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届南通二模作文“传统”评分细则20160329》
南通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作 文 评 分 细 则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不能脱离传统;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与立意
1.对材料的理解
这是一道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命题。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人们与传统紧密相连的客观现实,后一句表明了对传统的态度及其原因。总的来说,材料的主旨即为既要传承传统,更要面向未来,发展传统。
材料的关键词是“传统”,“传统”意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现代汉语词典》)。传统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它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国家的魂魄,民族的精神,始终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里流淌在国人心中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各个时期的社会因子,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根基。因此,本次作文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和时代的积极意义。
传统无时不蕴含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琴棋书画,甚至生老病死,都与传统息息相关。但传统有好坏之分,有科学、愚昧之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也会变“味”。如何对待传统?关键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只有对传统的创新,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让它一代代传承下去。如国家将清明、端午、春节„„定为法定假日,就是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如白话文的变革、戏曲的创新、新文学的兴起„„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如春晚联欢、清明鲜花、短信祝福„„就是对传统的创新等等。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能抛弃传统,但时代在进步,人们又不能一成不变地守着过去的传统,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使传统输入新鲜血液,更好地发展。
2.本次作文的立意注意点
在审题时,应分清材料中两句话的主次关系,前句“我们不能脱离传统”是前提,而后句“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是材料内涵的重点。如脱离材料漫谈“传统”,或只写我们要继承传统,或只写我们要抛弃传统,都是偏离材料中心,应视为偏题。正确的立意应是由我们与传统的紧密关系入手,引出我们应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前后两句均需关照,后句为立意重点。这是本则材料的审题关键所在。
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阐明“传统”的具体内容。可写人,可写物,可写事,也可从“文化”“思想”等领域入手,可多角度联系领域中的某个要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在思辨中显现哲思灼见,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
二、判分
1.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选定文体的要求。须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
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运用恰当,要敢打高分。
2.判分等级
一类63~70;二类56~62; 三类49~55;四类42~48;五类28~41;六类27分以下。
3.特别说明
【立意】
①立意偏差,但未完全偏,勉强符合题意,原则上定为四类卷;若语言功夫好,可适度上浮。
②立意从材料的某一词语或某一句话而来,断章取义,偏离材料基本含义。尽管立意不准确,但语言功夫尚可,此类作文原则上定为四类卷及以下。
③立意与和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此类作文定为五类卷及以下。
【文体】
记叙类文章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切忌平淡叙事;议论类文章言之有据、辩之有理,切忌泛泛而谈。对于体裁创新,立意准确,语言精当,可适当提高一档,以适应2016年江苏《高考说明(语文)》的要求。
【其他】
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②如作文达到三基本:立意基本准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就应该在48分以上判分。以充分肯定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作文,有利于在最后阶段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③对有特色的作文,如文体创新、见解独特、立意新颖、富有生活情趣等,应勇于打高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甚至创作的积极性。
④文体模糊不明,最高不超过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4.个案处理
①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阅卷组长处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缺作文题,扣2分。
三、样卷
古木之姿
巍巍华夏文明万古长青,以古木之姿傲然于世,便得百年繁郁,荫庇万世。
何为古木之姿?当是木之根越扎越深,立足传统;而树的枝条向四方延伸,不断长出新的嫩叶,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天地。
五千年的历史如同那古木,每个时代文化的兴盛不仅来自根的给养,更来自每一片叶子的延伸。古有韩柳倡导古文运动,复古外衣下,实是对文坛调整革新的翘首以待。靡丽文风的阻碍,让文学与文人思想停滞;而回归传统并做出变革实为医治浮华之风的妙方。于是,文风质朴而形式传统的散文终是占了唐宋文坛半壁江山,在传统的土壤上空开拓出新的意境。
树木若如那墙上芦苇般“头重脚轻根底浅”,内心则会变得空洞;若一味地汲取养分、拓展根基,而不向上延伸,则会变得笨重木讷,毫无生机。王维将诗画相融,开创了山水画的新时代。他将诗的情思渗进画的意境,二者交融,完美契合。于是,传统的火花在他的画卷中激烈碰撞,为王维的画点染出一份难以言说的绝妙诗意。立足于传统笔法,王维于意境上开拓了另一片天空。立足传统,也推动着绘画艺术走向未来。
文化之路何其漫长,而发展向上则是文化古木应有的姿态。大胆的想象,以俯视之姿体察传统文化,才能高出传统、优于传统。
美国好莱坞的兴起,韩剧的流行,日漫的发展,无不印证了这一道理。这些新兴文化扎根原有文化基础,再辅以剧情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才得以吸引千万观众,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如同古木枝头最新萌发的嫩叶,于万众瞩目下熠熠生辉。
千年前屈原慨叹:“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可用于对理想的追求,也同样适用于文化发展。
当今社会复古之风盛行,而我们可曾反思,此般复古是否如“古文运动”般的复古?它不过是披着传统的外衣,在文化生长之路上不假思索的横冲直闯罢了。此般复古,不但没有立足传统汲取养分,更未拓展出任何有用空间,岂不谬矣!
古木之姿,当为上下求索,传统之根愈扎愈深,新文化之叶也于枝头熠熠生辉。
点评:文章紧扣材料内核,立意精准,比喻独到,说理透彻。行文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将“五千年华夏文化”形象地比喻为“古木”,既要汲取传统的养分,又要延伸、发展、向上;紧扣题目,围绕材料,突出主旨,论述层次清晰,论据充实,阐述充分有力。语言流畅,富有气势,但有些语句显得突兀,如“当是木之根越扎越深,立足传统”,还有些地方表达不甚明晰。故判为一类卷,68分。
梨园
梨园,锣鼓喧天。
他于四四方方的戏台上,轻抖水袖,曼转身形。只需一漾眼波流转,便带走世间刹那芳华。
台下,观众寥寥,鸦雀无声。
唱毕,他轻轻作了一个揖,向着屈指可数的听众,默默地退下台去。
他有些怅然若失。百年梨园,不知寥落了多少光怪陆离的面孔;小小戏台,不知讲述了多少爱恨离愁。如今,偌大的戏园,门口罗雀,再也看不到那些听戏时如痴如醉的面孔。
他想起了自己。在爷爷奶奶的熏陶下,对传统的京剧兴趣盎然,就爱跟着录音机咿咿呀呀地哼唱几句。于是四岁拜师学艺,八岁登台,他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二十年的坚守,因为他心中有传承国粹的梦。
正如王小波曾说,一切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他觉得真对,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迷失,谁还记得京剧这颗沧海遗珠呢?
他不愿轻易放弃,京剧是传统的血肉,而他早已和它骨肉相连。他想要改变。
他想到了春晚的著名节目《奔跑》。羽泉和孙涛的跨界合作,清新明快的流行乐加上京味极浓的唱腔,顿时让人耳目一新。他或许找到了传统文化的出路。
自小跟师父学戏,唱念做打,一丝不苟。一板一眼的标准动作,字正腔圆地表演,千篇一律地台本重复,他终于明白,他一直囿于传统的包围中,不能自拔。谁说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非要唱得梨花带雨?他要改变,他要在传统的文化中让现代元素跳跃起来。
梨园,锣鼓喧天,观众满座。
他,一袭青衫,清嗓一鸣,却是人人都耳熟的优美节奏,除却千篇一律地陈旧剧情,这次却是改编自外国的小说故事。同样的戏台,同样的人物,却唱出了不同的视听享受。
曲终人散,空气中还残留着观众不绝的笑意。
他知道,他成功了。
作为一名京剧演员,他深谙京剧对民族,对生活的重要性,但一味地抱残守缺,京剧不会进步,文化也不会进步。
领异标新也好,哗众取宠也罢,他会继续努力,让传统走向未来,让京剧走向世界。 点评:“他”对于京剧的认识和思考,是为了让传统的京剧走向未来;“他”对于京剧的改造和创新,让传统的京剧获得了新生,立意准确。本文稍有矫揉造作痕迹,“他”时常跳出来发表议论,破坏了文章的整体韵味;另外,细节描写不足。故判为一类卷下,65分。
引领传统的前行
五千年泱泱华夏,绵延的文化大概是国人最值得骄傲的积淀。面对文化传承的话题,大抵都逃脱不开传统与创新的争辩。
传统,自是一代代人智慧。是中国人镌刻于骨子的礼俗教化、文化底蕴。这是不可抛却舍弃的。抛弃传统,就于无形中切断了你与大地历史的纽带,成为无根的浮萍。
冯骥才的乡土传奇,深入乡间野地只为求得农耕文明时代最后的慰藉与精神;韩少功的寻根文化,朝山谒水叩经问史无非为寻得古典文艺。中国人不可缺失的底蕴。坚持传统,并不是肤浅于模仿古人所作所行;应从这种浅表的喧闹中挣脱,立于对高洁品性精神与文化风骨的继承。
传统固然是应紧握于手心的风筝引线,可百代以前的微风难以使“文化之筝”高扬于世。囿于传统,无疑是故步自封、抱残守缺,不加以创新改良,无法为时代所容,只能看着它一步步迈向衰亡之境,真正感受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苍凉凄楚罢。
不在传统文化上做无谓固执的逗留。创新者,大凡有“舍我其谁”的大刀阔斧的气概与对传统文化的欣赏与批判俱存的锐利眼光。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便是打了复兴罗马希腊文化的旗号,尊重人的眷恋信仰,是从“上帝先造蚂蚁,第六日才造人”的敬畏中保存对“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敬畏。又以冷酷辛辣的笔触撕扯开社会真相,将人们从蒙昧浑浊中拽醒。
从对世人的警醒观之,文艺复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优秀范本。创新与改良文化,做到“去糟粕,取精华”,是引领世人认识感知时代,洗涤俗人的思想品性的清流,淙淙而过,流向广阔未来。就从上海乡音来看,由于一批外来人口的更迭,上海话兼容并包了吴侬软语的婉约与清新和北方的豪放硬朗,是这座繁华都市平添浓厚的烟火人情味,乡土文化更易传播了。
木心先生对国人与山水之情有一番妙悟:唐代诗人开始亲近自然,费尽辞藻夸赞。到了宋代,无处可夸,词人便赋予山水自然以仙妖的形态与人共为嬉乐了。文化本身同自然更为亲厚,改变了一味的流连忘返,上升到“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境界中去。林风眠对中国绘画的希望,大都是保留传统的笔墨气度,追求除此之外的形神兼备。文艺的发展莫不如是,只有符合时代需要,才是继续传承,提升到新的高度。
文化传承,无论是对世人的开蒙还是对文艺本身的发扬,都要立足于传统的精神气韵,又高于传统的古旧,延伸出新的艺术高度来。
如此,引领传统不倦前行。
点评:文章审题精准,强调“不忘传统,但更应创兴,让创兴引领传统不倦前行”。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化大为小,让传统具体;素材充足,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美中不足的是,
文章层次结构单一,思考深度略显不足。故判为二类卷,59分。
光与暗
无数人曾在那幅《夜巡》前驻足,画面中似乎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但却有一团光芒如激流般涌动着。
上帝说,要有光,而他却描绘了黑暗;而当世人还在传统的余晖中徘徊时,他又毅然以画笔绘出新一轮太阳的万道金光。
伦勃朗小时候和许多孩子一样,总渴望着冲破世间一切陈旧的规矩。他踌躇满志地对着世人高呼:“总有一天,我会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
他像一头年轻勇猛的小公牛,在艺术的领域奋勇奔跑,立志要开辟一片自己的天地。然而,在阿姆斯特丹众多画坛前辈眼中,他只不过妄想冲破传统,横冲直撞只能落个头破血流的下场。
在一个昏暗的下午,没有光,人们仿佛都在迷雾中摸索着行进。伦勃朗站在街头高声宣扬着自己的理论:“艺术的使命是创造美的形象,而不是数清画中有多少颗脑袋!”“痴人说梦!”行人讥笑。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他们心中自有答案。前人的画作竟然被这个狂妄的家伙贬低得如此不堪,难道脱离了传统就能走向未来?
阿姆斯特丹的夜色宛如大潮,轰然而至。他努力忍住迎面呛人的寒气,创痕累累的心却再也承受不了世人的谤议。他扑倒在冰冷的河岸,从心底吐出一口血一样的叹息……
窗外,是比墨还要黑的夜,不知是阴云正在浸入,还是浓夜正在漾出。
镜中有烛光摇曳,那跳动的的火焰,可是镜中人灵魂?他思索着,像是要在黑夜中点亮火光。
怎会没有光呢?若没有那一缕光,他如何会醒悟,其实古往今来的艺术史,就是少数勇敢者的孤独与艰辛。他们无畏地、批判地检索陈套,用创新让传统生出新的光芒。
他明白了,曾经那个年轻气盛、梦想将传统抛开去寻觅光明的自己,其实也是在黑暗中迷茫地摸索。
他仰望着,夜空中的星光,遥远而又这般真实。镜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目光相接,所触之处正是传统与未来融会的起点。他拿起了画笔……
他衰老的身躯变得年轻,他的发鬓闪着汗珠,脸庞上聚着血气。前人的智慧焕发出生机,而他自己的艺术也愈见明晰……
《夜巡》面世后,阿姆斯特丹的人们在喧哗中安静下来,他们也开始思索,传统与未来之路的交织,竟可以如此完美……
伦勃朗或许从未想到自己的蜕变,正如他的画要表达的:只有真实经历了昨天,才能看到明天最绚丽的太阳!
点评:这是一篇写人叙事散文,选材独特,叙写了伦勃朗突破传统的创造故事,表现了他勇于创新的创作思想,契合材料中心。文中既有环境的衬托,又有新鲜的比喻,叙事中又不乏理性的思考。但文章叙述太多,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自我情感吐露不足,给人人物介绍的感觉。故判为二类卷,55分。
带着传统上路
时代在不断奔涌着向前,我们不得不随着这股潮流走向未来。但是,请记住,请带着传统上路。
传统,顾名思义,便是那些即使经过历代风雨的洗刷,却依然能保留下来的事物。 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但我们更不能脱离传统,因此,我们只有带着传统上路,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脱离传统,便没有了历史跟级,最后的结局大概便只有失败吧!试想想,若那些伟大的改革或革命家脱离传统,那些改革或革命措施都是伟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出来的,那么,如
第二篇:《传承(作文11篇)》
传承(作文11篇)
传承(作文11篇)
九五班 段星
在这少雪的冬日里,迎着阵阵凛冽的寒风,春节的脚步悄悄然地走近,新年的憧憬
与期盼掩埋了去日的遗憾与惆怅。对着墙上的挂历掰弄手指,细算着春节到来的时间。
喜悦激动之余,不禁感叹岁月匆匆。平淡而忙碌的日子流转交替,传承着人们对幸福的
期待。
掸尘
“二十四、扫房子。”传统观念中,“扫尘”是为了感激“灶王爷”消灾赐福的恩情,
而母亲是一个愿守旧制的人,自然对节日习俗分外重视。腊月二十四这天,在母亲的驱
使下,家中可谓“全民皆兵”,翻箱倒柜,扫灰除残,忙里忙外。母亲使唤我搬来梯子,
她则面戴口罩,头上裹着方巾,俨然一位虔诚的伊斯兰妇女。母亲手持系着鸡毛掸子的
长竹竿,踩着梯子,仰着头,眯缝着眼睛,对天花板上的尘垢蛛网挥舞着手中的“除尘
利器”。天花板可谓“山高皇帝远”,长期不经打扫,蜘蛛蛾虫便毫不客气地在这里安
家落户,给天花板添上一张张细密的蛛网,一层层厚厚的尘埃。这可忙坏了母亲,一遍
遍刷扫后,又用毛巾耐心擦拭,我则将母亲掸下的灰尘清扫干净。一阵忙乱后,屋子里
亮堂了许多,阳光远远照进,整个家焕然一新。劳碌而欢快的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21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