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缓和,用时长,是以间接方式加热食物。“煎”,猛烈,用时短,是以直接方式烧制食物。较之于“煎”,我更喜爱“熬”。因为不仅是好汤,好的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诚然,煎鱼、煎鸡蛋、煎小笼包都是美味,但它们都是历经了猛火,快速烹制出来的,香气太呛人,没有什么回味的余地。熬出来的东西则不同。品一锅好汤,你能咂摸出母亲熬汤时的心意,想象她向锅中加盐试味的场景;品一碗糖水,你能喝到辛苦做好这碗糖水的喜悦;甚至,品一口苦药,你都能感受大夫的叮嘱、熬这碗药的心情。熬,意味着更丰富的情感,更深厚的情意,尽管平淡却滋味绵长。
然而,现代人却喜欢上了煎,因为熬费时,煎省时;熬费火,煎省火;熬费力,煎省心。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现代人不再有像从前那么多的心情去品尝、去欣赏、去回味那“熬”的滋味。他们流连于“煎”重口味的刺激中,沉醉于短时间的感官享乐中,渐渐地,熬的平淡味不能满足他们的味蕾,最终—-他们失去了“熬”的能力。
于是乎,熬过困境的决心没了,急功近利的心思有了;熬过难关的准备没了,各处“打关节”的行为有了,熬过寂寞的耐心没了,四处搞关系、拉关系的浮躁有了。所以复旦大学的党委书记秦绍德要说“寂寞出学问”,说不经受寂寞便做不出成果;“布鞋院士”李小文会受众人称颂,得到世人敬仰……被功名“煎”得躁动不安的世间,期待“熬”的回归。
然而,我们还有恢复“熬”的能力的可能。我们有埋首书丛的“何妨一下楼”评价闻一多;我们有潜心钻石的钱锺书先生;我们有投身科研事业、默默无闻几十载的邓稼先……有前人“熬”的精神的鼓舞,我们还担心没有“熬”的能力吗?
愿世间少一点煎,多一些熬。熬出情感,净化心灵;熬出耐力,抵(砥)砺人生;熬出精彩,充实人生。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2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