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能运动 运动员爱读书——江苏教体结合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纪实
读书人能运动 运动员爱读书
——江苏教体结合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纪实
10多年来,江苏省坚持教体结合培养模式,教育和体育部门围绕学生体质增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重要赛事活动协调等方面联手合作,形成了“读书人爱运动、运动员能读书”的良好局面。
■本报记者 陈瑞昌 通讯员 苏教
最近一段时间,南京市六合一中学生闫美玲暂时放下学业,与4名小伙伴一起,来到溧水运动基地进行橄榄球集训,备战南京青奥会。坐在教室里,她们能读会写;走进运动场,她们身手矫健。
在江苏,像闫美玲这样“文武双全”的年轻小将还有不少,这归功于该省10多年来不懈坚持的教体结合培养模式。该省的教育和体育部门,围绕学生体质增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重要赛事活动协调等方面联手合作,形成了“读书人爱运动、运动员能读书”的良好局面。
机制倒逼力促学生体质提升
“2020年我省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身体素质继续增强,龋齿等常见病得到有效控制,但近视率高、超重率增加等问题仍然存在。”江苏省教育厅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20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这是我省连续3年开展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教处处长杜伟告诉记者。
2020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等6部门制定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方案》,全面启动实施全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并将这个制度写进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与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相继成立,专门进行学生的健康监测、干预和健康管理的研究工作。
从2020年下半年起,江苏省每年都组织开展一次面向全省7至22岁大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并于次年向社会公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与发布既能让社会公众详细地了解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又为学生的健康干预和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长储志东说。
为促进学生体质发展,江苏还有一份特殊的排行榜,那就是各市大一新生身体素质排行榜。自2020年起,该省就一年一次对大学一年级新生身体素质测试情况对生源地进行回溯公告。7年来,该省每年分别对20多所高校近1万名江苏籍大学一年级新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监测,测试结果按照13个省辖市生源所在地进行排名,并正式反馈给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
“这份排行榜让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次真正知晓本市高中毕业生的身体素质状况,第一次看到本市高中生体能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次真正产生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危机感。”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副主任潘绍伟告诉记者,有的省辖市在区县也进行测试排名,在分析区县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上,向区县党政领导公布相关情况,进一步促进层层落实。
夯实基础打通学校体育“任督二脉”
“切实改善学校体育硬软件设施,是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也是教体结合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这样表示。
两年前启动的“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无疑是江苏学校体育硬件建设的一大亮点。“以前我们的操场是土场,学生们上体育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去年市里在学校实施运动场塑胶化工程,孩子们用上漂亮的操场,现在大家锻炼的积极性可高了!”高邮市卸甲小学校长黄玉春说。2020年5月,江苏正式启动塑胶化建设工程。作为首批试点县(市)之一,高邮市当年即开工建设20个塑胶场地,同时又自筹资金超额完成15个,前后共投入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达到了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塑胶场地的建设目标。
“我们曾对全省3874所农村中小学进行过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校运动场地没有实现塑胶化。特别是苏北、苏中地区学校运动场地塑胶化缺口情况严重,不少中小学运动场还是传统的煤渣和泥巴跑道。”沈健介绍说,2020年,江苏启动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工程以来,目前全省已在30多个县(市、区)实施,近百万名农村孩子受益。
“农村体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可能比硬件的欠缺更加严重。”记者在南通采访时,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表示。为解决这一问题,江苏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分两期组织实施了“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投入2000万元对2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了业务培训,达到了为全省每一所中小学培训一名体育教师的目标。
在对体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的同时,江苏还组织了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功测试,研究制定了《江苏省体育教师体能测试标准》,今年4月又启动省市联合培训体艺师资工程,计划用3至4年时间,将农村中小学兼职教师培训成为能基本胜任体育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
全省教育、体育两部门通力合作,硬件、软件建设齐头并进,一下子打通了学校体育的“任督二脉”。如今,体育、艺术“2+1”项目在江苏各级各类中小学全面实施,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在省级层面,阳光体育联赛、阳光体育节等一系列普及性体育竞赛和活动稳步推进;在学校层面,不仅体育课开齐开足,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已经形成,校运会、校园体育节等也开始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教体融合实现体育长效治理
江苏省大力推进“教体联合办队”,支持学校以多种模式发展竞技体育。全省13个省辖市117所体校,有29个项目和224所普通中小学实行“名校办名队”;全省2.2万多名常年坚持训练的运动员,有1.5万多名在普通中小学接受文化教育;9所体育运动学校的13个项目与优质教育资源联办53支运动队,1362名运动员在联办学校就读。
“现在,不少普通学校都拥有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所需的硬件设施,再加上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普通学校逐渐成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而这也顺应了当今世界竞技体育植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大方向。”对于教体结合共同培育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做法,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表示了肯定。
如今,为数众多的优秀运动员在江苏各级各类学校就读,他们在努力提升运动成绩的同时,也像同龄人一样接受优质教育。教体结合的成果,在这些年轻人身上得到了最显著的体现。“为了更好地保障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训练和成长,学校针对性地制定了‘两个层面、三大保障’的人才培养措施。”江苏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学校层面,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制定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整体政策;在学院层面,根据学校相关政策,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措施,涉及各类课程学习、毕业论文指导、学生日常管理、各类奖励措施等。
早在2020年,江苏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就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化教体结合努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意见》,放宽优秀体育特长生进入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的入学、转学条件;对特殊体育人才,经测试可采取免试或适当降低文化课考试成绩录取入学或转学。
自2020年起,江苏省积极尝试面向体育运动学校的中等、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贯通办学试点,11所体育运动学校应届毕业生可报名参加省内15所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提前招生,并享受体育特长生优录政策。2020年,江苏首次对体育运动学校开通本科院校对口单招渠道。这些举措,让困扰业余运动员多年的升学瓶颈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
如今,江苏已通过组建体育科类专业联合考试指导委员会,下达专门招生计划,制定专门报名、考试和录取办法,畅通了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生的升学渠道,建起了体育类中职、高职、本科教育相互衔接的“立交桥”。近期,该省又提出打造教体结合升级版——教体融合,目标是把教体结合由机制理念转为法规机制,由少数部门参与变为全社会投入。
“我们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实践与研究工作,争取早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色、国际水准的教体融合工作机制和模式。”南京体育学院副院长王正伦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