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高一语文《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13:18 雷雨课文

【篇一】高一语文《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雷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过程与方法: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涵;

4、引导学生根据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

1、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难点:

1、戏剧潜台词的理解;

2、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教学方法:

1、预习前指导学生掌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事件、活动场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情节结构,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然后对照剧情充分熟悉课文)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这就是23岁的曹禺就读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

《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让“周冲”这个年轻的被毁灭的生命带着我们走进他生活的时代吧!让我们倾听戏剧家为生命发出的呐喊,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十七岁的年轻人和他所爱所恨的人,生活在一个怎样残酷的世界!

二、《雷雨》的标题题解和总体情节:

《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使你想到什么呢?(明确: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革命的大雷雨即将来临,此时中国的社会酝酿着一场大变动。)

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个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鲁四凤。出于嫉妒,繁漪通知鲁四凤的母亲鲁侍萍把她领走。鲁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引诱,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做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鲁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鲁四凤也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三、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五、总体把握:

1、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待萍后态度的变化和侍萍的表现,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提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2、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1)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2)周朴园同鲁大海——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3)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4)鲁大海与周萍——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5)鲁侍萍与周萍——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6)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3、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周朴园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之间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的对立,使他们必然产生矛盾冲突。从整个戏剧来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这些矛盾的存在、发展,决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六、布置课后任务:充分熟悉课文内容。

王宝杰

【篇二】高一语文《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看云识天气 教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3)积累有关谚语。

(4)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学生写“云”字的繁体“雲”。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有“雨”字。和天气有关。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我们从这个字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看云识天气》,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板书文题)

二.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峰峦预兆轻盈匀称崩塌弥漫

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

2、结合课文解词以上十个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明确:“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1)默读课文,把本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方法及局限性。

(2)其中,第二部分又可以怎么分?

(可以分为二部分,一、(2-5)写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二、(6)写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学生边默读边填写,教师明确)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精读,议论探究:

自读课文,认识各种云的特点及云和天气的关系,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其他示例:(1)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

(2)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

(3)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

(4)Hello,大家好。我常常是扁球状,排列很匀称,我中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如果你远远地看我,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大家猜一猜我是谁?(高积云)

(5)我常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出现,有时我成一种美丽的光圈,里层是红色,外层是紫色,我常常是大风雨的征兆。人们也常常议论我说什么:“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你们可知道我是谁?(晕)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在“各种云”的介绍中,我们不仅认识了云,而且也学会了看云识天气。

二、品味欣赏: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吗?(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关系展开说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2、品味语言:

本文文字优美,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

例句:(1)我喜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个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2)我喜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个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3)我喜欢“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4)我喜欢“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它运用拟人手法,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5)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3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

(1)打比方。

例: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

②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将卷云比喻成“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纱”,说明其轻盈、洁白。把成群排列的卷积云比喻成“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卷积云的特点。)

打比方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

(2)分类别

根据云的不同特点,把云分成不同种类,这样使说明条理更清晰,更明确。

(3)作比较

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

4、说明语言

(1)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体会下列句子用语的准确性。

“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中为什么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不用行不行?

(“往往”、“常常”都是对薄云和厚云带来的天气情况出现的几率的限制,既说明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大,又不排除有时会出现特殊的例外,这样说明更准确。)

(2)文章最后两句话“但是,天气的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相照应,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2)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还可以通过“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小组讨论并交流。

(1)棉花云,雨快临(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低有雨,天高旱(5)日落乌云起,半夜听雨声(6)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7)有雨四方亮,无雨顶上光(8)早风雨,夜风晴(9)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菜园里少欢喜

(10)东闪太阳红,西闪雨重重,北闪当雨射,南闪闪三夜(11)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五、板书设计:

(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

色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李卫民

【篇三】高一语文《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第二课时

一、课文解析:

1、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了悲剧色彩,同时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

本文的舞台说明的作用还有:

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

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装:

鲁侍萍上场,她的“衣服朴素,洁净”“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动作:

(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走向大门”,这是人物动作的说明,“很自然地”暗示她曾在这屋里生活过,有关窗的习惯。“慢慢地”暗示她心情痛苦,有矛盾。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4)表情:

(周朴园)“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相;(周朴园)“惊愕”表现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场:

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鲁大海上场,舞台说明是“外面争吵声,大海的声音:‘让开,我要进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个说明暗示了鲁大海作为一个工人代表的坚定、勇敢的性格,而安排他在周朴园与鲁侍萍对话之后登场,便使戏剧冲突进一步发展,引向高潮。大海的下场是在冲突达到高潮后,鲁侍萍哭起来说:“大海,我们走吧!”的时候,被仆人们拥下的。

2、读下面几句话,回答问题。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看她关好窗户了,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

 这段动作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为了推动情节发展。鲁侍萍被赶出周家已三十多年了,从面貌上看,周朴园已认不出来了,但她熟练的动作和变化较慢的背影,却使周朴园觉得似曾相识,所以引起他的追问,推动了情节发展。

3、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①)


 鲁: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②)

 周(汗涔涔地)哦。

 鲁: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我姓鲁,老爷。

 周:(喘了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你可以打听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惊)什么?(③)

① 对周朴园的这番话应如何理解?

 提示:这是周朴园假心假意的赞语,并非赞赏她的贤慧规矩,他是借前面的好话,掩饰其希望了解真相的目的,是周朴园虚伪、圆滑的表现。

② 鲁侍萍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嘲笑、讽刺周朴园的卑鄙无耻。

③ 周朴园“惊愕”说明了他什么心态?

 提示:梅小姐还活着,对他是很不愿意知道的消息,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他担心这对他的名誉和地位会构成影响。

4、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周朴园与鲁侍萍在下节录中简称“周”“鲁”)

 周:(惊愕)梅花?①

 鲁: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②

 鲁:我是从前伺侯过老爷的下人。

 周:哦,侍萍!(低声)是你?③

 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响。

 周:(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④

 鲁:不是我要来的。

 周:谁指使你来的?⑤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⑥

 周:(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你可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1)①处周朴园“惊愕”是因为:

 提示:侍萍突然提起那绣在袖襟上的周朴园本人几乎已经忘记的梅花,使周感到意外。

 (2)②处一台词言不达意,表现周的什么心理?

 提示:周的恐慌的心理。

 (3)③处表现周朴园的什么心理和性格?

 提示:表现周朴园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虚伪。

 (4)④处“你来干什么?”该如何理解?

 提示:周料定鲁此次来是来者不善,她肯定要有所图,所以才这样发问。

 (5)⑤处周为什么要问“谁指使你来的?”

 提示:周对鲁的性格相当了解,他认为鲁此来的背后一定有人出谋策划。表现了周的奸诈多疑的性格。

 对⑥⑦两句台词和舞台说明该怎样理解?

 提示:由“悲愤”这个潜台词表现出鲁的性格不只是软弱,她对周的所做所为的不满表现了她性格中刚直的一面;她说“命”说“天”表现出她对自己的悲惨遭遇的根源尚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她说“我没有找你,我认为你早死了”,说明侍萍早已看透周这个伪君子的真面目,并对他恨之入骨。

5、体味本文的潜如词。

(朗读下文以体会丰富的潜台词)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

鲁侍萍我姓鲁,老爷。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又如:

下面的潜台词,鲁侍萍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一实一虚,一口一心,很有意味: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亲戚?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

周朴园怎么?

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潜台词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样想;或嘴上已说完,而心中意未尽。潜台词丰富内涵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延衍性深广性。它常常借助舞台提示并通过演员心神化一的表演而让人体味、咀嚼。鲁侍萍找女儿来到周家,似曾相识的厅堂布置使她仿佛踏进旧梦,而柜上那张“死去的太太的照片”使她明白命运确实让她又跨进了三十年前同一个周家的门槛。这时周朴园走出来问她“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鲁侍萍不由自主地“看着他”回答,这“看着他”三字提示,平静的笔底隐含着内心复杂的情感:三十年未见,容颜上还能找到当年的痕迹吗?他还供着我的照片,保留着我当年生活的旧物,他真的还未忘旧情吗?而我现在就站在他的面前,他真的就认不出来了吗?鲁侍萍虽然知道面前就是三十年同她生了两个孩子的周朴园,但她很自持,她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举动,她只是似乎身不由已地想在这间房子里呆一会儿,于是几次将要下场又鬼使神差地被话头牵住。当她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时,周朴园却喊住她:“你站一站。”周朴园觉得她关窗户的动作很眼熟:真像一个人,哦,真像三十年前的侍萍!这时,他内心开始将面前的“她”与三十年前的“她”互相比照,忽然生疑,忽又释疑,心驰神荡,心迷神乱,在略带沉思的交谈中使迷雾逐步消散,真相逐渐明朗。动作、口音、生活地点、生活时间、生活秘事,每一次交谈,内心认定的份量愈趋沉重。终于,侍萍情不由已地挑出只有他们两个知道的以丝线梅花补衬衣窟窿的隐私,于是,周朴园“徐徐立起”,“低声”地说出“哦,侍萍!是你?”以上这一段时间中的台词,未曾说出口的心理内容大大超过了舞台上所能耳闻的对白。三十年前的生活经历奇迹般寄殖在短的意外重逢的交谈中。而潜台词的心理脉流时而奔流恣肆,时而受抑阻涩,时而回旋往复,令人心弦震颤,回味无穷。

6、人物语言的主要特点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而人物语言的主要特点是:高度个性化、富有动作性和丰富的潜台词。

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动作性指人物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不仅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够引起他们的外部动作。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往往是与语言的个性化与动作性联系在一起。

学生活动:找出课文中个性化、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并做简单分析。

要求:

1、各小组自主选择其中一种人物语言进行分析。

2、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合作,进行分析、整理与发言。

3、发言者应声音洪亮,语言简练。

例:高度个性化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他感到了名声和利益的威胁。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无情又无义,再也伪装不下去了,便化为语言,绝!摆架子,树威性,即使在不是自家人面前,也无法自持。既封建,又资本家;钱是可以解决一切的,他本能的以为。在这里,语言是灵魂的直裸。

人物语言不需经过修饰,本质而又本能,非他莫属,这就是高度个性化。

鲁大海的语言是他倔强、鲁莽、幼稚的个性的写照:

鲁大海可是你们完全错了。……

鲁大海(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

鲁大海(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

个性化语言的好处是:作家通过它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读者通过它直观(实际上是“直听”)人物的性格,生动可感,真实可信。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所变化。

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

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

人物语言还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相适应。这在周朴园的企图用金钱来平息侍萍的对话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痛痛快快地,你要多少钱吧”“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负担”,不仅表现出资本家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赶走侍萍,使自己的罪恶不致败露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侍萍悲愤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充分表现了她的悲愤和仇恨及发自内心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也表现了侍萍的刚毅与倔强。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几句话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因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实、鲜明。

二、归纳本文的艺术特点

 (1)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2)丰富的潜台词和个性化的对话语言。

 (3)从全剧来看(因为本文是节选),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第一场)”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准备戏剧表演。由课代表组织同学准备道具。

2.自行组织小组,准备“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的辩论资料。

王宝杰

【篇四】高一语文《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整合)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整合)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生字,理解“垂”的意思并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通过听音乐,看图学文,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不同景象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能够抓住雷雨的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准备】

1.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前谈话,模仿下雨。先分好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模仿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雷雨。(板书雷雨)

二、复习旧知,巩固字词

师:„„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并学习了生字词的读写,在这里,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上节课谁学的知识记得最牢。

出示:蝉、蜘蛛、彩虹、黑沉沉、垂下来、越来越响、压下来、逃走。(指名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其实词语和我们人一样也是具有感情色彩的。看看,谁能根据词语的意思,读出它特有的感情色彩。指导学生读好黑沉沉、越来越响、压下来、垂下来。

三、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同学们读得非常好,以后我们就这么去读词语,好吗?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感受了词语的魅力,接下来,老师想请大家闭上眼睛,用你的耳朵来聆听音乐的精彩,听完后把你听到的,想到的告诉大家。

1.播放音乐,轻声范读。

出示:刚才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师点评) 师:你们想去看看这场雷雨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这场雷雨吧。

2.初学课文。出示: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想哪些自然段写雷雨前,哪些自然段写雷雨中,哪些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

①老师与学生一起划分课文:1-3自然段是雷雨前,4-6自然段是雷雨中,7-8自然段是雷雨后。

雷雨前(1-3)

并相机板书: 雷雨中(4-6)

雷雨前(7-8)

小结:课文就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这样的顺序来写的。现在我们先去看看雷雨前的景象吧。 四、品读课文,把握特点

(一)学习雷雨前

1.请四人小组一起读描写雷雨前的1-3自然段,并找出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四人小组读课文并议论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乌云、树、蝉、蜘蛛、闪电、雷声),老师则在班里巡视并指导学生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为待会儿请学生回答时物色人选。】

2.刚才同学们在小组中学习得非常认真,现在谁来说说雷雨前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写了乌云。

师:雷雨前的乌云是怎么样的?请你把描写乌云的句子读一读好吗?

生: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嗯,雷雨前的乌云可不是一朵两朵,而是满天都是,黑沉沉地压下来。(老师边说边把课前准备好的乌云贴图贴到黑板上)你看它似乎已经压到树梢上,压得周围的一切都透不了气。(老师通过贴图来诠释“压”字的含义)

师:还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树

师:雷雨前的树是怎么样的?

生: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老师把“树”贴到黑板上)

生: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老师在“树”周围贴几片叶子) 师:除了写树,还写了哪些小动物?

生:蝉

师:蝉在干什么呢?

生:蝉一声也不叫

师:对呀,蝉也闷得一声也不叫。(老师边说边把一只“蝉”贴到树干上)还写了哪些景物?

师:还写了哪些小动物?

生:蜘蛛

师:雷雨马上就来临了,蜘蛛在干嘛呢?

生: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跑了。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蜘蛛从网上怎样下来的?(老师用课件出示“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下来,逃跑了。”让同学选词(跳、爬、垂)填一填这个空。)

师:为什么说它是“垂”下来,而不是“跳”“爬”下来呢?

生:因为蜘蛛下来时有一根丝吊着它,所以说它是垂下来的。

师:对,只要你平时仔细观察大自然,你会发现,蜘蛛在遇到危急情况时,它就会从屁股拉出一根丝,直接从网上挂下来,而这个“垂”字就表示“东西从上面挂下来”的意思。同学们,你看作者用词多准啊!

师:这部分课文除了写乌云、树、蝉、蜘蛛,还写了闪电和雷声,闪电和雷声是怎么样的?让我们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老师边把闪电贴到黑板上)

师:“越来越”说明闪电亮的程度和雷声响的程度是随着时间而加大的,那我们读的时候也要把闪电雷声读得越来越大。谁能把闪电雷声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师:你能用“越来越~~~~”说句话吗?

4.小结:“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大雨马上就要下起来了。

(二) 学习雷雨中

1.师:果然,不一会儿,“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雷雨中的情景。

2.全班齐读。

3.指导朗读。

师:这是一场大雨还是小雨?(大)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雨的大? ①出示: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不同雨的读法:沙,沙,沙,雨下起来了。滴,滴,滴,雨下起来了。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这场雨非常大?

②出示:雨越下越大。往远处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师:这雷雨虽然大,但它来得快,去得也快,齐读:

③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三)模仿雷雨情景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雨前,雨中,接下来我们也在课室里下一场这样的雨好吗?好,坐端正,眼看老师,听老师指挥。

(四)学习雷雨后

师: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狂风怒吼,大雨哗哗哗,转眼间,雨停啦。雨停后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1.指名读7、8自然段,一起思考雷雨后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太阳出来了。(老师把乌云摘掉,把太阳贴到黑板上)

生:一条彩虹挂在天上。(老师把彩虹贴到黑板上)

生:蝉叫了。(老师表示声音的符号贴到蝉的嘴巴边)

生:蜘蛛又坐在了网上。(老师把垂下的蜘蛛摘掉,把另一只蜘蛛“坐”在黑板的网上)。

师:同学们,雷雨前“蜘蛛是从网上垂下来”,雷雨后“蜘蛛是坐在了网上”。你从这个“坐”字看出蜘蛛在雷雨前和雷雨后有什么不同?

生:雷雨前蜘蛛很害怕,雷雨后蜘蛛很安心地回到家了。

师:对,雷雨前蜘蛛苍茫逃跑,雷雨后又怡然自得地在它设下的天罗地网中坐享其成了。你看,大自然的景物多有趣,作者的观察多仔细啊!

2.激发想象。

【篇五】高一语文《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雷雨优秀教案完整版

雷雨(节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识记戏剧的基本文学常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简介。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情。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龙须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茶馆》让我们默默难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曾引起轰动的《雷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时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二、解题 1.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

综合舞台艺术。按结构规模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按题材和年代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现代剧、历史剧等。

2.作者介绍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女子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他们应召回国。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3.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而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进行的,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三、整体感知课文

1.VCD播放《雷雨》剧情片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熟悉节选部分的剧情。(有条件的可在课前观看电影《雷雨》)

3.提问:《雷雨》第二幕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这一幕出场人物主要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原本是一家,分别为夫妻、父(母)子、兄弟的关系。但30年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超出了家庭、血缘的意义,表现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冲突。

4.提问:本课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

学生思考后明确:

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意外相见,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父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本场主要是由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

四、课堂小结

欣赏戏剧作品,首先应了解戏剧的发展等有关知识。在对剧本这种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应着重阅读剧本,了解作品的戏剧冲突,看哪些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进而明确这样的冲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1.课下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练习。

2.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雷雨(节选)(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具体研习课文

1.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1)自开头至“周朴园:„„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为第一场。指定一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第一场的情节。要求叙述时尽量详细点。

(2)提问: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侍萍因何遭遗弃并于大年三十的晚上投河?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讨论、分析,教师巡回点拨。

(3)提问:周朴园对“死去”和活着的鲁侍萍有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怎样的阶级矛盾?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体会前后的变化,感受其间存在的阶级矛盾。

(4)学生思考:周朴园三十年来所做的一切(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呢?

(5)品读鲁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段落,思考侍萍因何欲言又止?

明确:在周萍打了鲁大海两个嘴巴后,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道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鲁侍萍迫切想见到自己阔别三十年的儿子,却没想到竟看到了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她的感情由“想念”一下变成了“愤慨”。因为一道森严的阶级壁垒已

经横在她面前。阶级的对立,使她再也不能叫出“萍儿”这个长久在心底呼唤的名字了。

(6)学生默读周朴园与鲁大海相见的场面,思考父子因何反目成仇?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1)精读有关周朴园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小组讨论。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并把对周朴园性格特点概括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梳理。

(2)精读有关鲁侍萍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小组讨论。

(3)细读有关鲁大海的语句,体会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三、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我们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应看到其悲剧的一面,应看到其性格的复杂性。不能一味地因循前人对他的看法,要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掘其性格的另一面。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准备戏剧表演。由课代表组织同学准备道具。

2.自行组织小组,准备“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的辩论资料

【篇六】高一语文《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苏莉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雷雨(板书课题)生齐读。

2、复习词语、句子。(小组读)高一语文《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雷雨的呢?那些自然段分别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二)学习课文

这节课我们来仔细读读课文,研究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各有什么特点。

二人小组合作交流导学案第一题。

1、雷雨前(看课件)

1)自由读读1-3自然段,想一想,雷雨前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交流(生汇报导学案第一题)(板书: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a、乌云

课件出示描写乌云的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压”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说感受)

这时候感觉非常沉闷,(出示)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比较句子,练习“一„„不„„”(指导朗读)

b、大风

课件出示描写大风的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这阵大风来得怎么样?从哪个词知道?

你从哪里知道这是大风?(树枝乱摆,蜘蛛吓得逃走了)

课件出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为什么作者用“垂”?(指导朗读)

c、闪电、雷声

课件出示描写闪电、雷声的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练习“„„越„„越„„”

作者是先写闪电再写雷声的,你觉得它们的顺序能不能换一下,为什么? (不能。通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所以不能换顺序。)

指导朗读。

看着闪电越来越亮,听着雷声越来越响,你有什么预感?

2、雷雨中

作者通过乌云、大风、闪电和雷声的描写,让我们眼前仿佛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顷刻将至,让我们一起去目睹这场大雨吧!(课件出示这句话)(看课件)

1)你听到了什么?(雷声、雨声)(板书:下起来—-)

雨声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2)你看到了什么?(树弯了,雨越下越大)指导朗读(板书:越下越大—-)

3)雨又有什么变化呢?(渐渐地小了)(板书:渐渐地小了)

4)雷雨下得是有变化的,你能不能把它的变化读出来?(男女生比赛读)

3、雷雨后

夏天的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现在雨停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雨后的景色吧!(看课件)

1)(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刚才小男孩也欣赏了雨后的景色,为什么他那么高兴呢?(他看到雨后的景色真美丽)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雨后的美丽景色,开始!(出示雷雨后句子)

3)雨后有哪些美丽景色?

4)生汇报导学案第三题,课件出示。(板书:太阳、彩虹、蝉、蜘蛛、

青蛙)

a、太阳

b、蝉

c、彩虹(你能读读描写彩虹的句子吗?通过这个“挂”字,你眼前出现的彩虹是怎么样的?)

d、蜘蛛(找一找,哪个字用的特别好?为什么?“坐”字,可以看出蜘蛛的悠闲、愉悦、可爱)

e、青蛙(用“„„了,„„也„„了。”说一句话。)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样的心情?(开心、愉快)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雨后的美丽景色吧!

(三)总结

1、作者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出这场雷雨的全过程,在作者的描写中你最喜欢哪些地方?你可以读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2、你们可真会读书!现在让我们全班一起合作读好这篇课文吧!

(四)课外拓展

这里是老师收集到的有关描写雨的句子,请小朋友读一读,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关于描写雨的句子:

豆大的雨点落在了地上,溅起水花,那水花如同一个个小小的喷泉。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雨点,好像伴奏着一支小舞曲,我不禁被窗外的世界所诱惑。

微风吹过,雨帘斜了,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墙壁。

秋雨如同满天发亮的珍珠,飘飘扬扬地挥洒着。)

3、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小朋友课外留心观察天气变化,把你观察到的景象写一写。

板书设计:

前 乌云 大风 闪电 雷声

18 雷雨 中 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地小了

后 太阳 彩虹 蝉 蜘蛛 青蛙

【篇七】高一语文《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一等奖教案 雷雨

《雷雨》教案

㈠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生动性特征。

3.通过语言来品味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4.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5.研读重要“舞台说明”,认识其在剧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罪恶。

㈡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仆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㈢教学难点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腐朽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抓住戏剧冲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却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这就是年仅二十三岁的曹禺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创作的四幕剧《雷雨》。它在中国演了七十多年,却经久不衰。它除了生命的毁灭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之谜,究竟还能给我们多少人与人性的启示。今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进《雷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课前检测】

正音

烦躁(zào) 汗涔涔(cén) 惊愕(è) 窟窿(lóng) .....

弥补(mí) 谛(dì)听 江堤(dī) 咀(jǔ)嚼 ....

沉吟(yín) 伺(cì)候 报应(yìng) 缜(zhěn)密 ....

二、解题

1.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文学剧本。

戏剧的要素主要包括(戏剧的三要素):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形象。

中国的戏剧,古代与现代差别迥异。古代戏剧称为“戏曲“,主要包括南戏、杂剧、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和舞剧等,其主体是话剧。戏剧按表现形式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按内容形式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分为现代剧、历史剧、儿童剧等;按篇幅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2.曹禺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但常偷看《红楼梦》、《水浒》、《西厢记》等书。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

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书库里,贪婪地研读着世界名著,特别是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同时他也时常和朋友去广和楼欣赏京戏名家的表演,到天桥去听曲艺。曹禺还涉猎了东西方的一些哲学著作。他"读老子、读佛、读圣经",赞美柏拉图的"神奇的'理想国'"。"同情叔本华对生活深沉的忧郁",也热爱过"尼采丰盛的生命力与超人的思想",而"所罗门的智慧"、"耶稣对人类所寄予的真诚热爱",都曾使他"仰叹"、"折服"。但是,他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被这些先哲们的精神所感动,却没有成为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俘虏。他感到"这个社会非改变不可",于是想"搜寻出一条大道"来解决他所感到的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但是读了这些哲学著作之后,答案仍"苦思不得"。而他那种执着地、热诚地求索精神,却熔铸在他早期的创作里,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染力。

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3.有关《雷雨》

戏从封建资本家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和后母蘩漪的乱伦关系面临破裂开始。这罪恶的根源却要追溯到三十年前。三十年前周朴园还是个大少爷,诱骗了女仆侍萍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将遭受他凌辱的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赶出家门。大儿子被保留下来,这就是周府大少爷周萍;二儿子(后来的鲁大海)才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周朴园只好让侍萍抱走了。侍萍走投无路,跳河自杀,幸而被救,从此流落他乡。后来,侍萍带着儿子嫁给鲁贵,又生了女儿四凤。侍萍被赶出周家后,在济南某校当女佣,四凤做了周家的使女,鲁大海也在周家矿上当了工人。周朴园后来又娶了第三任太太蘩漪,蘩漪当时只有十七岁,他的冷酷和专横,使蘩漪如同生活在枯井中,在周公馆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怯懦、自私的周萍渐渐厌恶了这种关系,又勾引了四凤。出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当侍萍找到周公馆,才发觉女儿的主人就是周朴园。此时,鲁大海代表工人也到周家找周朴园谈判。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侍萍带走四凤后,逼她起誓永远不见周家的人,四凤非常害怕。这时周萍又跑到四凤家与她纠缠,外面雷雨大作。鲁大海发现了周萍,但在母亲的压力下又将他放走。四凤出走。侍萍和鲁大海寻四凤到了周家,侍萍痛苦万分,要周萍和四凤远走高飞,永不相见。而一直在死死缠住周萍并暗中窥知这一切的蘩漪,欲愤难捺,孤注一掷。她令人锁上大门,从楼上叫下周朴园,当众揭开这一切。四凤和周萍才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侍萍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这个罪恶的家庭终于崩溃了。

投影: 雷 雨

曹 禺

三、初读感知

1.把握戏剧冲突。

解说:戏剧冲突主要指剧中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是戏剧的灵魂,那么,课文节选部分,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主要来自哪些人的?这些矛盾冲突的起止在哪儿?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出示投影:

矛盾冲突 周朴园鲁大海

感情纠葛 阶级斗争

4.理清剧本结构。

学生自读课文,自由讨论。

明确:第二幕 周、鲁两家的冲突。

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

第一层: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 (相遇述旧怨)

第二层: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相认生新恨)

第二场:周朴园同鲁大海的冲突

四、布置作业

有人将杜牧的《清明》改写成戏剧,请你也试着改写,要求不增减一个字,但可改换标点符号。

清 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参考答案: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究第一场,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雷雨》作于1932年,至今已有70多年,但它依然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一个作品能有恒久的生命力,总要有一些特殊的魅力,总要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推动我们去思考与探索。那么,《雷雨》的成功之外在哪里呢?

二、分析课文(第一场)

㈠相遇述旧怨

1.点读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

提问:开头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烘托人们烦燥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读者和观众。

2.学生自读开头至“哦,侍萍!(低声)是你?”。

⑴周朴园是怎样一步步地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侍萍的? 请同学找出周朴园问鲁侍萍身份的地方。

明确:一共四处:

“你——你贵姓?”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忽然立起)你是谁?”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请同学揣摩语气并表演出来。]

⑵.开始的时候,是鲁侍萍的什么引起了周朴园的注意而询问她姓名的呢?周朴园后面三次询问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明确:鲁侍萍的口音和关窗的举止。

【篇八】高一语文《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年下18《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马洋溪中心小学 黄金兰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内容简介:高一语文《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确立学生主体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研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艺术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听音乐,看图学文,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不同景象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能够抓住雷雨的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难点】

能够抓住雷雨的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高一语文《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教学准备】

课件和课本剧要用的道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二、复习旧知,巩固字词

出示:黑沉沉、乱摆、垂下来、越来越响、压下来、逃走。(指名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生字词。)

三、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1.播放音乐,轻声范读,整体感知。高一语文《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2.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1-3自然段是雷雨前,4-6自然段是雷雨中,7-8自然段是雷雨后。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听范读,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四、品读课文,把握特点

(一)学习雷雨前部分(1–3自然段)

(1) 出示雷雨前动画: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观察满天乌云的照片,出示文中句子,让学生表演“压”的动作,感受天气的闷热。

(3)你还能从哪里找到很闷很热的感觉呢?在文中用横线“_____”划出来。对比句子: a、叶子不动,蝉不叫。

b、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4)练习说话:忽然一阵大风,吹得__________ 。

(5)出示“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下来,逃跑了。”选词填空(跳、爬、垂)(出示动画)

(6)课文用了两个词语形容雷电,哪两个?

积累词语:越来越亮 越来越响 越来越__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将抽象变为直观,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学习雷雨中部分(4–6自然段)

(1)播放雷雨由小到大的动画

这场雨下得怎样?从哪里看出来?(指名说)

如何读好“哗,哗,哗,”呢?

(2)文中哪个词语形容雨的变化?你能换个词语吗?

如何读好两个“渐渐”呢?

(3)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对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听、说的能力。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学习雷雨后部分(7–8自然段)

(1)历经暴雨的洗礼,大地又展现出了怎样的景象呢?(看雷雨后课件)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7、8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文中用波浪线做个记号。

(2)请学生填写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

(3)讲评,朗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五、课本剧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认识与巩固。)

六、巩固练习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的乌云,黑______地______下来。

2)忽然一___大风,吹得树枝___摆。

3)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下来,____走了。

4)一条______挂在天空。___叫了。_____又坐在网上。

(二)我会连。

雷雨前 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

蜘蛛又坐在网上。

雷雨中 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雷雨后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时反馈。)

七、总结,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前看到:乌云 闪电

听到:大风 雷声

18、 雷雨 中 大

后看到:太阳 彩虹 蜘蛛 青蛙

听到:蝉叫 青蛙叫

【篇九】高一语文《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宁波市实验学校 林晓婷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边读边想,能结合重点字词理解课文,通过朗读体会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

4、从感悟作者笔下雷雨的特点中,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雷雨(板书课题)生齐读。

2、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下面我来检查一下,看看你们都 掌握了吗?

出示词语:自由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蜘蛛、彩虹、乱摆、逃走

压下来、垂下来、下起来、亮起来(师范读,重音强调第一个字)

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越下越大

3、读完了生字词。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雷雨的呢?

生回答,师板书。(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对,作者就是按这个顺序来写的。现在我们先去看看雷雨前的情景吧。

二、品读课文

(一)雷雨前

1、自由地读读课文1—3自然段,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雷雨就要来了呢?

2、学生交流(相机教学,随机板贴: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情况一:乌云

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雷雨前的乌云怎么样?你能结合句中的词来说说你的感受吗?(教师引导学生 结合“满天”、“黑沉沉”、“压”说感受,体会云多、密、沉,指导朗读)

预设:

“满天”:云很多。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听出来了,好多乌云都聚集到一块了/从你的朗读中,我好像看到整片天空都布满了乌云。)

“黑沉沉”:云很黑、很重。比较词语,体会词语的准确性:用“黑乎乎”代替“黑沉沉”好吗?说说理由。指名读。

“压”:动作演示,用力地往下按就是“压”。当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的乌云向你靠近,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说感受)试试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师:同学们真能干,通过找关键字词,不仅体会了乌云的景象,还读出了句子的味道。这种读书方法对我们的语文学习很有帮助!

情况二:大风

师: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知道雷雨就要来了?用上刚才的方法来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句子: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一动不动”,体会没有一点风,连蝉都不叫了。看来天气真是—

—太闷了(又闷又热)大家体会得真好。能把这种闷的感觉读出来吗?谁来读?来,一起来试试。指名读、齐读。(听出来了,一点风都没有/闷得连蝉都不想出来活动了)

出示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师:这阵大风来得怎么样?( 结合“乱摆”体会风大)谁能把这种感觉用朗读表现出

来?男女生读。

过渡:从你们急促的声音中,我感到大风来了,这可吓坏了小蜘蛛。请你把描写蜘蛛

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结合动画,展开想象理解“垂”的用法。见过蜘蛛逃跑的样子吗?让我们来看看它逃

跑的情形吧。你能说说小蜘蛛是怎么逃跑的?像这样直直地下来就叫做“垂”。这个“垂”字用得多妙啊!蜘蛛从网上逃走的时候,好像在说:“ 。”是呀,面对这即将来临的大雨,它多害怕呀。

情况三:闪电、雷声

雷雨前除了满天的乌云和阵阵大风,还有——闪电越来越响,雷声越来越响。(配乐) 对比朗读。指导朗读。

4、拓展想象,说话训练。

除了这些,雷雨前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呢?

风越( )越( )

天色( )越( )

天气( )蜻蜓( )

5、小结,齐读1—3段。雷雨前天气变化得实在太快,刚才还是满天乌云,又闷又热,

接着刮起一阵大风,紧接着电闪雷鸣,一场大雨就要下来了。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

(二)雷雨中

果然,不一会儿,“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自由地再去读读雷雨中的情景吧。

1、自由读。

2.指导朗读。

师:这是一场怎么样的雨?大雨(板书:大)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雨大? ①出示: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从三个“哗”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雨声大),林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两外两场

雨,请你读读。

不同雨的读法:沙,沙,沙,雨下起来了。滴,滴,滴,雨下起来了。(对比教学,

体会雨大)指名读,同桌互读。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这场雨非常大?

②出示:雨越下越大。往远处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师:从窗外看去,还有哪些景象也看不清了呢?能结合课文的句式说说雨中的情景吗?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 )哇,( )啊,都看不清了。

看来这雨下得可真大。你知道描写雨大的词语有哪些吗?

积累词语:倾盆大雨、滂沱大雨、狂风暴雨。齐读。

③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师:雨下着,下着有什么变化吗?(小了,板书:小)指导朗读,男女生赛读。 下面我们一起把写雨中的这三段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师:这场雨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三)雷雨后

1、那雷雨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播 放音乐)

2、睁开眼睛,刚才在脑海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交流。

(随机板贴:太阳、彩虹、蝉、蜘蛛、青蛙)

3、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雷雨后的情景吧。师引读。

看,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这画面多美呀,孩子们,假如你就是画中小动物,你最想说些什么呢?蝉在哪里?你在叫些什么呢?蜘蛛呢?下了雨后你又坐在网上,感觉怎么样?青蛙在哪呢?你坐在荷叶上,在叫什么呀?随机采访。看来你们都被这雨后的景色迷住了。

4、林老师把这美丽的景色编成了一首小诗。多种形式朗读:

雨停了。

太阳出来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蝉叫了。

蜘蛛又坐在网上。

池塘里水满了。

青蛙也叫起来了。

5、欣赏图片,拓展想象。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雨后的图片。看完后请大家说说雨后的大自然还会有哪些景象?并动笔写一写。

三、总结全文

师总结:孩子们,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感受了一场雷雨,了解了雷雨前后景物的特点,雷雨前乌云滚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雷雨后彩虹高挂,空气清新,美景一片。大自然多么奇妙呀!它就像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只要我们走进大自然,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相信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29704.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