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那大百年基督教百年教堂简介
一百多年前的那大,地处密林深处,人不多,房子少,而且多为茅草房,它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不要说比不上州城中和及临海重镇新英,连当时的王五、长坡、木棠都比不上,可以说那大顶多只能算是一个村。当时,海榆西线公路还没有开,交通极为不便。同时,它毗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不要说现代文明气氛不浓,近代文明都没有多少体现。然而,美籍丹麦传教士冶基善确以独到的眼光选择了在这里建立起早期的那大教会。
那大教会最初的礼拜堂,是建在灵光学校的篮球场上,是砖墙瓦面的平房建筑。后来那大镇热心教友邓维庆、叶妚英夫妇将自己的园地奉献给教会,教会就在此址建造起罗马式大礼拜堂一栋,可容纳千余人。1909年动工,1914年完工,绘图设计是林保罗牧师。在礼拜堂的奠基处有《圣经》一部,并有文字记载建堂的缘由。建堂需要的砖瓦,是附近书院村的砖窑烧制的,建筑工人是儋州人,由林牧师施工指导。大礼拜堂的结构,也是砖墙瓦面,但全部金字架均用钢筋。桁桷是用本地上好的苦楝木,按着规格一条条锯出来。堂内安装点灯,还建造四层高的钟楼,钟楼顶四个尖角安装有避雷针,联起来用一根大铁缆系通到地下深处。据林牧师介绍,这跟避雷针避雷有效范围达10公里左右。楼顶部还安装一个大铜钟,铸钟时掺有黄金在其中,声音洪亮,敲打起来,老远的农村,仍清晰可闻。每天早上8时,正午12时,都敲打报时。可惜,大炼钢铁时,大钟被运往海口市,现仍查不到其下落。“文革”期间,钟楼也被拆,避雷针、大铁缆也被拆走。在礼拜堂内,还钉有精铜牌一块,用英文刻写建堂年月,挂有邓维庆肖像一幅,叙其奉献堂址事迹。
当时,礼拜堂及四周传教士、牧师楼之间,铺种草坪,经常有工人修整平平坦坦的,如一张草绿色的地毡。马路和行人道旁,种有花草树木,非常幽静雅致。
儋县那大基督教堂会(亦称那大差会),系海南基督教会分支结构。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创建。起初,由丹麦传教士冶基善用两年时间在那大北门建起一座二进的平房,前进屋为教堂,后进屋为医务室,由冶基善主持传教兼管医务,接着纪路文也到那大协助传教。光绪十三年美国长老会又派传教士王约逊接替冶基善主持传教活动,吴赖安为医生,徐君礼为传教士。光绪二十年,那大教会建起楼房2间,1间为神职人员住宿,1间供办医院使用,原有的房产作为兴办那大中西学堂的校舍,另建立教堂1间供信徒使用。那大教会先后附设“中西中学堂”、“吉安乡女子学校”、“海口福音医院那大分院”等机构。
民国28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那大,那大教堂传教活动停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南大会再派传教士王道琼到那大教会主持活动。1954年那大堂会因教徒人数不多,牧师李英华因病死亡,堂会活动瘫痪,余冠球曾一度代理主持那大教堂的传教活动,1966年又停止活动。
民国23年,当时的“中华基督教海南大会儋临区会”,下辖加来、南江两个教堂会,以及南丰、和舍、和庆、王五、西峰、金江等6个分堂会。
历任外籍牧师有冶基善、纪路文、林保罗、王约逊、李惠霖、石鼎业、王道琼、叶兴利、梁德化;华籍牧师有万鼎新、李英华。1927年至1940年,中华基督教儋临区会牧师李英华,长老叶亚荣、符世经、邓冠英、钟岳灵、余学海、谢沛霖、吴博、李英伟。1941年至1950年,中华基督教儋临区会牧师李英华,长老叶振声、余学海、吴汉生。
1982年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教堂活动,儋县设有那大堂会、王五聚会点、东城福安村3个活动点。
那大教堂1995年被儋州市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省民族宗教事务厅授予和谐寺观教堂先进单位,2020年12月被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授予和谐寺观教堂先进单位。目前聚会的人数约为1000人,现主要负责人是黄文举传道,地址为海南省儋州市儋州市东风路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