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白马篇教学设计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14:18 白马学生

【篇一】白马篇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

一、 教学设计思路:

本教案设计思路,清晰明了。拟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重点诵读教学。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第二课时,重点体味情感,难点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美好形象的深层意蕴。体味情感,把握语文教学情感之美。意蕴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

二、教案

授课人 应云云 学科 语文 学校 周王高级职业中学

课题 《蒹葭》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为更好学好本诗。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写法和翻译,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3、诵读,美读诗,能够把握重音、节奏、语调、语速,有感情的诵读。

4、深刻体会诗的情感,情景交融的写法。及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好处。

5、培养喜欢诵读美读诗文的兴趣,领悟追求者痴迷而执著的美好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各种方法诵读课文。

2、把握诗重章叠句结构,反复咏叹的妙处

教学难点 领悟追求者和伊人美好形象的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自己查找资料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诵读法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美读全诗。

3、合作研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两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名请一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诗经》。

根据学生回答适当的补充和强调,并多媒体显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

四.诵读诗歌,美文美读

1、请一学生读,教师及其余学生听,并给予适当点评。

2、听录音示范朗读,比较差别。

[教师提示学生拿出笔,划出停顿和重音。]

提示:这首诗四字句是二二的节奏,五字句是二三的节奏。

重音的字是每句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第一章是:仓、霜、方、长、央。

第二章是:萋、晞、湄、跻、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沚。

3、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节奏、重音、语速、语调。

[教师巡视指导]

4、请三同学读,一人读一章。其余同学点评,看谁读的最好。

5、全班齐读。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翻译诗文

充分读诗

引起学生思考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培养兴趣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已经会翻译这首诗。在朗读上,已经把握了节奏、停顿、重音和语调,在诗歌朗读上最不能缺少的情感,我们还没探究。在刚才几位同学的诵读中,已或多或少的加入了情感,很不错。但究竟以怎样的情感才适合呢?回家好好揣摩,好好思考,认真诵读。

六、布置作业

认真练习诵读课文,体味情感。在此基础上背诵诗。

完成作业

及时复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件显示“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进一步领悟《蒹葭》情感做铺垫。

二、诵读诗,把握情感

[教师根据情况点评]

三、以情感走进诗歌

1、听了刚才的朗读,以及你自己对诗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教师提示:结合课文导读动脑思考]

明确:诗人思而不得的怅惘

求而难见的遗憾

迷茫朦胧的忧伤

教师语:结合昨天指导带上这样的情感,我们一起诵读这首诗。

2、诗人是怎样传达出这种情感的?

(教师引导:在写作中,情感的传达往往都是通过景物描写。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想想这首诗是通过那些景物来传情的。)

明确:深秋悲凉空寂的清晨

河边茂盛的芦苇,薄雾弥漫

道路艰难弯曲迂回漫长

这样的景正映衬了诗人心中的怅惘、迷茫和忧伤。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交融”。

请一学生读

学生思考回答

检查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

3、诗人是通过怎样一种手法来表现这种景,来渲染他的情感的?

明确:通过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

4、通过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让你感受到什么,有什么好处?

(教师点拨:手法都是为内容服务,这首诗的内容既写了景,又写了人,你觉得景和人在这种手法中有什么突出特征呢?)

明确:强化渲染了风景凄迷、忧伤之美。

强化渲染了伊人空灵、缥缈之美。

强化渲染了追求者痴迷而执着的品德之美。

通过重章叠句将这三美在一唱三叹之中,达到了文有止而情不散,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5、小结:静静的想想诗美。

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把诗的文字转化成画面,再转化成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画面。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闭上眼,仿佛能看到。

在一个薄雾弥漫的清晨,在一片芦苇丛生的河边,一个痴迷而执着的追求者,在河畔急切的追寻着心目中的伊人。从天刚发亮一直追寻的哦太阳初升,从朝露为霜追寻到霜为秋水。从这时间轨迹中我们可以深深领悟到追求者的品德之美。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闭眼想,然后用语言描述

拓展思考深度

锻炼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探究内蕴

1、追求者痴迷而执着的追求纯洁美好爱情的品质和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什么的品质很相似?

明确:友情、理想、事业、学业、自由等等一切美好事物。


2、据此分析,你认为“伊人”是真有其人?还是有更深的意蕴?

明确:有更深的意蕴,在诗中伊人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人们对爱情、友情、理想、事业、学业、自由等等一切美好东西的追求,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抒写怀人之情,借助追求纯洁而美好的爱情故事的基本框架,来表达人类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

这是一个亘古常新的原型意向和原型主题。让我们记住这片美景,记住这种美好的心灵追求,去追寻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六、全班诵读全诗,再次回味诗美

七、布置作业

运用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也许你是文学家,也不是音乐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力,能想象一下怎样借助除文学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诗的意境吗?请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讨论,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组讨论后请代表回答

诵读

完成作业

合作探究能力

和其它学科结合

[板书设计]

蒹葭

《诗经秦风》

追求———伊人:爱情友情

事业学业

痴迷自由理想

执着一切美好的事物

三、点评:

《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名篇在名家眼中都有不同的解读,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含义非常丰富。那怎样才能在复杂丰富的内容中找出适合学生对学生有用的知识,在两节课里让学生领悟呢?

本课教学设计把握语文教学两点不可缺少的东西。一是诵读;二是情感。在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诗歌内蕴,既把握了基本知识能力教学,有注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

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因要进行美读吟诵,就运用多媒体音乐和配乐朗诵示范。因要探究人物形象内蕴,就要求学生到图书馆和网上查阅资料,有效开发文本资源。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学生的思考和活动为主教师只起点拨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快乐。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中,相互学习提高。

能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美读吟诵,提高朗诵水平,把握文章情感、艺术特色以及探究文章内蕴是这篇教学相设计的主要思想和主要特色。

应云云

【篇二】白马篇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北京第十三中学分校 张 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并积累所引用的经典、格言,体会演讲词语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分清观点和材料。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用事例和道理来阐明观点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深入领悟“敬业与乐业”的内涵,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敬业乐业的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作者是如何运用事例和道理来证明观点的。

2.引导学生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内涵,联系实际用敬业乐业的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职业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思考问题。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导语:在一次奥运会中,马拉松比赛庆祝胜利的典礼早已结束,坦桑尼亚的选手艾克瓦里才吃力地跑进了已经几乎空无一人的奥运体育场,他是最后一名抵达终点的选手。他的双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他努力地绕完体育场一周,跑到了终点。著名的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问艾克瓦里,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至终点?

这个年轻人轻声地回答说:“我的国家从两万多公里外送我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敬业和责任的深刻内涵,同时他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敬业与乐业》就是宣讲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一文中作者在谈到“要乐业”这个观点的时候写到“‘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我们的身边也常常听到同学抱怨“学习好苦啊”,如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劝导他要乐学。

2.文中作者认为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是同一价值,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不同意见的小组拟定一个简单辩论提纲,展开辩论。

3.小组内交流:你未来的理想职业是什么?你将怎样对待这份职业?

【设计意图】1.通过解析作者的论证过程,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充分有力的论证。

2.让学生能尽情地参与讨论,发表看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在思辩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对家人或熟悉的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自己职业或学习的态度,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将责任和趣味统一起来的人。

【设计意图】了解不同的人的职业观,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老作

【篇三】白马篇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本人学过多年的语文了,记得最深的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比如“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学生笑)

(抓住学生笑的时机,请他们谈一谈笑的原因,借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

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读诗,那对诗歌一定有自己的认识,请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是一首诗吗?(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学生讨论)

经过讨论后,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不能算作一首诗,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韵味。(又在屏幕上打出“飞入芦花皆不见”)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加上最后一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富有诗味。

由此可见,诗歌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二、背景介绍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可继续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

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离别的情感

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

2.再欣赏黄磊的朗诵录音;

3.通过朗读,感悟作者在即将离开康桥时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之情。

四、鉴赏诗歌,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

1.诗歌的哪些章节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离别情感?(学生讨论)

(1)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三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②“轻轻的”为何要提前③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2)第二~四节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的梦。”

(这几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独特效果②作者此时在干什么③“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④为何要强调“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记忆犹新的感觉,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现不出的,诗人的难舍离愁可见一斑。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3)第五~六节 “寻梦, 撑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两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徐志摩心中的梦是什么②作者要去青草更青处歌唱什么呢③为何又不能放歌④为何选择沉默地离去)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而徐志摩的梦是什么呢?概括而言,是“爱”“美”“自由”,他“追求自然的爱”,“找寻自然的美”,“向往自然的生活”,可以说,徐志摩是一个“自然崇拜者”。而康桥,正符合徐志摩心中的梦想,他觉得,在康桥才可以享受自然的生活,由此读者才更能体会他将离去时的忧伤。

(4)第七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一节,应该结合第一节来鉴赏,难道仅仅是为了呼应第一节吗?)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2.对比古人写的离别诗句,鉴赏《再别康桥》的独特意境。

(1)学生讨论:你会为离别创设怎样的情境?

(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

(2)列举古人写的离别诗句,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

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相同之处是:离别情绪感伤沉重。

(3)对比分析,《再别康桥》创设的离别情境的特点

①离别的对象特别

②离别的气氛轻松

③选择的意象新颖

《再别康桥》创设的情境清新飘逸,体现了“新月诗派”的创作特色。

五、结语

徐志摩先生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板书设计

离别的对象——特别(云彩)

离别的气氛——轻松(轻轻、悄悄、沉默) 清新飘逸

选择的意象——新颖(金柳、新娘、青荇)

【篇四】白马篇教学设计

白马篇教案

沈阳市第三十八中学 学科: 高一 年级 必 修 导学案教师版 设计人: 韩军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总第______个

第 7课 诗三首 白马篇 ___1__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曹植诗歌“骨气奇高”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体会诗中“游侠儿” 形象的深刻意义。

情感目标:了解曹植的文学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讨论 诵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英勇善战、忠贞爱国、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 【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曹植诗歌“骨气奇高”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1

2

【板书设计】

【篇五】白马篇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白马篇教案

《白马篇》教案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汉、魏、晋诗歌在继承发扬《诗经》《楚辞》的艺术特点方面的成就。

2.了解五言诗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特点及奇偶相配。富有变化的节奏的句式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能够自如运用外在美与内在美相得裢彰的描写人物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白马篇》中的少年英雄形象。

2.学习《白马篇》,要培养学生勇敢、奉献,甘愿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白马篇》中的“游侠儿”的外在荚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的形象

教学难点

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画,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2.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待中运用的叠字及情景交融等的艺术手法。4.运用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个新意。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曹植(192~231),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建安时代的杰出诗人,五言诗的奠基者。他与父亲曹操、哥哥曹丕在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其中以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白马篇》是他的代表作。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作者前期(220年曹丕即位之前)的作品,从诗中可看出作者的豪情壮志,有较浓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二、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要求学生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全诗赞颂了一位少年游侠健儿的英勇善战、忠贞爱国、视死如归的精神。

3.梳理涛歌思路

可让学生讨论。

明确:诗分作两节,第一节先写少年的装束,再写少年的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板书:装束 外在美

后一节先写少年参战之快,再写其作战之勇,然后揭示其内心美。

板书:征战 内心美

(解说:夯实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下一步的具体品味打下基础)

四、重、难点突破过程

1.学习第一节(1)提问:诗歌起首两句,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色彩鲜明的词语,—…白一黄,色彩鲜艳。“连翩……驰”,马又是何等的英姿,看似写马,实则写人,骏马配英雄,英雄驭骏马。

板书:白马 金羁

(2)提问:“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两句写出了少年的什么?

明确:少年不平凡的经历。

(3)要求学生品味“宿昔秉良弓……勇剽若豹螭”八句,讨论:这几句诗表现了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这几句诗表现少年射骑技术的高超。运用了借代、对偶、比喻等

修辞手法。语言简洁、形象,是铺陈的艺术手法。

2.学习第二节

(1)要求朗诵第二节,找出描写少年赫赫战功和思想品质的诗句。

明确:战功:“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思想品质:“弃身锋刃端……视死忽如归。”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对偶句“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对偶句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蹈”“凌”写出了少年英雄长驱直入,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国征战、蹈死不顾之勇。少年为什么能如此英勇呢?由此过渡到下文对其内心世界的揭示。

板书:蹈匈奴 凌鲜卑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反问句,品味其艺术效果。

明确:反问句“弃身锋刃端……何言子与妻?”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舍身为国,不顾家庭的爱国感情表现得更强烈,显示出义无反颐的气概。

五、要求学生背诵《白马篇》

六、课堂小结

本诗结构谨严,环环相扣,气势雄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七、课堂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不得中顾私 B.狡捷过猿猴 C.扬声沙漠垂 D.欲辨已忘言

2.从《白马篇》看曹植诗歌艺术特色,下列评论有误的一项是…( D )

A.曹植注意学习乐府民歌的手法,在《白马篇》中他用“赋”铺陈,将“游侠儿”的壮美形象立体地再现于渎者眼前。

B.曹植的诗歌具有雄健的笔力,能够在使用美丽辞藻的同时,保持浑厚的气象,从《白马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一点。

C.曹植的诗歌有鲜明的个性,其中之一就是借歌中的形象表达自己的理想。如《白马篇》中的幽并游侠儿身上就寄托了作者报效国家的理想。

D.曹植注意从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他又改变了汉乐府民歌的古朴的语言风格,《白马篇》就意在追求一种华美的浯言风格。

答案:1.D 2.D

简析:l题中A项的“中”通“衷”,B项的“狡”通“矫”,C项的“垂”通“陲”。

2题中D项错在“华美的语言风格”。

八、课文小结

教师总结课文:五言诗的三首,分别是古诗十九首、曹植、陶渊明的代表作品,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特点;了解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的标志.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尤其是他的高尚品质,教育了后代文人不屈服于权贵,不与庸俗之流为伍,曹植奠定了五言诗,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我们下去可多读些他们的作品,加深对他们的认识。

九,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

【篇六】白马篇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白马篇教案-语文版必修4

《白马篇》教案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译文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注释

[1]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

[2]金羁(jī):金饰的马笼头。

[3]连翩(piān):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4]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5]去乡邑:离开家乡。

[6]扬声:扬名。垂:同“陲”,边境。 [7]宿昔:早晚。秉:执、持。

[8]楛(hù)矢:用楛木做成的箭。何:多么。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子。

[9]控弦:开弓。的:箭靶。 [10]摧:毁坏。月支:箭靶的名称。左、右是互文见义。

[11]接:接射。飞猱(náo):飞奔的猿猴。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

[12]散:射碎。马蹄:箭靶的名称。 [13]狡捷:灵活敏捷。

[14]勇剽(piāo):勇敢剽悍。螭(chī):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

[15]虏骑(jì):指匈奴、鲜卑的骑兵。数(shuò)迁移:指经常进兵人侵。数,经常。

[16]羽檄(xí):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17]厉马:扬鞭策马。[18]长驱:向前奔驰不止。蹈:践踏。

[19]顾:看。陵:压制。鲜卑: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

[20]弃身:舍身。 [21]怀:爱惜。 [22]籍:名册。

[23]中顾私:心里想着个人的私事。中,内心。 [24]捐躯:献身。赴:奔赴。

一、解题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白马篇》是乐府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读诗,扫除文字障碍。

②内容和形式总理。白马篇教学设计

再次读全诗,讨论后明确: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先写少年的装束,再写少年的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板书:装束、外在美。

后半部分先写参战之快,再写作战之勇,然后揭示其内心美。板书:征战、内心美。 (解说:先概括,为下一步的具体品味打下基础。)

2.具体品味,把握重点难点

前半部分赏析分四步:

①起句奇特:“白马”“金羁”,一白一黄,色彩鲜艳。“连翩”“驰”,马又是何等英姿。看似写马,实则写人。骏马配英雄,英雄驭骏马。

②“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仅此一句,写出了少年不平凡的经历。

③重点赏析:“宿昔秉良弓„„勇剽若豹螭”八句。

A.内容概括: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B.表达作用:此八句既是“扬声沙漠垂”的重要原因,又为后半部分写“游侠儿”“捐躯赴国难”的英勇行为作好了铺垫。

C.艺术手法及其作用——铺陈。

④重点句吕味: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写少年英雄身手比“猴猿”还要“狡捷”,气势像“豹螭”那样“勇剽”。

后半部分赏析:

①“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对偶句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蹈”“凌”写出了少年英雄长驱直入、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国征战、蹈死不顾之勇。为什么能为此左凌右蹈呢?自然过渡到原因的分析,揭示少年英雄纯美的内心世界。

②赏析“弃身锋刃端”以下八句:

A.此段铺陈,淋漓尽致,极写少年英雄精忠报国的英雄肝胆。

B.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舍身为国、不顾家庭的爱国感情表现得更强烈,显示义无反顾的气概。可试着改用陈述句,让学生比较表达效果的差别。

三、课堂训练白马篇教学设计

熟读全诗,当堂成诵。

四、课堂小结

本诗结构谨严,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篇七】白马篇教学设计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白马篇》教学设计(新)

《白马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汉、魏、晋诗歌在继承发扬《诗经》《楚辞》的艺术特点方面的成就。

2.了解五言诗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特点及奇偶相配。富有变化的节奏的句式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能够自如运用外在美与内在美相得裢彰的描写人物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白马篇》中的少年英雄形象。

2.学习《白马篇》,要培养学生勇敢、奉献,甘愿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白马篇》中的“游侠儿”的外在荚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的形象

教学难点

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画,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2.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待中运用的叠字及情景交融等的艺术手法。

4.运用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个新意。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曹植(192~231),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建安时代的杰出诗人,五言诗的奠基者。他与父亲曹操、哥哥曹丕在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其中以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白马篇》是他的代表作。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作者前期(220年曹丕即位之前)的作品,从诗中可看出作者的豪情壮志,有较浓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二、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要求学生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全诗赞颂了一位少年游侠健儿的英勇善战、忠贞爱国、视死如归的精神。

3.梳理涛歌思路

可让学生讨论。

明确:诗分作两节,第一节先写少年的装束,再写少年的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板书:装束 外在美

后一节先写少年参战之快,再写其作战之勇,然后揭示其内心美。

板书:征战 内心美

(解说:夯实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下一步的具体品味打下基础)

四、重、难点突破过程

1.学习第一节

(1)提问:诗歌起首两句,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色彩鲜明的词语,—„白一黄,色彩鲜艳。“连翩„„驰”,马又是何等的英姿,看似写马,实则写人,骏马配英雄,英雄驭骏马。

板书:白马 金羁

(2)提问:“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两句写出了少年的什么?

明确:少年不平凡的经历。

(3)要求学生品味“宿昔秉良弓„„勇剽若豹螭”八句,讨论:这几句诗表现了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这几句诗表现少年射骑技术的高超。运用了借代、对偶、比喻等

修辞手法。语言简洁、形象,是铺陈的艺术手法。

2.学习第二节

(1)要求朗诵第二节,找出描写少年赫赫战功和思想品质的诗句。

明确:战功:“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思想品质:“弃身锋刃端„„视死忽如归。”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对偶句“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对偶句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蹈”“凌”写出了少年英雄长驱直入,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国征战、蹈死不顾之勇。少年为什么能如此英勇呢?由此过渡到下文对其内心世界的揭示。

板书:蹈匈奴 凌鲜卑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反问句,品味其艺术效果。白马篇教学设计

明确:反问句“弃身锋刃端„„何言子与妻?”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舍身为国,不顾家庭的爱国感情表现得更强烈,显示出义无反颐的气概。

五、要求学生背诵《白马篇》

六、课堂小结

本诗结构谨严,环环相扣,气势雄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篇八】白马篇教学设计

白马篇

《白马篇》教案

郑州幼师金扬眉

教学思想:贯彻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学民主思想,尊重学生个性,力争在平等、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

1、鉴赏游侠形象,了解揭示人物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艺术手法;

2、运用想象和联想,再现忠勇双全的游侠形象;

3、了解曹植创作的主题。

重点难点:鉴赏游侠形象是重点,再现游侠形象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发现法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导入。

2.释题,指出学习重点。

3.回顾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是读、想、悟,鉴赏《白马篇》的关键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形象。

二、鉴赏《白马篇》。

(一) 指导诵读,感知语言。

1.生配乐朗诵全诗。

2.找出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二)联想想象,再现形象(20分钟)

1.学生自由发言,分析少年英雄形象

(1)《白马篇》塑造了怎样一位英雄形象?请发挥想象,描述一下“游侠儿”的形象。

(2)《白马篇》是从哪几方面来塑造少年英雄形象?试举例说明。

(3)试比较分析《木兰辞》和《白马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异同。

2.教师总结、扩展。

3.再现游侠儿形象。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形式去演绎、再现少年英雄形象。

(三)联系背景,感悟诗境

1.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曹植身世和时代背景,说说《白马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与曹植对话:学了《白马篇》,你的最深的感悟是什么?你想对曹植说些什么?

三、结语。

四、布置作业。

(一)以“我的英雄梦”为题目,发挥想象和联想,写一篇作文。(必做)

(二)要从下面的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选做)

1.曹植与建安文学研究

2.从作品看曹植前后期思想的变化

板书设计:

白马篇

曹植

内容艺术表现

装束

外在美武艺铺陈

少年英雄炼字

内在美气概警句

精神

附:《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白马篇教学设计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篇九】白马篇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方案

|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中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

(2).联系课文,组织学生讨论文章是如何详略得当来突出“论战”这一中心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爱国精神。

(2).学习古人把握战机、料敌制胜的智慧和敢于斗争、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三、教学手段 借助音频 、多媒体课件投影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认识

经过七年级两年的学习和积累,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基本掌握常用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但对于

文言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还理解不够。好但是结合教材,适当引导,运用合作和探究的方式,教学效果应当不错。

六、施教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不知同学们是否都看过《亮剑》这部军事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没有,该剧的主人公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有几句名言:“狭路相逢勇者胜”、“逢敌必亮剑,哪怕敌人是一流剑客;倒在对手的剑下不丢脸,不敢亮剑那才叫耻辱;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其豪气何等的逼人!其勇气多么的可嘉!毫无疑问,如想打胜仗,绝对要有敢打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但是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如果只是一味的死打硬拼,而不懂得使用一定的谋略技巧,避实就虚,争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那么充其量只能算是逞匹夫之勇,其结局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国破家亡。《孙子兵法》说得好,“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所以说,要战胜强敌,不仅要靠勇,而且更要靠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曹刿论战》,共同了解古代军事家曹刿是如何指挥弱小的鲁国军队战胜强大的齐国的。从中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二)、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历史和历史散文体例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

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散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纪事本末四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3、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

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预习情况检查,多媒体显示课件

1、重点字注音:

guì jiàn bó zhé mǐ 刿 间 帛 辙 靡

2、【古今异义】

⑴.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⑵.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⑶.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⑷.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信用)

⑸.<牺牲>玉帛 (古义:用来祭祀的牛、羊、猪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或为了整体的利益舍去部分利益 )

⑹.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 ⑺.<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允许) ⑻.<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第二次)

⑼..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⑽.<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⑾.忠之<属>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方面的人)

⑿.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全)

⒀. 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福)

3、一词多义

⑴故:①故逐之 所以 ②公问其故 原因

⑵从:①民弗从也 听从 ② 战则请从 跟随

4、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

②.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

(四)、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1、 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⑴播放范读音频,学生听读,注意语气和停顿。

⑵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和气势。

2、 思考: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明确:

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 请几位同学试概括课文的内容,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29727.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