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光——一代光学仪器巨人,80年代上饶人心中永恒的骄傲
于街亭闲游,在林荫漫步,总会有个时刻,总会有段光影,让你忍不住想要将其记录。提及相机,我们总是乐道于佳能、尼康、索尼、富士、徕卡等舶来数码相机品牌,可是对于国产相机,能提及者却不甚了了,它似乎已经成为一代人存封于心的过往。今天,小编要跟你聊聊许多人未曾谋面的国产相机品牌:凤凰照相机,以及曾辉煌一时的产品生产制造商——江西光学仪器总厂。
01
凤凰光学一代中国制造的骄傲
江西光学仪器总厂,简称江光。江光生产的相机种类包括凤凰平视取景相机、全自动照相机、凤凰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典型代表为凤凰205、JG301型相机。
凤凰205,原名为海欧205,是我国较早投放市场的135测距联动平视取景相机。凭借着自身过硬质量、稳定性能、清晰成像、色彩还原精准,205系列在5届全国照相机质量评比中,曾4次拔得头筹,一次仅以0.6分之差位居第二,成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较具代表性的相机。
70年代初,江光与兄弟单位合作,开发出JG301、JG303型自动光圈照相机。由于市场反应极佳,1981年江光申请注册“凤凰”商标,并于1983年起使用至今。凤凰相机的年产量一路飙升,从1971年最初投产时的几千台,增至80年代末的年产30万。尤其是凤凰205、JG301这两大主打产品,曾占江光总产值的80%。
02
江光初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里承载着老一辈人的艰辛过往
有凤来兮,百鸟齐鸣;有凤来栖,与有荣焉。60年代初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所需,国家计委下发文件计划在华东地区筹备光学仪器与仪表工业基地建设(既三线建设)。1965年9月,全国综合型光学工业基地的筹备计划落在江西大茅山,江光由此应运而生。当年12月15日,江光首批员工从南昌、上饶、婺源、鄱阳等地齐聚上饶,然后送往上海、南京、北京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从此306名第一代江光工人在江光开启了他们光学征程。
由于位于德兴的大茅山欠缺开发,尚属人迹罕至之地,目力所及之处似是森林原始地貌。沉寂的山林似有贾岛诗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浩渺和广远。但是对于初来乍到的江光员工来说,面临着未知境地,他们的心里边有的更多是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迷惘。环顾四周唯有层林叠嶂、山鸟啁啾,而厂房的建立需要的是大面积的平地,荒郊野岭的大茅山区给江光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从1969年开始,三线建设的支援让上海、南京地区的5个制造厂先后汇迁至江西大茅山,那段时期是江光建设最为艰苦的岁月,厂房建设不齐全,员工连生活上的吃住衣行都难以得到保障。“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没有菜吃,有的人只好酱油拌饭过活”,回忆起那般艰苦过往,几经沧桑的一位王姓江光老人不禁连声感叹,脸上流露出曾经遍尝艰辛的苦涩。
时值计划经济时期,江光蔬菜的外部供应全靠每星期派两部卡车运输。为改善生活条件,江光还自办了“五·七”农场,部分来厂的大学生挽起袖子全凭自己的一双手,开荒种地130多亩,当年收获各种水果蔬菜26万多斤,最多年蓄养家禽319头。不仅如此,职工还在自家附近开垦菜地种红薯种蔬菜,上山砍柴、锯木,养殖鸡鸭兔子等家禽。一位江光老员工回忆起自己在山上生活的一小段往事:“大年三十那天傍晚,大雪纷飞,我老伴带着小孩回上饶过年,山下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那时就我一个人在山上锯树根来当柴火烧,山底下一位老师傅远远看见我就在喊:‘山上的是哪一个师傅啊,大过年的下这么大的雪还在山上,不要命啦!’。那时候真的是苦!”
03
有斯人如此其志冥冥,愤而图强,其路迢也昭昭
那时的江光员工为了将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凭着一腔热血,拼着一股韧劲投入到江光的生产建设当中。国家先后选派580多名精英干部工人支援三线建设,他们便在大茅山区跟着江光员工一起边搬迁边基建边生产。那时的江光,电灯不明、道路不平、机器不转、喇叭不鸣,且工厂分布广而散,横跨了三个村庄,道路全长24里。员工们每天过着上班是职工,下班是农民的艰辛朴素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江光队伍上下一心,全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信念支撑,咬着牙完成了厂房的迁建工作。1971年,江光开始正式全面投产,那时的工厂共有七个分厂,黄北洋总厂所在地有一、二、三分厂,一厂专事相机、显微镜等各种光学镜片、镜头的生产,二厂生产制造摄影机、放映机,三厂从事表面装饰加工,四厂工装制造、设备修理等,五厂生产装配各类显微镜,六厂主产测绘仪器,七厂以照相机系列生产为主,此外,江光还承担着部分国防军工科研和生产任务。
十年磨一剑,铸就名江光。随着凤凰JG301、JG303型照相机的研发生产,国家首批ST16毫米摄影机和360度环幕摄影机等新品的成功研制,江光迎来了他的腾飞建设时期。在1983至1988年间,江光连续被评为“江西省经济效益先进单位”。1984年全国32家照相机厂都来江光参观,时任中央机械部部长何光远曾掷地有声地说过:“中国的照相机工业要发展,国家的相机工业要上去,没有江光不行。”江光的分量之重可窥一斑。在当时,江光的光学技术甚至可与世界比肩,“当时世界上镜头制造最好的地方,除了德国,另一个就是我们上饶江光。”连美国的摄影师、收藏家都对凤凰301赞不绝口,称其为当时中国最好的相机。国产凤凰成为市场上的翘楚。在计划供应时代,凤凰相机一票难求,销售部办公桌上堆积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购买信函。那时候国人争相购买,都以拥有一台凤凰相机为傲。
04
另面江光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军用加工厂
江光初创时期,便是用于战略备战,生产“军工动员产品”。由于地处大茅山山原之地,厂内组织着国家军工用品的制造,江光俨然一座机密的军用加工厂。直至80年代,江光厂内还存在着三个用于军检的军代表。江光承接了军备装置如炮镜、潜望镜、测距仪的生产,海军用潜望镜,排长、连长指挥用望远镜等的加工制造,这些设备均出自五、六分厂。同时,二分厂还承接过国家高空摄影机和六分厂的激光测距仪的研制任务,“在1970年江光便生产了两台高空摄影机,那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直接下达文件给江光的。”谈及江光那些辉煌的岁月,江光人总忍不住满脸的自豪笑容。
05
二次创业历尽艰辛,怎奈市场风云变幻,“凤凰”折翼断羽
1988年3月24日,对于江光人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江光德兴厂区的大部队一路鸣放着鞭炮,浩浩荡荡地将厂址从大茅山迁入上饶市区。那是一段从山林至城区,从鸡鸭人家走向市井街头之路。全厂人满怀着脱离苦日子的期望,开启了二次创业,励志再创辉煌。
然而,二十世纪末,随着扩大开放,一方面国外相机蜂涌而入,另一方面傻瓜相机因其价格便宜、操作简单迅速在市场上走俏,江光相机受到大量“舶来品”严重冲击,市场份额迅速回缩。而更重要的是在产品研发设计上,由于“傻瓜”相机更新换代速度快,传统相机很快失去市场高地,江光在数码产品的研制、投产和上市节奏上跟不上市场变化,单反相机的核心技术又受制于国外,种种的不利致使江光的相机生产陷入了四面楚歌的不利境地。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江光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开始走下坡路。90年仓库便积压七万多台相机,91年江光开始裁员,92年召开全场动员大会,发动各级生产、组织、管理干部推销产品,连同催要公司货款,93年江光开始干部缩编。那一时期,不仅江光,全国其他各相机生产商都出现了经营难以为继的状况。
后来凤凰光学入股上市,改制之后江光短暂性地转危为安。可是凤凰终究没有涅槃重生,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2020年后,江光总部决定重组改制。当江光上饶厂区的12层高楼拆除时,员工们互相邀约着一同前去拍照,以做最后的留念。
06
昔日今时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都化作一弯江水长流转
现今的江光,上饶厂区早已融入街市,成为高层楼盘的兴建地。
与厂区隔街对望的家属区则保存完好。成排的居民楼房经年林立在那里,依稀保存着曾经江光的痕迹。
居住在楼房里的多数是年迈老人,他们或五六成群地聚集在一起闲聊打牌,或在街上独自慢慢散步,等待着与那将至未至的老友停步畅谈。
曾经的凤凰中学、凤凰技校已经划归市区,更名为凤凰学校。
如今江光的产业也只留下家属区边上的凤凰直销店,那里还保留着江光少数的测绘仪器、望远镜的产品,照相机的生产虽名归凤凰,产权实则已经转让给了其他生产商。在德兴的江光老厂区,现今也只剩下了总厂办公楼、二分厂、七分厂以及部分的一分厂,其余的厂房已经拆除。有些江光老员工偶尔会自发回德兴大茅山老厂区看看,追忆往事,不免唏嘘。
回想着曾经的江光,那里建有学校、医院、住宿楼、江光大桥,整个一小型社会。那里温存有一代人的记忆,那里残存了一代人的过往。还记得凤凰中学的孩子们借着打扫的名义,拿着扫帚成群结队地呼啦啦跑去江光大桥春游;还记得那时的江光技校因竞争激烈成为全市最难考的学校;还记得我们的民兵训练、队列会操比赛;还记得那时与好友同窗共读、在厂内埋头生产……那时的江光人过着以厂为家的生活。在厂内他们一起工作、一同生活,一路上相知相识相伴。曾经所事,曾经所历,犹如一江明亮浩荡的长河,永远流淌在岁月之中,永久无言地流淌在那一代人们的心底。(唐清文 黄强)
编者注:本文根据江光厂老职工的口述整理而成。在此,让我们向所有为祖国献出青春和热血的建设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向所有正努力前行在路上的奋斗者们致以衷心的祝愿:不忘初心,万事可期!
投稿邮箱:xinzhounews@126.com
编辑:黄强
总编:郑亦辉
江西十大政务微信
(中共信州区委宣传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