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
2020年10月14日,住建部公布首批127个特色小镇,江苏有七个。 分别是:南京高淳区桠溪镇、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镇、徐州市邳州市碾庄镇、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盐城市东台市安丰镇、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
本文主要介绍 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
震泽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位于吴江区西部,江浙交界处,北濒太湖,东靠麻漾,南壤铜罗,西与浙江南浔接界。镇中心处于北纬30°54′,东经120°29。 2020年,震泽镇全镇总户数25743户,常住人口78854人,暂住人口29300人。2020年,震泽镇行政区总面积95.6平方公里,其中市镇面积5.3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5个社区。 震泽镇先后被评为中国亚麻蚕丝被家纺名镇、中国蚕丝被之乡、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等。2020年4月,震泽镇被列入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地区。
震泽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有个吴江,震泽就是吴江市的西大门,与浙江南浔接壤,古有“吴头越尾”之称。318国道、在建沪湖高速公路和大运河支流頔塘河横贯东西13公里,水陆交通便利,距上海90公里、苏州54公里,总面积96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人,辖23个行政村,2个街道办事处,4个社区居委会。震泽,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设镇,因濒临太湖而得名于太湖别称“震泽”。清雍正四年曾被设县,夏禹治水留下过足迹,万代陶宋事业发祥地,清代“学究天人”王锡阐、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施则敬和“两弹一星”功勋杨嘉墀的家乡,国际篮坛巨星姚明的祖籍,盛产辑里丝,清光绪年间产量占全国十五分之一,慈云塔、禹迹桥、师俭堂等胜迹23处。
概 况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震泽,位于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市的"西大门",东距上海90公里,北至苏州54公里,西达湖州45公里,"318"国道、京杭大运河穿梭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震泽因濒临太湖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震泽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547亩,水面积36528亩,全镇总人口5万,全镇基础设施完善:现有22万伏、11万伏变电所各一座,有2.5万吨级地面水厂,开通移动通讯发射台,提供国际互联网服务,电力保证、供水充足、通讯便捷、环境优美。被评为国家卫生镇、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
震泽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农业产业发达、栽桑养蚕,历史悠久,为江南五大桑镇之一,自清代中叶起,丝经业鼎盛,"辑里干丝"远销海外,纺织服装行业十分发达,如:新申制衣集团、苏龙绢纺集团等,年销售达3亿元以上,跨入省级企业集团行列。此外,罗氏沼虾、甲鱼、蟹等水产品的养殖、蔬菜基地食用菌的栽培,大棚蔬菜的种植、万头养猪场的建成,大大丰富了菜篮子。
近年来,震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震泽人民刻苦耐劳,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基本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四条龙",即"绢纺丝绸行业一条龙;彩钢板、活动房行业一条龙;有色金属和铸造行业一条龙;汽车摩托车维修、整车配件销售一条龙。"近年来,震泽的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基本形成占地面积2000亩的民营经济开发区1个,大量外商来震泽投资办厂,现有外资企业12家,外商投资开发区一个。
震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慈云塔高耸,遗"三国孙吴流风;禹迹桥拱伏,传上古圣贤伟业;小巷悠长,古韵犹存;师俭堂、思范桥,诉说百年沉浮。天文学家王锡阐博览群书,学究天人,兼通中西之学,其所著的《晓庵新法》三百年来称颂学界。
沿 革
震泽的泽字是水字旁,正如盛泽、金泽一样,乃具水乡泽国特征之地名。
清代《百城烟水》云:“震泽镇,在双杨村西四里,北滨太湖。《书》曰‘震泽底定’,因名。”
太湖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别称具区、笠泽、震泽,烟波浩渺,三万六千顷,震泽镇借太湖之光,因以命名。不过,虽说借光,却并非无根无据牵强附会,而是名之有源,名实相副。
明朝洪武窦德远编纂的《松陵志序》言:“禹导水源至此,故曰震泽底定,言底于定而不震动也。距邑西南九十里,有桥曰底定。《吴越春秋》谓范蠡于此乘舟出三江口,其地亦有桥曰思范,至今遗迹不泯。”
清人徐崧所吟的七绝《太湖巨浸》中亦言:“巨浸源长近接苕,秋来葭炎亦萧萧。输他震泽名偏古,禹迹犹传底定桥。”
清雍正四年(1726),因吴江粮重狱繁,奉旨分县,分吴江县偏西之地置震泽县,出现第三个震泽地名。震泽镇属震泽县辖,不过震泽县衙门设在松陵(今吴都大酒店地),与吴江县衙门同城分治。民国元年元月,两县复合并为吴江县。
事过四十一年,即1953年5月,原吴县太湖行政区改建为震泽县,也是沾了太湖别称之光,其实第二个震泽县与震泽镇在行政隶属上毫无关系,只不过是隔湖相望而已。不过第二个震泽县存在时间不长,至1959年3月撤销,至此除去两个县名,仅历史文化名镇震泽之名犹存,永放光芒。
正如盛泽人之喜用盛川别称盛泽、黎里人之喜用黎川别称黎里、同里人之喜用同川别称同里一样,震泽人特别是丝商喜用震川别称震泽,震川之名随辑里丝而声誉远扬,名闻南京、苏州、杭州、上海等丝绸产地和市场。
行政区划
震泽镇是江苏省吴江市所辖的9个镇之一,位于该市西南部,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毗邻。2003年合并了八都镇以后,震泽镇面积达到95.61平方千米,人口85249人,辖20个社区(太平、里安、工厂、花园、荡口、桥北、新民、印染、新生、谭丘、盛虹、永和、茅塔、杨扇、蔬菜、盛渔、郎中、西白洋、谭渔、南麻)、27个村委会(东港、红洲、圣塘、兴桥、群铁、前跃、幸福、黄家溪、北角、胜天、荷花、谭丘、双熟、人福、龙桥、溪南、北旺、南塘、坝里、大谢、桥南、永平、龙北、沈家、七庄、庄平、寺西洋)。
历 史
远古时期,震泽地区为泻湖浅湾,“始为洪流,继为泽薮,卒为阡陌”,沧海桑田,泥沙淤漫,堆积成陆。先民开垦,稀疏散居,聚成村落。
从蠡泽湖附近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出土的陶器、陶片(属马家滨——良渚文化)看来,震泽先民早已在此繁衍生息。
1982年,塔水桥农民庚利荣在蠡泽湖底摸得了3件破损圣水牛头骨,经其时吴江县文化馆吴国良送往上海自然博物馆鉴定,认为是殷商以前标本,系古居落遗址局部坍陷,沉入水中,由此推断远古时期震泽先祖已驯化并饲养圣水牛为家畜,原始农耕文化萌始。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湖州刺史张景遵即其地设震法馆,为震泽定名之始。馆者,馆驿,亦即驿舍,其在交通上的作用日见重要。
南宋绍兴初年,震泽为皇畿近地,朝廷设巡检一员以镇之,震泽镇之名始自此时。其时,纯为拱卫京城临安,因军事功能而设镇。元代,屡经战火,震泽居民只数十家,村市萧条。
明代,我国东南沿海商业繁盛,商品经济活跃,加以明朝廷屡下诏鼓励农桑,震泽地区适桑宜蚕,成为重要湖丝产区。湖丝以质优见长,明、清以来江南三织造署凡贡品绸缎的原料丝多赖于湖丝,震泽成为产销中心乃是顺理成章的事。
依丝发祥,震泽在明成化(1465-1487)年间居户增至三四百家,弘治《吴江志》上,震泽成为吴江首批四个建制镇之一(另外三个为平望、同里和黎里)。嘉靖(1522-1566)年间,“倍之而又过焉,居民约八九百家,实邑西之藩屏也”,也即成为县境西南重镇。清乾隆《震泽县志》描述其时震泽市况为“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
近代,生丝贸易的发达使震泽日益繁荣,成为我国著名丝市之一,为当时震泽县境内第一大镇。民国初年,吴江、震泽两县合并之后,仅次于盛泽镇仍为吴江县内第二大镇,镇上丝行、丝经行、茧行、桑叶行林立。“茧丝上市之际,毂击肩摩,尤非他市所能及。”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到震泽一带实地调查时所见“南浔到震泽之间,只有十二华里,船只往来繁忙,是两省交界之处。两镇都有繁华的街道,特别是江苏的震泽镇,有着很多富豪居家,辑里丝发庄的房屋。”
民国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即从1929年至1957年,震泽镇还曾升格为县属区,其管辖范围越出本镇而至于四乡。撤区并乡后,震泽一直是吴江的七大镇之一,现今则成为吴江西南境的中心镇。
21世纪初,震泽镇总面积近57平方公里,人口(不包括外来人口)4.3万余人。为工、商、农、副俱兴的经济重镇。
水乡风貌
震泽地处水网地带,东有北麻漾,北有长漾,西有徐家漾,还有密似蛛网的河塘溇港。呈东北西南走向贯流镇区者为頔塘河,本名荻塘,因地多芦荻,故名。源出浙江天目山之苕溪,向南汇入江南运河,可西接湖州,北达苏州,东通上海,南抵嘉兴,尽收航运之利。
頔塘河水量丰沛,水质清澄,慷慨地向震泽地区的先民提供取之不尽的生活和生产(缫丝)用水,可以说是震泽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枕河为市,傍水而居,在頔塘河及其支流上居民附集,市廛渐密。震泽镇区沿河展延伸长,成国以河为脊椎的带状重镇。而頔塘河由自然河演变成市河,被包容在喧闹的市镇之中。
頔塘河呈东北西南走向而相应市镇亦呈东北西南格局。两岸市房壁立,临水而筑,形成一条水巷。傍水市房不算高大,但颇小巧秀气。从水面上看,市房似乎浮在水上,流动的水和固定的房舍恰成动静对比,房舍的倒影映在粼粼波光中别有一番情趣。
河岸旁还有河桥和船埠,那河桥有单向的,有双向的,有伸入河中的,有嵌进帮岸的,还有私家遮阳的风雨河桥,河桥旁还装上了木栅和扶手。船埠的帮岸上还嵌砌了精雕细刻的各式系缆石。
昔年的市河港塘水澄质纯,清澈见底,担水回家可以直接饮用。
清晨,旭日初升,水面金光粼粼,河桥就已熙熙攘攘,闾巷里的主妇们挽篮提桶,纷至沓来,淘米洗菜,漂衣涮鞋,你上我下,络绎不绝。河桥可是个热闹的小社会,她们或蹲或站,或靠或依,张家长李家短扯个不停,飞短流长,扯出点趣闻轶事,也扯出点纠纷隔阂,充满市俗气息。
午后,涮锅洗碗又是一番情景,那一圈又一圈细波向外扩散,漂着一层薄薄的五色油膜。一星半点的剩余米粒刚落入水中,就招来密密集集的鱼群,一簇簇的鲦鱼和鰟鮍鱼,摆头晃尾,窜来窜去,张口争食,几乎可以清晰地听见它们的唼喋之声。
夏日傍晚,水边凉风习习,又是消暑佳处,看燕子低掠、蜻蜓点水。老人或垂钓或对弈,孩童赤足在河桥石旁的缝隙里捉蟛蜞摸螺蛳,恰是一幅极妙的消夏图。
頔塘河之阳(北岸)称为上塘,之阴(南岸)称为下塘,上下塘皆是街衢成市,但上塘市廛密集,较为热闹。
两岸临河市房多为店铺,称为下滩,傍水面街,可目观如梭行人,招徕生意,兼听港中乃橹声。水果、河鲜、杂货等店家临河还筑了小河桥,以便上货。楼上通常是夫妻老婆店的居室,推窗远眺,水路迢迢,屋舍俨然。街面皆石板铺成,阔狭不一,呈不规则的条形图案。数百年来,经成人足履的踩踏摩挲,早已无棱无角。雨雪洒下,一片油亮晶光。有时石板松动,足下可闻咯噔之声,顿生一种划破时空的感觉。街之对面,称为上滩,或富户望族之宅第,有照壁、拱门、花窗、回廊、隔墙之类,还有砖雕相缀;或殷商大贾开设的商铺如丝行、丝经行等等,门面宽广,极有气魄,往往是前店后宅,数埭进深,出则繁器,入则隐逸。上下滩既有对比,又和谐地统一在一条街坊之内。
市梢头如东栅麟角坊、西栅凤凰街、南栅南浦浜西岸、北栅祠堂桥河西岸等处的民居都筑成临水吊脚楼,又称跨街楼,楼上居家,楼下半是居室,半是街道,行人过往可遮阳避雨,俗谓“雨天不湿脚”。楼上多是小户人家,却也闲逸,推开窗棂,卷起疏帘,便可浏览市河风光。午夜梦回,枕边可闻流水吟唱。此外还有廊棚和挑檐水阁等临水建筑,多姿多态,错落有致。
连结市河及旁侧河浜两岸的纽带是桥梁。旧时震泽镇区曾有石桥30余座,型制各异。由于市河宽阔,再说舟楫往来如织,震泽的石桥多具雄伟、高大、宽广的特征。有些闹市区的石桥桥面上还可以设铺摆摊,可以说是震泽镇上独特的景观了,如镇中底定桥桥面上银匠店和乡丝行等比邻而设。
拾级登临桥面,不仅可俯瞰往来不绝的舟楫和风帆,还可以见到两侧街面上如缕不绝的人流。河宽桥高有气势,是震泽水乡景观的一大特色,不像其他市镇那样的有些小家子气。
镇东慈云塔是水乡震泽市镇造型的点睛之笔,古塔高大挺拔,俊俏雄伟,成为镇区的制高点,与周边低矮的传统民居形成垂直和水平的强烈对比。慈云塔一枝独秀,融入朴实无华的粉墙黛瓦群体中,丰富了市镇的空间构图和立体轮廓,并加强了镇区建筑群的整体感。
未近震泽先见塔,且行且近,塔身愈来愈大,告慰了旅人,宽慰了乡情,然后投入震泽的怀抱。离开震泽回望塔,且行且远,尽管市镇轮廓向后退去,渐渐模糊,那塔一直似在跟随着你,为游子和旅人送行。20世纪5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林家铺子》就有那一幅动人的画面:林老板全家坐的一叶小舟,穿过桥洞,愈摇愈远,船艄后荻塘河面映出的桥身和塔影也愈来愈小。正如《慈云塔影》诗云“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水光潋滟,桥身塔影,惝惚迷离,变幻莫测。80年代拍摄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再次拷贝下如诗如画的震泽水乡风光。
旧时江南诸市镇的水乡风貌多已不存,所幸震泽尚基本上保持了原貌。镇之周围漾浜湖荡如洒落在绿色原野上的宝石,水光潋滟,给震泽注入无限灵气。若再加以精心构思,予以开发,不难恢复往日水上景观的原汁原味。
文 化
早在宋代,震泽镇已建儒学,学风蔚然,如道光《震泽镇志》载“迨宋三贤设教于斯,而人习诗书,而人习诗书,户闻弦诵,殆駸駸日上矣。”宋宝佑元年(1253),沈义甫于镇之西栅筹建三贤祠,“建义塾,立明教学以淑后进”。元代,镇建儒学,亦称镇学,设教谕1名、训导2外,以主学事,收生徒25人。明清两代,书院、义塾、私塾普及全镇及近乡。
清末、民国初年,震泽镇在兴办新式教育上,居于吴江县之前列,市政当局、各行各业、各界人士全力支持办学。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周积理(苕墅)等办私立淑群女子小学,创女子入学之先声,开妇女解放之先河。
1923年,施肇曾、沈秩安等人创办私立震属初级中学,为县内第二所初级中学。1933年,在震属初中基础上,成立私立育英高级中学,为县内新制高级中学之始。震泽沦陷初始,该校被迫停办。1939年在上海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觉园内复校,解决了吴江旅沪避难人士子女的就学问题。以后历经迁返、合并、改组、更名,于1958年定名为震泽中学,设高中班。1979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中学,教育成果卓著,高中毕业生之高等教育考试入学率历年来独占吴江各中学之鳌头。此外,震泽镇还有两所中学。至于小学,则遍布镇区及各村。
重教尚文的结果,使震泽市民百姓受教育较为普遍,受教育程序也较高。自古以来,读书成负,学以致用,人才辈出。志载,震泽镇出过进士15名(其中2名为武进士)、举人22名(其中5名为武举人)、贡生38名。自古代至现代,震泽地区出过学有专长、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著名学者专家,如儒林三贤(王蘋、陈长方、杨邦弼)、天文历算学家王锡阐、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嘉墀、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等。
震泽还是一块风水宝地,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唐代诗人张志和、陆龟蒙和皮日休等都曾在此居留或游览。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氏在震属开弦弓村作社会调查,写下《江村经济》这一社会学巨著。
民国初年,震泽镇是一个颇为开放的社会,接受新事物较为敏感,市政当局和各个行会组织较为健全,在兴办教育、兴修农田水利、市政建设、公益公用事业和慈善事业上亦颇有建树。民国4年(1915)南浔震泽商界合资创办浔震电灯公司,向震泽输送照明电,与盛泽同为县内第一批有电灯照明的市镇。民国8年(1919),震泽镇开办江丰农工银行,为吴江县首家私营商业银行,并远早于其他官营银行的开设。该行以扶持震泽城乡蚕丝各业为宗旨,业务堪称兴旺,而蚕丝改良的各项举措和事业也得到该行和震泽市镇当局的支持。
20世纪20年代,震泽镇报刊出版物极为繁荣,曾出版过《震属市乡公报》和《新震泽》等地方铅印报刊,甚至双杨村也出刊了《新双杨》。此外还有《晓音》《震泽周刊》《农音》《农民画报》和《星》等综合性或文艺性报刊,活跃了社会生活。
教 育
“王苹而后王晓庵,讲学持躬两卓绝“。柳亚子为育英中学撰写的鹇歌中揭示出震泽历来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宋代,王苹、陈长方、杨邦弼三人进士及第,宝祜元年沈义甫筹建”三贤祠“为莘莘学子树立榜样,同时建义学。元代,建儒学,亦称镇学,设教谕,收徒授课。清末,建义塾,办书院。光绪三十三年,周积里等人创办淑群女学。民国元年,震泽丝业界热心办学,由杨剑秋等人倡办丝业私立小学。民国2年、民国10年,开办女子乙种和甲种师范讲习所,12年,施肇曾、沈秩安等人创办私立震属初级中学,以后又办震属育英高中。13年,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与震泽丝业公会联合举办土丝改良传习所。解放后,教育事业除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有过畸形发展外,一直处于稳定上升趋势。震泽镇中心小学于1960年被定为省示范小学,震泽中学于1962年被定为苏州地区重点中学,1979年列为江苏省重点中学,于1990年办成纯高中。1986年,镇政府集资开办可容纳500多名幼儿的中心幼儿园。至1990年,震泽镇有中学3所,其中高中18个班,初中25个班,职高6个班,教职工238人,学生2202人。有小学29所,112个班级,教职工159人,学生3637人。有幼儿园42所,46个班,教师65人,幼儿1354人。另有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办班79个,培养学员3956人。成人高复班1个,镇工会业余学校1所。
震泽之地,人文荟萃。自南宋绍兴四年至光绪三十二年(1134-1906)间,先后出过进士15人,举人33人。近现代,震泽又涌现出一批广有影响的著名人士,在政治、外交、教育、医药、实业界享有声誉。震泽镇文化教育先进,震泽中学为国家级重点中学。
震泽中学
江苏省震泽中学坐落在太湖之滨的江南古镇――震泽,毗邻清代著名天文学家王锡阐(号晓庵)纪念馆。建校于1923年,首任校董事长和名誉董事长是施肇曾和施肇基(中国第一任驻美公使)兄弟。1962被定为苏州地区重点中学,1979年被省教育厅列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2年通过省重点中学合格验收,2003年更名为江苏省震泽中学。建校之初,确立了“诚朴”的校训。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朴实求是”的校风、“严谨创新”的教风和“勤奋致远”的学风。
学校占地面积101735平方米,合152.6亩,生均占地57平方米。建筑面积38724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21.7平方米。学生宿舍建筑面积13193平方米,住宿生生均面积8.6平方米。
校园布局合理,教育、活动、生活区域功能明确,整体性强。“致远楼”、“笃学楼”、“求是楼”、“知新楼”组成教学楼群,蕴含育人精神。修复后的尊经阁更展现老校神采。校园东,小桥流水,不乏江南古韵。校内主干道,林荫森森,展示老校底蕴。道路两旁,树名言牌,沐浴名人思想。空旷地带,花草成趣,感受自然气息。古天文仪与天文台交相辉映,构成一道风景,映射震中科普特色。校园绿化面积42800平方米,生均24平方米;学校是江苏省绿化达标单位。
学校现有教学、办公设备固定资产7501760元,生均4205元。教室配备触摸屏电脑、背投、等离子屏、实物投影仪;教师人人配备笔记本电脑;校园网,千兆校园,百兆桌面,达“校校通”工程第三层次以上要求,是苏州市信息化先进学校和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还有天文台一座,天文活动室一间,浑仪、司南、日晷各一座,望远镜及配套设施若干;航模室、机器人工作室各一间,配套设施若干,呈现以天文为龙头的科普特色,是省青少年科普先进学校。食堂建筑面积4095平方米,座位近2000张;图书馆有开架书库、尊经阁、电子阅览室等,阅览室座位420张,是省一级图书馆。学校有体育馆一个,舞蹈房一间,400米塑胶田径场一个(正在建设中),是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全校现有教职员工143人,专任教师113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3人,江苏省特级教师2人、苏州市名教师2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5人;吴江市名教师3人、吴江市学科带头人12人;吴江市示范教研组5个。
学校教育特色鲜明。以晓庵天文小组活动为主干,形成天文观测的鲜明特色,全国天文夏令营和苏州市天文学会年会曾在我校召开,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先进学校”“青少年科技活动特色学校”;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途径,形成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特色,学校先后被评定为苏州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江苏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首批“OEH多媒体教育网络实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教育部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学校教育质量显著,办学成绩斐然。有9人获得李政道奖学金,19人获得唐仲英奖学金,50多人获得费孝通奖学金。近年来,连续被评为吴江市窗口学校、吴江市文明单位、苏州市文明单位、江苏省绿化标准达标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
名 人
范 蠡
(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后居越(今绍兴),我囯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
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王锡阐
(1628~1682)明末清初历算学家。字寅旭,号晓庵,又号天同一生。江苏吴江人。生当明末,明清之际,虽仅16岁却极富爱国之情,当他得知崇祯死讯,满清入京的消息后,“自缢,投河,绝食,三度以死殉国”,没有死成,明亡以后,基本上一生都是在痛苦愤懑中度过,“……誓不仕清,加入明遗民圈子,曾与吕留良,张履祥等在江苏讲授廉洛之学”。在著名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的文章中对他有过介绍,“他们精通数学、天文,学贯中西。尤其是王锡阐,在美国吉利斯皮(G.G.Gillispe)主编的《科学家传记辞典》中,还请席文(N.Sivin)先生为他写了一篇长达10页的传记。而在这部书中,中国科学家被列传的仅有9人。”
《三辰晷志》、《历法表》诸书,以数学为根柢,会通中西,正古法之误而存其是,取西法之长而去其短,自立新法,于日月食测定,多有创获。生前,其学虽经顾炎武表彰,但未能流传。逝世后,其遗著渐次刊行,始得与梅文鼎、薛凤祚并称为一时历法名家。梅文鼎认为,清初历学应首推王锡阐。后世辑其论说历法诸书为《晓庵杂著》刊行,单篇遗文则有《晓庵先生文集》问世。
王锡阐自幼嗜学,11岁以后,“闭户绝人事者二十年所。”其“诗文峭劲有奇气”,“尤精历象之学”。他数十年勤奋治学不辍,以观测勤勉著称,每遇天色晴霁辄登屋卧鸱吻间仰察星象,竟夕不寐。他在天文学历算领域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刻苦钻研西方历法,积极接受西方科学知识。所著《晓庵新法》、《历说》和《五星行度解》等,为中国近代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
王锡阐年少时已形成了忠于明王朝的思想,清政府建立后,王锡阐放弃科举,拒不仕清,在与明遗民顾炎武、潘柽章、潘耒、吕留良、张履详等人的交往中,以及穿汉衣的言行,都表现了他“性狷介,不与俗谐”的个性和为明守节的态度。王锡阐虽一生清贫,但矢志于学,所取成就,令人瞩目。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称“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对王锡阐以高度评价。
施肇曾
字鹿珊,号省之。生于同治五年(1867年),震泽镇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书院,又上海电报学校专学英语兼学时事。青年时期在大伯父施少钦的熏导下,毅然地随同施族各子弟奔赴全国各地投入救灾赈事。光绪十七年,赴直棣劝募救灾,十九年在晋边赈捐案内议叙花翎同知县升衔;同年六月钦差出使美日秘国大臣杨儒奏调赴美,派充驻美使署随员兼支应;二十一年(1896年)奏补纽约正领事官,补以知县,并加四品衔。
一八九八年回国后,任湖北汉阳铁厂提调,兼办京汉铁路工程;二十七年劝办顺直善后赈捐出力,补以道员用;三十二年又因在秦晋、山东劝办赈灾出力,以道员仍留江西补用外,并加二品顶戴;是年五月调任沪宁铁路总办,兼任招商轮船总局董事,复经苏、浙两省公举,任沪杭甬铁路总办,兼任沪宁铁路议员;宣统三年,调任京汉铁路南段会办。
由於他的业绩,一九一三年获二等嘉禾勋章;一九一六年获二等文虎勋章;一九一八年获二等宝光嘉禾勋章;一九一九年获一等大绶嘉禾勋章。
在他大半个世纪生涯中,从事劝募赈灾、铁路交通、创办金融、兴办教育、维护佛教和外交等事业中,无不留下他的光辉足迹。他已载入近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名人录》及《民国人物大辞典》中。
施肇曾在上海“觉园”住宅渡过晚年,於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四日病故,终年八十一岁。骨灰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内。
施肇基
(1877—1958年),字植之,余杭人。早年就读上海圣约翰书院。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赴美国,任驻美使馆翻译生。后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获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二十八年回国,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洋务文案兼鄂省留美学生总督。三十一年随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任一等参赞。翌年任邮传部右参议兼京汉铁路局总办。宣统二年(1910年)署吉林洋务,任外务部左、右丞,出使美国、墨西哥、秘鲁、古巴等国。
民国元年(1912年)任唐绍仪内阁交通总长、财政总长。次年任大总统府礼官。3年至10年任驻英全权公使,出席巴黎和会,为中国五位全权代表之一。10年至18年任驻美全权公使。其中于民国12年一度任张绍曾内阁外长。13年任出席日内瓦国际禁烟会议全权代表。18年再任驻英公使。次年出席国际联盟会议,任中国全权代表兼国联理事会全权代表。22年再任驻美公使,翌年使馆升格,出任大使。26年辞职回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际救济会宣传组主任兼上海防疫协会董事长。30年赴美,任中国物资供应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4年出席旧金山会议任高等顾问。民国37年至1950年任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顾问委员会委员。1958年在美国逝世。著有《施肇基回忆录》。
蔡正仁
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昆剧团团长。1941年7月2日出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工小生。师承俞振飞和沈传芷等昆曲名家,同时得到姜妙香、周传瑛等指点。江苏吴江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顾问、上海市政协艺术团副团长、上海市昆剧联谊会会长、上海昆剧团团长。一级演员。主演有《长生殿》中唐明皇、《牡丹亭》中柳梦梅、《撞钟分宫》中崇祯帝、《太白醉写》中李太白、《奇双全》中赵静、《荆权记》中王十朋、《琵琶记》中蔡伯喈、《八阳》中建文帝、《白蛇传》中许仙、《玉堂春》中王金龙、《连环计》中吕布、《打侄上坟》中陈大官等。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及第五届上海戏剧白玉兰表演艺术主角奖。曾出访演出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并讲课。
蔡正仁音色宽厚宏亮,表演洒脱大方,能昆能京,唱念俱佳,历有“小俞振飞”之美誉。常演剧目有《长生殿》、《见娘》、《亭会》、《惊变埋玉》、《乔醋》、《迎像哭像》、《太白醉写》、《贩马记》、《评雪辨踪》等。
曾获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第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5届上海戏剧白玉兰奖等。历任第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昆剧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委员、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顾问、上海昆剧联谊会会长等职。
基础设施
交通震泽镇地处上海经济辐射圈的最前沿。上海至湖州、苏州至嘉兴(杭州)、南京经湖州至上海等高速公路穿越而过。
水园区内建有日供水能力为3万立方米的水厂。水利防洪设施完善,无水灾之忧。
电分别拥有22万伏变电所、11万伏和3.5万伏变电所。免收电力增容费。电力波动幅度±5%。
通讯程控电话装机容量40000门。电话基本普及。移动通讯畅通,宽带网络接入,程控通讯中心直接承接IDD、DDD、DDN、INTERNET等。
企业员工由企业制定招工计划、人数、要求等,企业可自行招收也可委托劳动管理部门代为招收(对员工招收,没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招收比例)。
人才充足每年有几万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来上海及周边地区,各种人才应有尽有。震泽镇文化教育先进。震泽中学为国家级重点中学。
气候气候湿润温暖,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5.7度左右,年平均湿度为78%,年平均降水量870.8mm,空气质量优良,年日照为45%。
公共安全震泽镇为苏州市文明镇、治安先进镇和江苏省卫生镇。
热电占地400亩,一期供点供电能力5万千瓦,供气能力150T/H,实行镇区集中供热、供电联产。
污水处理震泽镇污水处理厂占地100亩,绿化率达30%以上,建设规模为50000m3/d,主要接纳镇区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水处理厂选用A2/OHCR处理工艺,铺设污水管道15.5km,支管84km,污水提升泵站4座。
经济发展
震泽总人口5万,全镇基础设施完善、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农副产业发达。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震泽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经济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大镇、旅游名镇、中心城镇的目标,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镇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形成亚麻绢纺、光电缆、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以及电梯、电机、电器等新兴产业。其中,全镇亚麻绢纺产品在国内市场覆盖率16%,2005年被命名为“江苏亚麻绢纺名镇”。拥有新申集团、通鼎集团等50家龙头型规模企业,产业集聚发展,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农业上依托苏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神州第一甲鱼场,粮经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提档加速,房地产、餐饮业、旅游业、专业市场建设日趋兴旺。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亿元,同比增长18%;财政收入超2亿元,同比增长46%;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7亿元,同比增长28%;批准民资投资额20亿元,实际完成工作量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和30%;完成批准注册外资5015万美元,完成到帐外资1171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7%和63%;全社会用电量3亿千瓦时。
近年来,震泽经济蓬勃发展、市场日益繁荣、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四大产业",即"绢纺、亚麻、丝绸产业;通讯光电缆产业;有色金属和铸造产业;彩钢板(活动房)建材产业"。此外,震泽的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基本形成占地面积2000亩的民营经济开发区1个,大量外商来震泽投资办厂,现有外资企业12家,外商投资开发区一个。
旅游景点
王锡阐纪念馆
位于震泽镇。王锡阐字寅旭,又字昭冥,号晓庵,又号余不,天同一生等。江苏吴江震泽人,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是清代最重要的天文学家之一。
王锡阐自幼嗜学,11岁以后,“闭户绝人事者二十年所。”其“诗文峭劲有奇气”,“尤精历象之学”。他数十年勤奋治学不辍,以观测勤勉著称,每遇天色晴霁辄登屋卧鸱吻间仰察星象,竟夕不寐。他在天文学历算领域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刻苦钻研西方历法,积极接受西方科学知识。所著《晓庵新法》、《历说》和《五星行度解》等,为中国近代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
王锡阐年少时已形成了忠于明王朝的思想,清政府建立后,王锡阐放弃科举,拒不仕清,在与明遗民顾炎武、潘柽章、潘耒、吕留良、张履详等人的交往中,以及穿古衣、用古字的言行,都表现了他“性狷介,不与俗谐”的个性和为明守节的态度。王锡阐虽一生清贫,但矢志于学,所取成就,令人瞩目。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称“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对王锡阐以高度评价。
老街
震泽老街一直保存较好,就拿位于老街西端的师俭堂来说吧:是一集河埠行栈、店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为一体的晚清建筑群体,共六进,占地2500平方米。每进有砖刻门楼、梁枋,门窗均精雕花卉和人物。内宅东隅还辟有“锄经园”,内筑假山、亭子、船阁、回廊、月洞及佛楼等,精巧雅致,小中见大,犹如“大观园一角”。
据老人回忆:该堂南端原有的“藜光阁”为震泽一景:晚清时代这儿曾是一片热闹,数不清的作坊、商行,说明资本已在发生变化,投入的来源,扩大到地主老财和宦囊充裕的息隐官僚。这里的每一幢古屋,里面雕刻的门窗楼台,摆设的种种家俱,正是那个时代的反映。
禹迹桥
位于吴江震泽宝塔街东,跨古塘。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
乾隆四十年(1775)修,四十四年(1779)重建。南北走向,单孔石拱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宽4.30米,长43.50米,南堍宽6.20米,北堍分设东西两向石级踏跺。跨径10.45米,矢高5.56米。桥顶面石和拱券内龙门石分别雕刻“轮回”、“云龙”图案,东西两向各刻对联一副。桥面石级刻有各类吉祥图案。不远处有慈云古塔,拱形落虹,塔影横斜,构成水乡特有景观。清。1986年7月1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寺塔
“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被誉为吴中胜的慈云寺塔,座落在震泽镇东。寺始建于南宋咸淳中,旧名广济,明天顺中改今名,是吴江历史上规模较大工业的佛寺之一,慈云寺塔是寺中现今唯一遗存的建筑。其初建无考,后经明、清、民国,以及一九五四年和一九八二年历次修缮。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寺塔是一座砖身木檐楼阁式塔,总高三十八点四四米,六面五级,由塔壁、回廊、塔心组成。自第二层起每层施平座腰檐,并辟有壶门三,开门方向上下相闪。塔内的第四、五层有楠木刹柱直透顶端。塔刹约为塔高的四分之一,由铁质覆钵、仰莲、五重相轮、宝盖、宝珠、受花和铜质宝瓶组成。仰莲上有明万历五年(一五七七年)修缮时的镌刻文字。宝瓶呈葫芦状,造型精美,塔身除底层一些构件的作法接近宋塔形制外,整体风貌皆为明代建筑形式。
慈云寺塔外观翼角轻举,玲珑挺秀,塔内置有楼梯,可登临。为吴江八景之一“慈云夕照”,关于慈云寺塔为何又叫“望夫塔”的美丽传说,平添无限情趣。在塔的东南隅有一座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于清乾隆时建造的单孔拱形石桥——禹迹桥,与宝塔互成呼应,构成了“拱桥塔影”这一水乡特有的自然景观。
师俭堂
师俭堂位于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宝塔街西段,同震泽徐氏先祖徐汝福建于1864年。它坐北朝南,三面临河,可前门上轿,后门下船,水陆称便。
师俭堂占地2700余平方米,面阔五间,六进高墙深宅。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而建筑布局上三条轴线巧构空间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建筑,为近代江南民间建筑所罕见。
师俭堂布局极为规整严谨,前后六进总开间误差小于5厘米,显系一次建成。若每间洞开,可以从河埠一直望到第六进厅堂上的屏门,庭院深深,体现了封建时代的门第造型。师俭堂地势从第一进到第六进缓缓抬升,前后高差45厘米,六堵马头墙也一堵高于一堵,以应“步步高升”之谚。
师俭堂六进古宅的巧妙空间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堪称水乡大宅门。
师俭堂内部装饰尽善尽美,其各类雕刻就成为一绝。无论是砖雕、木雕、还是漆雕都精雅别致、形态生动。图案细腻生动、惟妙惟肖。有人物花鸟、神兽吉祥等,还有一些与古镇历史人物传说、名人诗文相关,布局形式丰富,雕刻手法多样,既古朴庄重、典雅美观,又饶有趣味、耐人寻味。
特色美食
黑豆腐干
黑豆腐干,是震泽著名的特产,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乾隆年间已颇闻名。相传乾隆皇帝出京南巡时,吴东知县献奉的土特产品中就有黑豆腐干。乾隆皇帝品尝后称先赞不己,从此成为贡品,特立黑漆金字“进呈茶干”的招牌,竖立店堂。因为黑豆腐干也可作茶点,所以又叫茶干。其味鲜美,甜咸适中;其质细韧,折而不裂,被人誉为“素火腿”。
熏豆茶
在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太湖之滨,河流交叉,盛产鱼米,更多瓜果豆荚,农家熏制烘豆,制成熏豆茶。
熏豆茶的配制,以烘豆为主,绿茶为辅,
有的还佐以其他配料。先将细茶放入茶盅,用95℃开水冲泡,再加放三、四十粒熏豆;也有的把茶叶和熏豆同时放进茶盅,再冲泡开水,这时候茶叶和熏豆就在盅内随着茶汤翻浮飘荡,渐渐沉于盅底,便可品饮。
熏豆的烘制是在每年农历"秋分"过后,"寒露"前后,毛豆饱满而未老之际,选青毛豆肉放在锅里用开水煮熟,捞掉豆衣,凉干后,摊在铁丝网的筛子上,用炭火焙烘,火热忌猛,以文火为宜,并须不断翻拌筛内烘豆,一般经五个小时左右熏烘,青豆水份蒸发微硬,即成"熏豆"。此时,色泽碧绿如翡翠,藏于罐内,隔年不坏。
"熏豆茶",使茶汤绿中呈黄,嫩茶的清香和熏豆的鲜味混为一体,饮了提神,开胃。
香大头菜
又名合掌菜,四乡农村普遍种植。以选栽嘉兴种为上品,个头小,质细嫩,有天然清香。冬季收菜,洗净晒干、切片、盐渍、起缸去水分,干爽后装瓮,压紧密封,瓮口覆泥倒置存放到初夏,开瓮香气浓郁,松脆爽口,可生食可蒸煮,供作粥菜。内销京、沪、苏、浙、粤诸省,出口香港及南洋群岛。
更多精彩请长按下列二维码关注(⊙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