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史树芳的治校四字经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林小芳来源:新京报

史树芳的治校四字经

史树芳: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校舍破旧,人心不稳,学生吸烟、喝酒的也不少……这是史树芳12年前来北京顺义区第一中学时学校的现状。而今天,学校“旧貌”换“新颜”,声名鹊起,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引领学校发生巨变的“掌舵者”就是史树芳。

近日,记者到顺义一中专访了史树芳校长,当问及他的治校经验时,他说:“校长只要能做到‘严、实、专、公’,就能聚人气,打硬仗,战胜各种困难,不断赶超先进。”

以“严”树“规范”

1985年,35岁的史树芳受命担任顺义一中的校长兼党委书记。当时,顺义一中虽然也属区重点中学,但和同处顺义区的另一所重点中学——牛栏山一中相比,相差甚远,软硬件条件都非常不理想,教职工人心浮躁,学生吸烟、喝酒等现象司空见惯。

面对顺义一中的现状,史树芳虽心急如焚,却清醒地意识到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静下心来,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到阻碍学校发展的症结之所在,然后对症下药,真抓实干,才能见成效。

他憋着一股劲,非要“啃下这块儿硬骨头”,以不辜负众人的期望。于是,他深入到各个部门了解真实的情况,倾听师生的心声。经过深入的调查、分析,他找到了学校的症结所在——管理松懈、毫无章法。

于是,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建章立制抓起。在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从1986年起,顺义一中陆续制定了六十多项规章制度、近三十项岗位职责,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有章可循”。他常说:“以人管人,累死人;以制度管人,众人心悦诚服。”

仅仅有了规章制度还不行,史校长认为,“更重要的是抓落实,否则有规章制度也没用。”为保证各项规章制度不打折扣地落到实处,史树芳把“从严管理”摆在突出的位置,建立了强有力的指挥系统、执行系统和检查反馈系统。在顺义一中,只要有制度就有检查,有检查就有评比,并把平时的各种检查结果纳入对教职工、班级乃至学生的量化评比中,作为教职工评优、晋级、结构工资分档和学生评优秀干部、三好生的重要依据。

通过一系列的严格管理,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学秩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中的不良行为大大减少。在初中阶段虽学习成绩优异但总很调皮的张伟(化名)曾一度被老师和家长视为“无法管教”的孩子,升入顺义一中后,竟很快地成了班里遵章守纪的标兵,还担任了班干部。目前在顺义一中就读高二的张伟告诉记者:“进了顺义一中,就知道该怎么做人了。”张伟的母亲则说:“把孩子送进顺义一中,我们心里感觉很踏实。”

史树芳以强有力的手段为学校定“方圆”,严格规范师生行为,改掉了他们的坏习惯和拖沓的作风。从此,他的严格和实干就出了名。

以“实”抓“根本”

史树芳认为,称职的校长必须务本求实,而不能舍本逐末。他所说的“务本”就是强调校长必须把教学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将之摆在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求实”就是抓教学必须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出实招、做实事、重实效,不跟风,不盲从。

曾和史校长共事二十多年的顺义一中原校办主任刘海廷老师告诉记者,只要没有会议安排,不外出,每天上午的前两节课,史校长就一定去听课,不分年级、科目,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一、二节课,谁也甭想找他谈事儿”,一中的师生因此将上午的一、二节课称为校长的“推门课”(意指史校长可能会推门走进课堂,完整地听取任何一位老师的任何一节课)。

“史校长听课可不是走过场、摆花架子,而是认真地做记录、思考,下课后还要和上课教师深入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议,有时还会就某个问题和上课教师展开激烈的争论。”刘海廷还告诉记者,上周二,史校长听了高一语文老师程淑玲的课后,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并建议她在另外一个班上试试。程淑玲试验后,在课堂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听课,史校长对每个教师的教学情况都了如指掌,既能及时发现并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又能迅速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史树芳认为“校长绝不能离开教学第一线,绝不能当‘企业家’、‘外交官’,四处应酬,校长工作的‘根’在教学。”顺义一中的教师们都很佩服史校长“心静,能在学校坐得住”。“只要是教学上的问题,随时可以找他解决。”顺义一中青年教师协会会长、语文教师辛加伟说。

对于眼下盛行的“杜郎口模式”,史树芳一方面肯定了这一模式赋予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积极意义,并在高一设立了两个学习“杜郎口模式”实验班;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杜郎口中学毕竟只是一所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初中校,顺义一中作为一所师资力量较雄厚的高中校,两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于是,顺义一中的两个实验班就把杜郎口中学的“10+35”改为“20+25”。

以“专”求发展

“校长自身不进步,教师就可能被束缚;教师自身不进步,学生就可能被束缚。”这是史树芳校长经常对全校干部、教师讲的一句话。在顺义区教育系统,史树芳校长爱读书、好学习、勤钻研是出了名的,许多青年教师提起史校长的学习劲头和刻苦钻研精神都自愧不如。持续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既使史树芳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又使他眼界开阔,始终保持敏锐的头脑和不竭的动力,不断超越自我,挑战发展的极限。

上世纪90年代初,史校长就早早意识到了科研在学校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当时,对于中学搞科研,绝大多数学校或停留在口头上,或驻足观望。但史校长看准了科研的价值,他要求全校教职工把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涉及的问题提炼成课题;制定了《科研课题指南》等规章,每年投入专项科研经费;1992年成立了校级科研室,并抽出理论功底深厚的几名教师专职负责科研管理工作。

他自己更是率先垂范,带头搞科研。1995年,他提出的“以科研为先导,优化中小学管理”的课题,涵盖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现代化教学手段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和总务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被确定为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从1996年开题,历经五年的艰辛研究、探索,2000年通过了北京市专家组的验收。专家组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和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该研究成果是“令人激动的”,不但在理论上取得了突破,在实践上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如今,史树芳又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性学校的建设”。

在史树芳校长的推动下,顺义一中的教师“人人都在做课题”,一中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

“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使干部、教师能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理论,并应用到自己的管理和教学实践中,自觉地总结自己的经验,从而能持续地改进。”史树芳认为,以科研兴校就是抢占了学校未来发展的先机和制高点,这也是顺义一中在生源本不占优势的条件下始终保持着强有力的竞争态势的重要原因。“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我们总能找到使学校更上一层楼的突破口,毫无疑问,是科研在方法论上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尝到了科研甜头的史树芳说。

以“公”聚人气

每天早晨7点以前准时到校,自己打开水,打扫办公室卫生,然后就到学校各处转一圈,每个角落都不落下,发现了问题就记在小本子上,等到了上班时间,再把发现的问题转给各部门的负责人及时处理。史树芳校长的一天就是这样开始的。自从1977年走上校长岗位的那一天起,无论是在板桥中学,还是在顺义一中,也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暴雪交加,从不间断。刘海廷老师告诉记者,史校长从未因私事请过一天假。

顺义一中党委副书记茹玉兰感慨地说:“史校长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而他对学校其他干部、教师的关心又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青年教师唐英干、李东的爱人都在距离城区很远的乡村学校任教,他们的孩子又很小。当史树芳校长主动找到他们,提出要把他们的爱人调到城区时,唐英干、李东先是惊讶:“我可从来没有和校长说过啊!”继而感激万分:“连我们的家庭琐事,史校长都惦记着啊!”

顺义一中工会主席李玉珍说:“史校长随身带着个小本子,里面记录着哪些教工家里有困难,学校应为哪些人解决实际问题。老师们的事情,无论大小,他都放在心上,有时候你本人忘了,他都忘不了,史校长就是这样,心里装着全校师生。”

在许多学校,结构工资改革和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是最易引发矛盾的,而在顺义一中,这些工作却开展得“风平浪静”。1988年一中开始搞职评,迄今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每次进行结构工资改革,学校都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召开多次座谈会,反复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去年进行的结构工资改革,前后竟召开了十几次座谈会,改革方案五易其稿。这项最棘手的改革在操作中从未遇到什么阻力。在顺义一中,结构工资最高的并非校级领导成员,而是一线的骨干教师,每次工资调整,涨幅最大的也是一线教师。

史树芳常说:“要把工作摆在明处,开诚布公,领导成员遇事要多想想职工,少想想自己。”无疑,“公心”是史树芳聚集人气的重要法宝,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一直源源不断地加入到顺义一中的大家庭就是最好的证明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蝴蝶飞飞2
  • 2、十二金鸭下载
  • 3、流氓高手1
  • 4、华音流韶官网
  • 5、ca1576
  • 6、战国之英雄的咆哮
  • 7、植祖
  • 8、阴婚撒旦别爱我
  • 9、声色流转
  • 10、借种天使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