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士官一期生
中国近代饱受列强欺辱,一次次对外战争的失败,让清政府在一片内忧外患下被迫开始对军事体制进行革新:编练新式陆军、聘请洋教习、遣员到国外学习军事。在此情况下,各地大员纷纷遴选优秀青年登舟远洋,走上游学之路。继留英学海军、赴德学陆军的之后,张之洞的《劝学篇》为日后的留日风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中国学生去日本学习陆军,基本都是进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其他军事学校毕业的,则人数寥寥。留日士官生不仅是留学军事中人数最多(共1626人)而且对中国近代军事变革乃至近代社会变革的影响也最大的一个军事留学生群体。
1898年冬,中国第一批学习陆军的留日生东渡赴日,中国士官生自此发端。一期士官生均由各地方大员选派,其中以张之洞遴选之湖北籍最多,袁世凯所荐之直隶籍次之(士官生后来分成南北两派盖起源于斯)。但奇怪的是并非统一组织同步行动,早者1898年冬赴日,迟者1899年春东渡。这些留日生首先入士官预备学校--成城学校学习相当于中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战术、兵器等专业课和日语。1900年7月,成城学校第一届中国留学生共45名毕业,之后根据所选之科目被分别派到日本近卫步兵第四联队、日本近卫野战炮兵联队、日本近卫骑兵联队、日本近卫工兵联队试习,经过半年的入伍试习后,其中40名士官候补生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班第一队[注①]。1902年3月,39名(一人在期间病逝)士官生毕业,之后陆续回国效力。
一期士官生因为当初是各地大员遴选而东渡游学的,并未象后来的士官生那样汇聚到京城进行验试后由清皇帝下谕授衔,而是除少部分在京城供职,大部分都回到原派遣地的军队任职。但就是这三十九人最终造就了一个国务总理、三任总长、三个上将、二个追赠上将、十个中将(含一名上将衔陆军中将)、十三个少将(包括清末新军协都统衔),出炉率高居各期之首。
士官生所分南北两派只是笼统意义上的,起初是袁世凯拉拢一批直隶籍的士官生(即所谓北洋士官生,也称袁派),而清政府为了抑制袁世凯的影响力,陆军部尚书铁良也有意扶植一些满人和南方籍士官生(即所谓南洋士官生,也称铁派)。
北洋派士官一期生大多为直隶籍,他们回国后正值新上任不久的直隶总督袁世凯创练常备军,成为继小站练兵后一股新的军事势力的崛起。而设立在直隶省垣的军政司(即后来的督练公所)及其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就成为了创练直隶常备军的核心。其中在教练处所属的练官营下设步、马、炮、工四队,各队队官分别为李泽均、王廷桢、张绍曾、贾宾卿,另外在参谋处中任参谋官的陆锦,五人均为直隶籍士官一期生。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士官三杰之一的小站学生张绍曾,他是士官生中第一个陆军上将,第一个国务总理、并在任国务总理时兼任陆军总长,虽然只做了五个月,但使其成为第一位出将入相士官生。张绍曾,1879年10月19日生于直隶顺天府大城县张思河村,17岁考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19岁毕业被选送日本留学,1902年回国后在保定速成武备学堂任教官,在北洋陆军中历任陆军第二镇帮统、统带,第五镇炮兵五标统带官、北洋督练公所教练处总办。1907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2月任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官(士官生中第二个镇统制官),也成为北方新军事势力的代表。1912年袁世凯利用张绍曾与国民党的旧关系,复派他为长江宣抚使,10月任绥远城将军,1916年任陆军训练总监,1922年任陆军总长,1923年1月,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2月14日晋授陆军上将。1924年1月特任将军府树威上将军(获任将军府上将军三名士官生之一)。1924年6月卸任陆军总长在天津赋闲。北伐战争中,他以在野之身积极支持冯玉祥将军率部北伐,并为之秘密收集情报,以致引起军阀忌恨,1928年初在天津遭诸玉璞所派刺客刺杀身亡。
次之为陆锦,和张绍曾一样是小站学生,袁世凯之嫡系,后官至陆军上将总长。陆锦,1879年生,字秀山,直隶天津人,1897年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幼年班,1898年冬选送赴日留学。1902年回国后任直隶军政司参谋处委员。1904年后任北洋陆军第一镇炮一标二营管带、陆军第二镇正参谋官、河间秋操总参谋官,1906年任北洋陆军参谋处总办,1911年任山东督练公所军事参议官。1913年任直隶都督府参谋长,1915年任模范团团附兼炮兵教练官,1917年7月任参谋次长。1919年1月任参谋次长,12月特任将军府敏威将军。1920年7月任陆军第九师师长。1923年11月晋授陆军上将,1924年1月任陆军总长。10月直系失败,逃至日本。后回国在天津寓居。1946年病逝。
王廷桢也是袁世凯之嫡系,袁世凯本性多疑,对部下均采用"人盯人"策略,而王廷桢回国后一直在冯国璋麾下任职,是袁世凯用来监视冯国璋重要人物。王廷桢,1876年生,字子明,直隶天津人,1898年冬由北洋武备学堂保送日本留学学骑兵。1902年回国后在北洋新军中任马队教练官,1903年任北洋常备军左镇马队一标帮统。1905年任陆军第五镇马五标标统,1906年任陆军第一镇正参谋官。1909年任禁卫军步队统带、旋改充马队第一标统带官。1910年12月升任禁卫军步队第二协统领官。1912年9月7日充禁卫军统制官,并加陆军中将衔,成为北洋政府首批授衔将领。1913年任天津镇守使,1917年9月禁卫军改编为陆军第十六师,王廷桢仍任师长,后兼任长江巡阅副使。1918年特任将军府桢威将军,1920年任汉军镶黄旗都统,7月直皖战争时,因支持皖系而被迫离职,第十六师也被奉系所并。1925年任十四省讨贼联军运输司令。晚年后乡寓居,1940病逝。
另外有个士官生算是特例吧,就是在袁世凯军事核心幕僚中少有的年轻人----南方人唐在礼。唐在礼,1880年生,字执夫,江苏上海人,1895年入广方言馆学习,三年后留学日本,回国后留在北京任直隶督练公所参议、并逐渐得到袁世凯的信任,成为其核心幕僚,在袁世凯称帝前是红极一时的人物。也是少数归国后即留京供职的南方籍士官生。历任库伦兵备处总办、军事处参议代理处长、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总务厅长、兼任军需处处长、总统府机要处长等要职,且是袁世凯统筹士官系的关键人物。1913年晋授陆军中将,1916年6月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总长,后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逐渐被逐出幕僚核心。后历任巴黎协约国军事会议中国代表、蒙事委员全委员、交通部护路司令,山东督军公署顾问等职。解放后任上海文史馆馆员。
再有一些直隶籍的士官一期生似乎没有特别明显的派别,如另一位官至陆军总长的蒋雁行,1875年生,字宾臣,直隶河间人,回国后却南下任职,民国后不久又晋京供职。1911年6月任江北督练公所总参议,旋任陆军第十三混成协协统。1912年10月授陆军中将并加上将衔,并任江北都督。1914年特任将军府靖威将军,并调任陆军训练总监。不久又任陆军讲武堂堂长,1916年任绥远都统。1920年8月任参谋次长。1923年12月授陆军上将。1924年11月参谋次长离职,1926年初任十四省讨逆联军总参谋长,8月任安国军政府陆军总长。
还有直隶籍的任第五镇第十协统领官的贾宾卿,在山东独立时任山东副都督,但不久即被保守派逼迫撤消,民国后任归化城副都统等职。以及曾任陆军第三师第六旅旅长的张鸿逵、将军府将军李士锐等等。
至于南方派的士官一期生,这些人大部分汇集在士官二期生良弼、冯耿光周围,与清朝旧贵胄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与革命党又有某种联系,如吴禄贞、萧星垣、铁忠、文华、刘邦骥、章遹骏、万廷献、邓承拔、陈其采等,其中大部分都被拉入从陆军部独立出来的军咨府任职,也是很多南方籍士官生后来由南方奉命晋京供职的原因。
此派中最耀眼的是士官三杰之一的吴禄贞,他是士官生中第一个八旗副都统,第一个镇统制官,第一个巡抚。吴禄贞,1880年生,字绶卿,湖北云梦人,早年入湖北武备学堂学习,后被遴选赴日留学。回国后回到湖北,从事军事教育。后奉调入京到陆军部任职。1907年7月,随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到奉天任军事参议官,旋任延吉边务帮办。期间通过实地调查,于1908年撰写《延吉边务报告书》三册十余万言,力证延吉自古为中国领土,迫日军退出所侵占的间岛地区。1910年4月,调任镶红旗蒙古副都统,成为官居二品的大员。当时的八旗副都统名单基本上都是二个字的满人名字,只有几个汉人名字------王英楷、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不过吴禄贞四处图谋革命,做事不密,已为朝廷所忌。武昌起义后,更是断然截留南运武昌军需在先,尔后竟赴山西,与山西都督阎锡山密议组织燕晋联军。在卧榻之侧先露杀机,而不当即立断,终被对方所乘。1911年11月7日凌晨,在石家庄车站被部下杀害,民国成立后被追赠为陆军上将。
卢静远、刘邦骥、万廷献均为张之洞的学生。卢静远,湖北竹溪人,光绪壬寅科举人,两湖书院优等生,后被选送日本留学,回国后入两湖总督张之洞幕府,以"武事精能,劳绩卓著",为张之洞及学政赵尔巽所器重,并力荐清廷"从优议叙",后晋京供职,任军咨府第一厅厅长兼第四厅厅长,授二品衔陆军正参领,不久即赏换副都统衔,成为第二个享受正二品待遇的士官生。刘邦骥回国后历任湖南督练公所军事参议官,湖南都督府参谋部长,统率办事处参议处行走。万廷献,1873年生于湖北鄂州葛店,1896年考入湖北武昌学堂。毕业后,被选送日本官费留学,期间曾参加孙中山的"兴中会",又与留日学生吴禄贞、张绍曾等组织"励志会"。回国后历任陆军部军制司司长、陆军部练兵处炮兵监督、军学编译局坐办等职。编有《炮兵操典》等书。后在南京出任陆军第四中学总办。并率武昌起义后,万率部分学生回鄂参加刘家庙战役,后被黎元洪委为顾问。1912年12月授陆军少将,1917年晋授陆军中将,1943年病逝。
萧星垣,湖南善化人,字紫亭,初入浙江武备学堂,后选派留日学步兵,1908年任浙江新军第二标标统、第二十一镇第四十二协统领官,1911年5月升任第二十一镇统制官,成为第三个任统制官的士官生。民国成立后因为非袁世凯派系人员,只象征性任总统府少将侍从武官,后官至将军府将军。
铁忠,湖北荆州驻防旗人,回国后历任湖北兵备处总办、湖北督练公所军事参议官、第十九镇参议官兼任督练公所总办,武昌起义后逃回北京,民国后任总统府统率办事处参议行走(即候补参议),后也官至将军府将军。
文华,湖北荆州人,毕业回国后历任军乘司司长、军咨府军咨官、翰林院侍读,后补任翰林院侍读学士。
其他如章遹骏,回国后历任军咨府军咨官,后为军咨府代厅长,后授陆军中将。
杜淮川,安徽合肥人,民国后任南京陆军第二十六师师长,因为国家财政拮据,主动请求裁撤部队。
吴茂节,安徽休宁人,曾任江苏兵备处总办、江苏督练公所军事参议官。
邓承拔,民国前官至第八镇第十六协统领官,民国授衔时却只授予加少将衔陆军工兵上校。
陈其采,1880年阴历九月生于浙江湖州吴兴,幼读私塾后入府学,16年岁中秀才。1898年选派赴日留学,回国后任驻沪新军统带(团长),后赴湖南参与创办了湖南武备学堂,任总教习。不久又任湖南新军统带,期间曾秘密地参加革命活动,并于1906年资助胞兄其美赴日留学。1907年赴南京调任陆军第九镇正参谋官,后以剿匪有功,进京升任军咨府第三厅厅长,掌理全国新军及调度事宜,并一度兼任保定军校监督及主办秋操。后因其参加革命党之事泄露,南下赴上海,协助同盟会策划倒清。辛亥革命胜利后,任临时总统府咨议。孙中山让位后,其采也回乡创办经武学堂,不久经武学堂遭到查封。数月后原军咨府同僚士官二期时任中国银行总裁的冯耿光电邀其采北上任中国银行文书科主任,但不久冯耿光被迫辞总裁之职,其采也辞职南归。后任中国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江海关监督、江苏省财政厅长、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创主计制度,其采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后一直任国民政府主计处主计长,1946年因为签署一批物资运往解放区,被免职。1949年底去香港,后赴台湾,不久在台北病逝。{莫非王土按:本人在整理士官生资料时发现:陈其采一者以士官一期第一名毕业,二者曾任国民政府主计处主计长,长达十六年。三者以蒋介石义兄国民革命先驱陈其美胞弟之名,四者以四大家族陈立夫、陈果夫之叔父之谓。得四者之一亦应该名动一时,然其以此四者均具而最终其名不彰,是为怪哉!}
士官一期生在晚清编练新军时都崭露头角,民国成立前有三人任镇统制官,五人任协统领官,七人任督练公所军事参议官,且官居均正三品以上,然武昌起义时,这一群体大多被革命派认为是守旧派,在各地的革命风潮中,成就也不如后期士官生,盖因士官一期生一是各地方大员选派,二是在学校期间革命活动仍处于萌芽状态,三是他们与旧势力有者较强的依赖关系。其成就不如后期,应算是受历史局限吧。
注①:中国游学生第一期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并未单独分班,是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十三期学习,因为中国第三期即日本士官学校第十六期时中国游学生蒋方震毕业总成绩是第一名,因此获得日本天皇亲自授予的指挥刀,日本人感觉羞耻,从第四期开始将中国留学生单独分队学习,所以为方便起见,从第一期即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队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