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划过天际,只有一秒时的凝望,然而这一瞥的光明,已长久遗留在人的心怀里。孔子,你是那流星吗?
古往今来,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的名人举不胜举。然而如孔子般如此光芒四射的却并不多见。孔子出身于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本可以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他却因为治国有方而被别国敌视,处处陷害,从此踏上了做师办学的不归之路。或许也正是这次政变,才奠定了儒家学说的创建基础,影响了此后数百世文人的生活。而且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富有哲理的经典语录,也被弟子合乎时宜地记录了下来,成为四书之一的《论语》。真不知孔子的官场失意究竟是福兮,还是祸兮!
如果说孔子是一本厚实的历史书,那么要读懂孔子,首先要读懂从他身上流出的一条大河——《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只因它包含了孔子对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和待人之道的全面认识,而这也正是孔子毕生心血的精要所在。
“学而时习”则“说”,孔子对学习的热爱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有如小草热爱春雨;果实热爱秋风一样。学习,虽不能使他和小草,果实一样生长,但却使他感到内心的愉悦和自在,沉浸其中,精神品质得以提升。吟诵着句子,我仿佛看到一个形容枯槁,衣衫褴褛却又面带微笑的老人,在晦暗的灯光下苦读。没错,那就是孔子,他已将自己一生的精力投入其中,投入他引以为傲的教育事业。
“有朋远来”则“乐”,孔子并不是一个只会死读书的人,几年官场经历,使他的性格沉稳、热情。设想一下,在你生活清贫,无人照顾的时候,忽然你的朋友来看望你,你会怎样?欣喜若狂,一蹦三尺,我想也不过如此。由此可见一斑,孔子不是一个毫无瑕疵的圣人,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凡人。
“人不知”则“不愠”,这就是一个难得的君子作风了。现在的人们都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一有些功绩就大吹大擂,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孔子却反其道而行之,名声如此却不求别人知晓,谦虚朴实的性格油然而生。这在另一句意思相同的句子中也有体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就是这样,以了解别人作为根本,并默默无闻地做着他那将流芳百世的事业。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而识之”,将知识默记在心,本不是一件难事,但为什么孔子要将他提名于这三项中呢?想必是因为久记而必然易忘。如此说来,这件事又非易事。或许一天两天你不会遗忘,但一年两年要记住就十分困难。记得在书上看到一个故事:“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他的学生每天做两百次甩手,将手前后摆动,很是容易。一星期后,苏格拉底问:‘有多少人坚持了?’,所有同学都骄傲地举起了手。一个月后,仍有大半人举手。一年过去了,举手的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五年后,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他就是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足以看出“坚持”二字的不易。孔子大概也是因为有了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才走到了文学历史上的高峰吧!
“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本可以连起来说。因为它们都能体现出孔子的锲而不舍以及耐心的品质。孔子的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是时人有目共睹的。学习中,他身体力行,在知识的海洋里劈波斩浪,在神秘的礁石上点亮了智慧的灯光。在育人方面更是收获颇丰,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些斐然的成绩都说明了孔子对于“学”和“诲”二字的看重。
最后的“何有于我哉”,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孔子的谦虚好学。着实,除了孔子,又有谁可以如此谦卑地说出自己的足与不足呢?
两句话,并不能道尽孔子的一生,却让我们重新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孔子,评孔子,了解孔子的内心世界。
《繁星》中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孔子不正是这样吗?纵然他成功时光芒四射,但他曾经也是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地四处奔走。即使再艰难,他也一点也未曾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他真正做到了“死而后已”。
孔子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在用他的一生去学习,去授人。或许,我们用一生也无法真正地了解孔子,真正能够深入孔子的内心吧!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283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