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死水教案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14:18 死水屈原

【篇一】死水教案

生与死的抉择:屈原魂兮归来
——《渔父》课堂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二必修课堂实录)

师展示幻灯片1: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

他纵身一跃,定格成永远的风景。

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他,就是屈原

师:有同学愿意朗读下这段文字吗?

(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师指定一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没有地方值得斟酌的?

生1:她的普通话很标准,但是要注意语气和停顿。“他,就是屈原”这句中“他”之后的停顿要稍微长一点,这样可以给人以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师:恩,很好,那么在语气上要注意什么呢?

生1:这段文字写得美,很有诗意,我个人很喜欢。我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要有点气势,要读出对屈原由衷的赞美之情。

师笑:那么你可以给我们示范下吗?

生1读得很投入,语气语调和感情把握得很好。读完后同学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师:高一的时候我们学过屈原的《离骚》同学们还有印象吗?课前让同学们收集了关于屈原的一些资料,有没有同学愿意给我们讲解下?

生2: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生3:政治上,他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很精当,老师就不再补充了。下面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幻灯片2-3展示重点文言实词、文言句式,同学交流,教师点拨)

师:请同学们翻译以下句子(幻灯片4)。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于世推移。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5)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师下堂巡阅点拨,然后对典型错误进行梳理指正)

师: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大家有信心背诵以上文句吗?

生异口同声说能,接着大声朗读背诵。

师:老师背上句,同学们接下句,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好吗?

同学们都能够熟练响亮地背诵。

师:这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人生态度。

教师板书“屈原”,学生找出对应的语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安能以身之察察,受之于汶汶之物”、“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师板书完之后请学生谈谈对以上文句的理解,并由此来分析屈原的人生态度。

师提示:请同学们先思考再说话。

生4:我觉得这里的“举世”和“众人”不能解释为世人和所有的人,不是泛指而是特指,指楚国朝野中对屈原“美政”持反对态度,用谗言来排挤屈原致使他被逐的奸佞小人。

生5:我觉得不仅仅指这些奸佞小人,还指那些不理解屈原“美政”的人,屈原因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者说理想得不到理解和实现而发出无奈的悲凉的感慨。

生6:屈原认为自己的内心是洁白无暇的,是一尘不染的,他坚持了自己的理想,他是值得人们去尊敬的。

生7:屈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理想的尊严,我忽然想到了北大“数学才子”柳智宇,在世人看来他拒绝美国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选择出家的做法是不可思议的,其实我倒觉得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悲的,有理想的人生是幸福的。(有同学开始鼓掌)

师:这位同学非常善于思考和联想,他的思考很有深度和见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为玉碎也不为完全。那么渔父呢?

学生找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时推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教师板书以上语句。

生8:我认为渔父的意思好像是在说屈原不会变通,劝他要改变心态。

生9:“沧浪之水”有一种寓意,是指世道。渔父是劝屈原要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不要过于拘泥于外物。

生10:这里的渔父是一个室外高人的形象,有点像楚国的狂人接舆,他们超然外物,旷世洒脱。

师:这位同学的知识面很丰富,渔父和楚狂接舆的相同点在哪里呢?

生10背: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言之。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能够联想到《论语》中的内容,而且能够准确背诵。同学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10:我觉得他分析得很有道理,屈原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而渔父则是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

师: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文中将两个人物形象进行鲜明的对比,是为了凸现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的崇高人格。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报任安书》,不妨也来做一个对比(幻灯片5展示)

屈原是否可以选择

——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生实现他的理想?

——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

——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问题抛出后,学生的思维很活跃,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

师灵机一动模仿节目主持人:欢迎各位网友和我们进行互动,对以上话题展开评论。

生11:老师,我们没有电脑呀。

生12:老师,那你就是楼主了。

师笑:条件有限,你们就委屈下拿出纸和笔当成屏幕和键盘吧。

(学生拿出笔纸现场写作,教师下堂和学生进行互动)

师:请各位网友不要忘记署上自己的网名,写好后可以把“邮件”传送到前面来。

师:老师来读几条网友的观点(事先下堂挑选有代表性的观点)

1楼(梦醒时芬):生亦死也,死亦生也。生死何物,为黎民无所惧。富贵守逸,为百姓皆可弃。

2楼(囧丫头坏坏):假如时光倒流,屈原选择依旧。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力,屈原因自己的选择而伟大。历史无法假如,屈原无法复制。

3楼(欲盖反而弥章):时势造就了英雄,时势造就了屈原;英雄亦能造就时势,屈原成就了那个时代。他身上流着楚国贵族的血液,他不能向司马迁一样“隐忍苟活”;他身上背负复兴楚国的重任,他不能向渔父一样“与时推移”;他心里装着忧国忧民的理想,他不能像张仪一样挂六国相印。他注定就属于那个时代,他没有选择,他唯一的选择是对国家和百姓的爱。

4楼(思绪浑浑噩噩):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思想,不愿随波逐流,妥协世俗。他把人格和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宁赴湘流,葬于鱼腹之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司马迁为了成就大业,实现人生价值,在痛苦中选择了隐忍苟活,发愤著书,昭示了生命意义。屈原和司马迁一个选择生,一个选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楼(师作结):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一生注定要为楚国操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他有一颗坚定和勇敢的心,为了坚持理想宁死也不苟活。隐忍苟活、与时推移不是他的人生。他洁身自好,梦想楚国通过改革再次强盛,他忧国忧民一心只为楚国,怎奈现实于他过于残酷,命运于他过于不公。他愿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给楚国,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他生命的唯一。他生是楚国身,死是楚国魂。这就是屈原的价值所在。屈原,魂兮归来吧!

师播放央视《诗歌散文》任志宏朗读视频,学生跟读,在朗读回味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渔父

《楚辞》

屈原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宁为玉碎

安能以皓皓之白不为瓦全

而蒙世俗之尘埃(对比)渔父

随遇而安圣人不凝滞于物

与世推移而能与世推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教学设想:这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进行,一是基础巩固,包括基础知识的检测落实,关键语句的理解背诵;二是文本研习,屈原和渔夫形象以及处世态度的对比分析;三是问题探讨,屈原的精神价值探究。在教学目标上根据学情合理定位,首先抓重点实词和关键句子,这是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在理解关键句子的基础上分析屈原和渔夫的形象,并由此分析其处世态度;最后深入探讨屈原的精神价值。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对话式教学和问题探讨式教学,讲练结合,读写结合,师生共同探讨交流互动。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为基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不断升华的过程。

教学反思:这堂课给我带来的思考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层面

一是怎样的语文课才算是一堂好课。执教高二(1)班的时候让学生写评论的环节,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已经被点燃。看着学生认真思考,奋笔疾书,我真不忍心打断,后面的预设也就没有进行下去。要是以前我可能会被课件里的预设牵着鼻子走,一堂课在机械匆忙地播放课件中就结束了。课堂是灵活多变的,是无法预设的。多媒体只是一个教学的辅助工具,工具应该是为人服务的,是处于次要地位的,而学生的思维才是主要地位。学生的思维是课件的主人,课件是学生思维的仆人。按照课件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而不进行适时调整的机械课堂教学,看起来很完整,甚至是完美。这样的语文课不一定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把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才是好的语文课。

二是语文课要“三贴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语文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理,贴近学生的思维。称学生为“网友”,称纸笔为“屏幕”和“键盘”,称交流为“互动”。这些形式和名词更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极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缺乏良好沟通和交流的课堂无疑是死水一潭,一厢情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前提就是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找准载体和切入点。因此在问题设计和提问方式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

胡俊

【篇二】死水教案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罗丽娜,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

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

、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

。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

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

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

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

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

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

弃。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语文

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

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

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

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

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

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

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

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

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

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

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

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

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


《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

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

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

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

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

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

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

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课本

中选入了7“教育艺

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

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

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

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我在上《笑的武器——浅

谈华君武“动物”漫画》一文时,让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中自己喜爱的漫画,并在黑板上

描绘出来。其中《今天我请客》画的是一位中学生把同学带到公厕前说:“我爷爷在这

守门。”道出受困于请客之风的学生的无奈。并由此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生活现象

。《请求》画的是一群身背与自己身体同等体积书包的中小学生在一所减肥中心前排队

请求给书包减肥,道出学生对学习负担过重的强烈抗议。学生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领

会到幽默浪漫的情趣。通过赏析漫画,培养关心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上《从甲骨文到

缩微图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书籍形式的演变发展中领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引

进了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有关知识。在上《语言的实际应用》时,我设计了一组

模拟招聘,并穿插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杨澜(现主持凤凰卫视中文台《杨澜工作室

》节目)在应聘《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时的出色答辩。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

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

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

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

…”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

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上《核舟记》中“

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

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

,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

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

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

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

)。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


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

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说明文在教学中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形

式呆板,缺乏情趣。我在上《死海不死》一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查字

典比赛、集体复述传说故事、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等课堂活动,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

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子”,提炼语文

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

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

标。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

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

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

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

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

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

课本中的每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

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摘自:《广西教育》1998年第9期

【篇三】死水教案

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李希贵

语文学习的尴尬

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遭遇了好多尴尬。

我在高密四中,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有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没有办法,只好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制定他们的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

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老师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却让语文老师很尴尬: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不比其他班低,相反阅读题目和写作题目的成绩比平行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

这件事情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什么?我们课堂上那一些汗水、那一些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带着这样一种思考,1995年我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内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卷子批出来就更加让我们老师尴尬了:当时高三的平均分是84.5分,这两个孩子的平均分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四的孩子考了85分,这两张试卷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

大量阅读让语文成绩遥遥领先

这两个孩子一个差了六年,一个差了三年,虽然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讲解、大量的训练,但他们有的是什么呢?他们有的是在不同的年龄大量的适合他们的名《纸牌的秘密》、《涅克维奇精选集》、《死水》、《鹅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歌女》、《唐宋名家词选》、《雍正王朝》、《苏菲的世界》、《契诃夫精选集》、《戴高乐传》。其中,《戴高乐传》他买了三本,每一本都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哪个传记写得比较好,哪个传记写得有问题。这十本书当中,有三本书是哲学书籍。

就是说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给他积累了、如果给他大量地铺垫了,他的高度就会超出他这个特定年龄段。正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咏、积累和感悟,就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

我记得后来他在初三的时候又参加了一次高考,当时考了122分,但是再到三年之后高三参加高考的时候,也没有突破123分。这就说明:语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

 有了这样一个经验之后,我们就在这一年进行了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六节改成了两节,由老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四节由学生自主阅读,把学生放到阅览室。这些学生非常努力,学习非常有成果。他们的语文成绩当时在潍坊遥遥领先,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成绩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在这些学生之中,还出了一个山东省的文科状元。

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听、说、读、写,但是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在语文课堂上确实有许多让我们反思的事件,《中国教育报》曾经在“读书栏目”报道了一件事:病假条换来的课外阅读。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由于偶然的生病请假,结果在家里读书让她感到比在学校里上语文课更加快乐。这种阅读的愉快体验带来的是让她不断请假、不断旷课,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取课外阅读。这是一个让我们语文老师感到很辛酸的案例,但是却带给这个孩子四百多部名著的阅读,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写了一百多张病假条,她的成绩也特别突出。

语文主题学习的概念

基于上述的现实状况,所以我们提出了“语文主题学习”这样一个思路,希望学生通过欣赏、通过分享、通过诵读、通过比较和模仿,来打下阅读的基础。

有这么一些数据大家可以看一下: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九年时间学生要读400本书,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书左右。但是这个规定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他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64本,这不是指学生,还包括成年人。我们国家再加上成年人,平均就不到一本了。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现在美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全民读书计划,每年要达到50本。

中小学生应该有多少阅读量?

关于阅读量,好多名家都通过自己的阅读经历提出了一些想法,你像张光斗说:“如果一本书10万字,那么每个中小学生每年读40本书,一年就是400万字。”

《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说:“以平均每本书10万字计算,中小学学生每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认真地读,而不是走马观花,能读两本更好。”

柳斌主任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十二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

那么说这样一些话,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都要培养,但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要以孩子的视角选择读物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让他能有不同的理解,让他理解不同的事物,一定要基于他的生活。小孩子,特别是低段,一到三年级的时间,一定要基于孩子的生活,他才会阅读。你看台湾一年级的课文是什么,它就是《天亮了》、《上课了》、《我的一家》,就是这样一些孩子们身边的生活。不是说我们只能学身边的,而是特别的年龄阶段,他特定的认识水平需要从身边的开始。

孩子们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由我们的想法和感情来代替他们的想法和感情,那这样就是愚蠢的。像我们把《匆匆》、《春》这样的朱自清的名篇,我们成人特别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本来就是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你问一问小学生,他会喜欢《春》吗?他会喜欢《匆匆》吗?

为什么?他这个年龄,他喜欢故事,你非要逼着他学这种所谓的名篇范文,我觉得他没办法学好。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应该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童话,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推荐的好多书目孩子不喜欢。好多家长和我说,你们家孩子好,你家孩子喜欢读书,我家孩子不喜欢读书。我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

降低阅读起始的期望,不带任何附加条件

一个语文特级教师告诉我,他的外甥女不喜欢旅游。因为只要一旅游,她妈妈就让她写游记。

阅读也是这样,有好多家长,一阅读就让孩子写读后感,一阅读就让孩子干什么事儿,就要写作,所以搞得孩子也不愿阅读了。因此我们千万不要着急,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阅读量,你不让他写,他也忍不住。

要培养孩子阅读的成就感

在孩子进步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给他创造一些精彩,给他有一个鼓舞。比如说,和课外互补一下,我们先读个什么,再去读课文的时候,读了和不读是不一样的,那么他就体会到成就感。

最近一个学生特别喜欢一个电视剧、动画片或者是电影,那么你就选择一些和那个有关系、能够帮助他理解的一些文章。然后他再去看电视,再去看电影,再去看舞蹈,这样他就特别有成就感。当然,开一些家庭的读书报告会、班级的读书报告会或是小伙伴之间的读书报告会,等等,这都会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在集体中引导孩子的阅读

在中国台湾、在新加坡,你经常会在教室里、走廊上、一些活动空间,看到阅读数。在这个学期要读的20本书,读过的苹果是红色,没读过的苹果是绿色,还是白色的。让学生互相竞争、互相比较、互相分享。那么这样一些情况,包括给孩子出一些书,出一些孩子的专集、书函,放到图书馆作为孩子们的阅读资源,那么这些都对孩子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现在好多学校做的也非常大。

【篇四】死水教案

高一语文 死水教学设计

死水 教学目的

1.感悟闻一多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2.体会闻一多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

幻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 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 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 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 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1、 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 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 国人民的愤慨,

3、 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 阅读第一小节:

1、 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 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 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五、 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 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 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 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如:⑴、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

揭露与批判。

⑵、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六、 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

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七、 讨论: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这首诗中,作者以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绘声绘色,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八、小结

诗歌特点:

1.寄托和象征

2.反讽手法的运用

3.绘画美的语言色彩

九、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其它代表性的诗作,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板书设计:

绝望 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一、 水的特点作者的态度 扔 泼 愤激之语

吹不起半点漪沦

铜:翡翠铁:桃花

油腻:罗绮

霉菌:云霞 绘形

二、具体描写死水 臭水:绿酒

白沫:珍珠

花蚊:偷酒

蛙叫:歌声 绘声

三. 照应开头,表达愤激

教学后记

【篇五】死水教案

《死水》教学设计

《死水》教学设计

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 高一备课组

【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三美”的诗歌创作理论,学习比喻、反讽等手法,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比喻、反讽等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高一新生由于入学语文成绩总体偏低,故情况不容乐观。初中基础普遍不够扎实,且学生对

现代诗歌的接触较少,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不浓。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对

诗歌整体感知能力都较差。因此,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多朗读,勤

思考,进而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还记得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候这首动听的歌曲吗?它的作者就是闻一多先生,在这首诗歌中融入了闻一多先生浓浓的赤子之心,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这首先生的名作《死水》,也是这样一首镌刻着深深爱国之情的诗篇。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人闻一多,了解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作者及背景

简介作者

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新月派诗人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两部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 闻一多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朱自清曾称赞闻一多是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三美”主张

 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三美”: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

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节奏,平仄。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介绍背景

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原由有不同的说法。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1925年4月写下《死水》 ,发表于1926年4月,诗人于1928年遍成第二本诗集《死水》。

 结合背景,理解“死水”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与欣赏死水教案

1.教师范读,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并谈谈建筑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明确:诗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起来非常整齐。方正划一,显出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结构上非常严整坚实。

2.齐读,要读出悲愤之情,语言要铿锵有力。然后说说这首诗歌的音乐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全诗偶句押韵,一节换一韵,分别分别押(沦-羹)、(花-霞)、(沫-破)、(明-声)、(在-界)韵。每句都有四个节拍组成,使全诗节奏鲜明,音调铿锵。

3.阅读第1小节: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凝滞 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愤激之语,厌恶之情。

4.阅读2—4小节,思考讨论:

这三个小节主要体现了死水的什么特点?——(肮脏 丑恶 死气沉沉)

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比喻 反讽 以动衬静)

5.以第二、三诗节为例,讨论绘画美在《死水》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死水》用词丰富、华美,诗人选用了最富有色彩的词汇,构成了美丑迥异、对比鲜明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请大家注意这四个词“翡翠”、“桃花”、“罗绮”、“云霞”,如果抛开作品,单单来看这四个事物,它们断然不会是丑恶的象征,而是华美的、亮丽的。而诗人用美好的事物来描摹一潭肮脏的死水。

6.阅读最后一小节,讨论:既然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为什么要“让给丑恶来开垦”?

明确:这是诗人的愤激之语。诗人深深的爱着祖国,然而黑暗腐朽的旧社会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了,“美”与“丑”的尖锐对立,诗人对“死水”的彻底绝望,期望旧社会的彻底毁灭!旧事物灭亡了,才会有新的希望,新事物才会茁壮成长。

四、拓展阅读

《发现》一诗见于诗集《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创作背景与《死水》一诗相同。阅读时注意联系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死水教案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分小组探究:

 1.联系诗歌内容,具体谈谈诗人发现了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 2.《发现》一诗中哪些诗句打动了你、震撼了你?为什么?

【篇六】死水教案

《死水》教案

《死水》的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1.《死水》的象征意义。

2.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3.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4.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死水》的象征意义。

2.解闻一多及其所提倡的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理解“丑的美化”、反语的运用。

4.体会诗人在诗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善美的情

感和良好的审美情操。

三、教学设想

由《七子之歌》引出作者闻一多,通过学习闻一多的新格律诗《死水》,体会诗人通过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反映出来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和良好的审美情操。

五、课时安排:2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放背景音乐《七子之歌》)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放着的是什么歌吗?(略停,看同学的反应),它就是《七子之歌》。在澳门回归之际,这首歌深情地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那么你们知道这首歌的作词者是谁吗?(略停,看同学的反应)。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七子之歌》以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的我国土地之口,控诉帝国主义的罪行,抒发了爱国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闻一多的一首现代诗歌《死水》大家翻开课本28页。

(二)作者及生字

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闻一多。大家请看注释①。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1899年11月出生于湖北的一个书香之家。在1922年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于是,当他面对一潭死水的时候,联想到国家的形势也如“死水”一样,从而写下了《死水》。闻一多在1925年回国后,看到的却是“这不是我的中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惨景,心中的梦想猝然破灭,国家毫无生气可言,犹如一潭“死水”。现在就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样的一潭“死水”。

闻一多是我国新格律诗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在艺术上要求艺术的“和谐”、“均齐”,表现出追求诗歌的旋律。现在同学们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字的读音和诗的节律。

同学们听后是否觉得这首诗真的很美呢?现在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一遍。(展出小黑板)

解决字的读音:漪沦 残羹 罗绮 形似字: 畸 畸形 酵 发酵 漪 漪涟

绮 绮丽 哮 咆哮 崎 崎岖

那么看到这么“美”的一潭死水,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呢?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谈谈感觉)

析:看到这么“美”的一潭死水,我们会感到恶心,令人发呕,想到了绿头苍蝇,散发着难闻臭气的鲜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表面繁华美好,实际腐朽肮脏不堪。

(三)死水的象征意义

作者以“死水”命题,并以“死水”贯穿全诗。那么,作者是否只是写死水这一事物呢?(略停)其实不是的,作者写死水这一事物,是为了通过死水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这里,“死水”只是一种象征。在对诗有一定的感知下,同学能不能说出,在诗中,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请同学回答)

分析: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4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准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记菊)等。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义呢?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琪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第一部诗集是《红烛》)。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对死水的寄托有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死水作为象征,比喻了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可以说,“死水“象征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

(四)《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很适合于反复吟诵。现在同学们一起来朗诵诗一遍,“死水,一起读”。

剩下的时间请同学反复朗读这首诗,尽量把诗背下来,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死水》这首诗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了死水只是一种象征意义,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上节课要求同学尽量把诗背下来,同学们现在能背出来吗?(略停看反应)好,大家试试看,“死水,一起背”背后,给以一定的肯定和鼓励。这节课,我们将对这首诗作进一步的学习。(每讲一节前,先请学生朗读一遍)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在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

全诗5节。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底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这4句类似“反语”,用美好的事物比喻极端丑恶的东西,“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反衬出死水死一般的寂静。

第5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第3句中的“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同学们看注释①。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句,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臧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诗刊》1979年第四期)“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可请同学说说自己的观点)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希望加速它的灭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诗人将厌恶和痛恨的感情隐藏在象征和反讽的背后。

(三)理解《死水》中“以丑为美”的反讽手法

当同学们看到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绮及云霞等形象时,是否会平时看到这些美好事物时一样的悦目呢?(听同学的反应,并可叫同学说说当他看到诗中这些事物时的感受)

分析: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四)《死水》是如何体现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创作“三美”主张的?

分析: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是新月诗派(也称格律诗派),闻一多是这一诗派早期的主将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要讲究“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主要是指是音节和旋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

要有规律,最重要的表现是节奏感要强。音乐美:押韵和谐:沦、羹,花、霞,沫、破„„

格律严整:2232,2322,2322,2322;2232,3222,2232,2232。

所谓“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绘画美: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色彩华美、鲜艳如画。

所谓“建筑的美”,主要是指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匀齐。建筑美:行数、字数整齐,一节四句,一句九字。

《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在这首诗里,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五)体会诗人在诗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和良好的审美情操。 诗人运用反讽的手法,并实践了他所提倡的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爱国之情。我们也应该学习闻一多的爱国情感、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和良好的审美情操。

现在虽然国家安定,并不像当时的社会那样黑暗,那样动荡不安,但祖国的繁荣、富强仍需要我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现在老师这里有闻一多的另一首诗《发现》,这首诗同样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死水教案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听完这首诗,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我希望同学们能体会诗人在诗中反映出来的崇高的爱国情怀,并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

(六)课后练习。

1.学生完成练习一和练习二。

2.写一篇对《死水》内容、写法评析的文字,不少于300字。

3.背诵《死水》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死水

闻一多

一、死水的象征意义(三重意义) 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

凝滞(总说) 肮脏污浊(静态) 情感:厌恶,痛恨

死水 腐烂变质(动态) 手法:象征、反讽

沉寂(以静衬动)

揭真面目

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篇七】死水教案

死水教案

《死水》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本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提高学生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2.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反讽艺术手法。

3.反复诵读,理解“死水” 这一意象的寓意,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的“三美”及反讽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反讽艺术手法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鉴赏评价,探讨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这是什么歌,它的作者是谁?——闻一多,这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后改名闻一多,现代诗人、学者。1922年留学美国,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诗歌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意识。

三、朗读诗歌

1、朗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行由三个“二字(音)尺”和一个“三字(音)尺”构成,节奏相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齐读——正音——听配乐朗读——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赏析诗歌

1.“死水”的特点——绝望、吹不起半点漪沦——凝滞、完全丧失生命力

象征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根据注释①结合当时的背景我们可以有三种理解:

注释中所说的:据他的朋友饶孟侃回忆:“《死水》一诗,即君偶见(北京)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在感而作。这当是“死水”的本义。

○1从写作时间看:当是象征美国那黑暗的社会。诗人曾于1922年赴美芝加哥大学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写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的诗篇,《七子之歌》《死水》一诗是当时的代表作。诗人在此时写这样的诗,足见作者对美国那黑暗的社会的态度——那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2从发表时间看:诗人于1925年回国,他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的旧中国,当时的段祺瑞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执行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眼前的景象让诗人悲愤不已,所以,北洋军阀政府也是那沟“绝望的死水”。

○3也有人说,“死水”当是象征黑暗旧中国的现状。理由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闻一多对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1928年他编成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为《死水》,连诗集的封面都是自己设计的,用黑底金字,表示对眼前这个社会的绝望。然后与诗坛告别,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2.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 “ 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

3.第二、三节涉及的意象:“翡翠”——破铜之绿、“桃花”——烂铁的锈、“罗绮”——油腻的光、“云霞”——霉菌、“绿酒”——一沟臭水、“白沫”——臭水上的泡沫 鲜明的外表,丑陋、令人作呕的内在。

4.“这是一沟”是怎样的一沟?作者描绘的死水的外表。 死水会因为诗人的极力描绘而变得美吗?——不会。“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全文主旨) 《再别康桥》把美的东西写得更美,以美写美。

《死水》是把丑的东西写得美,反衬丑之更丑。——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5.作者为什么说“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明确:这是一首激愤之诗。闻一多已经觉醒,他已经有点“大彻大悟”。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他不存幻想:它是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他没有真的绝望,他不是心如槁木死灰,他痛恨这丑恶的死水的存在,他痛恨,当然是要否定它,是要让死水死亡。“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并不

是真的撒手,真的“让”,而只是一种激愤之语。朱自清对这首诗看法是:“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为了希望,他才让丑恶来开垦,他是要让丑恶彻底地暴露。”死水教案

绝望的死水的死亡,是新的诞生;否定之否定,结论是肯定。这就是死水的意义及诗人的进取精神的体现。是打破旧世界,置之死地而后生。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涅槃”即再生的意思。

这里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在诗中体现的爱国之情。爱之深,责之切。

6.三美”原则的体现:

音乐美:每句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绘画美:用色彩绚丽的词语来表现社会的丑恶现实,形成绘画般的鲜明形象。 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九个字,做到了节拍匀称,句式整洁。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死水》这首诗,感受了闻一多先生浓厚的爱国情怀,我们也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之情,努力学习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特点:

1.寄托和象征

2.反讽手法的运用

3.绘画美的语言色彩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其它代表性的诗作,如 《七子之歌》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板书设计:

一、死水的特点:绝望、吹不起半点漪沦——凝滞、完全丧失生命力 作者的态度 :扔、泼——愤激之语

二、具体描写死水

铜:翡翠

铁:桃花

油腻:罗绮

霉菌:云霞 绘形

臭水:绿酒

白沫:珍珠

蛙叫:歌声 绘声

以美写丑、鲜明的外表却有着令人作呕的内在,讽刺意味浓烈。

三、 照应开头,表达愤激

丑之更丑,绝望过后的希望,旧世界的死亡新世界的诞生

【篇八】死水教案

死水教案

教学目标

1、 欣赏诗歌艺术形式“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 欣赏诗歌艺术手法:○1、反讽手法、○2、象征手法;

3、 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艺术手法:○1、反讽手法、○2、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咏读赏析法

教学时数

1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是否还记得《最后一次演讲》中的闻一多?他是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是的,闻一多就是一个充满爱国激情的志士仁人。今天,我们要学习〈〈死水〉〉一诗,让我们再次来感受闻先生的爱国激情吧!

二、作者与背景

1、自读注释○1;

2、补充: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一多。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去美国留学,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初读,欣赏“三美”

1、听读。

2、欣赏“三美”。

(1)、建筑美:(先由学生自由发言,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A、字句安排整齐:每节四句,每句九字。

B、节奏匀称和谐:2232/2322/2322/2322;2232/3222/2232/2232„„

(2)、音乐美:(先由学生自由发言,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A、双行押韵,每节换韵;(标出韵脚)

B、平仄搭配(略)

(3)、绘画美:(先由学生自由发言,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A、借助意象表现;

B、展示物象特征;

C、描摹物象的色彩、声音(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词语,富有色彩,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

四、再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分节,先读,后析。)

1、第一节。“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这一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2、第二至四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绘死水的?

——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

——第2节,接承第1节3、4句,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翡翠”“桃花”“罗绮”“云霞”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死水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本质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传达出诗人“尖锐讽刺”。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3、第五节。

——教师指导。一二两句,照应开头,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用肯定而坚决的口气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三中两句,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它终究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意思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五、探究

(一)、反讽手法

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诗人营造了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

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一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促人思考的魅力。

(二)、象征手法

你认为死水象征着什么?

——大多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正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谁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二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结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年4月,身

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意呢?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此时,《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六、总结

1、艺术特征:

诗歌艺术形式“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诗歌艺术手法:○1、反讽手法、○2、象征手法。

2、主旨:

全诗是个隐喻,以一沟死水象征旧社会丑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强烈的否定和鲜明的批判,充满了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练习

读下面几首诗,就闻一多先生诗歌中意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任选角度,写一篇 5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了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附,板书设计:(略) 附,幻灯片内容提示:

【篇九】死水教案

《死水》教案

《死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了解反讽手法。

2.过程与方法:提高读诗的能力,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品味“死水”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死水》中的“三美”,感受诗歌的艺术美,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领会诗歌中蕴涵的爆发力 教学重难点:

1、 领悟死水的象征意义。

2、 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反讽手法。

3、 感知《死水》体现的“三美”。

讲授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预习《死水》、课文诵读、基础知识过关。

2、搜集作者资料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各方面资料。

二、导入新课

陆游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小小的池塘之所以清新可爱,全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活力。大家设想一下,假如这个小池变成了一潭死水,那将会如何?

学生回答。

三、 闻一多先生及写作背景介绍 :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

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贯穿闻一多全部诗作的主线。他的诗风沉郁凝重,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三美”主张:

音乐美:指音节和韵律的美;

绘画美: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写作背景:

《死水》写于1925年。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1925年,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国,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死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四、整体感知

感:听音频,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 悲愤)

读:全班朗读全诗,读出悲愤之情。

在读的过程中在找出这是怎样的一沟死水?

(请学生回答直观感受:肮脏,绝望,死亡,死寂… )

五、诗歌内容品析

1、 第一部分:第一节。(体味作者饱含的情感:诗人愤激、绝望、厌恶、憎恨的情感)

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

生气,已无可救药。不如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提问:

A第一节中死水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凝滞、完全丧失生命力、毫无生机。

B“不如”“爽性”这两个词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

死水愤激、绝望、厌恶、憎恨之情。

2、第二部分:二—-四节。(明确诗人运用表现手法:反讽)

第二节:直承第一节的三、四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

污浊。这四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三节:从状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那些腐臭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孽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四节:以动衬静,从声音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

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影动空极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提问:

A这三节作者是具体描绘死水。大家找找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

答:第二节:用视觉写死水之脏。“翡翠”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绣,“罗绮”是油腻的光泽,“云霞”是霉菌的色彩。“翡翠”“桃花”等本是华美、温润鲜艳,但在这里读者却一点都感受不到,反而令人恶心。

第三节:主要用嗅觉写死水之臭,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死水如酒,臭气熏天。泡沫如珠,乱蚊成群。

第四节:主要用听觉写死水之死寂。青蛙的鸣叫不是清醒者的呼叫,也不是丑恶者的挽歌。而是一种装饰,一种衬托,着死水中的蛙鸣,让人感受到死一般的寂静。

B、在这三节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写“死水”?它们给死水带来的“美”是什么?

答:破铜—–翡翠;铁锈—–桃花;油腻—–罗绮;霉菌—–云霞;死水—–绿酒;白沫—–珍珠(板书)

C、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我们可以看出死水的外表华丽,但内在丑恶,外表与内在存在极大的反差,而这表面上的华美,正是作者有意装饰,这在表面上是一种反语。丑的美化,使丑更昭彰了,更丑,从而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越能够引起读者的反感,从而使我们去反思隐藏在诗人华美文字后要表达的这真实感情。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反讽。

3、第三部分:第五节。(体味作者情感:愤慨至极,无情诅咒)

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住内心的激愤,用肯定而坚决地口气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它终究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提问:

本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意图的是第五节,该如何理解“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答:表达了作者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的深恶痛绝。反映了诗人理想中的“美”与现实生活中的“丑”的尖锐对立,诗人对死水的彻底绝望,期望旧社会的毁灭。

六、结合时代背景,再读领会死水的象征意义。

作者如此憎恶的“死水”肯定不仅仅是路旁的一个臭水沟,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义。现在我们了解一下诗人闻一多创作、发表、出版《死水》的有关情况,看看“死水”到底象征着怎样的社会现实。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死水》

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1926年3月18日,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总写特点:凝滞,完全丧失生命力

1节)翡翠(绿)

桃花(红)肮脏、污浊

色彩罗绮(五颜六色)(静态)云霞(艳丽)

具体描绘

(2—4节)飘满白沫(动态)

声音:笑声、歌声沉寂

(动—静)

照应开头、表达悲愤之情

(5节)

七、再体会“三美”主张。(哪“三美”)

答:1、音乐美: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2、 绘画美: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这些辞藻色彩华丽,

回声绘色,鲜艳如画,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

3、 建筑美:行数,字数整齐,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

八、小结

1.艺术手法总结:

( 1)寄寓和象征;

(2)反讽手法的运用;

(3)以动衬静

2.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3.深深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九、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鉴赏作者另一首诗歌《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29729.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