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16北京东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6年高三一模
语文 2016.4
本试卷共 8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现在人们提及的碑碣,一般指各种各样的刻石,是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的总称。但在古代,碑、碣则是石刻家族众多成员中相互独立的两类。
碑是指长方形的刻石。汉以前的碑是无字的,其用途主要有三种:一是立于祠庙门前,用来拴祭祀用的牲口;二是立在皇宫中,作为观测日影和计算时间的工具;三是竖在墓旁,在中间的上部穿一个圆洞,用来把棺材放到墓穴中去。碑上刻字,大概应追溯到西汉晚期,当时有人在墓前石碑上刻写亡人功绩,便于他人看到。随着此风的盛行,碑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把刻有文字的石板称为碑,而不刻文字的石板反倒不能称为碑了。
碣是指圆顶的或形状在四方和圆形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在唐代,碑和碣还是有区别的。唐代丧葬制度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准许立碑,五品以下官员只能立碣。古代刻石中,极少有名符其实的碣。有的是名为碑而实为碣,有的则是名为碣而实为碑,天长日久,碑碣就成为一个概念了,并以此来统称刻有文字的石刻。值得一提的是,碑的出现晚于碣,现存最早的文字石刻就是碣,其形状上小下大,顶部圆形,底下则是平的,四面近似于四方形,刻辞就刻在这四个面上。
这些刻辞,最初仅是记录墓中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后来又加入了有关死者的家世、生平和事业,以及颂扬和悼念的诗铭,文辞逐渐增多,碑文便成为一篇完整的传记,路人可凭此详细地了解墓主的情况。这种立于墓前的碑,叫做墓碑。
早期的碑还包括由庙门前拴祭祀牲口的石板发展而来的祠庙碑。祠庙碑上所刻文字主要是记述受祭祀者的德行和功绩。早期碑的作用仅此两种,是因为人们都认为碑是用来纪念过去的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南北朝时,碑成为一个文体名词,一些刻在碑石上的文章,内容不再局限于纪念人物,开始有了记事、颂扬功绩的成份。从南唐后主开始,还出现了专门用来保存书法艺术的碑。至于碑的种类,到了后代,人们把凡是文字石刻,如碣、摩崖、墓志、经幢等,都包括到广义的碑的范围内。
(取材于《谈制论形说碑碣》)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祭祀:“祭”使用部首检字法应先查“示”部,再查六画。
B、追溯:“溯”的意思是“往上推求或回想”。
C、名符其实:“符”不可以写作“副”。
D、经幢:幢的读音为“chuáng”。
2.“材料一”最后一段“仅此两种”中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2分)。
3.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碑”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以前,碑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是实用性的。
B、根据唐代的丧葬制度可知,碑的价值高于碣。
C、南北朝时,碑文已不再用来纪念过去的人物。
D、现在人们所说的“碑”,可以泛指一切石刻。
材料二
①碑首是碑的最上部分。碑首中间为碑额,是雕刻碑名的地方。早期的碑首和碑面是连在一起的。唐时,碑首和碑面开始用两块石板刻好后装配而成。此时碑首的宽度、厚度都比碑身大,使雨雪等不致直接淋至碑身上部,对碑身起到了保护作用。
②碑额下面,长方形的一段叫碑面,也称碑阳。其反面则称为碑阴。有些较厚的碑版,两边也相当宽阔,可以用来刻字,称为碑侧。一块由碑阳、碑阴、碑侧共同构成的碑版就是碑身。
③碑文全篇都刻在碑阳上。碑阴一般刻有出资立碑人的姓名,题名款式包括官职、籍贯、姓名、字和出钱数。有的碑阴则刻有与碑面相关的文献,这一类碑阴文字,凡与碑面有关系的,除题名外,都称为‚碑阴记‛。还有许多碑,碑阴原来没有刻字,后人利用这块空白石面,或磨灭原来的碑阴文字,另外镌刻新的碑文。这种碑,其实两面都是碑面,无所谓碑阴了,但做著录时,还应以早先所刻为碑面,后代增刻为碑阴。
④有些较厚的碑版,碑侧也常刻有题名。有的碑文过长,碑面刻不完,就在左侧续刻。但一些名碑的碑侧主要刻着螭龙花草图案,是石刻的艺术装饰。
⑤有些碑碑身沉重,为防止其沉陷,人们就另刻一块长方形或方形的平面石板,刻成一个突起的槽,把碑石嵌入槽中,竖立在地上,这种底座就是碑座。
⑥碑各部分的大小要根据碑身的尺寸来确定,目的是突出碑身的庄严高大。以碑座为例,常见的鳌座长度等于碑身宽度的两倍,高度为碑身高度的百分之四十五。
⑦我国碑碣的历史,迄今已有两千年之久了。一些流传在世的碑碣及其拓本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而且,这些碑文多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所书,篆、隶、行、楷各种书体都有,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这些碑碣大多摹刻精良,神完气足,风格多样,是人们欣赏书法艺术、临习书法的范本。此外,古代的石碑还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装饰和图案花纹,使碑刻成为书画俱佳的艺术品。
(取材于《谈制论形说碑碣》)
4.根据“材料二”第③段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河北《礼器碑》碑阴题名“赵国邯郸宋镇元世二百”可知,此碑为赵国邯郸人宋镇(字元世)出二百钱捐助而立。
B、考古发现,西汉人纪信的墓碑碑阳上有“唐立”字样,而碑阴刻有《记得碑始末》。由此可推知,此碑为唐人所立。
C、河南《论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的碑阴为宋人刻写的《重刻记》,意味着此碑的碑阳文字已经不是北魏时的原刻了。
D、少林寺翻修殿宇时,发现嵌在墙上的金代石刻《观世音画像碑》的背面,是唐代的《唐太宗教书碑》,按著录习惯,前者应为碑阳,后者应为碑阴。
5.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碑通常是由碑首、碑面、碑座共同构成的。
B、碑首的作用就是保护碑身不受雨雪侵害。
C、碑阴可以刻字,也可以是无字的空白石面。
D、碑侧是用来题名以及雕刻装饰性花纹的。
材料三
纪念碑是特定时期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它的安放场地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的场所往往能营造出特定的氛围,让参观者感动、记忆,并受到某种精神感召,实现自我反省,以独特的方式达到纪念的目的。
我国纪念碑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决议,为了纪念在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决定在北京建立纪念碑以纪念他们的不朽功绩。为此,特别成立了建设纪念碑的专门委员会,并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1951年8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将挑选的三种方案送呈市政府审查。时任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和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先生正在病中,他认为送呈的方案缺点甚多。于是在病床上写信给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该方案)无论在整体形体上、台(碑座)的高度和开洞的做法上,与天安门及中华门的配合上,都有许多缺点。‛他认为,天安门是广场上最主要的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则是一座新的、同等重要的建筑。它们两个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象征性建筑。因此,两者不宜采用类似的形体,否则,二者不能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梁思成还在病床上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北京市政府接受了他的意见和方案,在纪念碑建设委员会进一步的设计下,完成了纪念碑的设计。纪念碑于1952年正式动工,1958年建设完成。建成的纪念碑碑首采用庑殿顶【1】形式,碑身高大,用天然花岗石镶面。它坐落在天安门前的广场中心,正如梁思成所设想的:‚可以更好地与庞大、龙盘虎踞、横列着的天安门互相辉映,衬托出对方和自身的伟大。‛
(取材于《中国小品建筑十讲》)注释:【1】庞殿顶,一种中国古建筑层顶形式。
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碑的文化价值。(5分)
。
7.下图为天安门与纪念碑的原方案和现方案的对比示意图,请结合此图与“材料二”、“材料三”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原方案的不足。(6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秦伯使辞焉
A.言辞 B.辞赋 C.推辞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A.宽厚 B.深厚 C.丰厚 D.醇厚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逮吴之未定 逮奉圣朝
..
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 皆以美于徐公 ..
D.而赏始于包胥 临溪而渔 ..
10.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3分)
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3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 》。(1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2分)。
13.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4分)
14.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忠”的含义的理解。(6分)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平‛?(《论语》)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9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吴潜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释:【1】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
B.“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
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篇二:《2016年东城高三一模语文》
北京市东城区2016年高三一模试卷
语文2016.4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现在人们提及的碑碣,一般指各种各样的刻石,是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的总称。但在古代,碑、碣则是石刻家族众多成员中相互独立的两类。
碑是指长方形的刻石。汉以前的碑是无字的,其用途主要有三种:一是立于祠庙门前,用来拴祭祀用的牲口;二是立在皇宫中,作为观测日影和计算时间的工具;三是竖在墓旁,.
在中间的上部穿一个圆洞,用来把棺材放到墓穴中去。碑上刻字,大概应追溯到西汉晚期,.
当时有人在墓前石碑上刻写亡人功绩,便于他人看到。随着此风的盛行,碑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把刻有文字的石板称为碑,而不刻文字的石板反倒不能称为碑了。
碣是指圆顶的或形状在四方和圆形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在唐代,碑和碣还是有区别的。唐代丧葬制度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准许立碑,五品以下官员只能立碣。古代刻石中,极少有名符其实的碣。有的是名为碑而实为碣,有的则是名为碣而实为碑,天长日久,碑碣就.
成为一个概念了,并以此来统称刻有文字的石刻。值得一提的是,碑的出现晚于碣,现存最早的文字石刻就是碣,其形状上小下大,顶部圆形,底下则是平的,四面近似于四方形,刻辞就刻在这四个面上。
这些刻辞,最初仅是记录墓中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后来又加入了有关死者的家世、生平和事业,以及颂扬和悼念的诗铭,文辞逐渐增多,碑文便成为一篇完整的传记,路人可凭此详细地了解墓主的情况。这种立于墓前的碑,叫做墓碑。
早期的碑还包括由庙门前拴祭祀牲口的石板发展而来的祠庙碑。祠庙碑上所刻文字主要是记述受祭祀者的德行和功绩。早期碑的作用仅此两种,是因为人们都认为碑是用来纪念过去的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南北朝时,碑成为一个文体名词,一些刻在碑石上的文章,内容不再局限于纪念人物,开始有了记事、颂扬功绩的成份。从南唐后主开始,还出现了专门用来保存书法艺术的碑。至于碑的种类,到了后代,人们把凡是文字石刻,如碣、摩崖、墓志、经幢等,都包括到广义的碑的范围内。 .
(取材于《谈制论形说碑碣》)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祭祀:“祭”使用部首检字法应先查“示”部,再查六画。 .
B、追溯:“溯”的意思是“往上推求或回想”。 .
C、名符其实:“符”不可以写作“副”。 .
D、经幢:幢的读音为“chuáng”。 .
2.“材料一”最后一段“仅此两种”中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2分)。
3.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碑”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以前,碑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是实用性的。{东城区2016年高三二模语文}.
B、根据唐代的丧葬制度可知,碑的价值高于碣。
C、南北朝时,碑文已不再用来纪念过去的人物。
D、现在人们所说的“碑”,可以泛指一切石刻。
材料二
①碑首是碑的最上部分。碑首中间为碑额,是雕刻碑名的地方。早期的碑首和碑面是连在一起的。唐时,碑首和碑面开始用两块石板刻好后装配而成。此时碑首的宽度、厚度都比碑身大,使雨雪等不致直接淋至碑身上部,对碑身起到了保护作用。
②碑额下面,长方形的一段叫碑面,也称碑阳。其反面则称为碑阴。有些较厚的碑版,两边也相当宽阔,可以用来刻字,称为碑侧。一块由碑阳、碑阴、碑侧共同构成的碑版就是碑身。
③碑文全篇都刻在碑阳上。碑阴一般刻有出资立碑人的姓名,题名款式包括官职、籍贯、姓名、字和出钱数。有的碑阴则刻有与碑面相关的文献,这一类碑阴文字,凡与碑面有关系的,除题名外,都称为“碑阴记”。还有许多碑,碑阴原来没有刻字,后人利用这块空白石面,或磨灭原来的碑阴文字,另外镌刻新的碑文。这种碑,其实两面都是碑面,无所谓碑阴了,但做著录时,还应以早先所刻为碑面,后代增刻为碑阴。
④有些较厚的碑版,碑侧也常刻有题名。有的碑文过长,碑面刻不完,就在左侧续刻。但一些名碑的碑侧主要刻着螭龙花草图案,是石刻的艺术装饰。
⑤有些碑碑身沉重,为防止其沉陷,人们就另刻一块长方形或方形的平面石板,刻成一个突起的槽,把碑石嵌入槽中,竖立在地上,这种底座就是碑座。
⑥碑各部分的大小要根据碑身的尺寸来确定,目的是突出碑身的庄严高大。以碑座为例,常见的鳌座长度等于碑身宽度的两倍,高度为碑身高度的百分之四十五。
⑦我国碑碣的历史,迄今已有两千年之久了。一些流传在世的碑碣及其拓本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而且,这些碑文多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所书,篆、隶、行、楷各种书体都有,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这些碑碣大多摹刻精良,神完气足,风格多样,是人们欣赏书法艺术、临习书法的范本。此外,古代的石碑还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装饰和图案花纹,使碑刻成为书画俱佳的艺术品。
(取材于《谈制论形说碑碣》)
4.根据“材料二”第③段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河北《礼器碑》碑阴题名“赵国邯郸宋镇元世二百”可知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216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