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新人教版语文2012届高三单元测试50:《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试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玉簟(diàn) 神妪(yù) 奇葩(bā) 霰雪(xiàn) ....
B.聒噪(ɡuō) 鼎铛(chēnɡ) 羁旅(jī) 诡谲(jué) ....
C.国殇(shānɡ) 剽掠(piāo ) 子嗣(sì) 怙恶(ɡǔ) ....
D.桎梏(ɡù) 佝偻(lóu) 垣墙(yuán) 戏谑(nüè) ....
解析: A.葩pā;C.怙hù;D.谑xuè。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绸缪 凋谢 廷掾 怄心沥血
C.留滞 溽热 阴霾 轻歌曼舞 B.逸豫 跌宕 寂廖 面面相觑 D.修葺 讫今 凌厉 切中肯綮
解析: A.怄—呕;B.廖—寥;D.讫—迄。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上海对“美眉”“恐龙”“PK”等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将发出“封杀令”。此举一出,石破天惊,即刻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舆论评价更是众说纷纭。 ....
B.面对印尼发生的四十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和海啸,我们的救援工作一定要有宏观意识,避免目无全牛。 ....
C.投资者在把握波浪脉络后还要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在起伏不定的股市中,唯有把握大势,波段操作,才能游刃有余。 ....
D.面对即将喷薄而出的中国3G市场,各通信设备厂商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
令人眼花缭乱的招数,期待在未来中国3G设备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解析: A.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B.目无全牛:形容技艺纯熟精湛。D.喷薄而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与语境不符。
答案: C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骚”指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B.“建安风骨”或称“汉魏风骨”,“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指骨格形态,是指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
感情更常常表现为慷慨激昂。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常建等。
D.“唐宋八大家”指“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韩愈、柳宗元。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归有光、刘大櫆、姚鼐等。
解析: D.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
答案: D{怀念天津散文}.
5.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解析: A.应为“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答案: A
二、名句默写(8分,每空1分)
6.(1)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斜月沉沉藏海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5)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7)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伶官传序》)
(8)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答案: (1)袅袅兮秋风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碣石潇湘无限路 (4)吞声踯躅不敢言 (5)天生我材必有用 (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逸豫可以亡身 (8)不知老之将至
三、诗词鉴赏(29分)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7~8题。(10分)
送柴侍御
□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魏二
□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7.有人认为“江风引雨入舟凉”的“凉”字用得绝妙,你同意吗?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送友人上船时,正是橘柚飘香的秋天,江风,冷雨,一个“凉”字,写的是身体感觉上逼人的凉意,更透露出离别时的心理感受。“凉”字,正是情景交融的结合点,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深深的伤感。
8.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请从“实”与“虚”的角度,任选一首进行鉴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送柴侍御》:开头两句是实写送别所见所感,后两句用丰富的想象,写别后的景象,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其中蕴涵的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送魏二》:开头两句是实写送别的情景,后两句为人虚构了一个凄清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一轮孤月高照,两岸猿啼一声一声闯入梦境。诗人通过想象友人的旅夜孤寂,更好地表现了送别的伤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10分)
临江仙
□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9.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怀念天津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复”字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到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归来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蒙眬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词人风神潇
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10.“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这两句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9分)
小重山·端午
①□ (元)舒
②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
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怀念天津散文}.
答案: 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1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四、古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9分)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
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
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
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选自《颜氏家训·教子第二》,有删节)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凡庶纵不能尔 .
B.宜诫翻奖,应诃反笑 .
C.当以疾病为谕 .
D.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
解析: C.谕:比喻。
答案: C
1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一言之是,遍于行路.A.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诚不得已也.C. 久矣师道之不传也.尔:这样 翻:反而 谕:劝告 衅:涂抹 饮食运为,恣其所欲.B.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有慈父母威严而.D. 母立于兹某所,而.
解析: B项都作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A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为“在”,第二个“于”也是介词,可译为“被”;C项第一个“也”是助词,句尾表语气,第二个“也”也是助词,句中表停顿;D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
第二篇:《90后作家乐士心的唯美回忆散文《小城年华》》
小城年华
乐士心
沧州是北方的一个小城,小的甚至可怜,他不像北京天津那样的大都市,一个区,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外环线,就已经超出了整个沧州的占地面积。然而在这样的一个小城里,我却度过了三年的中学时光。
小城有很多东西让我值得怀念。其实这也是我来到天津一年多的时间里,一节设计课上,忽然间设计老师和我提起沧州时,提起那个并不引人瞩目的小城市,才让忽然有了一种陌生而熟悉的感觉。当然这也是一种淡淡思念和甜甜味道,我并没有想到在我离开沧州一年后的时光里,还会在异乡去听闻别人谈论自己中学时代的小城。
正如设计老师说的,城市不大,但是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我想,用“温暖”这个词来概括沧州这个城市再合适不过了。整条街是干净的,人们的面孔仿佛都是熟悉的,每个人留下的感觉都是那么的亲切,都是那么的有亲和力,而我就是在那样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国度度过了三年的人生时光。
我喜欢在小城的公园里抬起头看看蓝天的感觉,那个公园对我而言不是很小,有山,有水,还有树林和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场所,那时我每次总是在那里驻足很长时间来观看,可是如今在回顾的时候,竟有一丝的酸楚。
从农村出来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五年的时间里,我也很少在家里呆着,感觉自己也已经越飞越高,离家也越来越远。其中三年的时间就是在沧州度过的,当然那已经是我的中学时代了,想想那些已经遥不可及的时光,而如今看看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学校是在市里迁到开发区去的民办学校,但是教学质量却一直不错,虽然很偏僻的地理位置,却没有影响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那时候,每次到了周五大扫除的时候,我和一大堆的朋友总会出来大吃一顿,我们都是寄宿生,下午出来活跃一下,在那个阶段看来似乎是奢侈的,整天在书的海洋里畅游过后,似乎没有人还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有时候会感觉很陌生,但是那时我也感觉一切都好单纯,没有尔虞我诈,没有你争我斗,平淡的日子里,总会是欢歌笑语相伴的比较多。用我们经常回忆的俩字来形容;真好。{怀念天津散文}.
当然晚上我们也会有很多的话题去丰富我们的生活,比如说我们高中毕业之后去干什么,将来谁会去什么样的老婆,生什么样的孩子,然后一个宿舍八个人哈哈的大笑一顿,没过多久便听见门外查宿舍的阿姨喊着:赶紧睡觉,要不给你们记违纪了。然后我们才会在昏昏沉沉中睡去,一觉天亮,再赶紧去挤如排山倒海般的水房。我们就是这样重复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其他的有意义的事情发生,最多不过是翻墙到隔壁的技校里去疯狂的玩上一晚上,但是那时候却感觉很充实,我想也许是因为当时课程太多的原因吧。
技校是一个不错的地方,我们每次下了第一节晚自习的时候,我们都会跑到技校去上厕所,而是避开高中部的“厕所高峰”,想想也是,那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方式。
我喜欢在每个那样的夜晚,在下了晚自习的时候去技校那边,或者是高中部这边茂密的芦苇草里坐着或者是躺着,一个人静静的看着天,强仔在那时候总是和我说很多关于人生的话题,而我常常认为,那些话题似乎让人太可怕了,正如我那时候疯狂的迷恋海子的诗歌,让我们班主任害怕的感觉一样,我想现在我的中学班主任都会认为自己当年教了有一个精神
病的少年吧。然而航远对于海子这个人似乎并不太在意,他那时候总是这样对我这样说,别傻了,别疯了,诗人都是疯子,诗人都是精神病,诗人的结局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然而我却从未听从他的意见,那时候我总是拼命的写诗歌,写很多很多的诗歌,然后悄悄的把它记录下来,三年下来三百多首诗竟然被我在毕业的激动之下,丢到了书堆里当做废品卖掉了,残残缺缺的在一些不知道的书上找回了几首曾经的灵感。想想也挺可惜的,毕竟那里面记载了我三年的时光,以及那三年里全部的心声,而我不争气的丢掉了,想想真是又可怜,又可恨。
航远也是最讨厌我写的诗歌的人,他不是讨厌我写的诗歌质量,而是讨厌我写的那些煽情的文字,他说看完后总感觉不自在,我知道那时候的文字总带有很多刺痛人心的话语,可是我偏偏喜欢那样的感觉。
高三的时候,出奇的叛逆,什么都不听,什么也不想听,脾气暴躁如雷,动不动就发脾气,父母那时拿我没有办法,我说什么,他们都会应着什么,他们不是怕我的叛逆,我想更多的是怕我的内心世界深处的秘密。那时候我很少和别人去谈论我的内心世界真正在想些什么,反而却恰恰希望有个人能去读懂我的内心世界,于是我常常感到寂寞的时光太过于漫长,所以我们坐在楼道里上自习,甚至说可以是坐在楼道里我们可以聊聊小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216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