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原因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16:18 甲午战争日本

篇一:《浅谈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

浅谈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

—-北师大附中高一(4)班 陶凌筱

指导老师 陶贤发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海战的胜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就在这万分重要的节点上,清政府无论是在战斗准备、军需粮饷、战术、洋务运动情况、还是在指挥者的态度上,都在日军之下,导致了海战的最终失败,也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从战斗准备上来看,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看到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像鸦片战争时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

从军需粮饷上看,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倒不是因为军火工业实现了国产化——钱被慈禧拿去修颐和园了。

从战术上看,在黄海海战中,为了发挥各舰舰首主炮的威力,北洋舰队错误使用V字形编队,由于两翼舰队舰速较慢,所以变阵后的舰队形成一个扁V字形,向日舰的一字阵拦腰冲去。日本海军根据舰速快、舷侧速射炮多的特点,一直视单纵阵为制胜法宝。此时日舰见到北洋舰队的阵形,决定避开定远和镇远两艘巨舰,以快速的第一游击队先攻击北洋舰队最薄弱的右翼。于是,行驶在一字阵前部的第一游击队由8节航速加速至10节,并向右转舵,渐渐地与本队拉开了距离。这样,一字阵就断为前后两截??最后,日军发挥起舷侧速射炮多的特点,重创了北洋舰队。

从指挥者的态度上看,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那时候。慈禧太后正在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对日本和平了结。慈禧太后的这一主和态度,进一步加强了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的决心。其中,在黄海海战中,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使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李鸿章又在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使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导致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从洋务运动的情况上看,首先,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其次,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再者,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最关键的是,洋务派企图靠单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而甲午海战的失败,乃至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正式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因此说甲午海战是必然要遭到失败的。

篇二:《近代史论文 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内容摘要】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马关条约》的签订,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甲午战争,政治,经济,军事,中日实力对比,钓鱼岛

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趁中国战败之际非法窃取了我国的钓鱼岛。如果我们仔细查看甲午前后的历史数据,发现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清政府已经远远超越了日本,但是这场战争为什么会以战败而结束,导致中华民族逐渐走向深渊?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

一. 政治方面

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

我们输在哪里?

我们输在制度上的腐朽落后。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同时日本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日本政府还积极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反观此时的中国,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队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在对待西方科学技术的方面,清政府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清朝的洋务派虽然积极寻求富国强兵的方法,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由此可见,封建地主阶级主观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为中国的发展埋下重重危机。

所以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试想,如果中国准备充分的话,可能会改变战争进程,甚至把战争中止于初起阶段。但是,中国丧失了这个机会,清政府

在甲午战争中一味地表现出软弱、消极、急于求和投降的态度,做出了一系列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行为,其根源就在于封建统治制度的腐朽性。这样一种落后的政治制度、这样一个腐败的朝廷、这样一批无作为的官僚、这样一支战斗力低下的军队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战胜外敌侵略吗? 甲午战后短短17年清王朝走完了它最后的路程这是历史的必然。一个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政权没有理由长期存在下去。这些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汲取的深刻教训。

二. 经济方面

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其经济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兴起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努力之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此期间,中国在经济取得较大的突破,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居世界前列。而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用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比中国强盛,甚至可以说中国在经济整体上是占优势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国力处于相对强盛地位的中国败给日本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由相关资料可知,战前,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的北洋水师6年才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甲午海战旗舰“定远”更是因年久失修,开炮竟震塌舰桥,让整个舰队失去指挥。还有一帮清朝的军需官腐化堕落暗饱私囊,购来一些低劣的炮弹充数。因此虽然有多次日舰中弹,却未见炮弹爆炸。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其军费却严重不足,试问这样,中国又如何能在战争中战胜军费雄厚的日本呢? 另一方面,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极具扩张性和侵略性,一个小国家却随时准备着发起规模庞大的侵略战争。而与之相比,清政府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不断削减军费预算。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准备严重不足的中国早已注定损失惨重。

三. 军事方面

甲午战争前的十几年间,国际环境较为和平,中国各方面的军事经济力量都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并且建立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集团——北洋水师。到了甲午战争前期,中

国已是一个是拥有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而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而中国在自己的本土进行正义的反侵略斗争本身就比日方拥有更多的有利条件。 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悬殊,在很多方面中国都比日本占优势。那为什么这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呢?

很多史实资料表明,北洋水师虽然引进了先进的舰只,但是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这支舰队自组建以来就很少进行训练演习,舰艇也不知保养,以至于炮管上经常晾满水兵的袜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曾有一位日本将领参观舰队后说:“这种舰队,吨位再大也是没用的。”

有着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却忽视训练,无疑,这样散漫的军队和管理成为了中国想要在战争中获胜的一大阻力。把最重要的军事训练置之度外,其原因就在于清政府根本就不重视舰队的存在与发展。如果说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那么政治腐败必然是影响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因。在北洋海军中严重存在着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糜等问题,并且北洋舰队也缺乏爱国主义、民族观念和英雄主义的教育,缺少视死如归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对此近年来研究近代海军史的姜鸣教授感叹地说:“这样一支缺乏精神支柱的军队在和平年代还可算是一种摆设,而当风云突变强敌压境时,他们能克敌制胜保卫国家吗?”

总结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味割地赔款,国库空虚,再加上统治者还在挥霍,没有实力增加军备,以至海军武器陈旧,最后就是军队作战力实在低下,毫无战斗力,不堪一击,一触即溃。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问题导致北洋水师已无力再战,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必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甲午战争惨败的钟声时时撞击,提醒整个中华民族清醒地面对中华发展之大计。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侵夺了中国大片领土,以实现扩张主义野心。在其获得的土地中,台湾是通过《马关条约》公然割占的,澎湖列岛是在战争中抢先攻占的,钓鱼岛则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乘人之危,不进行谈判,也不缔结任何条约偷偷侵占的。这个历史事实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否定不了的。日本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已在二战后收复,钓鱼岛也不应例外。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加强海洋的开发、利用、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长远发展。在前不久结束的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我国首度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宣示中国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国适时提出建设海洋大国战略目标,致力构建“和谐海洋”,既是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着眼于我国领土主权和发展权的维护。

有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教训,我们更加明白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维护国家海洋

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正是因应周边的复杂形势而作出全面性战略选择。可以预期,未来中国在海洋上的维权力度将会不断加大,并且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国际社会上捍卫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发展权益。个别国家倘继续无视中国立场和反制措施,只会自食其果。

我相信,未来中国将坚持和平走向海洋、平衡发展、不谋求海洋霸权,对于周边地区和世界和平发挥更积极作用,这不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更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文明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中日甲午战争全史》 作者:关捷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8月出版

(P23~P29)

2、《洋务运动史话》 作者:丁俊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8月出版 (P22~P25)

3、《甲午战争新讲》 作者:戚其章 中华书局 2009年7月出版

(P56~P59){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原因}.

4、《清日战争》 作者:宗泽亚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年4月出版 (P10~P20)

5、李文海教授在“甲午战争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篇三:《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道关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我还有点不太清楚,可能是看的质料不多吧,所以我在网上查了点资料。加上个人的认识,作出如下总结:1895年3月,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向日本赔款白银2万万(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设厂,增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共11款。《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使日本获得了发动更大战争的资本。祖国的宝岛台湾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遭受日本殖民者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

长期以来,一些论者从力量对比的角度分析问题,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实力强大,中国不具备赢得反侵略战争的条件。那现在来看: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那么,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战争队形的失误;当时日军队形为一字型,是为了发挥他们速射炮的威力。给与最密集的炮火打击。当时北洋舰队排出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横队,实际上是两艘两艘结对,五个小队组成的。当敌人过来时从五个地方穿过去,把他们的队形全部冲破。冲破的时候在运用近战,用撞角,用鱼雷,用一切手段来作战。这样子就可以避免我们的一些弱项,比如说我们的火炮射速不快等弱项。发挥我们的优势,就是撞角攻击等。这种根据北洋舰队自身特点排列出来的队形不能说是导致失败的原因。

另一种说法是北洋海军官员制度腐朽,素质低下;道德败坏造成的。通过一些资料的查询,得知北洋海军的高级军官,大多留学于欧美,接受过西方先进军事思想的熏陶和近代军事训练。而士兵都是沿海一带招募的水性很好的水兵,舰队平时的纪律和训练相当严格,防在北洋舰队工作过的外国人对北洋舰队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评。曾任北洋海军的英国人琅威理说过:中国海军,实有不可轻视者,麒操作也甚精,麒演炮也极准。营规亦殊严肃,士卒粌皆用命;倘与日本海军较,中国未尝或逊”,所以说这也不是造成战争失败的原因。

我认为造成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武器装备的落后和弹药物质的缺乏。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

后,中国水师亚洲第一的装备优势,直接刺激了日军发展海师的狂热情绪。此后日本的军费达到了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与日本的举措刚好相反,拥有了强大的北洋舰队后,清政府便认为海防变高枕无忧了,之后清政府的财政变得极为拮据,每年四百万两的海军军费真正划拨的远远没有达到不到这个数字。从1888年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几年间,北洋海军居然连一艘军舰都没有买,也没有添置新式的武器装备。海军的发展处在停滞状态。日本却相反,努力发展海军实力,积极添置新式武器装备。航速远远高于北洋舰队,配备有大口径火炮,速射炮,比我们要大,要多。我认为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篇四:《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的原因

今天我们还能坐在舒适的教室里上课,还能自由快乐的生活,这都是国家的强大给我们提供的。我们还记得一百二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吗?我们被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国家打败了,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今天我们要时刻反思历史,为什么我们会战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而不是去贪图享乐,逃避历史。在我看来我们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尽管做出了很多有效的改革,但是其制度仍然未变。洋务运动使清政府建立了北洋水师,并且当时是亚洲最强的的舰队。由于政治的腐败必然影响军队的建设,清政府统治者只顾自己想乐,随意挪用军费,导致军队建设落后,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好多枪都是假的,子弹也稀缺,还有李鸿章在军队的思想建设上放任自流、漠不关心,导致军心涣散,将士们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者比比皆是。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我们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没有打过一场胜战。

清政府对日本可能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缺乏预见,夜郎自大,轻视小日本,战备不足。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经济和军事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走上向了工业大国,国内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于是日本就将侵略中国作为基本治国策略。而我们的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取得了一点小成就中洋洋得意,对日本一点防备都没有,还是以农业为主,小农经济。在战争危机的时候,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消减军费,停止购买大型军舰,停止拨付机械弹药的费用。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判断极为不明确,还在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仍做自己的大国梦,还认为日本就是个蛮夷小国,对当时日本的发展一点都不了解。殊不知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就在这种时候爆发,我们是毫无防备,日本是有备而来的,最终导致我们以失败而告终。从此之后中华民族走上了危机时刻。

当时清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李鸿章等人,他们一味的依靠外国调停,没有考虑自身实力的建设,还有在甲午战争中我们的指挥者指挥失误,避战不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是极力主张求和,李鸿章也是坚决主张和局。从甲午战争开始到最后投降,李鸿章都是一味寻求德意美调停,已达到求和的目的,还命令北洋水师避港不出,以保存实力为名,失去了制海权,错失最佳出兵时机,最终导致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曾经是亚洲最强的舰队,拿着最高的薪水,却在甲午战争中不堪一击,这都是统治者一味求全,消极抵抗,贪污腐败造成的。

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上再次反省甲午战争,就是要求我们在和平时代要时刻记住甲午战争的教训。时刻铭记历史,我们才能居安思危,防止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

篇五:《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xxx》课程论文

论 文 题 目: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系 别:信息工程系

专业(方向)及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

年月日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目录

一、甲午战争前的中国与日本的实力对比 ……………………………………………………………………………………. 4{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原因}.

1、 甲午战争前的中国与日本的政治体制对比 ………………………………………………………………….. 4

2、 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对比 …………………………………………………………………………….. 4{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原因}.

3、 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实力对比 ……………………………………………………………………… 5

二、甲午战争的结果 …………………………………………………………………………………………………………………… 6{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原因}.

三、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 6

四、甲午战争的影响 …………………………………………………………………………………………………………………… 8

五、甲午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8

忆甲午战争,看今日中国

——–铭记历史,振兴中华

摘要:悠久历史,绵延不断的长河黄河孕育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炎黄子孙在神州大地策马飞腾。纵观华夏五千年,无数的辉煌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闪现。可是,迈入近代,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国土沦丧,人民饱受欺凌。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中国的战败结束,清政府迫于日本的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中国丧失了越南,琉球,朝鲜等藩属国,海外势力遭到严重削弱。

关键词:甲午战争实力对比失败原因

一、甲午战争前的中国与日本的实力对比

1、 甲午战争前的中国与日本的政治体制对比

清政府: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属于落后的皇权至上的封建体制,官场中派系林立,各个派系之间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官员贪污腐败,卖官鬻爵现象严重,并且清朝的封建体制处于封建体制的衰落期,腐败不堪。慈禧太后为修建颐和园,任意挪用海军军费,大肆挥霍。

日本:日本民治维新之后,封建势力被基本肃清,消除了藩镇割据,已经基本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实现了教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制。

2、 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对比

清政府:就整体而言,清朝领土面积广阔,税收量大,国力远远超过了日本,而且,洋务运动的开展,也为清政府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可是,

清朝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并且官员贪污严重,大量的财富落入私人的口袋。而且,清朝的财政以国防为主,企业的管理体制缺陷非常多,造成了财富的大量浪费。

日本:在经历过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学习西方,采用了比较先进的近代财政体系,各项财政收入与清政府相差不大,而且,日本的轻重工业水平远远超过了清政府(例:在战争之前,清朝修建铁路大约400多公里,而日本有铁路2733公里;1893年,日本共有轮船680艘,约110205吨,而清政府的轮船招商局只有轮船26艘,约22900吨;1894年日本的产煤量为426.1万吨,而清政府仅为54.4吨)。

3、 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实力对比

陆军方面:{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原因}.

清政府:清政府虽然在战争前的陆军总人数大大超过了日本,但是清军的战斗力低下,八旗军和绿营军长期缺乏训练,有战斗力的军队少之又少,军官吃空饷的现象普遍。而且军中派系林立,军队缺乏统一的领导,并且没有统一的司令部进行战略制定、协调;指挥官缺乏对现代战争的了解和认识。士兵的国家、民族意识淡薄,毫无民族自信心可言。

日本:日本的武器装备大致和清军差不多,步枪的总体水平和清军相当,并且从英法等国大量购买武器装备,炮兵火力远胜与清军;在明治维新之后,完成了近代化的改革,建立了常备军,军队建立了参谋体系,统一制定战略,统一指挥。统治者将日本传统的武士道和军国主义结合,对士兵进行洗脑,使士兵产生忠于天皇的信念。

海军方面:中国在洋务运动时大量购买军舰,海军战斗力较强,但是到了后期,因为决策失误,导致海军缺乏投入与更新,等到了甲午战争前

篇六:《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力量对比看,日本及其支持者实力强大,清朝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弱于日本。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各方面日渐强大,已是现代化国家,清朝中国还停留在农业社会,各方面还比较落后。这是中国失败的客观原因,但这不是最主要的。

第二,清政府对可能发生的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甚至轻视日本,这是导致中国战败的认识原因。

侵略并企图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清政府对于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极不到位,对可能出现的日本侵略中国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这场战争,中国无备,日本有备,清朝中国对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缺乏预见性而放松了警惕,造成其在战争中举措失当,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也是需要认真汲取的深刻教训。

第三,当时清政府主要负责人李鸿章等人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并一味信奉唯武器决定论,这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李鸿章首先请求英国调停,没想到英国和日本已经在背后进行了交易,并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英国甚至对日军击沉本国商船事件保持沉默。李鸿章转而请求俄国干涉,因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东北,与日本有利益冲突。但这时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修通,在远东争夺的筹码还不够,并不想和日本闹翻,只是进行了一番口舌之争了事。英俄德法调停落空后,李鸿章还异想天开地寄希望于美国调停。伪善的美国回复说:“美国抱严正的中立态度,只能用友谊的方式影响日本”。美国最后完全倒向日本,美国在支持日本侵华的路上远比其他国家走得远,给日本提供军事贷款,派遣军事顾问,运送军用物资,包庇日本间谍,甚至允许日本军舰挂美国国旗蒙蔽中国海军。美国把日本作为它在远东的小伙计,而日本敢于悍然发动战争,也是有恃于美国作为后台老板。

列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但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中国殖民地化程度,以攫取更大利益方面是一致的。清政府和李鸿章对此没有清醒认识,以为列强会“主持公理”,抱有过大的期望和幻想。其实所谓列强公理只是一种伪善,他们真正信奉的是利益和强权。列强十分清楚,日本战胜中国他们都可以分一杯羹,战后的情况正是这样,列强利用“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门户开放”的强盗条约都得到了很多好处。因此一味求助别人,而松懈自己,放纵敌人,这是战争中的大忌。历史证明,一些小国依附大国尚可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但大国此路不通。庞大而虚弱的中国,如果不能自强自立,把反侵略战争的立足点放到自身力量上,就会成为被宰割的对象。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 第四,清政府海权意识不强,在避战求和、消极防御指导思想下,轻易地放弃和丧失制海权,这是中国战败的战略原因之一。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它关系到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其制海权至关重要。甲午战争主战场在朝鲜和中国,日军属于跨海作战,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是内线作战,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当时中国海军居世界第9位,在日本之前,有这个力量和可能。但清政府和李鸿章对这个重大战略问题的认识却很模糊,对战争中海军应该发挥何种作用,怎样发挥作用没有清晰的思路。朝鲜开战后,日本海军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集中主力寻找中国舰队决战,而中国海军却尽量避免与敌军在海上相遇,没有进行决战的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在黄海海战之前,李鸿章电令北洋舰队“不得出大洋浪战,致有损失”,“保船勿失,只在渤海湾游弋”。光绪皇帝一度要求北洋舰队出战,但李鸿章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等的支持下,拒不执行主动出海决战的上谕,北洋海军一直蜷缩在渤海门户,向朝鲜运送物资也不敢走海上捷径而从陆上转运。黄海战后,中国海军虽然遭受损失但主力尚在,可是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他命令:“海军舰队,必不远出”,只能“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第五,晚清政府体制陈旧,政治黑暗,腐朽没落,买办化的投降路线,以及军队综合素质低下,这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和军事原因。

清朝末年,国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盘散沙。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不停。朝廷分成帝后两党,一班文臣拥戴光绪皇帝前台执政,但并无实权。慈禧太后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在国难当头也不放松窝里斗。地方和军队更是派系林立。军队和军事工业分属几个洋务集团,带有封建割据性。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形成了李鸿章的北洋、淮军;张之洞的南洋;曾国荃、左宗棠的湘系。他们把各自的军队和军事工业作为本集团的私产。各派系之间畛域分明,相互倾轧。中央政府控制力减弱,地方和军队便自成体系,各行其是。平时争权夺利,战时互不配合。慈禧太后在内争中颇有成就,但并不考虑到抵御外侮,1894年是太后60寿辰,她先是修三海即北海、中海、南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紧接着开始修建颐和园,耗资1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

政治腐败必然影响军队建设。甲午战争中海陆几十次战役,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没有打过一个胜仗,没有击沉过一艘敌舰,军队综合素质低下是直接原因。当时全国的军队,北洋最优,北洋里海军又较陆军为优。但就是北洋海军,也严重存在着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糜等问题。李鸿章对整体训练却放任自流,对军队的思想教育更是漠不关心,结果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者比比皆是。牙山之役叶志超不但仓皇逃窜,还慌报军情,朝廷又命他统帅平壤诸军,简直如同儿戏,叶志超故伎重演,狂奔500余里退过鸭绿江。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的软弱、消极,急于求和投降的态度不是封建统治的腐朽性所能完全解释的,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权和统治集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买办化了。封建性加买办化决定了对待资本主义侵略的妥协性。由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这个因素是过去历朝历代,包括清朝初期不曾有过的。封建政权买办化源于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半殖民地化。产生了一批为外国侵略者势力服务,以洋务派为代表的买办化官僚集团。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清朝统治者担负起领导反侵略战争的重任并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买办性比封建性就反侵略而言更加反动,因为买办化的封建政权与帝国主义列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沦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言人、代理人。如李鸿章在战前用米、煤资敌,释放日本奸细,战争发生后李鸿章继续向日本供货,以示信用,于是3万吨煤炭和3000石大米照常运送日本。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

篇七:《论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论文》

论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9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最后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坚定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盛,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道路。

甲午战争时期,就综合国力而言,清政府已经远远超过日本,但是这场战争为什么会以战败结束,导致中华民族走向深渊?

一. 政治方面

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找原因。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30054.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