主教爱国委员会的邀请访问中国。正值滴水成冰的寒冬季节,这位闻名世界的女性却只穿了一身白衣,外套一件深蓝色的破旧毛衣,脚穿一双半旧的凉鞋。朴素的装束使在场的中国人深受感动,中国天主教爱国委员会主席宗怀德主教立刻派人购买了御寒衣,分送给特里萨和她的助手。主教还告诉她,中国的慈善事业都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特里萨满意地说:“中国给我的印象很好。”
1997年9月5日,特里萨嬷嬷因心脏病发作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终年87岁。
早期的生活
特蕾莎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个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联邦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的阿尔巴尼亚裔人, 父亲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杂货承包商,母亲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后来也成为修女﹚。家中说阿尔巴尼亚语,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镇上多为穆斯林和基督徒,仅有少数的天主教徒。
德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说,在12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时,她就感觉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寒,15岁时,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18岁时,她进了爱尔兰罗雷托修会,并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岭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三学期后,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教职,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德蕾莎正式成为修女,1937年5月更决定成为终身职的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圣女德莉莎‟ (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为德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校长一职,但当时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但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麻疯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岭的修院休息了一年,并强烈的感受到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返回加尔各答后,她向当地的总主教请求离开学校和修会,但一直得不到许可。
仁爱传教修女会{德兰修女,,,,作文}.
1947年东巴基斯坦脱离印度独立,加尔各答涌入了数以万计的难民,大多数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传染病如霍乱和麻风病没有受到控制,在街头巷尾爆发开来,于是加尔各答的街头,学校的高墙外越来越像是地狱,折磨着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断向总主教以及梵蒂冈请求下,1948年,教皇庇护十二世终于给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许可。并拨给她一个社区和居住所让她去帮助有需要的穷人。德蕾莎修女马上去接受医疗训练,并寻找帮手,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与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
﹙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称博济会﹚,并将教会的修女服改为印度妇女传统的沙龙,以白布镶上朴素的蓝边,成为博济会修女的制服。
小故事
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医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车站的广场旁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来仔细一看破布裹著脚,爬满了蚂蚁, 头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著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她赶紧替老妇人测量呼吸及脉搏,似乎还有一口气,她为好赶走苍蝇,驱走蚂蚁,擦去血迹和蛆虫。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里,必死无疑。于是她暂时放弃了去巴丹的行动,请人帮忙把老妇人送到附近的医院。医院开始时对这个没有家属的老妇人不予理会,但医师在德蕾莎的再三恳求下,便替老妇人医理,然后对德蕾莎说„必须暂时住院,等脱离危险期后,再需找个地养。‟德蕾莎把病人托给医院后,立即到市公所保健课,希望能提供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埸所。市公所保健所的所长是位热心的人他仔细听完德蕾莎的请求后,便带她来到加尔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应将寺庙后面信徒朝拜后的一处地方免费提供给他使用。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此举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就渐渐的平息了。
自从找到这个落脚点后,不到一天的时间,修女们就将三十多个最贫困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其中有个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即断了气,临死前,他拉着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们的工作,要救助全加尔各答我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传播了主的爱。
成立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215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