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高一历史必修一二知识总结精炼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12:18 中国太平天国

第一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二知识总结精炼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夏商周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初期,是中国奴隶制鼎盛时期,代表为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获得大发展,开垦出大量私田,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开始形成,逐渐形成的农耕经济的雏形;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即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

夏:前2100年,大禹及其子启建立夏朝,定都阳城,设置官职,初步建立起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我国从此进入奴隶制社会。其代表遗址为“二里头”文化,主要统治区域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商: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夏朝最后一个王桀,建立商朝,定都亳,多次迁都,最终商王盘庚定都殷,所以商朝也被成为商汤或殷商。商族人善于经商,是现在商人的起源,他们实行以物易物,并使用贝币。“商邑翼翼,四方之际”就是称赞商朝国度。 周:公元前1100年西部的周部落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对商王朝发动进攻,史称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朝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朝军队,在镐京建立起周朝,史称西周。其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成为东方大国;经济上采用井田制(田地的形式,土地被划成方块形,阡陌纵横,好像井字状故称为井田。它始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采用奴隶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它也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族上,出现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周礼是其推行工具,它有利于上层贵族垄断特权和维持内部团结,逐渐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是周王朝的基础,三者之间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它们是与当时经济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异大的状况相适应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色,国人发动“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于其口),朝政由召公、周公代管,史称“共和行政”。

随着周朝衰落,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入镐京,杀死“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灭亡西周。公元前772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青铜时代结束,即将迈入铁器时代和封建社会。

4相对而言,夏商西周三代更具有连续性和共同性,因为经常被放在一起。它们都是高度发达强盛的东方奴隶制大国,拥有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产),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处于鼎盛,因此,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商朝时期铸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出现浮雕和平雕。此外,四川广汉三星堆也具有代表性,特点为青铜像眉粗大眼、威武雄壮。

农业方面,这一时期,农业获得巨大发展,商周时期已经种植五谷,这在诗经和甲骨文等中均有记载,他们甚至学会了使用草木灰等肥料。此外商朝还拥有繁荣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上,他们采用奴隶制生产方式,并进行简单协作;生产工具上,它们采用石器助耕,以耒耜为主,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此外,农业的发展还得益于统治者的重视。

商业方面,商朝出现专职商人和货币贝,商业为国家垄断,城市主要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 手工业方面,商周纺织工业获得很大发展,拥有各种手工作坊并有专门技艺的工匠,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出现刺绣等新品种;陶瓷方面,商周出现原始瓷器。商周拥有了较发达的道路系统和邮驿传递制度。

文化上,商朝已经了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河南安阳发现),具有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它逐渐衍化为汉字。汉字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唯一古老文字。此外,商朝还出现了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钟鼎文),周朝曾用钟鼎文记载了匹马束丝。最长的铭文出现在周朝的毛公鼎上。商周时期出现了最古的官方史书《尚书》和最早的占卜书《周易》。周易具有朴素辩证思想,首先提出了地理一词,认识到保护环境,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宫廷舞蹈、礼乐文化和绘画等。

天文历法上, 夏朝采用历法夏小正。商朝在天文科技方面更发达,采用了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延续至今最长的纪日方法。我国农历仍采用这种方法。商朝还出现了日食和月食的记载。

医药卫生方面,商和西周掌握了较丰富的医药知识,商朝还出现了石砭镰。

第二节、春秋战国

周平王动迁,王室衰落,诸侯不再服从天子。为争夺土地、 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性质为争霸战,因此有说法“春秋无义战”。

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国任用管仲为相,打着尊王攘夷旗号,7世界中期通过葵丘会盟,确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第一代霸主。齐国衰落后晋楚争霸,晋国于城濮之战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第二任霸主。公元前6世纪初,楚庄王问鼎中原,楚庄王称霸中原;其后南方的吴越先后称霸。他们的称霸和改革是密不可分的,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如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则是在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著名的如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

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诸侯争霸。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国,韩魏晋出现,开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争雄,互相兼并,战国七雄格局形成。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争霸,经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魏国衰落,齐国称雄。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死伤最多的战役),东方衰落,随后逐渐被秦国鲸吞蚕食,秦国统一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生产力获得大发展,井田制的破坏,周王室的衰落,诸侯势力的发展,因此出现争霸兼并战争,分封制逐渐瓦解。通过经济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包括周边的匈奴、东胡、戎、越族等),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社会经济: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铁器(最先发现于河南地区)可上溯至西周,战国时期使用进一步扩大,标志着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农用动力革命)和犁出现,水利事业获得发展(要点:中原地区桔槔灌溉、春秋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国李冰的都江堰、秦国的郑国渠),推动了农业发展。

商业方面,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出现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商业城市。

手工业方面,出现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银错新技术和雕铸艺术,莲鹤方壶(青铜器)是珍品。漆工艺战国(夹铸技术)、纺织业、煮盐业(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井盐)、酿酒业(已能用曲造酒)获得发展;出现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齐国)。

文化上,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思想大碰撞,文化异常繁荣;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春秋时期,老子创道家,著有《道德经》,思想朴素辩证法。事物不断在变化,主张无为治天下,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孔子创儒家,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主张仁爱重周礼,有教无类育精华。“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维护“礼”,主张贵贱有“序”;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诗书礼易和春秋(后来的儒家“五经”),编定经典儒文化。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战国时期,各学派对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形成“百家争鸣”(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代表人物较多,如墨翟表民愿,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孟子(“亚圣”)主张施仁政,提出民贵而君轻,主张宽刑薄税;儒家唯物是荀子,倡“制天命而用之”;庄子唯心与聃同,鄙视富贵恨

不公(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法家韩非重发展,事易时移应改变,以法为本无贵贱,打击奴隶主特权。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最精华的部分),《离骚》(屈原,楚辞)、诸子散文(《秋水》、《逍遥游》)是古代名篇,韩非子《五蠹》。

绘画艺术,《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嵌错赏功宴乐铜壶(青铜器),青铜编钟(湖北)。

天文科技,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春秋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战国时期出现了《甘石星经》(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出现指南针(战国司南)。

《墨子》中的《墨经》记录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小孔成像),墨经光学八条。

数学: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筹算计算法。

医学:战国时代名医扁鹊(脉学之宗),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

套路:铁农具+牛耕–→生产力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私田主人逐渐成为封建地主)–→建土地所有制–→井田和奴隶制崩溃–→相地而衰征(齐国管仲,根据土地多少、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还有鲁国“初税亩”)–→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内容包括: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国家强盛,变法百多年后,新的封建制度确立起来–→①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②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③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但也有一定局限性:轻视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秦朝末年,秦施暴政,社会矛盾激化(一般包括徭役、兵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十分沉重、土地兼并严重,这种王朝灭亡题都是这个套路)。前209年,导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提出“伐无道、诛暴秦”,建立张楚政权。随后,各地纷纷爆发起义。刘邦率军攻至成阳,秦朝灭亡(前207年)。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革命首创精神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朝灭亡后,前206年一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封建帝位进行了四年战争,也就是“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收揽民心、重用人才,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最终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垓下之战),于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修生养息”政策(重农抑商),黄老思想被推行,出现“文景之治”(出现盛世问答题无也基本一个套路,一般为重视农业生产,减免地租,改革法律、提倡节俭、选拔人才、国家安定。关于社会发展,答题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答,经济上怎么样、文化史怎么样、思想上怎么样、法律上怎么样,军事上怎么样、民族如何团结等)。西汉汉承秦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推行察举制(途径是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编户齐民(既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并设置刺史制度,进一步了强化集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选官制度。

汉武帝时期,汉朝实行货币改革,推行五铢钱,盐铁官营,实施各项改革。汉帝国西汉国力达到极盛,其北击匈奴,南设南海等郡,实现大一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新的思想,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建立太学。同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消弱诸侯王实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随后,西汉王朝逐渐衰落。公元9年,王莽篡位,西汉灭亡。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采取多种措施恢复生产,出现“光武中兴”,豪强地主势力获得发展。东汉中期,外戚宦官专权(党锢之祸)。东汉末期,社会矛盾激化,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局路人张角打着“苍天已死、黄巾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口号,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东汉王朝名存实亡。随后地方军阀崛起,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南征,在赤壁之战被孙权刘备击败,曹操退回北方。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刘备孙权(吴,定都建业)先后称帝,中国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孙权曾派卫温浮海到达夷州(台湾)。 公元220年曹魏废汉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和大融合时期(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包括三国鼎立,西晋短期统一,十六国和东晋并立,北朝(北魏,东,西魏,北齐,周)和南朝(宋齐梁陈)对峙等四个时期,南北方的分裂和对峙是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政治分裂,政局动荡,但蕴含统一,经济江南持续开发逐渐赶上北方,民族之间经济交流加强出现大融合局面,对外关系丝路中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外来文化影响的特征。

226年,晋武帝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吴,统一南北。311年爆发永嘉之乱,316年匈奴灭西晋。317年,西晋贵族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采取修生养息、招募流民等,偏安东南,一度出现“荆扬晏实,户口殷实”的繁荣,与北朝对峙。420年,刘裕废东晋自立,建立宋朝。宋朝刘裕时期,南朝轻徭薄赋,国力最强。420–580年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称之为南朝。589年,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朝灭亡。

匈奴攻入洛阳灭亡西晋后,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六个地方政权,被称为“十六国”。439-581年这段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鲜卑拓跋氏),东,西魏,北齐,周,史称北朝。5世纪中期,北朝实力开始超过南朝。南北朝长期对峙,双方均致力于改革。其中最著名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周武帝改革。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大规模开发江南地区,促进南方经济发展,缩小了南北方经济的差距。但江南开发中原相对缓慢,士族和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交流加强;北方仍然是我国经济、军事、文化重心,不过正在缓慢南移。从三国时期,江南发达地区只有三吴,到晋朝南方开发,再到隋唐南方大繁荣可以看出,其重心在南移。政治发展特点是: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开始分裂和长期动荡。

民族发展特点是:民族迁徙和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汉朝时期,击败匈奴,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张骞通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西域纳入中央版图。魏晋南北朝时期重点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入中原,西南地区(滇王金印)逐渐纳入中央王朝,南方越族逐渐融合。

思想发展特点是: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兴盛发展。传统儒家思想面临挑战。

对外交往:两汉开展积极主动的外交,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与朝鲜、日本、越南关系发展,与西亚欧洲交往;开通丝绸之路(陆路和海路)。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丝绸之路不太畅通,但佛教的传入出现高潮。

农业:西汉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扩展到西域和长江流域,发明耧车(赵过),东汉出现二牛抬杠的犁耕法,犁壁(比欧洲人早一千多年); 水利工程有漕渠、白渠等,江淮地区的陂池;治理黄河。稻麦种植推广,双季稻及汉水地区一年两熟。采用代田法,有农著《汜胜

之书》、《四民月令》。

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总结了北方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曹魏时,马钧改良翻车,河东走廊和辽东开发。

纺织业:生产锦绣罗纱等丝绸,陈宝光妻著名纺织技术,长安、临淄是丝织中心,有“丝国”之称。东汉,桑麻种植扩展。新疆种植棉花。越布为贡品。曹魏,襄邑、洛阳是丝织中心,吴国培育八辈之蚕。

冶铁业:汉朝,采用淬冶技术,使用水排炼钢,低温炼钢,宛、巩为冶铁中心。广汉、蜀郡冶铜。北魏,百炼钢技术 、灌钢法。

商业:汉朝时期出现“市”。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缓慢恢复。

天文:汉朝,太初历、太阳黑子的世界最早记录,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时南方青瓷,北方白瓷。

文化:唯物思想家,王充;东汉时期,太平经,道家主要经典。司马迁,《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一时期,佛教流行,道教变成统治阶级的宗教,文学承上启下,书法,

文学:两汉,乐府。汉赋,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司马相如,班固(两都赋)。 书法:王羲之(东晋),“书圣”,行书,《兰亭集序》。

绘画:顾恺之(东晋),《女史箴图》等。

石窟:云冈石窟和洛阳石窟。

科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4世纪传到朝鲜,8世纪传到中亚,随后传往欧洲等地。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医学:《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医圣”张仲景,东汉,《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历史套路:一般而言,关于古代王朝改革的问题基本是一个套路:一般政治上,国家统一,具体改革的基础(有的关于危机的就包括面临土地兼并、政治腐朽、贪污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族矛盾、社会的动荡不安等);经济上,交流增多,民族融合;个人因素(一般是帝王或强势人物);一般少数民族,还要加上汉化,吸取中原先进文化等。

那么改革措施一般包括:政治上,建立或改良新制度,整顿吏治;经济上,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减轻人民负担;思想文化上,重用人才;少数民族政权一般还会有一些特殊性,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包括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讲汉话等,也就是汉化。

改革的影响,一般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上促进了发展,国富兵强;民族上,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文化上,文化繁荣,有的还会有挽救了民族危亡等。遇到类似的题,基本往里面套就行,只是要注意其特殊性。尽量多写,多写不减分,但少些可能丢知识点。另外一定要写的工整,能列条列条,写出关键字。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隋文帝)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隋朝经历了民族融合,北方农业获得恢复发展,经过长期的军事准备,589年隋灭陈(陈灭亡原因:陈国政治腐败、生活腐化、军纪松散),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意义)。隋文帝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开皇之治”。隋朝,兴建两都(宇文恺),广设仓库,修筑驰道,同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府兵制和均田制相结合(唐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出现募兵制)。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又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至余杭,开凿京杭大运河运河,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促进南

第二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二知识总结精炼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原版创作,盗版必究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邹勋 著

37级 被浏览987693次

采纳率:90% 37级 2016.01.27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

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

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

位。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

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原版创作,盗版必究

原版创作,盗版必究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

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

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

(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

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

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

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

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8、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原版创作,盗版必究

原版创作,盗版必究

9、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10、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

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1990年和1991年海峡两岸分别建立了两岸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基会、海协会)实行经济政治对话。1995年江总书记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是解

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

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

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

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太平

天国运动的作用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原版创作,盗版必究

原版创作,盗版必究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

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

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 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

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

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

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失败原因: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高一历史必修一二知识总结精炼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第三课考点 重点:五四运动;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

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4、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5、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6、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1、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3、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7、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原版创作,盗版必究

原版创作,盗版必究

8、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1、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2、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1、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

5、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第二课考点

1、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中共中央副主席)冤案 第三课考点 1、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

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2、1990年和1991年台湾与大陆分别成立民间团体进行对话,他们是:台湾的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大

陆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课考点
3、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6、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1、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

4、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1955年万隆会议; 第二课考点

2、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事件是: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3、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4、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访问美国;

6、日本与中国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课考点 7、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8、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2、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联大26届会议; 9、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加强了: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 原版创作,盗版必究

第三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二知识总结精炼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高一历史必修一二知识总结精炼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高一历史必修一二知识总结精炼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四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二知识总结精炼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1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4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4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6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11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2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1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政治的目的:巩固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二、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注释: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重点、难点)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加强对人民的压榨,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阶级矛盾激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

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车同轨,书同文”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注释: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3、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唐实行三省六部制高一历史必修一二知识总结精炼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八、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三冗(官兵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宰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废除宰相,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使得君主专制强化②内阁的创立。实质:为减轻皇帝工作压力而设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

【了解: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2、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总结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1)积极: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注释: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人类早期主要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和兴盛却以海洋为依托)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前6C初,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前6C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前5C,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1)积极 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2)消极 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民法大全》

注释:1)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2)罗马法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公民法、万民法等。

2、罗马法的评价:

1)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2)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1640—1688):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

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注释:1、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哪三位一体的混合物: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5年,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分权与制衡”),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注释:1)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论基础源于: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2)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与权力分别为: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

3)美国政体特点是: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29470.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