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卷(一)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吴小东来源:百度新闻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0)》提出未来十年国家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

A.育人为本 B.提高质量 C.促进公平 D.改革创新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是( )。

A.专门学校 B.职业学校 C.特殊学校 D.普通学校

3.《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 )日内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A.15日 B.30日 C.45日 D.60日

4.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 )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A.3 B.4 C.5 D.6

5.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的是以“白板说”著称的教育家(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马卡连柯

6.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定了( )。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7.“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体现的教育特点是( )。

A.教育全民化 B.教育终身化 C.教育多元化 D.教育民主化

8.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9.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的“四大支柱”是( )。

A.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存、学会成长

B.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

C.学会认知、学会工作、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D.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0.微博、QQ、BBS、E-Mail等信息通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都可以作为( )的工具。

A.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索 B.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

C.学习评价 D.获取知识信息

1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2.荀况认为“人性恶”,因此教育要从“礼”这一需要出发,须以“礼义”加以教化,这体现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 )。

A.社会本位论 B.个体本位论 C.无目的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13.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 B.罗杰斯 C.皮亚杰 D.巴格莱德

14.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大类,其中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 )。

A.应用 B.分析 C.综合 D.评价

15.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6.最早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的是( )。

A.夸美纽斯 B.马卡连柯 C.伊拉莫斯 D.赫尔巴特

17.“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18.采用座用铭激励自己属于( )。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

19.小李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对权威应绝对的尊敬和顺从。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李的道德发展处于( )。

A.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C.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D.遵守法则取向阶段

20.我国教育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

A.从业人员 B.执业人员 C.专业人员 D.工作人员

21.在大教室上课,教师借用扩音设备让全体学生清晰感知,这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A.差异率 B.强度率 C.活动率 D.组合率

22.下列选项体现记忆敏捷性品质的是( )。

A.出口成章 B.死记硬背 C.博闻强记 D.过目成诵

23.吃糖之后再吃药,就觉得药特别苦,而吃完药再吃糖,就会觉得糖特别甜。这是哪一种感觉规律?( )。

A.感觉适应 B.同时对比 C.继时对比 D.感觉转换

24.下列选项体现趋避冲突的是( )。

A.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B.人心不足蛇吞象

C.前怕狼后怕虎 D.想吃药治病又怕药苦

25.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 )试图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解释智力行为,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A.瑟斯顿 B.斯皮尔曼 C.吉尔福特 D.斯滕伯格

26.影响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是( )。

A.成熟 B.家庭教育 C.社会舆论 D.教师的榜样作用

27.人格的核心成份是( )。

A.情感 B.意志 C.兴趣 D.性格

28.通常把对解决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事物称为( )。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变式

29.“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 )。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30.综合实践活动中实践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B.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C.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1.孔子所说的“庶、富、教”主要论述了教育与( )的关系。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人口

32.我国的课程具体表现为(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结构 D.教科书

33.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 )。

A.知觉对象的特点 B.活动任务 C.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D.知识经验

34.下列选项中,属于意志行动特征的有( )。

A.预定目的 B.克服困难 C.随意运动 D.习惯活动

35.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 )。

A.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一定很低

B.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C.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D.高智商可能有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36.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7.教师以民主而不是专制的方式管理学生,鼓励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容许学生在自行探索中去发现知识,那么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38.有人活泼好动、反应灵活;有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有人遇事急躁;有人细腻深刻……这些描述都说明了人与人的性格不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9.简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策略

40.简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41.简述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42.简述问题解决的策略。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在某乡村中学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晚自习铃声响了,初二某班教室里面还是闹哄哄的,班长多次大声叫唤:“开始自习了,大家不要吵,否则老师看到又要发脾气的”,可是几乎没人理睬她。班长非常着急并跑到门口查看,发现值班老师很快到教室门口,情急之下,对着教室大声喊了一句“***老师来了”。这位男教师听到有学生直呼其名,走进教室,阴沉着脸问:“刚才谁叫我的名字?”班长举起手,站起来刚想向老师解释时,只见这位男教师径直走过来不由分说左右开弓抽了班长两记耳光,然后叫她滚出教室。班长伤心的哭着跑出教室,班主任因不知情一直没有找她谈话,周末回到家告诉了父母,但父母却责怪她:“谁让你直呼老师名字,打得好,下次就会长记性了”。她心想也许自己真的错了,可又觉得委屈,悲愤。

(1)请运用师德及教育法规相关理论评价这位教师的行为。

(2)假如你是班主任,你将如何履行班主任职责,以便更好地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4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某校初二女生小芳,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听课不专心,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引起他人的注意。当老师批评她或同学责备她时,她不仅毫无羞怯之意,反而感到高兴。平时,小芳和老师、同学们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她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茬,而且常常在当面或背地里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有时还无缘无故地欺辱同学。

当然,小芳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她性格直率,敢做敢为,勇于承担任务,而且身强体壮,体育成绩好,是运动场上的风云任务,每次运动会都能给班里争光。

问题:如果你是班主任,根据材料小芳同学的表现,在对她的教育中,你认为应该贯彻哪些德育原则?运用哪些德育方法?请分别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4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一位青年教师讲余光中的《乡愁》,先高声朗诵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话音未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一枚小小的邮票,哪能容得下那么多人呢?”老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某某同学,你总喜欢这样转牛角尖,学习成绩怎么好的了呀?”学生脸涨的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课程与教学原理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如果你认为不妥当,设计处理方法或策略。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卷(一)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D【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0年)》指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3.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在接到公民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的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对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将认定结论通知本人。

4.C【解析】《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九条规定: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5.C【解析】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是教育万能论的代表。

6.C【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二者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7.D【解析】“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体现的教育特点是教育的民主化。

8.A【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9.D【解析】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提出:“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基础上”,这4个支柱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10.B【解析】上述软件和技术媒体最大的作用是沟通、联系,主要是作为协作和讨论的工具。

11.B【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现在: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同,如身高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另一方面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的各个发展方面也不一致,如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已非常接近成人,但心理发展要比成人低得多。

12.A【解析】所谓“礼”,就是外在的社会要求,所以属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13.B【解析】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威、卢梭和罗杰斯;布鲁纳、巴格莱德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

14.D【解析】布卢姆将教育的认知目标分成六大主类,从最低到最高分别是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

15.B【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A【解析】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一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17.B【解析】“导生制”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即由教师教年龄大的学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因由教师贝尔和教师兰卡斯特创制,故又称为“贝尔—兰卡斯特制”。

18.A【解析】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体现的是一种自我教育。

19.A【解析】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的孩子认为所谓对的,就是绝对服从规则和权威,避免惩罚,不造成实际伤害。

20.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界定:“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1.B【解析】强度率是指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的感知。题目中的情况体现了强度律。

22.D【解析】记忆的敏捷性是指记忆在速度方面的品质。对于同一材料,有的人“过目成诵”,有的人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记住。前者表现出良好的记忆的敏捷性,而后者记忆的敏捷性就较差。

23.C【解析】继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的变化,糖和药就是前后两种刺激物。

24.D【解析】D中的“想”和“怕”分别反映了“趋”和“避”,属于趋避冲突。

25.D【解析】当代著名的智力理论有: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情境分理论、经验分理论、成分分理论)。

26.A【解析】BCD三个选项都是外部因素。

27.D【解析】在西方心理学中,人格包括气质与性格,其中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28.A【解析】略。

29.C【解析】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要,题干描述的正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30.C【解析】实践性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是以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1.BD【解析】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并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2.ABD【解析】新课改中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而教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科书。

33.ABD【解析】注意广度是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知觉对象的特点、活动任务、知识经验等都影响着注意的广度。

34.ABC【解析】意志行动具有三个特征:有明确的预定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5.BCD【解析】智力是影响创造性的重要因素,但智力与创造性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1)智商低的人,创造力也低;(2)智商高的人,创造力可能高,也可能低;(3)高创造性的人,必然有高于一般人的智商;(4)低创造性的人,智商可能高,也可能低。因此,BCD正确。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36.【参考答案】错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无论是遗传、环境,还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又都不能决定人的发展。这些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最终都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37.【参考答案】正确。教师以民主型的方式管理学生以形成民主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教师在教室内,以民主的方式教学,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计划、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指引学生对应目标进行学习。这种宽松的心理环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38.【参考答案】错误。这种说法混淆了性格与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9.【参考答案】(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现代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健全人格

(4)发扬教育民主,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5)主动和学生沟通,善于和学生交往。

40.【参考答案】(1)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41.【参考答案】(1)加强目的性教育、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教育(2)充分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3)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4)加强自我锻炼,增强毅力和容忍力

42.【参考答案】(1)算法式。按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

(2)启发式。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一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②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爬山法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逆向工作法: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43.【参考答案】(1)案例中这位教师的行为是不当的。

①教师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的教师要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案例中的教师打了学生耳光,并且一直未找学生谈话。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学生,不关心爱护学生。

②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的教师要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案例中的教师不由分说打了学生耳光,骂学生滚出教室,没有做好一个示范者。

③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教书育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同时要有教育性在其中。案例中的教师没有很好的教育学生,只是一味的责骂。

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不得谩骂、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案例中的教师骂学生,违背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而且教师让学生滚出教室,违背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2)如果我是班主任,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履行职责:

①做好班主任的角色。班主任应该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家庭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班主任要及时地和家长共同学生的基本情况。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及指导者,班主任应该有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孩子有炽热的爱心,要不断指导学生更好的发展。

②了解和研究学生。我会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心理,有针对性的去和学生沟通和交流。

③恰当运用激励法、惩戒法、榜样示范法、暗示法、契约法和说理教育法等开展工作。

44.【参考答案】(1)德育原则:长善救失。应发扬她性格和体育方面的特长,克服她纪律方面的缺点;因材施教原则:老师要针对小芳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教师可以摆事实讲道理锻炼法,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3)首先,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其次,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再次,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需要特别的温暖和关怀,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切忌粗暴训斥、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最后,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合理、明确、适度、有序且有恒的要求,并坚持不懈地贯彻到底。

45.【参考答案】(1)这位教师的行为是不妥当的。

首先,案例中的学生有疑问,有自己的想法,但教师的回答却不尊重学生,打击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这体现了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思想,而忽略了学生主体。

其次,教学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往和互动,而是对学生的疑问一味进行打压。

最后,这位教师的作法也没有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当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教师应该进行循循善诱。

(2)这位老师不应该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批评和打压,而应该将学生的疑问作为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

首先,教师可以对提出疑问的学生进行表扬,肯定学生得到问题精神。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这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引导,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可通过设计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如:“这枚小小的邮票,容下了哪些人?”“为什么一枚小小的邮票,能容下这么多人呢?”“邮票有什么样的作用?作者这样写体现了什么样的心情?”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帮助学生在讨论中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自己体验、自己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讹诈斯特拉瑞斯
  • 2、紫薇花重开
  • 3、未来高手在现代
  • 4、77go
  • 5、可心卡盟
  • 6、女斗合众国
  • 7、猫扑两性健康知识网
  • 8、寂寞富婆同城交友
  • 9、咪咕特级会员
  • 10、网游之蓝天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