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慈悲,参赛作文修改》
心中有爱,温暖撒满人间
邛崃市强项实验学校高一 四 杨蕊箐
雨停以后,不一定会有彩虹高挂,但一定会晴空万里。
——题记 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一句句情深似海的问候,一个个被希望托起的生命。都在表达人世间最真挚、最浓厚的爱。在婴儿开始啼哭的瞬间,便注定父母无私的表达。
回顾历史。2008年的5月12日,距今有三年多了,但钟表依旧定格在那一刻。山崩地裂,房屋消失,往日的欢笑被尘埃掩埋,无数的生命消失在泥土里┄┄
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因失血渐渐冷寂的呼吸声中,橄榄绿、天使白、救护橙┄┄旗帜下的浩浩大军,用无疆大爱,不舍昼夜,托起新生的希望。
废墟的一角,母为子留下:“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话语。在废墟的另一角,他张开的双臂,保卫着他的学生。是他翅膀下的身躯定格为永恒。
用歌声点亮他人希望的歌手丛飞,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收入并不丰厚。但他节衣缩食,为一贫困企业捐款300多万。同时也进行着慈善事业,183名贫困儿童感受到丛飞无私的爱。在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他内心强烈的撞击,让他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毫无保留的捐献出来。
著名电影人李连杰倡议创建的“李连杰壹基金计划”。是他对慈悲的理解。亲身经历印度大海啸的他,脱险后萌生创立旨在救助遭受心里严重创伤的受灾人员的强烈意愿:“壹基金计划”。号召各界人士每个月捐款一元钱救助需要帮助的人。
再小的爱乘以十三亿就是爱的海洋,再大的灾难除以十三亿就是——温暖,撒满人间。
将爱撒在这片土地,我们不再孤单。{慈悲爱作文}.
将爱撒在这片土地,我们不再平凡。
将爱撒在这片土地,我们一起携手,将爱撒向更远的地方,温暖人间。{慈悲爱作文}.
点评:慈悲即是爱,爱就是慈悲。在作者眼中世间充满爱的行为都是慈悲的表现。文章先以排比的形{慈悲爱作文}.
式开头再引出地震话题,重温历史瞬间感受世间真爱,接着再引用丛飞和李连杰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可谓水到渠成。文末采取排比结尾,首尾呼应,照应主题,语言流畅。 (指导老师:刘宇声)
第二篇:《《有一种善良叫慈悲》听后感》{慈悲爱作文}.
《有一种善良叫慈悲》读后感
谈起父母对自己的爱,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叹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妈妈的爱也不例外,对子女的爱像涓涓细流,缓缓地送子女前行。听了何老师讲的《有一种善良叫慈悲》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你看,那个垃圾箱旁有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拿了根小棍子,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样.正张皇失措地东张西望着,在确定周围没人看他后,才放心地去追上一个正在快速滚远的易拉罐,捡起来,满眼欢喜地塞进口袋里.又跑回来继续翻垃圾箱。他为什么要这样不坦坦荡荡的捡拾废品?妈妈不允许他这样做啊,妈妈不愿意让他的孩子像她那样“丢人”,因为妈妈这辈子就这样了。怎么丢人都无所谓了,但是,自己的孩子还小,将来是要做男子汉的。而这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的做法是瞒着妈妈又不想让人看见他正在从垃圾箱里捡废品。多么可敬可佩的小男孩啊。故事中的小男孩的母亲的生活十分不易,为了维持母子的日常生活含辛茹苦拉扯孩子,教育他的孩子学会自尊,可她忘了捡拾垃圾利国利民有何不可呢?难道做利国利民的事丢人吗?这个孩子捡拾垃圾是我们新时代的孩子的榜样,为妈妈减轻负担光荣,孩子在自立自强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为了儿女,母亲就算不要了性命也要子女们幸福,父母给予你们的不仅仅是生命而还有的就是希望,父母希望你们长大后能有自立的能力这样也就放心了。
第三篇:《材料作文:仅有慈悲是不够的》
材料作文:仅有慈悲是不够的
材料作文:仅有慈悲是不够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民间大规模放生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网络和电视屏幕。 对此,有人大声叫好,认为放生能体现敬重生命和慈悲救度的精神;但也有人认为放生要适可而止,因为它会带来很多问题。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完成写作任务。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为一种慈悲的行为,从战国时代起,放生的活动就在中国出现了。最初,它是人类宣示自己恩德的行为。《列子·说符篇》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佛教进入中国后,它成为一种救赎自己的活动。佛教徒们认为,放生可以救赎自己的灵魂,甚至可以挽救自己濒临死亡的生命。从放生者的本意上看,这种活动既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规范,没有什么不妥之处。问题是,世间的事,仅有慈悲是不够的,稍不注意就会把放生弄成了戕害生命。
大规模放生弊端重重。放生本是个体行为。比如,一个人走在路上,看到一只乌龟被餐馆采买买走,心生慈悲,买得此龟放还。这是正常的放生行为。但有些放生组织,动辄筹集数十万资金,集合成百上千的人参与放生,这大量的野生动物从哪里来?社会化放生产生大量的市场需求,会催生大规模的捕猎行为。放生者倒是心安了,但大量野生动物因此被捕猎,被折磨,放生成了危害生命。更有甚者,捕猎、存储、运输、买卖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弄伤甚至弄死这些动物,放生就成了杀生。
不了解动物习性,造成伤害。每种动物都有其特有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放生者仅凭一腔爱心,饲养不当,投放位置不当,都会危及动物生命。比如,买来罗非鱼,放入池塘,当水温低于摄氏15度,就会全部死掉;错误地估计饲养动物的野外生存能力,看到饲养的动物孤独可怜,买来放到野外,结果饲养动物或因不能自己捕食而死亡,或被自然界的天敌轻易捕食。这就是杀生。
不当放生,破坏生态平衡,危及当地物种。由于佛教徒认为放生蛇类可以获得很大的福报,于是有些放生组织购买大量蛇类,集中放生,这就会使当地青蛙、蟾蜍、田鼠濒临灭绝,危害农业生产。有人把巴西鳄龟、食人鱼、清道夫鱼等外来鱼种随便放入中国的江河湖,大量的本地生物被吃掉,既间接杀生,还会造成生态灾难。
还有一种行为,被称为放生无底线行为。2014年7月14日广东一女子将一个装有眼镜蛇、响尾蛇等毒蛇的袋子打开倒进公园的竹林中。买来即将被吃掉的蛇类放生,本是慈悲为怀,但放到公园竹林,却与杀人无异。所以放生也不能干蠢事。
由此可见,善心未必带来善行。行善需要慈悲,更需要智慧和知识。
第四篇:《慈悲之心》
慈悲之心
四川省通江县沙溪镇中心小学:李婉君
这个世界需要爱心,这个世界需要慈悲。如果一个人没有慈悲之心,那么再高的荣誉,再多的财富,再美的面容也掩盖不了灵魂的丑陋。
我读过一个古老而心颤的故事:在极乐世界里住着一位佛祖。一天他在散步时发现湖边有一个十八层地狱的强盗。他生前无恶不做,但曾放过一只蜘蛛。佛祖好心用蛛丝将强盗救起来,可强盗看见身后一大群人也在往上爬,他生气地把那些人踢了下去。刹那间,强盗也跌回地狱,这是佛祖对他的惩罚。
我想,如果强盗具有慈悲之心,不将那那些人踢下去,他自己也不会跌回去,他的心里只有自己,也害了自己。
无独有偶。在一条小路边,一位少年抓住了一只蝴蝶,他看到一个和尚担着柴走了过来,于是他走到和尚面前问:“我手里的蝴蝶是活的还是死的?说错了,你的柴就要归我。”和尚当机立断:“是死的。”过后,少年把蝴蝶放了,和尚把柴交给少年,喜气洋洋地走了。
如果和尚说活的,少年必定把蝴蝶捏死,而和尚说是死的,少年一定会把蝴蝶放了。在这场赌局中,少年彻底输了,他输的不是物质,而是比物质更宝贵的慈悲。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有的人为了装饰自己的家,将本可以在水中嬉戏的小鱼放在酷似牢笼的鱼缸里;有的人为了充实自己的腰包,将本可以在大森林里飞翔的小鸟变成了一桌桌美味;有的人为了获得吃猴脑的刺激,活生生地用锤子敲开猴子的“地狱之门”。
假如可以为世界换来慈悲之心,假如可以为人们换来怜悯之心,假如可以为动物们换来生命,那么我愿意用我拥有的一切作为交换。
第五篇:《《爱就是慈悲:弘一法师传》读后感》{慈悲爱作文}.
《爱就是慈悲:弘一法师传》读后感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1880-1942)。出身豪门的他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在诗赋文章、金石书画、戏剧音乐等众多领域里均有建树。将裸体绘画纳入中国艺术课堂的第一人。然而在他39岁那年,却抛弃世俗功名,出家为僧。
关于李叔同遁入空门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当推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之说,与其人格本性最为吻合:“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李叔同是个“人生欲”非常强烈的人,在满足了“物质欲”和“精神欲”之后,还“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有生就有爱,有爱就有悲欢。人生在世,悲欣交集,而且悲苦总是多于欢乐。“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生命里消逝得最快的,永远是快乐的时光。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李叔同,慈母病逝之后就如游丝飞絮飘荡无根。他把无限哀思写进歌词《梦》里,并在母亲的葬礼上弹奏钢琴长歌当哭: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
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在流淌着绵绵感伤的乐曲声中,回首那些如梦似幻的幸福时光,谁能忍得住滚滚热泪? 作为生活在清末乱世的风流才子,年轻的李叔同曾经浪迹于声色情场,出入于艺妓闺阁之中。对于李叔同寄身声色的这段生活,许多敬仰者经常采取回避或否认态度。其实,这正是凡胎肉身之人的真情常态。而对于悟性极高的李叔同来说,恰恰是因为经历过这些浮华喧嚣,才会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悟,才能看透这个残缺的世界,从而埋下超脱世俗的心灵种子。
在歌曲《送别》里,已经流露出他将要远离人世的心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回肠荡气的袅袅歌声,穿过雾霭缭绕的层峦叠翠,悠悠漾出那隐约可闻的梵钟之音。 李叔同是一个心灵非常丰富的人。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也是一个高度“心理自由”的人。就是这种心理超常健康之人,往往具有极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该我行我素”的时候就会“我行我素”。开悟了的李叔同视世俗生活为虚幻的镜花水月,他宁愿选择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以聚集全部的心智升华灵魂。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会越多。 丰子恺说,当对人生感到疑惑与虚空的时候,“你就要请教哲学,和他的老兄宗教。这时候你才相信真正的佛教高于一切。所以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李叔同出家为僧并非一时兴起,这正是他追求的人生终极目标。
加缪说过,生活的最高哲学就是如何面对死亡。换句话说,人类必须学会一种“由死观生”的死亡智慧。因为只有在意识上“先行到死”,才能发现生命中真正最宝贵的东西。假如在离死神一步之遥时才去思考生命,已是为时过晚。
李叔同领悟这种在意识上“先行到死”的智慧,为此深感时光的紧迫。他在回答夏丏尊为何抛下妻儿的提问时说:“人世无常,如抱病而死,想不抛,也做不到。”人生是获得,也是放弃。为了求证生命,他抛弃名利离别妻儿,淡出世俗归隐佛门。
人往往容易成为奴隶,难以成为自己的主人。惟有李叔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自己奏响了命运交响曲。在电影《一轮明月》里有这样的镜头: 月光婆娑的卧房里,雪子紧紧搂住丈夫,带着哭音说:“我只想跟你在一起!” “决定了的事,无法挽回了。”李叔同不无伤感,但心意已决。 “叔同,你不是说过我们是姻缘前定吗?” “是啊,我感到仿佛从我出生以来,一直在注视着你的面目,可是我的眼睛仍然是饥渴的;我感到仿佛把你紧紧拥抱了几万年,可是我的心仍然不能满足。” “叔同,你是个不同寻常的人,”雪子泣不成声,“我早已在你怀抱中融化,我早就没有自己了!” “对不起,真是对不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李叔同挚爱妻子,但对生命的反省,使他割舍小爱以成就大爱。在西子湖上的最后离别时刻,雪子不解大师的情怀,问道:“请你告诉我,爱是什么?”他对雪子说:“爱就是慈悲。”这种世间与出世间人的对话,或许只有学佛的人才能理解。
“无忍则无济,有爱即有忧”,大的悲悯往往交织着大爱和隐忍。 他不惜从荣华富贵中抽身而去,决然挣脱名利情感的桎梏,甘愿埋首青灯黄卷之中。在那电光火石般的转念之间,尘世的一切嘈杂欲念渐渐灰飞烟灭,剩下的是那无色无欲的永恒时空。从此,古刹的晨钟暮鼓经声佛号,成了他心中最美妙的音色旋律。
从繁华的声色情场到清苦的古寺青灯,在许多人眼里,这不啻是有天壤之别的两道风景。人们惊愕 李叔同这种超越世俗价值观的悲壮之举,他对此却是安之若素。从情欲艺术家到空灵宗教家,从文 人李叔同到高僧弘一法师。他是混沌蒙昧尘世之中的智者,是孤独的清醒者和痛苦的思考者。
李叔同悲欣交集的一生,与其所处时代息息相关。他閲尽繁华盛宴聚散如梦,饱览悲欢往事转眼成空。短暂的欢乐,常常让人来不及享受就匆匆消失,恍惚犹如过眼烟云。于是,他将目光转向宗教,转向佛祖拈花时伽叶的微笑。他明白了,原来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天才的本质在于智慧的异常剩余。„„他们能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一面,这是因为天才的头脑比常人客观、纯粹和明晰的缘故。所以天才不但能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能发现另一面世界。”
李叔同看到了“另一面世界”,他从生看到死,从繁华看到凋谢。他痛苦于稍纵即逝的美丽,痛苦于世人在泥淖里的挣扎。对于这些灵魂深层的痛苦,普通人是难以理解的。 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占有什么,而是从生命中体验到什么。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就会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了不同人生道路,人生收获也就大相径庭。
处于浑浑噩噩之中的芸芸众生,大多没有真正体验世界,做着各自以为该做的事。然而弘一法师独具慧根,在短暂的生命里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他圆寂后留下一千八百粒色泽斑斓的舍利子,闪烁着永恒的生命之光。
第六篇:《小学作文:爱是什么作文200字》
爱是什么作文200字
爱是浓浓的玫瑰花香,是生病时家人挽你回家的手;争吵时,家人温和谦让的话。
真正的爱是在能爱的时候,懂得珍惜,在珍惜的时候,好好去爱。
我眼里的爱,是神奇的,只要有爱,在深的伤痕也能全部愈合。只要有爱,再大的恐惧也会消失。因此,只要多付出一些爱,就会让别人得到更多的温暖,产生爱的奇迹。
我心里的爱是美丽的,它是一种信仰,它贮存在人最珍贵、最诚实的地方——心中。它与生命同在,它与灵魂共存。这就是我心中最美的爱。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扇门,那扇门的名字叫做怀疑,爱是那扇们的唯一钥匙。只要心中有爱,才能打开那扇们。
那就是爱。{慈悲爱作文}.
1
第七篇:《慈悲,是一种包容的爱》
慈悲,是一种包容的爱
“没有分别的爱,就是一种非常博大的爱,就像普天之下,都是自己的孩子,无论年纪大小,无论样貌美丑,无论学历高低,无论聪明或是愚笨,无论贫穷或是富有,当你沐浴在这样一种大爱之中的时候,就像一个孩子躺在母亲的怀里,是非常自在、坦然的,但你必须长大,因为你知道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母亲,也要给众生这样的爱。”
一次访谈中,有个网友问我,网上有一说法,念某种咒语,修学任何密法都没有盗法之嫌,是否真有其事?我告诉他,密法必须得到上师真传,单纯地自学意义不大,而且你可能会走错路。但盗法之说,佛经上也少见。你想,只要“盗”出法去,修出无数个佛来,岂不更好?
确实是这样的,佛陀从来没有将自己研究出来的方便法门,当成自家的私有财产,也没有把自己发现的明空智慧,当成自己腰包里的票子。你想,他能把自己的肉都割下来喂鹰、喂虎,又怎么会吝于将自己的智慧宝藏与众人分享?要不,我们也无法因《金刚经》而受益无穷。确实是这样的,佛教之所以创立,就是因为佛陀发现了一些能让世人获得灵魂清凉的方法,所以他找到了一种渠道、一种形式,想要把这些方法告诉所有需要它们的人。
密法之所以为密法,“密”在对机,也密在那“心印”的不可言传,而不是说它藏藏掖掖、不愿示人,更不是说谁偷偷修了密法,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报应。奶格玛传下这些法要,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解脱,绝不是为了把任何人送入地狱的。假如她确实曾经定下这样的规矩,那这样的修行又跟世俗中的交易有啥区别?它怎么可能令你得到出世间的智慧,以及究竟解脱?
佛法依托文字、仪轨、语言等形式面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这个世界上多
修出几个佛来,再没有其它的目的。只是有的时候,有人喜欢穿上“信仰”的外衣,以信仰为职业,把珍贵的法门当成赚钱的工具,为自己换来金钱、物质等等利益,才编造出种种奇怪的说法。但那绝非佛陀的本意,更非佛法的真谛。你一定要记住,真正的大成就者,是“大”“手”“印”三者的完美结合,也即得到身口意功德事业五种成就,才是大成就。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是佛。那有以佛教的名义制造是非,分离、践踏文化的人,肯定没有成就。真正的上师最高兴的,就是弟子超过自己,再用那真理的光明去照亮世界。假如你发现一些成就者,不希望其他人成就,想在精神上奴役别人,那么他肯定没有得到究竟成就。成就与否,不能光看他是否披了僧衣,一定要看他的行为。他是否因为自己的存在让身边的人升华了人格?所以,我们最先帮助的,应该是我们身边的人。
佛教思想中非常感人的一种东西,就是包容,这是一种非常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金刚经》中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说,不管你在六道中的哪一道,也不管你是何出身,不管你是鲜花还是毒草,佛都愿意帮你得到智慧解脱,让你沐浴在无上的智慧光明当中,与光明融为一体。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时候,就肯定没有成佛。因为他仍然有分别心。有分别心的时候,他就无法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没有分别的爱,就是一种非常博大的爱,就像普天之下,都是自己的孩子,无论年纪大小,无论样貌美丑,无论学历高低,无论聪明或是愚笨,无论贫穷或是富有,当你沐浴在这样一种大爱之中的时候,就像一个孩子躺在母亲的怀里,是非常自在、坦然的,但你必须长大,因为你知道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母亲,也要给众生这样的爱。
那么,既然佛教提倡的是这样一种无私的、无条件的、平等的爱,为什么还会有“佛不度无缘之人”的说法呢?从何判断是否有缘,由谁来判断?如果由佛教来判断的话,难道这不是另一种分别心吗?其实不然。我们前面也说过,缘,是一种选择,不是佛教的选择,而
是那不肯被救赎之人的选择。这选择,也是一种信心。所以,佛教的“不度无缘之人”,反而是对那无缘之人的包容与尊重。佛教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它不会像美国那样,将自己的某种文化以“强暴”的形式推销给别人。所以,它虽有大爱之心,但不度无缘之人。比如,母亲很爱自己的女儿,她知道女儿的心上人是个无赖,但不忍心因此而强迫女儿与之分手。她宁愿静静地守护在女儿身边,默默地为之祈福。假如有一天,孩子真的受到伤害,她会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帮助孩子从痛苦中走出来,更坚强、更有智慧地活下去,绝不会因为她曾经走错路而斥责她,拒绝她。佛教也是这样,无论信不信佛,佛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3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