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是谁
曾经殚精竭虑为百姓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临死前却极力阻止公认的新王伯益登基,利用阴谋让自己的儿子启上位。
历史上的禹时期,正是父系社会晚期,那时,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更替实行“禅让制”。
禹临死之前,大家纷纷提出继承人问题。有不少人推举德高望重的皋陶,但禹还没死,皋陶就先死了,大家只好又推举伯益。
这时候的禹,已养成了独断专行的作风,他一门心思地想让自己的儿子启即位。经过一系列紧锣密鼓的策划,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堂而皇之地接替了父亲的位置。
伯益对此大为光火,简直是热血喷顶,和启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夺位之争,怎奈无力回天,终被启生擒后千刀万剐。
有扈氏部落对启破坏“禅让制”也极为不满,起兵抗争,欲向启讨个说法,结果遭到了和伯益同样的下场。
一系列敌对势力被镇压后,启的霸主地位终于确立下来。从此,父子相袭的“家天下”取代了“禅让”的民主制度。
约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中国历史也因此而翻开了新的一页,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虽说禹的不光彩行为让他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推动了社会进步。
但从道义上来说,禹的行为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大公无私的,为了百姓安宁,可以数十年为一日的坚守现场,治理水患,留下三国家门而不入的美名。
另一面,他有极度自私,独断专行,费尽心机让竞争对手失利,为儿子启的王之路扫除障碍。
大禹是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吗?
大禹公而忘私,为了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被后人视为勤政爱民的典范。 大禹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俗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的意思。从大禹 的父亲鲧开始,就开始治理水患。
我国人民同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鲧治水失败后,舜就命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 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以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一些徒众助 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全部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 块或砍伐树木作为标记,以便于治水时作参考。
考察完毕,大禹最后决定用疏导的方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 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幵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风餐露宿,风里来 雨里去,勤劳而扎实地劳动着。
特别是大禹,起早贪黑,棘棘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依 然不倦不怠。 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以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于主流。
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修建的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浚得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 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治水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幵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幵辟了一条又一条河渠。
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放到开山挖河的事业当中了。 大禹治水,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的敬仰和称颂。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谁
1、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人物是大禹。2、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也是颛顼的曾孙,三过家门而不入讲的是大禹治水时候发生的故事,相传正因为是大于治理水患有功,因而得到了舜的禅让,得到了帝王之位,成为了“五帝”之一。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什么传?
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 《孟子·滕文公上》载,“禹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史记·夏本纪》载,“禹……居外十三年,过门而不入”。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
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这些记载都是颂扬大禹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为。据说,禹妻涂山氏生启时,禹也一直在外治水。禹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赞扬,也为舜所重视。
所以舜在晚年举荐禹为继承人,并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