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铁道兵师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周小树来源:新京报
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政务院电复铁道兵团、志愿军司令部、铁道部,同意将志愿军在朝鲜的6个铁道工程师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现有的4个师、1个桥梁独立团、1所铁道兵学校和2所文化速成中学,共10万人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59年6月20日,总参谋部批准铁道兵进行整编,定额为12万人,下辖11个师、2所学校。1962年12月20日,铁道兵增补10万新兵。4个铁道师各组建一个线路隧道团。铁道兵的总兵员达20.4万人。1964年9月18日,铁道兵扩编14.4万人,总兵员达到37.2万人,共有13个师、60个师属团,3个独立团。后来,又组建了铁道兵第十四师、第十五师,为出国的铁道兵部队配备了高炮团。到1974年底,铁道兵共有3个指挥部、15个师、3个独立团、3所学校、3所野战医院、1个科学技术研究所、5个办事处、9个仓库、3所野战医院、15个工厂、1个农场,总兵力达到43余万。1976年1月,北京地铁工程指挥部和铁道兵第十二师、第十五师和仓库、机修厂等8个单位的5.3万人改为基建工程兵,脱离铁道兵建制。1980年4月8日,根据总参谋部关于铁道兵老兵退伍后不补新兵的指示,铁道兵决定撤销9个团( 第4团、第10团、第11团、第25团、第26团、第40团、第51团、第64 团、第66团)。1980年8月28日,总参谋部通知铁道兵,根据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铁道兵按现行编制374683人,缩减174683人,铁道兵机关减少人员30%,保留兵员总数为20万。1980年11月1日,总参谋部批复铁道兵,同意铁道兵整编实施方案:撤销铁道兵3个军级指挥部(第1、第2、第3指挥部)和第6、第13、第14师及独立机械团。到1981年4月,铁道兵保留10个师、1 个基地、3所院校保留了2所学院、3个独立团合并成2个独立团(舟桥、建筑团〉、1个科研所、5个办事处。铁道兵师由5团制改为4团制,铁道兵直接指挥到师。整编后的部队番号是:第5师与第6师合编后称第5师;第8师与第14师合编后称第8师;第11师与第13师合编后称第11师。师辖团依次为:第1师辖第1--4团,第2师辖第6--9团,第3师辖第11--14团,第4师辖第16 --19团,第5师辖第21-24团,第7师辖第31--34团,第8师辖第36--39团,第9师辖第41--44团,第10师辖第46--49 团,第11师辖第51--第54团。1984年1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撤销铁道兵建制的决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1982年12月6日,【1982】35号文), 铁道兵正式并入铁道部。原铁道兵一、二、三、四、五、十一、七、八、九、十师分别改称铁道部第十一至二十工程局.铁道兵机关及所属10个师和直属单位共15万人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第一师1950年8月,铁道兵团进行缩编,正式成立铁道兵团第一师,辖第1、第11桥梁团和第21线路团。 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一师,辖第1、第2、第3团。1954年 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1团一第5团。1964年9月11日,铁道兵第六师30团于黑龙江省通北镇奉命调归铁道兵第一师建制,改为一师第五团。 1983年12月铁道兵并入铁道部,铁道兵第五师二十九团划归铁道兵第一师建制。1981年5月迁往山东兖州,1984年1月一师(襄樊,89201部队)改编为铁道部第11工程局。1团(89301部队) 2团(89302部队) 3团(89303部队)4团(89304部队) 5团(89305部队).1999年更名为中铁第11工程局。(中铁十一局集团)铁道兵第二师1950年8月,铁道兵团进行缩编,正式成立铁道兵团第二师,辖第2、第12桥梁团和第22线路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二师,辖第4、第5、第6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6团—第10团。1984年1月,铁道兵第二师(太原,89202部队)6团(89306部队)7团(89307部队)8团(89308部队) 9团(89309部队) 10团(89310部队)改为铁道部第12工程局。1998年7月改制组建为企业集团。(中铁十二局集团)铁道兵第三师1950年8月,铁道兵团进行缩编,正式成立铁道兵团第三师,辖第3、第13桥梁团和第23线路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三师,辖第7、第8、第9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3师(陕西华县,8503部队)辖5个团,分别为第11团(8503部队1支队),12团(8503部队2支队),13团(8503部队3支队),14团(8503部队4支队)第15团(8503部队5支队)。1955年“铁道兵第3师”驻福建漳平;1959年“铁道兵第3师”撤销15团;1960年“铁道兵第3师”驻湖南芷江;1961年“铁道兵第3师”驻江西抚州;1962年“铁道兵第3师”驻吉林白城;1963年“铁道兵第3师”恢复15团;1964年“铁道兵第3师”驻黑龙江加格达奇; 1965年,3师使用3002部队代号;辖5个团,分别为第11团(3003部队),12团(3004部队),13团(3005部队),14团(3006部队)第15团(3040部队)。1968年,3师使用3002部队代号;辖5个团,分别为第11团(8716部队),12团(3004部队),13团(3005部队),14团(3006部队)第15团(8699部队)。1970年,3师(黑龙江塔河)使用3002部队代号;辖5个团,分别为第11团(5811部队),12团(3004部队),13团(3005部队),14团(3006部队)第15团(8699部队)。1972年3师回迁黑龙江加格达奇;1973年,3师使用3002部队代号;辖5个团,分别为第11团(5811部队),12团(3004部队),13团(3005部队),14团(3006部队)第15团(5815部队)。1975年,3师使用89203部队代号;辖5个团,分别为第11团(89311部队),12团(89312部队),13团(89313部队),14团(89314部队)第15团(89315部队)。1984年1月,铁道兵第三师(长春,89203部队)改为铁道部第13工程局。2000年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更名中铁13局;2001年改制成立中铁13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三局集团)铁道兵第四师1951年6月20日,在朝鲜铁道兵团以直属桥梁团为基础组建第四师(976部队58部),下辖第4团(976部队58部67部)、第14桥梁团(976部队58部68部)和第24线路团(976部队58部69部)。1952年2月“铁道兵第4师”(89部队104部)辖3个团,分别为第4团(89部队104部1大队),14团(89部队104部2大队),24团(89部队104部3大队)。1952年8月“铁道兵第4师”(94部队304部)辖3个团,分别为第4团(94部队304部1支队),14团(94部队304部2支队),24团(94部队304部3支队)。1952年8月“铁道兵第4师”(94部队304部)辖3个团,分别为第4团(94部队304部1支队),14团(94部队304部2支队),24团(94部队304部3支队)。1953年3月“铁道兵第4师”(90部队904部)辖3个团,分别为第10团(90部队904大队20支队),11团(90部队904大队21支队),12团(90部队904大队22支队)。1953年10月改称铁道兵第四师(陕西渭南,8504部队),辖第10(8504部队1支队)、第11(8504部队2支队)、第12团(8504部队3支队)。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铁道兵第4师”(陕西凤县,8504部队)辖5个团,分别为第16团(8504部队1支队),17团(8504部队2支队;1958年1月改称8268,6123部队),18团(8504部队3支队;1958年9月改称8346,6124部队),19团(8504部队4支队;1958年9月撤销)第20团(8504部队5支队;1958年9月撤销)。1954年8月“铁道兵第4师”驻广东湛江;1957年4月“铁道兵第4师”驻湖北汉口;1958年11月“铁道兵第4师”驻山东济南;1962年,4师使用6121部队代号;辖5个团,分别为第16团(6122部队),17团(8718部队),18团(8719部队),19团(6125部队,1963年4月恢复,1964年12月改称8729部队)。1965年5月“铁道兵第4师”驻北京房山;1972年11月,4师(天津蓟县)使用5754部队代号;辖5个团,分别为第16团(5816部队),17团(5817部队),18团(5818部队),19团(5819部队),第20团(5820部队;1970年3月恢复)。1975年8月“铁道兵第4师”驻河南遂平;1975年9月,4师(山西太原)使用89204部队代号;辖5个团,分别为第16团(89316部队),17团(89317部队),18团(89318部队),19团(89319部队),第20团(89320部队)。1982年5月“铁道兵第4师”驻山东临沂.1984年1月铁道兵第四师(山东济南)改编为铁道部第14工程局。1999年12月变更为中铁14局。(中铁十四局集团)铁道兵第五师1952年2月1日,在甘肃省甘谷地区西北军区第7军第19师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工程第五师”,所辖55.56.57团依次改为五师第13.14.15团。1953年1月,以铁道工程第五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五师(士字信箱1大队),辖第13团(士字信箱1支队)、第14团(士字信箱2支队)、第15团(士字信箱3支队)。1953年9月9日,改称铁道兵第五师,辖第13、第14、第15团。1954年3月24日五师从朝鲜回国,4月1日,在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奉命改编为“铁道兵第五师”(8505部队),五师所辖13.14.15.团依次改为第21团,22团,23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铁道兵第五师”(伊春,8505部队)辖5个团,分别为第21团(8505部队1支队),22团(8505部队2支队),23团(8505部队3支队),24团(8505部队4支队)第25团(8505部队5支队)。 1954年10月“铁道兵第五师”驻广西贯县;1955年1月“铁道兵第五师”驻福建光泽;1956年3月“铁道兵第五师”驻福建华安;1956年11月“铁道兵第五师”驻福建古田;1958年4月“铁道兵第五师”驻江西鹰潭;1958年10月“铁道兵第五师”驻云南宣威;1962年4月24日,五师使用7659部队代号;辖5个团,分别为第21团(8866部队),22团(7661部队),23团(7662部队),24团(7663部队)第25团(7664部队); 1965年6月1日,五师使用8706部队代号;辖5个团,分别为第21团(8707部队),22团(8708部队),23团(8709部队),24团(8710部队)第25团(8774部队)。1966年“铁道兵第五师”驻四川米易;1971年, 五师使用7659部队代号;辖5个团,分别为第21团(8723部队),22团(8724部队),23团(7662部队),24团(8726部队)第25团(8727部队); 1973年11月15日,五师驻新疆乌鲁木齐使用5755部队代号;辖5个团,分别为第21团(5821部队),22团(5822部队),23团(7662部队),24团(5824部队)第25团(5825部队)。1975年8月1日,五师使用89205部队代号;辖5个团,分别为第21团(89321部队),22团(88322部队),23团(89323部队),24团(89324部队)第25团(89325部队)。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六师与第五师合并为铁道兵第五师。1983年6月“铁道兵第五师”驻河南洛阳邙山路4号.1984年1月五师并入铁道部,改称铁道部第15工程局。1985年3月改称铁道部第15工程公司,同年9月恢复原工程局名称。2001年4月改称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兵五师历任师长:何辉燕,罗崇富,李绍珠,顾 秀铁道兵五师历任政委:朱绍田,张汉民,袁岩波,刘文超铁道兵第六师1952年5月24日在贵州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工程第六师”,铁路工程第六师师部机关由贵州省军区、镇远、独山、遵义三个军分区各一部组成。师辖第16、17、18团.1952年5月8日,第17军第49师第147团在贵州省龙安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工程第六师第十六团”。5月中旬,在贵州省桐梓县接收了贵州军区警卫第二团2000余人补入第六师第十六团。原147团警卫连、侦察连、运输连等组成第四营。第十七军五十师150团补入贵州省施秉、黄平、庐山、雷山等县警卫营后,3月,在黄平县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工程第六师第十七团”。第17军第51师第152团由51师153团调入500名班以下人员及贵州省独山军分区直属及11个县警备营调入400人,于5月中旬在独山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工程第六师第十八团”。1953年1月,以铁道工程第六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六师,辖第16、第17、第18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六师,辖第16、第17、第18团。1954年4月8月回国,于5月在甘肃省天水市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六师”,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26团—第30团。铁道工程第六师第十七团于甘肃省天水市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六师第二十六团”。铁道工程第六师第十六团于甘肃省天水市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六师第二十七团”,铁道工程第六师第16,17团同时抽出一部组成三十团。 铁道工程第六师第十八团于甘肃省天水市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六师第二十八团”。同时分出一部组成“铁道兵第六师第二十九团”。五、铁道兵第六师第三十团(1954年5月一1981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六师第三十团”,由原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六师第十六、十七团各分出一部,于1954年5月在甘肃省天水市组成。1959年2月7日,根据军委决定和总参的指示精神,铁道兵颁发了整编方案,3月,部队整编,师成4团编制,“铁道兵第六师第三十团”奉命在广东省廉江县新屋仔撤销。1962年12月20日,总参电示,铁道兵第三、五、六、九师改为5团制师,师各新组建1个铁路隧道团,分别为十二、二十五、三十、四十五团。根据上级指示,六师从所属各团调建制连重新组建三十团,团机关由铁道兵直属机关及师抽调部分人员在福建省沙县组成。1981年3月,铁道兵第五师、六师合并,“铁道兵第六师第三十团”奉命在新疆和静县巴仑台撤销。1964年10月,铁道兵第六师奉命调师属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各一部,于黑龙江省通北镇重新组建26团,1980年6月,26团于新疆和静县撤销。1981年3月,根据铁道兵[1980]铁务字第130号命令和铁二指精简整编方案,铁道兵第五师、第六师(陕西紫阳,89206部队)26团(89326部队) 27团(89327部队) 28团(89328部队) 29团(89329部队)30团(89330部队)合并,“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六师”(不含二十九团)在新疆库尔勒市撤销。铁道兵第六师第二十七团在新疆库尔勒市塔什店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第二十二团”。铁道兵第六师第二十八团在新疆库尔勒市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第二十五团”。铁道兵六师二十九团属铁道兵第五师序列,直属铁道兵领导。1983年12月铁道兵并入铁道部,二十九团划归铁道兵第一师建制。历任师团首长:师长:罗崇富、郭延林、刘正赓、宋瑞章、王泽民、李英、张文举政委:张治安、徐诚之、张英、马茂林、蒋占鹏二十六团团长:宋升云、罗仕全、刘正赓、董正洪、宋继森、傅云兴、王瑞、郑加森、王文进、李太云、钟德华。政委:刘志坚、张治安、魏立政、张英、李英、穆联、崔宗杰、梁好学、赵明、赵锡周、王明金。二十七团团长:贾英、史文彪、路宗成、傅云兴、王连仲、昌风岗、李云贵。政委:李冰、白征戈、李俊杰、李英、李继彩、马茂林、穆联、刘风桐、刘振山、梁安学。二十八团团长:孙绍英、张通达、郭霞光、候宗敏、宋继森、倪恒昌、仁权、王树新、王心才、王庆兴。政委:林营丁、赵志金、李明新、马茂林、王新斋、杨润祯、朱耀洲、耀镇、王继增、王舜帮。二十九团团长:张通达、郭霞光、赵士贵、吴明刚、夏远新、张永清、张彦平、张全福、张兴顺、赵相普。政委:张德、李明兴、于桂兰、张万和、梁好学、周长月、张正民、梁连元、刘凤泰、郭荣茂。三十团团长:吴英义、赵士贵、高瑾、吴杰、傅云兴、陈玉琏、张占元、田明廉、任尚香。政委:杨润祯、石磊、刘训禄、吴森林、张警心、詹先鼎、王益平。铁道兵第七师1952年5月30日,在苏州寒山寺苏南军区86师与福建军区96师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第7师。合编时,86师师部机关和96师师部一部合并改编为铁道工程第7师师部,86师原辖256,257,258团以第256团为基础缩编为铁道工程第7师21团。96师将所属第286团、287团、288团三个团缩编为两个团,即:新286团、287团。原288团缩编为两个营分别编入前两个团。原96师286团、287团改编为铁道工程第7师第19团、20团。1953年1月,以铁道工程第七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七师,辖第19、第20、第21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七师,辖第19、第20、第21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31团—第35团。21团以后分编为铁道兵7师31团和34团,1984年1月1日,7师(苏州,89207部队)31团(89331部队) 32团(89332部队) 33团(89333部队) 34团(89334部队)35团(89335部队)集体转业正式并入铁道部,改编为铁道部第17工程局并迁往山西太原,2000年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2001年9月16日成立中铁17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七局集团)铁道兵第八师1952年10月,第11 军第182师改编为铁道兵第8师。1953年10月,铁道兵第8师改建为铁道部第四工程局。1958年10月,铁道部决定铁四局合并武汉铁路各部门成立武汉铁路局。1958年10月,铁道兵第一军军部撤消后,以军部和独立桥梁团为基础,组建第2个铁道兵第八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36团—第40团。1984年1月八师(天津津南区,89208部队)36团(89336部队) 37团(89337部队) 38团(89338部队) 39团(8933部队) 40团(89310部队)改编为铁道部第18工程局。2001年8月改制为中铁18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八局集团)铁道兵第九师1952年3月13日,第21兵团214师改编为铁路工程第九师,隶属中南军区.1953年1月,铁路工程第九师由海南岛国防建设工地向辽宁兴城集结,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九师,隶属中朝新建铁路指挥局。辖第25、第26、第27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九师,辖第25、第26、第27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41团—第45团。共7904人.1955年2月21日从朝鲜回国。1984年1月1日九师(辽阳,89209部队)41团(89341部队) 42团(89342部队) 43团(89343部队) 44团(89344部队)45团(89345部队)改编为铁道部第19工程局。2000年9月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现为中铁19局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7月29日,十九局集团总部从东北辽阳迁至首都北京.铁道兵第十师1953年1月3日,中央军委调农三师至沈阳整训,然后入朝担负战时铁路抢修抢建任务。1月7日,农三师传达入朝抢建铁路命令。1月12日,接上级“无需在沈阳整训而直接入朝”紧急命令。1月17日,驻胶县、金口部队出发。18日,驻沾化部队出发。1月24日,部队到达朝鲜平安北道价川郡。1月29日,农三师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隶属中朝新建铁路指挥局领导。七、八、九团改为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总兵力7419人。师部先后驻阳站、墨时里、中洞。二十八团驻仁谷里,二十九团驻公参,三十团驻龙城里。1953年11月11日,铁道工程第十师奉命将未完工程移交给铁九师,15日从朝鲜乘专列回国。21日,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从朝鲜登车经过7昼夜到达陕西咸阳,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师,代号8510部队,驻防咸阳北郊。各团即为铁道兵第二十八团、二十九团、三十团,各团代号为8510部队一、二、三支队。二十八团驻肖家村至长陵一线;二十九团驻黄家寨;三十团驻兴平县。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铁十师辖5个团,原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依次改为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团。8月5日组建四十六团(桥梁团),9月1日组成五十团(机械团)。1984年1月1日,铁10师(咸阳,89210部队)46团(89346部队) 47团(89347部队) 48团(89348部队) 49团(89349部队) 50团(89350部队)随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为铁道部第20工程局(中铁二十局集团)。铁道兵第十一师1953年1月,以农建第五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一师,辖第31、第32、第33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十一师,辖第31、第32、第33团。1954年6月24日从朝鲜回国。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51团—第55团。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十三师与第十一师合并为第十一师。1984年1月十一师(北京朝阳,89211部队)51团(89351部队) 52团(89352部队) 53团(89353部队) 54团(89354部队) 55团(89355部队)改称铁道部第16工程局,1999年12月改称中铁第16工程局。孔令甫 1955年1月至1954年6月任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一师师长(兼志愿军新铁指挥局副局长)。魏然 1953年1月至1954年6月任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一师政治委员、1954年9月至1956年6月任铁十一师政治委员。陈德三 1954年 月任铁十一师代师长,1956年3月至1960年7月任铁十一师师长。杜伦才 1960年7月至1964年4月任铁十一师师长。彭海贵 1964年4月至1969年8月任铁十一师师长。慕翠 1969年8月至1977年1月任铁十一师师长。殷常胜 1977年2月至1985年5月任铁十一师师长。钟以彪 1985年5月至1985年12月任铁十一师师长王洪川 1959年10月至1968年8月任铁十一师政治委员。康慨 1969年8月至1971年7月任铗十一师政治委员。杜鲁仁 1971年5月至1979年5月任铁十一师政治委员。李进 1979年6月至1985年5月任铁十一师政治委员。韦彩猷 1985年5月至1985年12月任铁十一师政治委员铁道兵第十二师1964年9月,铁道兵扩编并组建第十二师,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56团—第60团。1975年12月,铁道兵第十二师(89212部队)56团(89356部队) 57团(89357部队) 58团(89358部队) 59团(89359部队)60团(89360部队)改为基建工程兵第6支队。团改为大队.支队驻地:北京.支队代号:1976年3月授予代号为建字910部队, 1978年7月改为00069部队隶属关系:1975年12月隶属基建工程兵北京市办公室, 1978年10月隶属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领导。支队编成:56团为51大队(代号为建字911部队,78年7月为00061部队)57团为52大队(代号为建字912部队,78年7月为00062部队)58团为53大队(代号为建字913部队,78年7月为00063部队)59团为54大队(代号为建字914部队,78年7月为00064部队)60团为55大队(代号为建字915部队,78年7月为00065部队)1978年8月第51大队划归新成立的第9支队。1980年7月,大队恢复为团1982年8月决定撤消基建工程兵, 1983年7月第6支队撤消,集体就地转业。第52团和55团改编为北京第一城市建设工程公司第53团和54团改编为北京第二城市建设工程公司,铁道兵第十三师1964年9月,铁道兵扩编并组建第十三师,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61团—第65团。1965年春夏,铁道兵十三师从浙江驻地调防来到河北.1973年5月进驻北京密云,1979年7月撤出。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铁道兵第十三师(北京密云,89213部队)61团(89361部队) 62团(89362部队) 63团(893633部队) 64团(89364部队)65团(89365部队)与铁道兵第11师合编,第十三师番号撤消。孙林泉 1964年11月至1969年9月任铁十三师师长。许永高 1969年9月至1977年2月任铁十三师师长。孙福喜 1977年2月至1981年3月任铁十三师师长。罗彬 1964年10月至1969年7月任铁十三师政治委员。黎群 1969年9月至1977年2月任铁十三师政治委员。杨有仓 1977年2月至1981年5月任铁十三师政治委员。铁道兵第十四师1965年7月,组建铁道兵第十四师。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66团—第70团。 1981年3月5日,将第14师(承德,89214部队)66团(89366部队) 67团(89367部队) 68团(89368部队) 69团(89369部队) 70团(89370部队)合编到铁道兵第八师。师部移交沈阳军区,与在赤峰沈阳部队一些工程兵、炮兵、装甲部队合编为沈阳军区守备十二师(赤峰红山,81580部队)。1984年1月铁道兵第八师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改称为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1999年9月更名为中铁第十八工程局,2000年进入中央企业工委,2001年4月18日改制注册为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兵第十五师1969年3月,组建铁道兵第十五师,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71团—第75团。1975年12月,铁道兵第十五师改为基建工程兵第7支队。团改为大队(1980年7月,大队恢复为团)支队驻地:北京支队代号:1976年3月授予代号为建字920部队, 1978年7月改为00079部队隶属关系:1975年12月隶属基建工程兵北京市办公室, 1978年10月隶属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领导。支队编成: 71团为61大队(代号为建字921部队,78年7月为00071部队)72团为62大队(代号为建字922部队,78年7月为00072部队)73团为63大队(代号为建字923部队,78年7月为00073部队)74团为64大队(代号为建字924部队,78年7月为00074部队)75团为65大队(代号为建字925部队,78年7月为00075部队)1978年8月第65大队划归新成立的第9支队1982年8月决定撤消基建工程兵, 1983年7月第7支队撤消,集体就地转业。第61团和62团合并改编为北京第三城市建设工程公司。第63团和抽调6、7、9支队部分机械、汽车连队改编为北京城市建筑工程机械施工公司。第64团和9支队建筑安装营改编为北京城市建筑工程安装公司。