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卷(十二)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于( )年。
A.1984 B.1991 C.1997 D.2020
2.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主张,被称为( )。
A.白板说 B.从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3.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目的制定具有( )。
A.定向作用 B.决定作用 C.影响作用 D.促进作用
4.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 )。
A.教育功能 B.教育价值取向 C.教育模式 D.教育方法
5.教师不能满足“授之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强调教学应重视( )。
A.传授知识 B.发展能力 C.培养个性 D.形成品德
6.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负责,自己规划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这种组织形式( )。
A.导生制 B.设计教学法 C.特朗普制 D.道尔顿制
7.选用某种测验时,必须首先考虑的质量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8.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教育家( )提出的。
A.马卡连柯 B.加里宁 C.乌申斯基 D.赞可夫
9.( )是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的影响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A.教师威信 B.教师效能感 C.教学反思 D.职业承诺
10.“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是指观察的( )。
A.目的性 B.创新性 C.直接性 D.全面性
11.根据设计图想像未来家的样子是( )。
A.再造想像 B.创造想像 C.无意想像 D.空想
12.人格特质说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 )。
A.埃里克森 B.卡特尔 C.皮亚杰 D.维果茨基
13.认为教育与教学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是( )学习理论的观点。
A.行为主义 B.认识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14. 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原理说 D.关系转换说
1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课程标准
16.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
A.学费 B.杂费 C.学费、杂费 D.学费、杂费、住宿费
17.( )的《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A.董仲舒 B.柳宗元 C.韩愈 D.王安石
18.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观点是( )。
A.心理起源说 B.劳动起源说 C.需要起源说 D.生物起源说
19.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
A.练习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2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指(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21.马卡连柯在集体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 )原则。
A.正面教育影响 B.高速度、高难度
C.平行教育影响 D.最优化
22.根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6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信任感 B.自主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2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称之为( )。
A.社会关系 B.人际关系 C.教育关系 D.师生关系
24.“舌尖效应”描述的是人在记忆信息( )。
A.登记 B.编码 C.储存 D.提取
25.将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后突然意识到解决办法的现象称为( )。
A.反省 B.建构 C.顿悟 D.反射
26.列情况属于学习的是( )。
A.小张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B.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C.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D.小明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27.操作性条件反射是( )提出的。
A.华生 B.桑代克 C.班杜拉 D.斯金纳
28.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29.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把操作技能分为( )。
A.连续型操作技能和断续型操作技能
B.闭合性操作技能和开放性操作技能
C.细微型操作技能和粗放型操作技能
D.徒手型操作技能和器械型操作技能
30.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1.在教育部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反思与发展”领域的基本要求包括( )。
A.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B.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C.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D.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32.下列属于师德规范的有( )。
A.爱国守法 B.舍己救人 C.终身学习 D.爱岗敬业
33.教师要求学生列举砖的用途,某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列举出很多例证,但都在建筑材料范围之内,这表明该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特点是( )。
A.流畅性好 B.流畅性差 C.变通性好 D.变通性差
34.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A.思想品德课 B.其他学科教学 C.班会 D.课外活动
35.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
A.流畅性 B.单一性 C.变通性 D.独创性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36.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37.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
38.注意的转移即注意的分散。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9.简述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40.简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41.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每个教师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群体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与这种理想相差甚远。对师生在课堂里相互作用所进行的观察表明:教师(十分无意识地)针对某些学生进行教学与讲解,而忽视了其他学生。教师给予了某些学生更多的积极强化与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回答问题,对待其他学生就并非如此。一般说来,教师对班内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优秀生最为关注并给予最多的鼓励,班内半数较差的学生所得到的关注与帮助最少。师生之间关系的这些差异使得一些学生得到了(其他学生所得不到的)更多的机会与鼓励。
分析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4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他们对某学校几个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言语能力与思维能力测验,然后分别从各个年级随机抽取20%的学生,将他们的名单交给老师,虚报说这些学生成绩优良,预示他们有可能比其他学生学得更好。其实这些学生只是全体学生的一个随机样本,并不一定优于另外80%的学生。8个月后,他们再次对学生全体进行测查,结果发现,这20%的学生的成绩普遍得到了显著提高。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请阐述你从“罗森塔尔效应”中汲取的教育智慧,并谈谈这些教育智慧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启示。
4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小杨在数学课上的表现一直不佳。当老师在课上布置练习的时候发现小杨对应用题的理解毫无进展。
“加油,小杨。我知道你能做出这道题的。”老师在小杨耳边低语,“好好花上几分钟仔细阅读题目,然后把题目分解成几部分,等一下我会过来看看你做得怎么样。”
几分钟后,老师回来问道:“怎么样?”
小杨还是不太清楚,但是显然他已经开始摸到了问题的关键,并开始动手解答,他说:“他们想知道这单价降低的百分比。”“很好,你还知道了些什么?”老师笑着说。
当小杨开始解释他对问题的理解时,老师不断地问相关的问題让他回到合适的思路上来。当他终于解决了问题后,老师笑着说:“太棒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你现在再重新看看我们是怎么一步步地解决这个问题的,过几分钟,我会再来看看你最终的解答,好吗?”最后,小杨自己解答了这道题。
问题:请分析该位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卷(十二)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D【解析】我国于1997年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20年进行修订,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是2020年修订后的。
2.C【解析】杜威认为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和以活动中心。
3.B【解析】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决定这个社会或国家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性质。
4.B【解析】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变革,而不是具体的教育政策、模式或方法。
5.B【解析】“授人以渔”体现的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
6.B【解析】题目描述的是设计教学法的定义。设计教学法由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后经他的学生克伯屈改进。
7.B【解析】效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一个测验若无效度,则其他任何优点都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因此,在编制教学测验时首先必须考虑其效度。
8.A【解析】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影响学生所在的这个班级,然后通过这个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影响”,在德育中体现为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9.B【解析】教学效能感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10.D【解析】观察的全面性是指全面系统地考虑,有条不紊地进行观察,仔细、全面,不遗漏有关的细节。
11.A【解析】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比如根据平面图纸,可在头脑里再造出楼房的立体形象。
12.B【解析】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和雷蒙德·卡特尔。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13.D【解析】强调学生有无限潜能,认为教育的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这是人本主义的观点。
14.A【解析】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其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它的基本主张是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15.D【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6.C【解析】参见《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7.C【解析】《师说》的作者为韩愈。
18.A【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了教育起源的重要观点——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19.B【解析】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20.D【解析】德育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的影响属于社会功能。
21.C【解析】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影响”强调教育个人与教育集体的活动应同时进行,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既收到教育集体的效果又收到教育个人的效果。
22.C【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3-6岁个体面对的心理冲突是“主动感—内疚感”,其发展任务是克服内疚感,获得主动感。故选C。
23.D【解析】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
24.D【解析】明明知道而当时又回忆不起来的现象叫做“舌尖效应”,是提取信息时可能会发生的困难。
25.C【解析】顿悟是对已有信息的重新组织,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细节,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整个情境。
26.B【解析】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学习的定义。
27.D【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他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
28.C【解析】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将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29.D【解析】对操作技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和肌肉运动程度不同,可以把操作技能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和粗放型操作技能;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把操作技能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和器械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把操作技能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和断续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以把操作技能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和开放性操作技能。
30.C【解析】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1.ABC【解析】ABC都是“反思与发展”的要求,而D属于“沟通与合作”的要求。
32.ACD【解析】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不包括舍己救人。
33.AD【解析】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被看作是衡量创造性高低的指标。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变通性是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强;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根据本题的表述,该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流畅性好、变通性差。
34.AB【解析】德育的实施途径多种多样,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是其实施的基本途径。
35.ACD【解析】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36.【参考答案】错误。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还包括学校有目的地展开各种活动,以及学校内其他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潜在的教育影响,课程不但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规范,而且包括对教学进程的规范。
37.【参考答案】正确。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是指教育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这些特点对教育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育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恰当把握儿童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38.【参考答案】错误。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是注意的积极品质;注意的分散是指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是注意的消极品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9.【参考答案】(1)开展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和利用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40.【参考答案】(1)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3)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41.【参考答案】(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2.【参考答案】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以及新异性,这是客观方面;二是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这是主观方面。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43.【参考答案】(1)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教师能够意识到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实践中却难以做到。
(2)材料揭示了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由于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面向学生集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保证学生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一直是班级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3)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上述局限,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①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②压缩集体教学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③增加辅导教师,实施小班教学;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动学生辅导同伴;⑤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
44.【参考答案】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力,它能改变学生的行为,当一个学生获得老师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増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获得教师期望的良好表现。启示:
(1)教师期望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
(2)在教育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教育培养对象心理愿望的导引和培育,要注重受教育者自身对美好事物的内在追求来驱动教育培养过程,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内心深处得到自我确认。
(3)要坚持表扬为主、肯定为主、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方式,避免教育行为中受教育者无法得到自我确认而灰心放弃的消极现象。
45.【参考答案】在这个例子中,教师首先鼓励小杨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然后,使用引导的方式让小杨自己努力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提供明确的证据证明小杨在自己的努力下,可以取得不菲的进步,并最终把问题解决。由此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具体表现在:
(1)表扬和批评。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子中的教师鼓励、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
(2)归因表述。归因表述是教师对学生成绩原因的一个评述,它将影响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当一个学习者刚刚取得某种进步时,把进步归因于努力是必需的,这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信心。例子中的教师把学生的进步归因于努力,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大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