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南安姓氏人物(五)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赵小云来源:新华网

第二十七章 徐 姓?

第一节 渊 源?

(一)祖源宗支:

据《中华姓氏通书》唐太宗赐《徐氏宗谱序》魏徵所书曰"根在少昊、枝出皋陶",徐姓远 祖乃东夷部落首领少昊金天氏、皋陶、伯益之裔、东夷有四大姓,偃(燕)赢、子(燕子) 凤。以凤凰为崇拜图腾。华胥氏有二子长太〖HT5,7〗白〖KG-*3〗皋〖HT〗伏羲氏 ,次少昊金天氏。金天氏名挚,其母女节,又名皇娥,夜梦流星入怀而孕生少昊,以后成为 东夷部落首领,修太昊之法,设工正、管理手工和农业、正度量、测天象、定历法发明乐曲 、部落大发展。并与炎黄集团建立了密切交流关系、继黄帝之位,成为五帝之一(太〖HT5 ,7〗白〖KG-*3〗皋〖HT〗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 阳氏)并收养了黄帝的孙子颛顼,统领一切部落,在位84年、选定颛顼为继统人。?女修乃颛顼之孙女,因吞食玄鸟蛋生子大业,这是古老传说,实是女修招赘了东夷族男人而 生大业,大业娶西羌族少典氏的女子女华为妻生下皋陶。皋陶是尧舜时代的杰出贤才、舜赐 偃姓,他与儿子伯益助舜治理黄河水害,立下丰功伟绩,他英年早逝,大禹选定伯益为自己 的禅让人,舜曾把三女玉女配嫁伯益并赐姓嬴。大禹死后,伯益摄政服丧三年,淡泊权位避 居箕山南边。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并杀害了威望极高的伯益。夏王太康 为了安定民心,追念伯益大功、岁祭祀,封伯益的长子大廉于陆,继嬴姓、祀其宗。复封 他的次子若木于徐,赐土邳州。若木成为第一代徐国君侯。继传31世孙偃王名诞字异辰,仁 慈宽怀,大憎爱分明宏图,扩地五百里,又得朱弓赤矢之瑞,时周穆王好玩忘政36国诸侯汇 集徐国谋废之,穆王得讯令楚伐徐,偃王不忍民遭战告,避入武原深山。夏共王复封其子宝 宗为颖川侯,继续治理徐国,再传至43代章禹,时处春秋,周景王五年,徐国不振周边群雄 争夺,公元前511年徐国被吴国攻克、章禹断发以迎吴军,徐国亡。从若木立国,偃王东扩 到章禹败亡,徐国历经夏、商、周三个朝代,计有43代,1685年(公元前2191 -公元前511年)在华夏史上侯国能够延续如此长久者实属罕见。据谱载与徐姓同祖者还有嬴 秦赵黄江司马共七姓禁通婚。若木建立徐国,世代子孙就以国为姓,尊若木为鼻祖。?

(二)郡望与衍派:?

徐姓郡望主要有十: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濮阳、东阳、长城,于潜、新丰、瑕丘,东 海是发祥之地。以后,又分支为东海堂、五桂堂、五凤堂等百个堂号。从全国看徐姓普遍称 东海或南洲衍派,究其原因是徐国从邳州小土盘扩展到东海之滨的沿海地区,以鲁南西北为 中心。秦汉设置郡县制、治所山东郯城。故百家姓称徐姓郡望为东海。东汉末徐稚字孺子, 祖父从下邳迁到江西南昌龙泽坑隐居村,徐稚博学多才,然世乱不愿为官屡征不仕,隐于故 里,虽无官而贤各播于朝野。公之派裔子孙数百万,遍布大江南北,都尊奉他为南洲衍派始 祖。?

(三)入闽传播:

入闽徐姓主要二支系,其一徐晦,泉州首个状元,监察御史,于唐穆宗二年(781年)入闽任 都团练,后代定居连江、至宋代其后裔徐天一,奉政大夫又从连江迁闽侯荆溪成为荆溪大族 。其二徐务,男子上舍、祖父徐洎唐太保太尉,父徐洪衢州刺史,时安禄山作乱、江浙猛烈 ,他只身从龙游县入闽卜居莆田县崇仁里徐州村(今名滁阳村)。人称"崇仁居士"。夫人黄 氏生三子、〖HT5,7〗王〖KG-*3〗尔〖HT〗、玖、〖HT5,7〗王〖KG-*3〗光 〖HT〗。传至五世,开为柱史,中秘、长史、寺丞、簿尹六个派,至16-20世,再皙为务 前,泉郡、漳郡、武荣、玉屿、庄余、长乐、龙江、凤岭、儒山22个房,人丁遍布淅闽粤台 以及东南亚诸国。(清代修谱寺丞已迁建瓯、簿尹已迁淅江常山谱系只列十世)。? 宋末明初,扬美徐氏祖先,系以莆田延寿支派迁徙于此,距今约千年历史。据长辈祖代流传 :扬美开基祖系从德化(一说是永春)迁居于此,经数十代繁衍,形成乡社,平民出身,主要 放流木排为业。约第三代,即明洪武26年(公元1393年)杨美人徐鲤俊,字登龙,号震南,癸 癸酉科解元。鲤后少特达不群,洪武初以经义试士,首峰于乡,为邑士先。以荐名,投宁波 府经略。是年,政声蜚著,赐进士,迁宁波府正堂。?明代中叶,扬美村建祠堂,奉鲤俊公为祖,并得明皇室敕封春秋二祭。?

谱 牒?

莆阳古谱《延寿徐氏族谱》全套13册26卷,前后五修,已有1100多年历史,第 一次唐光化间状元徐寅撰,并作《徐氏入莆族谱序》。第二次宋宗宁五年由11世孙徐铎重修 ,并作《徐氏宗重修谱序》。第三次宋咸淳十年赐进士福建提刑司干15世孙徐端衡重修,并 作《延寿徐氏乘歌》。第四次明万历丁亥年27世孙徐行重修,并作《重修延寿徐氏族谱序》 。第五次清乾隆26年辛巳32世孙徐临重修并作《延寿徐氏族谱序》如今这套珍贵谱史、散失 不全,近从莆田发现一套完整全谱,正研究抓紧打印,抢救恢复。?

第二十八章 侯 姓?

源 流?

侯氏得姓始祖为春秋时代的侯缗。?

周武王之子叔虞,系成王之弟。周成王时,唐有乱,成王灭之,遂封叔虞于唐。唐有晋水, 故叔虞为晋唐叔虞,其子改国号为晋侯。晋唐叔虞传至十四孙晋侯缗,其国于公元前678年 被曲沃武公(晋武王)所灭。晋侯缗子孙散布其他诸侯国(即今豫、晋、冀、鲁)以爵侯为 姓。以后,逐步南迁。?侯氏以上谷为中心,相络相袭。上谷为侯氏的发祥地。侯氏以"上谷"为堂号。侯姓是一个 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以人口为序在中国姓氏中,侯氏是第82大姓。?1、入闽。南安侯氏入闽始祖侯宗贵,名情(赠),字洪孚,号宗贵,系东汉大司徙、关内侯 侯 霸之裔孙,世居河南光州府固始县。南宋度宗淳元年(公元1265年)登进士,历官太常寺正 卿。?南宋恭宗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宋首都临安,侯宗贵率九子与民族英雄文天祥 、张世杰等共扶宋幼主赵〖SX(B-*6〗〖HT7,5〗曰[]正[SX)]〖HT〗、赵〖SX(B-*6〗〖HT7 ,5〗曰[]丙[SX)]〖HT〗间关播越至泉州。侯宗贵驻廨于西街古榕境万厚铺(今旧馆驿35号 )。?宋端宗赵〖SX(B-*6〗〖HT7,5〗曰[]正[SX)]〖HT〗于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驾崩,陆秀 夫、张世杰诸大臣拥立赵〖SX(B-*6〗〖HT7,5〗曰[]丙[SX)]〖HT〗为帝。祥兴二年(公元 1279年)〖SX(B-*6〗〖HT7,5〗曰[]丙[SX)]〖HT〗帝投海殉国,南宋灭亡。?2、入南安。南宋亡后,侯宗贵令其五子回原籍河南,而与四子同留武荣,卜居南安十八都 丰年里后头境(今罗东镇维新村)避元不仕。(据后来调查,五子没回到原籍,而在漳浦、 漳州一带定居繁衍。第五子道经住漳浦,后裔迁永邑;第六子英茂住漳浦,后裔迁广东揭西 ;第七子安住漳州,后裔迁嘉应州,即广东梅县;第八子瑞住漳州;第九子无考。)?3、繁衍。侯宗贵在后头境置田宅,择吉地建宗祠而开基,地以侯姓为名,曰侯安。兹此繁 衍兴盛,开侯安九甲一族。之后,分为四房,长房华资,二房华岳,三房华美,四房华和, 各立小宗,各分支派,成为一望族,至今本土已传26代。?从四世起,族人开始外迁他邑异地繁衍自成一支派。?

侯宗贵派裔、三房华美之曾孙竣哲,因避兵难于元来(公元1353年)偕子世隆避居南安金淘 船岭(十三都汰溪)。明洪武五年(公元1373年)世隆徙迁金淘溪南建祖基未遂而逝。洪武 廿年(公元1388年)三世仕龙择地格林大池口建立祖基,燕冀子孙。护丹挂分三枝,长房派 润生,二房派辛才,三房派尾祖,昆仲三人勤奋耕耘,各立嗣基。自是,炽昌盛大,人才蔚 起,栋梁成器,足证槐棘成林,三柱齐芳,三台耸秀。繁衍生息至十一世才陆续外出谋生。格林侯姓在本土传代25世,常住人口1890人。?

三房四世敦实从侯安复住泉州旧馆驿,其中一支派兄弟侄五人,其中二人迁福州永泰;漳州 ,元良,聚丰三人到南安廿二都仓口金石峰之麓开基,漳州为渡头始祖,元良为开嘴厅始祖 ,聚丰为田埔始祖。历经三百余载,至今繁衍十六世,本土人丁1580人。?观音亭乾隆年间迁入,初在内柯,迁到观音亭繁衍已有9代。?

溪美于明末迁入,初在井脚街,后迁礼朝。?

全市侯氏在本土繁衍7884人,其中梅山明新村3150人,罗东维新村980人,金淘石林1889人 ,观音亭135人,康美团结1580人,码头刘林前厝70人,溪美80人。?4、昭穆:侯安从二世起分昭穆。字行:昭伯允武,尔君廷志,成信礼光,振耀奕世,敷达 万邦,丕乃高第。名行:(扶讳)华克心湄,肇仰懋玉,启士锡国,文章有意,可以立名, 大业维新。(目前正在续编新的字、名行辈字)?分支地观音亭、台湾二重港、三寮湾、下东溪辈字与侯安同。?

格林辈字:清光绪十八年壬辰重修谱记载1-15世为:竣文士资显,祥时廷扬世,祖宗伯子 男。其中祖宗二字纪实不齐,伯字也缺。?

民国十六年丁卯续谱编16-35世辈字为: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孝友垂家政,贤能树国 勋,荣宗兼显祖,纬武与径文。其中26-35世字行因嫌句中字多与前代重复故而删之。?仓口辈字:一至三世字行失考。四世起为"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2003年底决定续用 "孝友垂家政,贤能树国勋,荣宗兼显祖,纬武与经文"。?

刘林前厝侯氏字讳行:升宏典则,永绥后裔,荣华宗祖,尊崇古例。后启用:东壁图书府, 西园翰墨林。?

谱 碟?

侯安侯氏谱碟因战乱,因火灾,因水灾,因白蚁所蛀,几修几失,几失几修。?

第一次修谱是在元朝,由二世祖刑部大夫侯华和编撰,侯氏之来源、蕃衍、播迁都记入当时 的族谱。?

但"元至末,天下大乱峰起,家乘庐舍尽付寒灰,支派流瀛。"?

第二次修谱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由六世裔孙,举人武岗知府侯世延、 贵阳知府侯世臣、襄城县正堂侯天载编撰续修。?

后谱牒被白蚁所蛀。?

第三次修谱是在清康熙年间,由十世裔孙,沙县教谕、龙岩知县侯梦和编撰续修。?

乾隆年间,家庙灾,旧谱沦亡。?

(清道光年间延请十六都生员李颜毓编修二房房谱)?

第四次修谱是咸丰年间,由十三世裔孙侯芝英编撰续修,自嘉庆癸酉(公元1813年开始)至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历经四十余载,修成二房、四房二派族谱,并续万厚小谱、田盇 世谱、后坑族谱以及续修台湾下双溪庄铺美一派家谱。?期间,侯芝英还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安海抄录族谱时,发现杨厝、深沪、安海侯氏 族谱序"皆同侯氏九甲族谱序"。?

后因位于后头境溪边的侯氏宗祠被洪水冲塌,族谱被损毁,只剩下田盇、后坝、三落和台湾 等一些私谱。?

(清光绪九年,十四世裔孙侯振成续修二房房谱。)?

第五次修谱是1993年至2004年间。1987年,台湾二重港宗长侯吉定根据祖上保存下来的族谱 ,四越海峡来到祖籍侯安寻根谒祖。当时,侯安宗亲就有重新整理编修族谱的意向。1993年 9月26日侯安侯氏宗亲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时就提出修谱之议。之后,成立"南安侯氏族谱 收 集续编委员会",着手搜集族谱资料。1999年3月2日,宗亲会换届选举,成立第二届宗亲理 事会,把续修族谱作为工作重点,完成族谱首卷及部分房谱的编修、印刷。2003年4月5日, 第三届宗亲理事会成立,根据理事长侯昌财的提议,决定2003年至2004年为全面修谱年,并 定于2004年农历十一月十六日举行圆谱庆典。?本次修谱打破地域的界限,把南安范围内侯安、格林、仓口、观音亭、前厝、溪美以及其他 分支地、乔居地的侯氏联成一体融入一部族谱,成为跨地域的统宗大谱。台湾二重港侯氏宗 祠董事长侯博明撰写新增辈字谱,供泉台两地共同使用。?"由是统同根于百代,联宗派于万方。""上以稽宗贵公造基之芳躅,下以开吾宗亲众贤之 峥嵘。"?

格林历次纂修谱牒:?

弘治四年辛亥,粪生,字显民,号乡〖HT5,7〗亩〖KG-*3〗久〖HT〗,创修长房谱牒。莆 田陈宗哲有序。?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金章,字学偕,又字友男,号文琼,续修长房谱牒,石室林向辰有序。

乾隆间,乃西,字子积,号际春,誊修二房谱牒。?

乾隆间,侯妈,字子骥,号善,誊修三房谱牒。?

光绪十八年壬辰,杞荣重修长、二、三房族谱。邑庠生刘春黎纂修,有临、柏荣采辑。?

民国十六年丁卯续修格林侯氏族谱,延请方朝国编辑,省华侨中学毕业,二十世孙、树勋录 真,前优附贡生寿松、挺书总纂。?

仓口咸丰拾年岁次庚申年葭月(公元1860年10月)渡头族人六十拙叟孙国布启《续编世谱启 》。2003年秋十二世孙琼林编撰续修《谱序》。?

刘林前厝于咸丰年间编修族谱,撰写《刘林九甲分支前厝侯氏前谱叙》。?

第二十九章 沈 姓?

源 流?

一、 溯源?

九溪于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前为杂姓人居住,原名叫洪浦内,至明成化二年后,沈氏迁 来开科九溪,见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取名寿溪。后因从官桥黄山地御陀岭入寿溪,要走完 寿溪十三乡,需从寿溪流域这条溪转过九次溪而逐渐衍变叫九溪。?据诏安"沈氏宗谱"以及寿溪沈氏族谱记载,沈姓源于黄帝第十八世孙周文王之第十子聃 季公,系沈姓之始祖也,因封地于沈子爵,为沈子国,位于汝南沈亭,现河南光州 固始县沈丘,以封地赐姓,据查核沈姓祖聃季公派下传至今(九溪),已有101世,即"政 "字行,有3126年的历史,自沈姓发源于黄河流域之后,继而蕃衍至长江、闽江、韩江 、珠江流域及国外,而以留居江浙两省为盛。据查寿溪沈姓祖先原居住漳州府诏安县观音 山房,第十世祖天禄公移居漳浦县衡口,因受土贼劫掠,再徙居漳平永福里下都陈仓 ,至明永乐八年,又奔长泰。至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44年)由于种种原因,其时由二房祖 文智公、文华公、文中公三人与其侄绍雍公(文宣公之子)及绍雍公之母,偕同绍雍公之叔文 恺公相依为命,跋涉风尘而上,遂择泉郡之武荣(即今南安)三十七都新厝口而居,斯即寿溪 始祖,(墓址墓牌今尚存)。迄今已有539年。?自东汉光武时(公元56年)戎公因说降剧贼尹良,帝嘉其功,封为海昏县候,辞不受,因避地 徙居会稽乌程县之馀不乡,后属吴兴郡,先代列祖列宗至启承公,字文贤,初居泗州,后居 苏州,派衍杭州,湖州(吴兴),以湖州为中心,东汉时为吴郡地,三国时置吴兴郡,千余年 来 ,列祖列宗得天宠厚,文事武功,代代辈出,奕世簪缨,千秋万世,蔚为优良家风,为 追念祖德,弘扬宗功之隆誉,海内外凡有吾沈氏宗庙,祖祠者,咸以吴兴为堂号。此是沈姓 堂号之由来也。?二、入闽?

沈氏开闽始祖据查本里及各地族谱有三种记载,究竟那一种记载属实,因资料有限,学识浅 陋,不敢妄定,只将三种记载列上,请予核实。?

(一)寿溪沈氏族谱记载,敬齐公出自开闽始祖武德侯,勇公,居漳州,武德候原名彪,因 助陈政入闽平乱有功,唐高宗闻其勇,乃赐名勇,人莫测其喜怒,初为河南案牍,唐总章二 年(公元669年),助陈政及其子陈元光奉旨帅师平闽粤獠之乱,战功彪炳,官至辅佐中朗将 王铃卫将军,宣和间敕封殿前大将军。宋淳佑间,追封为辅美上将军加武德候。妣尤氏敕封 妙嘉一品夫人。?(二)据同安族谱记载,唐朝天佑年间(公元904年左右)开闽始祖沈君荣,又名有能,系唐朝 兵部林内朗,率子名勇,受封大唐辅国大将军入闽开科,历经苍桑,已有千年历史,至今, 分支诏安,福州等地及海内外,仅从勇公记起,历史见证,实物尚存,即开闽始祖君荣公无 可非也,(今有墓志铭尚存)。?(三)据诏安沈氏宗谱和新加坡沈氏宗谱记载,六十六世太乙朗公福建之始祖,廷辅,号 恒忠,跟随父(启承公,字文贤)于汀州府任所,(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1156年)左右,官拜 谏议大夫,妣杨氏诰封夫人,择居建阳,生有八子,取木字旁为名,称八木公:即椿、楸、 松、柏、桂、榕、根、枝。楸公原住清流,后迁往漳州诏安,为诏安始祖。?三、肇基?

九溪沈氏(亦称寿溪沈氏)源于诏安观音山厚门房第十世孙天禄公,天禄公迁居漳浦衡口传十 一世汝龙公,十二世惟直公,十三世敬斋公,炳行公,以上先后自诏安迁居漳浦,又徙居漳 平,再徙居长泰。至十四世文宣公(卒于长泰)其子绍雍公同母偕胞叔文恺公于明宪宗成化二 年(1466年)自长泰再择泉郡南邑卅七都肇基寿溪新厝口,自此,沈氏在寿溪蕃衍十三乡,历 经沧桑,已有539年之久,绍雍公同母合葬,墓址在加冬垅(墓碑尚存),且文宣公,文恺公 尊为寿溪沈氏开基始祖也。?四、蕃衍

沈氏始祖在寿溪开疆僻土,蕃衍后代,形成寿溪十三乡,其裔孙已有5000余人,(不包括 迁徙外地人口),祖叔文华公、文智公其后裔分居于福清、台湾(住址未详),二世祖绍育公 派下迁址同安新圩后溪居住,现有人口800余人,丰州庙下亦有沈氏派下迁徙去,现有人口3 00多人,坝头房亦有裔孙迁居广东汕头普宁县,至今已有上万之众。另者,为求谋生,出洋 南渡,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定居亦有上千人(以上外迁的沈姓,无法查明具体年 代),现有人口包括台湾约有十余万人。?

五、昭穆?

明代天启年间,沈氏进士沈?期,官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察御史,在泉州府五县与沈 姓族人拟定编造沈姓40字行,具体如下:?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谓窃何更重,恩叼醉酒深,载歌春兴 曲,情竭为知音。?

六、外迁?

自沈氏开基以来,缘因贼乱,谋生或其它原因,据族谱有载。第五世守崇公,率子9人 ,即廷正、廷燧,廷华、廷景,廷济、廷昭、廷节、廷光,廷什全家迁往广东汕头海丰普宁 县水吼乡居住。据载守高,廷有、用齐、守礼移居海丰依刘朝宗,守荣公次子,廷炯公住台 湾(年代不详)二世祖绍育公因受倭乱流离迁往同安新圩后溪村,尚有往来谒祖寻亲,由于十 年动乱,丰州庙下沈氏族谱失收,迁居的年代未详,清代期间,沈姓族人开始往外谋生, 其分布于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国,在新加坡已成立沈氏公会,定居蕃衍 。?谱 牒

寿溪沈氏源远流长,自开基以来,已有539年历史。自先祖至今已整修谱牒十次。分别;第 一次是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9年);第二次是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第三次康熙十八年 (公元1679年);第四次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第五次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第六次乾 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第七次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第八次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 第九次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第十次己卯年(公元1999年)整修完毕,为寿溪沈 氏收藏着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族谱分为十二本房谱。?即:寿溪沈氏院头房谱牒、寿溪沈氏院口房谱牒、寿溪沈氏深溪房谱牒、寿溪沈氏新田房谱 牒、寿溪沈氏玄大坑房谱牒、寿溪沈氏溪坂洋房谱牒、寿溪沈氏坝头房谱牒、寿溪沈氏乌门 房谱牒、寿溪沈氏上厝房谱牒、寿溪沈氏新厝口房谱牒、寿溪沈氏东后房谱牒、寿溪沈氏土 谷内房谱牒。以上各房谱牒均于1999年10月封谱,并重修祠宇。?

第三十章 雷 姓?

源 流?

一、 溯源

雷姓分布很广,起源有三:①相传黄帝有个臣子雷公,他的后代称雷氏。②上古时有个部落 叫方雷氏,黄帝曾经娶方雷氏的女子为妻子,生下儿子青阳氏。方雷氏的后代后来以部落 名为姓。单姓雷,称雷氏。③历史上羌族姓氏之一,也称雷氏。?关于雷姓的来源,是见诸《姓纂》一书中所说的:"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玄嚣,盖 古诸侯国也,汉有雷义,蜀有将军雷同,望出冯翊,豫章。"另外,《通志氏族略》也持同 样的看法。那位为黄帝妃的方雷氏女,有人说她是头一个发明养蚕织布,功在民族进化的嫘 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则在素来重视所谓"嫡庶"的中国人看来,雷氏始祖玄嚣既为黄帝 所嫡出,当然是平添不少光彩。不过,也有人说,嫘祖是西陵氏之女,究竟孰是孰非,由于 年代久远,实际情形就不得而知了。?然而,雷氏实际上并非仅仅是传自方雷氏的一家,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到了东汉末年 以及五胡乱华的时期,距今1800年以前,居住在南方的蛮族和羌族,就有了以雷为姓的人, 可见雷姓是多民族共有的姓氏。而不同民族对雷姓起源的说法也不一样,如畲族雷氏的始祖 溯源至上古的高辛帝时代,说是〖SX(B-*6〗〖HT7,5〗般〖〗木〖SX)〗〖HT〗瓠因战功而 被高辛帝招为驸马,〖SX(B-*6〗〖HT7,5〗般〖〗木〖SX)〗〖HT〗瓠与公主生有三子一女 ,长子赐姓盘名自能,次子赐姓蓝名光辉,三子赐姓雷名臣佑,招赘女婿姓锺名志深,畲族 盘蓝雷锺四姓由此而来。?

雷姓最多的地方,根据《姓纂》的记载,是冯翊和豫章二地。冯翊,就是现在陕西省大荔县 ;豫章,则是现在江西省南昌,换言之,后来各地的雷姓人家,应该主要也是从陕西或江西 分支出去的。?雷姓郡望为冯翊或豫章,有"学精易理,忠播睢阳"郡望佳话。学精易理指的是元代建安雷 德润与其三个儿子雷机、雷杭、雷〖HT5,7〗木〖KG-*3〗共〖HT〗俱以精通《易经》而著 名,有专著行世,人称"雷门易"。忠播睢阳指的是唐朝将领雷万春血战睢阳城,英勇抵抗 安禄山判军的历史故事。?、 肇基南邑?

晋代豫章雷焕,任丰城令,得龙泉宝剑。焕第二十三世孙雷鸾,唐天复二年避乱入闽,居建 安璜溪(今建瓯房道镇),为璜溪雷氏一世祖。雷鸾第十九世孙雷机,元朝延佑五年进士, 仕宦泉州。雷机子雷灿仕元,为泉州涂岭巡检。灿有三子,长墉,次政,幼堪,雷政仕明, 为指挥使,卜居泉州西隅,璜溪雷氏落籍泉郡自雷政始,其兑雷墉弟雷堪仍居建安。雷政有 三子,长成后分居三处,长子雷思颜徙居南安十六都城山(今坑内),次子雷思斌居南安三 十五都白石,幼子雷思文徙居晋江内坑橘里,时在明洪武年间。明朝成化间,雷思斌后人离 开白石再度迁徙,依雷思颜后人在城山定居。雷思文后人有一支由内坑迁徙南安丰州庙下。 ?三、 派衍城山?

明洪武初,雷思颜由泉州西隅徙居南安十六都城山石门坑(今坑内村),到了成化年间,其 曾孙雷徽已经成立,家境渐好。期间,雷思斌之孙雷魁携侄儿雷庆离开南安三十五都白石乡 举家迁居城山,与雷徽一家合爨共居,共谋发展。后来,雷徽有子五,雷庆有子二,俱为雷 机八世孙,族兄弟七人成立之时,雷徽已去世,遂由徽妻黄氏主持分家,写下"慈惠温良恭 敬信"七个字号的阄书,财产配置一视同仁,由七兄弟各自抓阄均分,所抓到的字号即作为 本支房号,于是城山雷氏有"慈惠温良恭敬信"七个房派,繁衍日炽,成为当地一大族姓, 于今,雷氏国内外人口已逾万人。今在南安码头镇,雷氏主要分布于坑内、丰美、锦林、铺 前、店口等相邻的几个行政村或自然村落,俗称"五雷",现时国内人口有七千多人,侨居 世界各国的也有四五千人,定居港澳台地区的近千人。?四、 堂号昭穆

城山雷氏祖先由丰城而建安而刺桐城,历经三次迁徙最后落足南安城山坑内,遂以"城山" 作为本支派堂号,南安境内雷姓均属城山衍派。城山雷氏尊雷机为一世祖,明弘治间修谱定 昭穆,从第九世排起,行次为二十个字:"子君道卿伯,侯尔祚其昌,泉源绵世远,丰宝砺 重光。"清末续谱改"世"为"永",又去"砺"字,再加十二字:"秀毓灵锺,家庭瑞启 ,慈孝友恭"。码头城山、丰州庙下和晋江内坑的雷姓昭穆字行是一致的。?

五、 播迁外地

历史以来,因出仕、战乱、谋生等原因,城山雷氏族人播迁外地者为数不少。根据谱乘记载 ,明代中后期为数不少。根据谱乘记载,明代中后期以降,陆续有族人迁徙到本省的永春 、大田、尤溪、永福、福州、漳州、福清、光泽以及江西省广信府等地发展。明末清初,雷 氏第十三世有雷复露、雷伯辰等一批族人迁居台湾。清末,族人纷纷远涉重洋前往东南亚 各国谋生,以后亲亲相引,出洋者日众,在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 、印尼、菲律宾都有雷姓华侨分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原来聚居越南西贡的大批雷姓华人 成为难民,星散世界各国,而今,美国、加拿大、澳洲、英、法、德、瑞典、荷兰等国都有 雷姓族人的足迹。近代以来还有不少族人移居厦门、泉州、三明等城市。?

族谱家乘?

雷氏于明代弘治年间修纂族谱,上承建安璜溪,溯源豫章丰城,世系表从丰城一世祖雷焕列 起,焕第二十三世孙雷鸾入闽,为璜溪一世祖,雷鸾第十九世孙雷机仕宦泉郡,为城山一世 祖,木本水源,支分派衍,均记载十分清楚,以后又历次续谱,最后一次重修是民国十三年 ,还有各支派的宗谱家乘,保存着内容丰富的家族史料,然而,经历"十年动乱",谱牒散 失,残缺不全。1980年代,建瓯璜溪雷氏族谱重新整修翻印,给城山雷氏送来了完整的一套 ,收藏在磨内寨宗祠。1998年,城山雷氏重新整理翻印从一世祖雷机至第八世始分"慈惠温 良恭敬信"各房派的谱牒以及一至十三世的世系表,使谱牒散失的部分基本上补齐,为日后 全面重修做好了准备。?

第三十一章 柯 姓?

源 流?

黄帝至今已有一百四十八世,已历4700余年。(柯氏乃黄帝子孙的一脉,柯立姓于周穆王朝 代,公元前1010年),至今恰好一百世,已过3014年。柯姓人口遍布全国十六省份,以鄂、 湘、皖、赣为主,是柯姓策源地,又占全国柯姓人口的半数。还有晋、鲁、豫、苏、闽、台 、浙、粤、川、滇、黔、甘。?一、柯姓始祖:

"中华柯氏史"受号称的始祖有六位,体现了立姓之前的远祖世系:?

元始祖:黄帝。公孙轩辕,生于姬水改姓姬,死于荆山(江南)葬于桥山后改龙门(陕西黄 陵)。?

先始祖:后稷。黄帝第五世孙,原姓姬名弃。性好耕耘,尧舜禹皆授以农师传代,官阶后稷 ,以教民驯养种植为主,从游牧进入农耕。史称赞他:"奠定姬周根基,扎下五千年农业国 的基础"。?太始祖:古公?父。倡仁行义,修后稷之业,为免除子民受杀戮之灾,携私属徙于歧下(陕 西天柱)举国老幼遂之歧下,他国闻者亦多归之,所以古公派下传四十姓氏。周文王姬昌是 古公的幼孙有轩伟气质,王者风度,昌为季历之子,季历却排行幼弟、欲授以王位恐不合传 统。季历的长次两兄,乃有三次逊国让位的美谈,孔夫子歌颂这是至德之行。?传世始祖:仲雍。古公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二人为了成全幼弟继位以传文王,便借采药为 名而遁迹深山,再次逃赴长江口梅里,国号句吴。孔子曰:"三以天下让可谓至德也矣," 兄死无子,仲雍继立。为传世柯氏始祖。?得姓始祖:柯相。是吴王仲雍六世子。周武王会诸侯于柯山,相乃指山为姓,郡受济阳(济 阳古郡在今兰改县东,豫、鲁、皖、苏四省交界处),济阳是柯氏的"郡望"。?定姓始祖:柯卢。吴王九世子,为纪念得姓之举而确定以柯为姓,卢的长子周繇继吴王十世 子位,次子柯能字相卿,为柯氏立姓始祖,已三千年了。?

二、柯姓入闽前后:

在唐初高宗总章二年,有柯敦颐其人,自河南固始县随岭南行军总管陈政入闽,并在泉、潮 之间,设置漳州,陈政称为开漳圣王。但是柯敦颐的后裔儿孙,时至今日,查无下落。?柯姓得姓于济阳,同是派衍济阳的有十余姓:如柯、蔡、陶、谭、江、丁、〖HT5,7〗 谷〖KG-*3〗卩[HT]、卡、左、长、庾、羿等。以后长期居住在安徽的铜陵、宣城、旌德 、梅里。到入闽前五世(黄帝的105世)孙,有兄弟克达、克荣、克芳三人。克荣生子长衡衍 次 益逊,上述柯姓分布十六省份,除闽、台、浙粤外,其余各省皆有衡衍儿孙的住居落脚处。 ?次子益逊于唐贞元年间,仕南衮州典签、离位后自铜陵迁居河南光州因始县,传子炫明,孙 则迁,至曾孙(黄帝109世)名亮,字延熙(玄之)号商庵,自固始随王绪赴闽,再伴王审知同 上福州,驻寓金斗桥,是为入闽一世祖,二世孝思公徙居永春柯罗村,三世希夷公改迁龙岩 宁洋县,今为大田的桃源杨坑。四世有吉、宝、昌、三兄弟,各有一子:萼、荚、颖三人 ,于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年),同来求师丰州。?三、闽泉(闽南)始祖,支分六叶:?

一世:庆文生于987年,1024年进士。?

二世:仲常,生于1017,1056年进士,两知福州,龙图学士。?

三世、四世、五世、六世。?

〖JB({〗?-〖JB({〗瑗〓-〖JB({〗知柔-应良(守祖总祠-瑞鹊堂)(至九世支分官坑 锦江)?

知刚-应宸(刚1155进士、宸1180进士、1184年淳熙间父子同隐晋江)〖JB)〗?

元曾-国材(朱文公遵国材为"理学名儒"。居安平,转鼎尾、西柯、梧〖HT5,7"〗木 〖KG-*3〗吕[HT5,6],漳浦)?

元宝-〖HT5,7〗(至十一世守顺公太守潮洲,十二世布及蓬莱、仕林、蓬华、罗东、良 保)〖HT5,6〗〖JB)〗?

昀---(携祖柩,扶老父,退隐灵岩州宁洋县(今大田漳平)祖坟八穴俱在)?

癠--瑶--知彰〖JB({〗汪:(彰1161进士、授海丰令。终通判福州)?

洪:(汪1215进士、洪1236进士、父子三进士合迁榕城)〖JB〗〗〖JB〗〗〖HT〗

第三十二章 余 姓?

第一节 源 流?

余姓,东汉应勋《风俗通仪》说是"秦由余之后",源于秦臣由余之名(由余也是黄帝的子 孙) 。据《史记·秦本纪》载,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因避乱逃到西北部的戎(古族名),后由余 在戎做官,春秋时,由余转入秦,受到秦穆公的礼遇与重用,任上卿,秦穆公37年(公元前6 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为秦"灭国十二,辟地千里,称霸西戎"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子 孙即用由余之名作姓氏,形成由、余二姓。当时由余作为秦国功臣,居于都城(今陕西凤翔) ,因此源于由余的余姓出于陕西凤翔。秦汉以后余氏族人东迁,一支定居于河南西部,一支 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后发展成为当地大族,所以宋《通志·氏族略 》说:余氏"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歙州、新安在今安徽,下邳、 吴兴在今江苏、浙江)。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父子入闽,有余姓 随从前来,后在福建落籍。唐五代时王审知(862-925)亦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909年封为 闽王,当时有更多余姓亦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后部分转入广东、湖南、浙江、江西。到了 宋代,余氏基本遍及全闽,如仙游、罗源、安溪、南安、建瓯、漳州、顺昌、莆田、古田、 宁德等地均有余姓名人载入史册,所以《闽南旧志》说:"两宋以上,余姓无显者,自斯而 降,则莆田、仙游、安溪、漳州等地多余姓,其族蕃衍盖已盛矣"。此外,余氏在宋代还分 布于今江苏、江西、浙江、河北、湖北等全国各地。清代又有余姓自福建迁至台湾,此后又 有移居海外。余伯贤定居石井院下之后,生有四子,长子亨庇,于清代迁居广东饶平雁塔村 ,于今历20余世,有人丁2000余人。抗战期间,因避战乱,村中数百青壮年逃难到越南,故 院下的越南侨胞特别多。后来,越南当局对我侨胞无理进行排斥,逼使多数侨胞逃难到其它 国家。现在院下余氏子孙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旅居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澳 大利亚、奥地利、冰岛、印尼、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等10多个国家,有的移居我国的台湾 、香港、澳门等地区,人丁1000多人。?余姓在宋代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90位,而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名列第51 。?

族 谱

根据旧谱有关资料、汪裕公之前(14世纪前),由于兵荒马乱,旧谱缺失,世系难以稽改。自 明嘉靖甲午年(1534),睿观公首倡编修以黄墩公为太祖,宽仲公为世祖,汪裕公为一世始祖 。至明万历辛亥年(1611年)第二次续修,明崇祯年间(约1638年)第三次续修,清雍正已酉年 (1729年)第四次续修,清乾隆癸丑年(1793年)第五次续修,清光绪壬辰年(1892年)第六次续 修 ;1948年间,众裔孙曾倡议续修,筹备工作已着手进行,后因解放则告停止。故自1892年至 今112年,因年代经久,且保管不善、旧谱部分破损,部分世系将被湮没,且旧谱大部分散 失,现仅存二套。去年族人再次倡议续修,现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估计明年才能完成。?诗山余氏昭穆?

诗山余氏自一世始祖汪裕公以下至第14世命名均未有定式,自1729年第四次续修族谱时,新 编16字,作为命名定式,从维字行(第15世)起,则按此命名行列应用,谨录如下:?命名行列:维、有、良、孙、敦、尚、文、章、大、振、宗、邦、令、名、日、隆。俱从上 。至今已蕃衍至第26世、邦字行。表字行列:为(从上)、人(从下)、宜(从下)、孝(从上)、 谋(从下)、国(从上)、斯(从上)、忠(从下)、侯(从下)、伯(从上)、卿(从下)、尹(从下)、 奕(从上)、祀(从下)、其(从下)、昌(从下)。?院下余氏于第八世始编昭穆:志道诚德,依仁游艺;文人继起,行己端庄;忠君爱国,信义 传芳。族谱毁于"文革"岁月,1997年重新修谱。?

返回顶部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杨树人家
  • 2、一品夫人成长记
  • 3、孔二狗小说
  • 4、醉西游推广
  • 5、落叶归根小品下载
  • 6、重生之最强名人
  • 7、七龙珠国语版第一部
  • 8、张家界电影院
  • 9、平安在线查违章
  • 10、四川天府情话聊天室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