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李斯是个大忠臣?太史公司马迁是如何看待李斯的
在司马迁的时代,李斯忠奸尚存争议,有不少人将他看作遭受冤屈的忠臣。司马迁却没有受到世俗舆论的影响,在为李斯列传时追本溯源,为世人揭开了李斯的真面目。
面对时人对李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司马迁究竟是如何得知李斯真实为人的呢?今天小编就与大家一同走进《史记·李斯列传》,看太史公如何解得李斯之谜。
李斯的争议
汉景帝时代,邹阳就把李斯当作被冤屈的好人,引起了不小的社会舆论。司马迁本着“实录”精神,为李斯做传就必须解决这个难题,探寻李斯的真面目。于是太史公用追本溯源的方法,对李斯的一生仔细分析,研究每个事件背后的动机,做了一番严肃的“察其本”的工作。
“察其本”查的不仅是李斯做过的事,还包括李斯本身的性格品行以及产生的原因,从中探知他的为人处世之道。面对如此困难的挑战,司马迁没有退缩,反而高涨了他的创作激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结果是向世人也向自己交出了《李斯列传》这样一篇优质创新的满分答卷。
司马迁对自己的使命有深刻的认识,为了解开李斯之谜,他没有将叙述的重心放在功业上,而是将笔锋对准李斯的心灵。
一、不甘“厕鼠”,求学荀卿
《李斯列传》开篇甚至未提李斯家室,只说他年少做小吏是看见仓鼠厕鼠的境遇不同而喟叹,言及将来一定要成为仓鼠。从这件事中能够看出李斯是极聪明的人,悟性非常高,从这样一件小事中便能够得出人生哲理。他发现处境对人生命运十分关键,引发了想要自主掌握命运的强烈欲望以及改变现今处境的要求,从此李斯便开始了他拼命向上爬的人生。
于是他便出发向荀卿学习纵横之术,可见其行动力。学成辞师时他说了一番话,大意是地位卑贱的人不想着求取功名利禄就和禽兽无二,只想着吃现成的肉,白长成人的样子直立行走,卑贱和贫困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一直处在艰难的环境中去不追求富贵功名,这不是士人本来的愿望。
在李斯的观念里,贫困和卑贱是耻辱、是卑贱,那些高喊着厌恶财富功名的人自诩清高,是一种迂腐;那些甘于处在困窘下贱环境中还没想过改变的人如同禽兽,不配做人。可以看出他这番话是非常激烈的,好似一个长期在贫贱中煎熬的人再也不能忍受了,于是释放出真正的自我,“我就是要追求富贵功名,就是要追求权势地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无疑是对传统信条的颠覆。
虽然许多人眼中的李斯是十恶不赦的,但他身上也有许多优点,许多值得肯定的积极向上的东西。他出身卑微,改变环境的愿望十分强烈,希望通过自己的才能提升地位,这种诉求是正当合理的。同时李斯又是个才华横溢、聪颖非常的人,从他学帝王之术到选择秦国作为更上一层的台阶,再到依附吕不韦提出“灭诸侯,成帝业”的大计,展现出非常人的智慧和谋略。
李斯的一次次精彩献计令亲王刮目相看,再加上他的聪明才智,使他的青云之路尤为顺畅,不久便成为政坛上一颗光华灿烂的新星。但是作品却没有着力刻画李斯的丰功伟绩,这些地方几乎全是概括、虚写,对于李斯功业成就、处在权势顶峰之时的心理状态却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刻画。
精于自处的李斯很快实现了飞黄腾达的愿望,不仅他自己成为当朝权贵,整个李氏家族都受到封赏,一时间车骑数千,门庭若市。他在家中置酒,宾客络绎,但李斯却发出了喟然长叹,“哎!荀卿说过事情不能太过。我原本身处穷巷僻壤,如今成为权势最高的臣子,物极必反,我还不能得知以后归宿在何处啊。”
普通人达到如李斯富贵之时多沾沾自喜不自知,李斯却清醒地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这次长叹既有对富贵名誉的陶醉,又有对前程的担忧,也是李斯人生转折的标志,他的梦想已经实现,接下来的路如他所说,将要下坡了。
二、赵高数劝,废苏立亥
秦始皇的突然病逝使秦国权力处于真空状态,身居丞相之位的李斯可以说的秦国命运的决策者,如果没有私心,凭借他聪明才智这件事并不难处理。那为何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会被赵高拉上贼船呢?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段内容进行了详尽描写,当中的言语以及言外之意无不与前文中李斯誓要追求功名、以贫贱出身为耻的想法互为呼应。
一开始赵高提出废立之策时李斯还是未存邪念的,直言赵高说的是“亡国之言”。赵高也精明,见李斯拒绝后,搬出蒙恬与之对比。蒙恬深受扶苏信任,扶苏又曾公开反对过李斯推行的一些政策,若是上台后李斯必定处于不利地位,现在的荣华富贵很有可能在一瞬间烟消云散。这时候李斯已经被打动了,他没有再次铿锵有力地拒绝,而是反问赵高,“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
赵高见他已有动摇,更是乘胜追击,先说扶苏上任后李斯即将面临的危机,再谈胡亥如何“慈仁笃厚,轻财重士”,最重要的说胡亥也学习的是法家思想,与李斯一致。接着李斯的回答却出现“听天之命,何虑之有”的说辞,这与李斯掌握命运的信条是违背的,显然不是他的真心话,并且他没有反对赵高的计策,说明转圜余地很大。
接着赵高的“事在人为”之言直击李斯的心灵,他害怕赵高再说下去了。赵的计策对李斯极其有利,诱惑很大,但他又想到走这条路会背叛秦国,背叛秦始皇,而始皇给了他最想要的富贵荣华,从未亏待,所以这时候的李斯内心非常痛苦纠结,在良知和私欲间徘徊游移。后来在赵高的顺水推舟下,半推半就的李斯同意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扶苏上台对李斯的地位有威胁,在赵高推波助澜下,这个威胁显得巨大,胡亥上台的前景对他来说太诱人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什么良知道义、社稷国家通通可以不顾,他甚至做人的底线也失去了。这一切都源于李斯对财权功名的执着,在自己最大的愿望面前,其他的都不再重要了。
三、《论督责书》
胡亥上台之后,与赵高狼狈为奸,无恶不作,滥杀大臣,“群臣人人自危”,又修阿房宫,百姓痛苦不堪,最终引发陈胜吴广大起义。李斯多次想进谏,此时的他心中所想的当不是《论督责书》,而是感到胡亥所为已经在动摇秦国根基,如果再不出来说话,这个他亲眼看着繁盛起来的秦王朝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不料李斯还没有开口,胡亥先发问了,“我想随心所欲,长长久久享受天下,应该怎么做呢?”这时候李斯害怕了,他知道胡亥性情难测,暴戾非常,为保全官命,便杜撰了一篇《论督责书》。平常官员遇到君主不悦时或许会选择撤销进谏,改换词句,像李斯这样直接反向劝谏的人实在不多见。
一个人究竟要惜财爱命到什么程度才能说出这些毫无良知的话呢?如果说在赵高劝谏李斯时,他的表白叹息还有一丝良心未泯,那此时的李斯心中最后的良知也已消失无踪了,他全完堕落成了一个不择手段、不知廉耻的奸佞。
《论督责书》讲的是什么内容呢?教胡亥如何独裁,如何作恶,再如何将这些罪恶反加在群臣百姓身上。通篇颠倒黑白,尽说歪理,毫不掩饰,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绝世奇作”。如果参与废立阴谋还能说是后人杜撰,那这篇白纸黑字的《论督责书》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到这篇“旷世奇文”,李斯亲手把自己钉在耻辱柱上,再也无法摆脱了。
《论督责书》之后,司马迁又写到李斯的两次喟叹。一是中赵高圈套入狱,在狱中职责秦二世,哀叹自己所忠非人,可是这不都是他的选择吗?胡亥上台为他所谋,教胡亥为非作歹《论督责书也是他谏。还有一次是临行前,李斯回头看着他的儿子说:“我想和你重新牵着大黄狗一起追逐狡猾的兔子,再也不能实现了!”
牵黄犬、逐狡兔可以成为李斯的选择,但没有上刑场的他不会明白平民生活的可羡之处,对以追逐名利为己任的李斯还说,如果没有经历生死,这种生活几乎不可能成为他的选择。所以他的悲剧是注定的,无论是在荣华富贵中迷失,还是在这场斗争中丧命,从他失去底线时就已成定局了。
结语
李斯一生的境遇,对贫贱生活的厌恶,对高官厚禄的追求,面对诱惑时内心的冲突,都太鲜活、太典型了。历史上的贪官佞臣到今天的贪腐分子,都能在李斯身上看到影子。他足够为世人提供一个反面警戒的典型,树起一面映照自我的心境,时刻提醒人们面对人生中诱惑时,一定要保持清醒,切不可失去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