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北京两会上,这些中小学名校长都说了啥 | 热点
从1月12日起,北京开始进入为期一周的北京市两会时间。在代表委员中,有一批来自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校长,他们在市两会上积极为包括教育在内的民生问题建言献策。“京城教育圈”将为各位圈友梳理这些中小学校长在今年两会上的建议和提案,同时盘点一下今年北京两会最受关注的教育话题。
关注班主任和年轻教师
在今年北京市两会上,在众多的教育话题中,班主任待遇、教师职称、教师心理健康等尤为引人瞩目。1月13日,市政协委员分组讨论政协工作报告时,多位委员提到包括班主任工作在内的多个热点问题。
对于班主任工作量和压力大而专业待遇不足问题,市政协委员、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校长刘畅建议,将班主任职称评定提升到市级层面;市政协委员、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也分享了她关于班主任专业待遇提升的提案。委员于秀云、金英华则在会上提到,呼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同样是关注教师待遇,市人大代表、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校长钟亚利的提案更具体。她面向一线干部教师的社情民意调研中了解到,目前的公租房配租政策还有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比如一些在北京周边远郊区县购房或名下有私房的教师,因不符合相关规定,而不能享受公租房政策,造成上班路途远、用时长的实际困难。“这尤其表现在已经或即将步入婚姻的青年教师身上。”钟亚利说。
她建议可以限定一定的限制条件,为确有实际困难的教师提供公租房“排队”机会。如同时具备“工作单位距本人名下住房在50公里以上”“获得区优秀青年教师或教育系统优秀拔尖人才(或同等荣誉)”两个条件的优秀教师,就可以在工作期间参加本区公租房“积分排队”。“可使家在远郊年轻教师安心教学,免受奔波之苦。”
确保学生健康和校园安全
校园安全与师生、家长和社会有着切身的关系,也是最近一段时期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校长滕亚杰,市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沈杰在议案和提案中,从不同角度关注了这一问题。
滕亚杰分析说,近年来,诺如病毒在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造成聚集性疫情的风险一直持续存在。由于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一些学校也有过感染案例。她建议,北京市应借助大众媒体、室内外公益广告等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加强诺如病毒疫情防控的宣传。在加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当注重演练,让学生一旦看到可能是诺如病毒引起的呕吐等症状,就懂得如何科学应对。
在维护校园安全方面,滕亚杰将目光投向“校园50米”。她认为,校园周边50米无异于一道关乎学生安全与健康的“生命线”。除了交通安全隐患,校园周边还普遍存在小卖部小商贩售卖不合格食品、劣质玩具的“顽疾”。在形成治理方案后,更需要关注如何有效地落地执行。滕亚杰建议,针对校园周边环境,应当由多部门共管共治,只有形成“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才能真正抓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沈杰校长则关注到了当前中小学生健康状况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心理问题增多、体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等。她在提案中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分析了小学生健康状况欠佳的原因,建议家庭、学校、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多方努力,共同关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沈校长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网络家长培训学校,让家长持证上岗。学校应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要改变单一的教育评价体制,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监督,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她还建议加大力度整顿质量低下的社会培训机构,杜绝社会上给学生乱补课的现象。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当老师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十五中校长苏冰的提案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在她看来,目前,中小学教师岗位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优秀的毕业生从事教育的比例还相对较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上也呈现出层次性,学校与学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招收的毕业生质量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学校之间、区域之间本来就有的差距因生源水平将进一步加大。
此外,学校在聘任教师过程中,有进口无出口。即便教师从教学岗位上调整下来,也要安排其他工作,但由于受人员编制限制,学校又很难引入新人,造成了目前很多学校总体超编,结构性缺编。
为此,苏冰建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非师范专业大学的优秀学生从事教师职业,以丰富学校的课程和学生的学习领域和学习空间。从编制上增加机动编,保证学校优化队伍无后顾之忧。在教师待遇上,要有明确的政策保障向教师倾斜。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社会家庭对教育的高期待,教师承担的工作量不断加大,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也在不断的拓展,因此,要制定绩效工资向教师倾斜的相关具体规定。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常重要,人大附中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设非遗校本课程,增设非遗内容的学生社团。
翟小宁说,北京市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非常有意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兴盛,国家兴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跟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来说,就像空气一样,弥散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也浸润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我们现在很多艺术欣赏活动都跟非遗相关,比如昆曲、京剧、相声,还有一些传说。”
人大附中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引领学生的成长,非遗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翟小宁说,2020年有一位人大附中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特别优异的成绩,他就是学校曲艺社的核心成员,说相声、快板书都非常出色。目前人大附中已经开设了数十门非遗内容选修课,比如剪纸、风筝等。学生很喜欢这些课程,既获得了艺术的享受,也感受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
建立社区“教育生态圈”
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联组讨论会上,市政协委员、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针对如何建立社区“教育生态圈”提出建议。
芦咏莉说,教育是老百姓关心的大事。随着学区制、教育集团化等举措的强势出台,就近入学得到了深入推进,择校热被大力遏制。如何办好老百姓门前的“教育”,更成为获得民心、赢得民意的重要民生举措。
“我建议借鉴2020年的热词‘吹哨报到’机制,丰富社区职能,以社区为单位,建立教育生态圈。第一,以社区为主导,明确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市民家庭和学校等各方在打造‘社区教育生态圈’中责任;第二,以社区为纽带,针对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市民家庭和学校等各方建立针对‘社区教育生态圈’供需清单;第三,以社区为平台,对接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市民家庭和学校等各方需求,牵头成立专项行动计划,落实‘社区教育生态圈’;第四,政府牵头,以社区为单位,构建‘教育生态圈’优秀社区标准,组织年度评优工作。”芦咏莉说。
完善中小学命名管理
“目前本市的很多中小学都是以数字命名,或者名字特别长,缺少文化内涵……”北京市政协委员、166中学校长王蕾表示,学校命名要有文化内涵,以凸显首都文化中心定位。
王蕾校长提到,在北京中小学的命名中很多都是数字化的命名方式,这与北京文化的内涵不太匹配。在北京71所百年老校中,大多数学校的校名以数字命名。“在国际交流中数字是没有任何文化意义的,很多外国友人都对数字命名感到费解。” 同时有一些学校的校名特别长,将近20个字,并不够简洁也不够突出文化特色。比如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再比如在新的教育多样态改革背景下产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集团化办学所产生的一些新校名也都比较长。“比如我们学校北京市第166中学附属校尉胡同小学,北京市第171中学附属青年湖小学,北京东直门中学附属雍和宫小学等等,这些字数都达到了十几个字,有些不太简洁。”
她建议,学校命名还是要以富含文化内涵、简洁为主。“这就像一个人的名字,要具有文化意义,而不是简单的数字。”因此学校校名的命名最好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还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学制等信息,让人一目了然,并与首都北京的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定位相匹配。
改进学校周边配套设施
针对近年来中小学、幼儿园学位紧张的问题,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二十中校长陈恒华建议,政府要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加大教育资源统筹,扩充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位。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陈恒华还特别关注交通配套设施改进和完善问题。“一些快速路离学校比较近,存在扰民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采取加装隔离带等有效措施,减少噪声污染。”他还以京藏高速路某段为例指出,该段路距学校不到10米,学校边上一段正好是上坡,教室里夏天开窗基本听不到老师讲课声。
此外,陈恒华还比较关注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因为这是海淀北部地区未来新的增长点。他特别关注该地交通路线规划情况,支持在中关村科学城地区增设一条东西方向的轨道交通。“这对中关村北部地区发展意义重大,是一条‘人才走廊’。”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
北京市人大代表、平谷中学校长崔楚民提出了一份有关教育的建议——跨区教育集团纳入市级统筹。“目前,全市一共有158个教育集团,其中有一些是跨区域的教育集团。这些教育集团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贡献了力量,但是怎样让师资既‘走出去’,又‘回得来’,如何保障‘输出地’和‘输入地’老师们的切身权益,迫切需要市级统筹。”
崔楚民介绍,一些老师很担心去到郊区教学后,会影响其在原单位的考核、晋升等权益。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明确老师们的权益,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需要市级相关部门做好制度安排和现实统筹。
北京市政协委员、西城区黄城根小学校长麦峰今年的提案内容是关于定向安置房家庭的子女如何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问题。他发现西城区很多居民都定向疏解到了房山长阳、昌平回龙观等地区。有些家长搬到回龙观居住后,还会每天开着车到西城区接送孩子上下学。不仅家长和孩子们很辛苦,而且也不利于交通缓堵。
在提案中他建议,在西城原有11个学区的基础上,成立针对疏解定向区域的第12个学区,派出西城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当地实质办学,“让疏解出去的人也能享受到与西城同质的教育资源。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得到提升。”另外,他还建议,近几年集团化办学现在点面已经铺开,下一步就应该通过委托管理、派出管理团队等方式对挂牌校的教研水平、教师培训、文化基因等进行多方面培植,进行实质办学。
编辑| 江远
内容来源 | 现代教育报、北京晚报、新京报、新华社等;“京城教育圈”进行内容补充和编辑整理
图片来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