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读后感:蔺相如完壁归赵论
王世贞先生质疑完璧归赵,而我却不敢苟同。
其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只要不是昏庸无德之辈,断不会因贪恋珍宝而抛弃尺寸之地。秦昭王不是昏君,赵惠文王亦不是。昭王所想即不费秋毫而白占“和氏壁”。赵王所思乃是壁虽小,却不可白白被欺。倘若赵王因畏惧强秦而失璧,天下人皆会认为赵王不仅治国无方,胆识亦不若他国之君也。试问豪杰清高之士谁愿托身于孱弱之君?
其二,王先生说秦国已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而我认为绝非如此。夫秦,虎狼之国也。秦之贪,天下共知。秦与他国缔约尚且朝令而夕改,更何况区区一块“和氏壁”?即使秦国设了九宾,拿了玉石,不予赵城,赵又何如?天下人或许会同情赵国遭遇,可又能怎样?以一壁之故,而合纵抗秦?秦不费吹灰之力便骗取赵国“和氏璧”,韩魏梁三家难道不眼红?齐晋难道不想分一杯羹?在各诸侯眼中,赵国只不过是一个可欺的冤大头而已。就算赵国有能力周旋于列国,可秦国的胃口绝非赵之一璧可填饱的。难保他以后不会开口向赵国索要其他珍宝,或者城池。赵则诚危矣!
其三,即使昭王偶尔:中昏头脑要以城易璧,奈何秦之上下无人邪?若秦王弃城如弃草芥,不仅被弃十五城之民怨王,不被弃的子民也会担心他日再出一个“张氏璧”或者“李氏璧”。如此国内百姓定躁动不安,内患至矣。众所周知,关中军英勇好战,人称“虎狼之师”。倘若他们知道自己拼上性命夺来的城池,竟被大王换成了美玉。试问在外流血征战的关中军,还有谁肯为国家拼命而无怨无悔呢?将士不服则外患至矣。秦朝上下舌辩之士何其多,且况昭王绝非昏君,自然会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要以城易璧?诈耳!只不过想骗赵国一块美玉罢了!
其四,倘若昭王确实昏得可以,全体子民也疯得夸张,非要拿城换璧,那么奈何蔺相如请秦王先予城而后遣一介之使取璧,而秦终不肯邪?眼看骗玉不成,秦国只好做罢。王先生说若强秦怒而令白起挥师攻赵,我认为更加不可能。“远交近攻”乃秦之国策,怎可以一璧之故,而使十万雄师浩浩荡荡从中原战场折回攻打赵国呢?即使夺了赵城,越国而治也绝非易事。如此劳民伤财,疲惫士卒,那秦昭王自然不是傻瓜,决不会这样做的。蔺相如不失时机地夺回美玉,更显出他审时度势,知彼知己之能。
其五,当时秦虽强盛,然赵建国已久根基还算牢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况且赵也未沦落到那样的地步。倘若还有争锋之势就屈膝于强敌,这恐怕不是为人君主所想的,也绝非赵国子民所想。所以,不逆强秦之欢,赵予秦璧但秦必须给赵城,礼尚往来。如果秦想白拿,对不起,赵虽小却也绝非是好啃的骨头。这无形之中,似乎也是赵国在警告秦国:我赵国不会让一璧,更加不会让一城;若想侵食赵国,必须踏过我赵国子民主尸!所以璧虽小,但关乎赵国颜面,赵国不可不争。这恐怕也绝非王世贞先生所认为的因一壁之故而激怒强秦。
如果赵国态度不强硬,且内无久经沙场、名闻遐迩的廉颇,外无胆识过人、能言善辩的蔺相如,那么也许就不会有“完璧归赵”的故事。回想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社会关系异常复杂,如何保住优势,如何处于劣势而不被欺,这恐怕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给人最大的启发了。
【深海网作文频道】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192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