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城碾山的骄傲
2020-10-4
【故乡-潘安邦】
若不是这条弯弯曲曲长达三四公里的水泥小道,几乎没有人能够寻找到这个地方。两旁的灌木和荆棘十分茂密,各自伸展着枝叶,几乎连接起来。车子小心翼翼在枝叶间穿行,我们的心不时被揪紧。路的艰险和绿的浓烈,叠加在一起,强烈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世外桃园。
因要为朋友修改一个电视片的解说词,我第一次踏进了这个山庄。碾山,因其地形犹如一个碾盘而得名。它坐落在阳城台头到桑林之间的群山之间,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盘谷。用"绿树山庄合,蜂雀四处飞"来形容,可以说一点也不夸张。一片古朴的房舍掩映在高大的树木之中,所以刚进庄上,几乎看不到多少房屋。石板房、茅草房、石板路、柴火灶,在这里可以见到最古朴的生活和人们。而随意走进一个院落,不管是上了年纪的老者,还是年轻的人们,都会热情地和你招呼,并亲切地一遍遍地让你吃饭,好象你就是他家远门的亲戚,真让人感动。
不过几院房屋,转了一圈,也没花多少时间。但感受却很深,心里直为碾山而感到骄傲。碾山虽处在高山之上,却有一片平坦之地。绿色丰沛,生态极好,花香鸟语,莺歌燕舞,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当年择此地而居的酒氏祖宗,真是有眼光哪!
而更让人感到骄傲的是这里的人文精神。据介绍,碾山酒氏的第二代,便出了一个酒聚朝的武进士。庄上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在"文革"前,在这位大进士修建的碾山最豪华的建筑--一处四合院的门额上,曾经悬挂着一个进士的大匾。虽然如今除了这点记忆之外,再无任何历史遗迹,实在无从考证其高中进士的盛况和为官尚武的经历,但他永远是碾山人心中的精神标杆,永远的骄傲。
更让碾山人骄傲和自豪的是当代的这个小小的山庄,同样出了不少的贤能和俊杰。最典型的就是南下老干部酒玉琳。他早年投身革命,奔赴疆场,南征北战,英勇杀敌,解放后,南下福建,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克己奉公,辛勤工作,情洒八闽大地。特别是退居二线后,赶上改革开放大潮,毅然投身商海,几经奋力搏击,取得了累累硕果。之后,慷慨为国为民,热心公益事业。并热情为魂牵梦绕的故乡办学校、修公路、建祠堂,使一向沉寂的碾山,成为人们视线中的亮点。
村头古老的石头房已倾倒了,只剩下了一道残壁。宗祠门前的一对大狮子,注视着远方起伏的山峦,不时是否有几分孤单。也许,碾山象诸多的太行山上的小山村一样,逃脱不了即将消失的命运,但愿回荡在这里的艰苦奋斗的人文精神,激励他们不断前进,追求和创造美好的生活。
登上碾山,顿时豁然开朗,远处是绵延起伏,一望无际的山峦,让人极目舒怀。
新建的酒氏宗祠,庄严气派,与古朴的山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威猛的狮子守侯在这里,守护着这片土地以及那些杰出的魂灵。
当地群众为酒玉琳树立的功德碑。
百善孝为先。一个大大的孝字,包含着人们深刻的情意和内涵。
一处建在农田里的石头房,门窗还好,加着锁,曾几何时,也曾是当地人的住宅。
第一次见到,这些在屋檐下,抹着黄泥的蜂窝。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土蜂。在这优越的环境中酿出了的蜂蜜,那是绝对的棒!
庄上的人走的不少,剩下的都是老人。这位80多岁的老大娘一个人住在自己的老屋里,未免太孤单了吧。
这是她的外甥女来看她,给姥姥做面条呢。第一次见到这种烧柴做饭的炉灶,颇感惊奇。
石头房子也能修这么高,让人不能不仰视。
一棵彩色的树吸引了我们。主人告知,是他在外地打工时移植回来的。
这就是当年酒进士修建的那座豪华建筑。虽饱经风霜,尚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这才是真正的石碾。用来碾米的,静静的呆在这里,早已没人用了。
这是石臼,也是用来加工粮食的。
这是石磨,用来磨面的,也成了这里的文物古迹了。
仅有十几户人家吧,碾山到了这里就到头了。这是以前的房子吧,只剩下半壁残墙了!
小小的山庄几乎埋没在树木中。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只能看到这样的摸样。
绿树垂首向茅屋。
大概狗也感到寂寞吧,见有人来了,站着不动,眼巴巴地看着你。
蓝天白云下,小山庄风景不错。
山庄的前面是一片平阔的农田,真是一个好地方。
小麦快熟了,与绿树、蓝天构成了美丽的景色。
绿油油的玉米长势喜人。
有着20多年交往的老文友酒忠胜,就是他带我们来到了他的家乡。
美女博友象回到自己家一样,坐在门前干起了家务。
从这个角度看,碾山还颇有几分江南风光。
附:电视片解说词
追远怀德成大道
——碾山酒氏宗祠修建影记
在峰峦俊秀的太行山与王屋山交汇处,有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这就是山西省阳城县蟒河镇碾山村。
自清朝光绪年间以来,碾山就成为酒氏人家生活、劳作的地方。一代代的酒氏人,用他们辛勤的汗水,装点着自己的家园,给这片土地带来了蓬勃的活力。
如今,一座连接古今、寄托着希望的酒氏宗祠,又在这里建成了。它不仅记录了酒氏家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风雨历程,更展示了酒氏人不畏艰辛,奋发图强,兴家立业,慷慨报国的优良品格和风采------
追远思本,兴建宗祠
酒氏宗祠是酒氏第七代子孙酒玉琳和林兆冰夫妇捐资150万元修建的。从清光绪三十年仲秋,碾山酒氏之祖酒聚朝创基于此到如今,酒氏家族在这里共传承、延续了十一代。碾山虽青山环绕,土地肥沃,人称风水宝地,但由于自然条件落后,在很长的岁月里,碾山人的生活清贫而艰难。为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的生活,一代代的酒家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形成了坚忍不拔,发奋图强的良好家风 。因此,酒姓代代人丁兴旺,贤能辈出。从古代的举人、进士到现在的处级、厅级干部,酒家历史上先后出过60多个颇有作为的人士,成为酒氏人心中的骄傲。
为了传承历史,激励后代,缅怀先人之厚德高风,再创兴家报国之大业,当代事业有成的酒玉琳,萌发了兴建家族宗祠的宏愿。2020年11月酒玉琳带着女儿酒小娥和孙子酒凌炜一行,冒着严寒,从波涛汹涌的南国回到群山环绕的故乡,选择、确定了宗祠修建的地点、方位和结构等事宜。
2020年4月,初春的碾山焕发出崭新的容颜,宗祠建设正式奠基开工,隆隆的机车声、炮声顿时打破了山野寂静。在历时320多天的建设中,来自南方的施工队,顶严寒、冒酷暑,精心组织,严格施工,使工程顺利推进。
2020年11月14日,酒玉琳和女儿酒小娥、孙子酒凌炜一行,专程从福州乘飞机归来进行工程交接,标志着酒氏宗祠正式建成。
酒氏宗祠坐落于碾山向阳处,坐北向南,占地二亩多。该建筑系福建人防设计院工程师参照我国南方宗祠风格设计。采用了当代先进建筑理念和新型建筑材料。
走近宗祠,一股庄重、典雅的气氛扑面而来。
大门东西两侧的巨石上分别书写着"忠"、"孝"两个醒目的红色大字,寓意:忠是孝的梦,孝是梦的魂。四周青松翠柏映衬着百米长征城墙和宗祠。北山松柏满山,野花竟相开放。大门外,一对闽南狮子,静静地守护在这里。
大门东西两侧,雕刻着"紫光照祥云绕碾山吐瑞物华天宝;施恩德彰孝悌酒氏纳福子裕孙贵"的对联,引人注目。大门上方的匾额是酒玉琳亲笔题写的,"酒氏宗祠"四个大字,刚健有力,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进大门,拾阶而上,便可看到一副雕刻在大理石上的"百仙过海"神话图。屏风上八位大仙栩栩如生,疑是从天而降。
碾山酒姓考源,是此处重要的记录。碾山地处高山之巅小盆地,盆底圆而平若碾盘,故得名碾山。
据考证,清光绪年间,碾山酒氏始祖酒聚朝之父,携妻室自石臼迁于此,取茅草筑屋,挥锄头垦荒,历尽艰辛,安家创业。
碾山酒氏延绵二百余载,繁衍十一代,计360余人。其中不乏高等以上学历者和各行各业之精英。
北面正殿,是供奉祖先和先逝人们灵位的地方,在殿外的圆柱上雕刻着 "沐手焚香忽忘先贤披荆斩棘,虔诚秉烛尚需后昆图治励精"对联,寓意是对先祖的由衷缅怀和尊敬。
进门两侧写着"碾山酒氏同根枝繁叶茂,古今宗族血脉一统源远流长"的对联,寓意酒氏家族人丁兴旺,服务社会,耀祖光宗。
进入正殿,一幅清朝进士官员的塑像毅立于殿中。他就是碾山酒氏始祖酒聚朝。塑像的两旁。是两根直通殿顶的紫红色大柱。上书:追祖德父严子孝代代出英杰,继家风婆慈媳惠辈辈有淑娴。
大殿的正中,是酒氏祖先传承三个支系的灵位供奉。从古自今已有110余人先后过逝,现牌位已进入祠堂。
东西厢房是酒氏家族二百多年的辉煌历史记载。分溯源篇、分布篇、功德篇、芳名篇、致谢篇五大部分,共8000余字。详细介绍了从清朝顺治年间至今,酒氏子孙,耕读传家,世代传承,英才辈出,光宗耀祖的发展历史。
(溯源篇)中介绍,酒姓始于《姓苑》祖先为黄帝,源于东周楚国,《路史》记载为楚君王同宗后代。《姓考》晋静公的后代。在周朝,宋朝时期,《万姓统普有韵》记载周官酒正,因官命氏。本(明)朝酒好德,乳源人:《通志.氏族略》记载以官命氏有酒氏。《纯常子枝》记载清光绪丁丑进士有酒姓,谈到碾山酒氏,据山西洪洞县姓氏起源记载,酒姓祖籍河南和山西泽州,阳城县交界处的太行山区。(分布篇)中据新浪网万家姓统计,酒姓分布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上海、湖南、内蒙古、青海、四川等十六个省市。
(功德篇)中记载酒聚朝、酒连川、酒永高、酒玉华、酒立太、酒玉琳、酒邢锁、酒满斟、酒一太、酒吉明、酒张锁、酒锁住、酒龙会等人报效祖国,创建家园的美德。
(芳名篇)记录了为修建酒氏宗祠,酒氏子孙及社会热心人士踊跃捐资献力的情况。
(致谢篇)记载了工程技术人员精心策划,严格把关,尽心尽职的情况。
从东后花园门进去在正殿的后面大墙上是酒氏家族清朝顺治年间定居碾山后,已传承十一代的公支系图、分支系图,在第四代酒连川分为酒永高、酒永茂支系。酒兴川为酒永德支系。三大支系按传宗接代的酒氏儿子及女儿招婿上门,嫁出去的第七代女儿推算至2020年11月15日,共1446人,其中公支系38人,酒永高支系461人,酒永茂504人,酒永德支系503人。
崇尚英贤 传承精彩
在碾山酒氏家族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出现了许多颇有作为的人才,正是他们成就了这小小一族光彩的历史。他们对社会、对家族的贡献虽然已成为昨天的故事,但他们励志创业的志气和精神,则是酒氏人家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他们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不竭的动力。
酒聚朝。清顺治年间,开山祖酒聚朝之父,自石臼迁至碾山宝地,筑茅屋居住,握锄头垦荒,披星戴月,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子孙兴旺。酒聚朝少小好学,曾考取进士,光宗耀祖。建成清代风格二层楼四合院两处,至今二百余年。子孙传承十一代,共三百六十余口。
酒连川。酒家第四代,性格刚烈,言而有信。承先祖克勤克俭传统,成就家境殷实。光绪三年大旱,饥民蜂拥碾山,连川承受巨大压力,赈济灾民,稳定社会。逝后皇清恩赐为乡间名士。
酒永高。酒家第五代,少时勤奋好学,擅长习武,清光绪年间中武秀才,为著名乡绅之一。他以农耕为本,勤俭持家,心地善良,品德高尚。曾创办过犁炉厂,开办过手工作坊,服务乡邻,造福一方。
酒玉华。酒家第七代,性情耿直,光明磊落,务农为生。一九三七年参加革命工作,中共党员。历任副村长、村长、指导员等职。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政变时,与阎锡山的少校军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把八路军唐天际司令部存放的军用物资安全转移。他的事迹被载入县史资料。
酒立太。酒家第七代,一九四六年解放战争前夕,踊跃参军入伍。先后跟随陈(赓)谢(富治)大军强渡黄河、挺进豫西、转战陇海,屡立战功,步步晋升为营级。解放后到陕西白河县交通局工作,曾任副局长、局长等职。离休后享受县处级待遇。
酒玉琳。酒家第七代。他敬业乐群,业绩显赫,光宗耀祖。在功德碑中分五部分记载了酒玉琳辉煌的一生。
一九四二年,酒玉琳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投身革命。一九四九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渡江南下,从此,身处南方,为解放和建设新福建奉献了一生。不管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以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都中锋在前,勇于奉献,业绩非凡。特别是在离休后,他又听从组织安排,挑起了宏利公司的经营重担,开创了人生又一辉煌业绩。
酒玉琳在事业成功后,没有忘记奋斗一生的八闽大地,更没忘生他养他的太行老区。在福建,他坚持开展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活动,赞声不绝。在家乡先后投资310万元,修建玉琳中学、玉琳小学,同时投资150万元修建原蟒河中学的宿舍楼、学生会堂,给山里的娃娃们创造了一流的学习环境。2020年,他又慷慨捐资30万元,在县下乡工作队和泥河支村两委的精心组织下,完成了总投资45万元的3.5公里长的公路硬化任务,彻底改变了碾山人出行难问题。为感恩酒玉琳报效故里,造福乡亲的功绩,泥河村党支部、村委会在碾山停车场,树立了玉琳路功德碑。
在家乡工作的酒氏后裔也身手不凡,屡有建树。
酒满斟,酒家第八代,系酒族的首位文人,一生从教,为人师表,先后在沁水、阳城两地任教,曾获省级红旗班主任等称号,并担任校长职务。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碾山村先后走出了数十名教师。
酒邢锁,酒家第八代,他从基层工作做起,至乡镇党委书记。后又任县土地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局长等职,尽职尽责,业绩不凡。同时为家乡修路、引水工程作出了贡献。
除此之外,还有性情刚直的酒柏来、李小吉、酒玉华等,勇斗匪徒,保百姓平安。还有酒吉明、酒张锁以及担任村干部的酒锁住、酒龙会等,都为碾山的饮水、打井、修路、架电、通讯、安装闭路等作出了贡献。
敬宗睦族 共创美好
二OO九年四月四日,是碾山酒氏家族在酒氏祠堂建成后举办的首届祭祖活动,参加祭祖的酒氏宗亲达150余人。
在虔诚、肃穆的气氛中,年过八旬的酒玉琳宣读了祭文:时值二OO九年四月四日清明节,择其吉日吉时,酒氏族人在祭祖殿齐聚祭坛,谨以虔诚之心崇德之情,追远报本之念,敬备祭品,焚香上烛,隆重公祭酒氏列祖列宗,先辈先贤,以告慰列祖列宗之灵,下启酒氏后人,敬宗睦族,万世昌盛。
-------
慕回首壮思如飞,乘长风豪情倍增。酒氏宗祠的修建,为碾山酒家辉煌的昨天做了一个生动全面的记载。昔日碾山的辉煌,已载入史册,未来的碾山正在酒氏人勤劳的双手中开拓。
愿酒氏人们,弘扬先辈的优良品德和创业精神,团结一心,建设家园,八仙过海,共谋发展,谱写碾山酒氏家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故乡-久石让】
转发赞评论
心语7月12日 22:55
回复
碾山真是人杰地灵!山美水美人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